•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微小的善意,能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光。

    ②真正的温暖,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③被温柔以待的人,更懂得如何温暖他人。

    请根据你对上述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 75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灵的小刀
    刘利元

    真的,我曾经拥有一把通灵的小刀。

    这把小刀是我在交流会上买的。按说,我是没有钱买小刀的,可是妈妈给钱了。具体是这么回事儿,麦子收割后,公社组织夏季交流会,我也很想去看看热闹。掀开柜子找钱,零钱一张也没找到,在柜底找到一张十元的。现在的人可能觉得好笑,十元不就是零钱吗?不是的,在我上小学时,十元是最大面额的钱。我本意是找一张五毛的或者一块的,连两块和五块的都没敢想。

    怎么办呢?不拿吧,实在心里痒痒。拿吧,怕挨揍,更怕弄丢了。经过好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拿了,准确意义说,应该是偷。装在衣兜里,感觉衣兜很浅,怕把钱掉出去,又用针线把兜子密密地缝上。到了交流会上,没敢买东西,更没敢拆开衣兜。甚至连交流会上有什么东西,也迷迷瞪瞪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守护衣兜上了。这十块钱虽然完整无缺地带回了家,但我衣兜上的针脚还是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在我全部坦白后,妈妈给了我两块钱,让我去交流会买东西。

    之前是有钱不敢花,现在有钱,却不知该买什么了。目光游离地来回穿行,忽然看到路边一个摊子上闪烁金光。我凑到跟前,原来是卖刀具的。摊主在地下铺了一张蛇皮袋,蛇皮袋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刀子,有长长的杀猪刀,有窄小的杀羊刀,还有宽厚的切菜刀,而我看到的那个闪光的东西,是个子弹壳。小孩子心性,觉得非常好奇,拿起来仔细观看。原来子弹壳是个刀鞘,里面藏着一把精致的小刀。设计非常巧妙,轻轻转动几下,小刀就从里面旋转出来了。小刀的尾部有螺纹,对准子弹壳的口子拧,再旋转几次,就拧在一起了,原来的刀鞘变成了刀柄。价格也不高不低,正好是两块钱。我付了钱,把小刀装兜里,一路上用手紧紧捏着,跑回家了。

    这把小刀特别厉害,用来削铅笔,就像切豆腐一样。不像平日买的削铅笔刀,要么卷刃,要么吭哧吭哧老半天,铅笔头折断几次了,还削不出笔尖来。为了试验它的锋利程度,我找一本旧书放在桌子上,用力往下扎,竟然把几十页纸全部戳穿了。刚开始,我时时向村里的孩子炫耀,自告奋勇帮人家削铅笔或者削其他东西。到后来,怕损伤了小刀的锋刃,就不再轻易示人了。但不论走在哪里,我都把小刀装在身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脱衣服。捏捏衣兜,感觉小刀还在,才能睡得安稳。

    农村,收麦的时候特别忙碌。打完麦子,夏田全部收割了,可是秋田还在成长,大约有一个多月的农闲时间。正好也是暑假,一帮孩子天天在河沟里疯玩,要么游泳,要么捉鱼,要么捉迷藏。就这样,回家后,我发现小刀弄丢了。

    天已经黑漆漆,无法找寻,只好把无奈和沮丧全部放下,上炕睡觉。睡到半夜,忽然做了一个梦,梦到河边的一棵大杨树下金光闪闪。哎呀!我一下子从梦中惊醒,赶忙往白天玩泥巴的那棵树下跑去。赤脚跑去的,连鞋子也没穿。跑过去看,果真在那里!

    但是,白天捉迷藏的时候,小刀又丢了。中午不知睡到什么时候,忽然梦到一丛红柳下面闪光,而那丛红柳正长在屋后自留地堰上。我一骨碌翻身下炕,大踏步往自留地走去,也是没顾上穿鞋。红柳一面对着马路,在路面上没有看到小刀。另一面对着麦地,前不久刚刚收过麦子,还没有翻地,到处都是麦茬。光脚踩在上面,感觉非常扎,但为了小刀,管不了那么多了。或许因为和麦茬颜色相近的缘故,找了几遍没找到。最后我把红柳枝条拢起来,在红柳根部找到了。

    两次的失而复得,吓得我不敢再带小刀出去玩。掀起席子来,把小刀藏在炕角。

    秋季开学,我到城里读初中。国庆节放假时,一位同学说要去我家玩。到家里,我从炕角拿出小刀,展示给他看。他捏在手里,问我可不可以送给他。刚开始有点儿犹豫,但又想是人家第一次来玩,我拒绝了不好。而且人家能来村里玩,给了我多大的面子呀!看看村里的孩子,他们有多羡慕呀!于是,我忍着心里的不舍,把小刀送给他了。

    返校上课,我热切期望他带小刀过来。不光是留恋,更想在同学面前讲讲这把小刀的神奇。可是他没带,我也不好意思说。再后来,他一直没带,我只能在心里搁着。可是不管有多么想念,之后的梦里再没有梦到这把小刀了。学了万有引力定律,我明白了。吸引是相互的,你心中有它,它心中就有你。在我把它送人的那一刻,已经意味着心中无它了,不管之后有多少念想,都是徒然。

    (选自2025年10月16日的《羊城晚报》)
    (1)、【梳理内容】  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概述“  我”  与“  小刀”  相关的主要事件。

    序号

    事件

    “  我”  经过思想斗争,偷拿了家里的十元钱想去交流会。

     

    “  我”  用妈妈给的两元钱,在交流会上买下了这把子弹壳小刀。

    “  我”  非常珍爱小刀,用它削铅笔,试验锋利程度,并时时携带。

     

    “  我”  两次在梦中得到提示,找回丢失的小刀,之后将其藏于炕角。

     
    (2)、【品味语言】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这把小刀特别厉害,用来削铅笔,就像切豆腐一样。

    (3)、【赏析写法】  文章结尾处写道:“  学了万有引力定律,我明白了。吸引是相互的,你心中有它,它心中就有你。”请分析作者这样结尾的妙处。   
    (4)、【情感体验】  班级举办“ 童年旧物”分享会,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知识卡片” ,分享你对 文中“小刀”所承载情感的理解。

    知识卡片

    情感载体:指那些能够寄托、承载人的各种情感的具体事物。 一件旧物,往往关联着一段往 事、 一种心境或一份思念,成为情感的物质依托。

  • 3、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缺点上上秤
    邱学武

    世上有卖有买的东西才上秤称量,戥称其重,斗量其容。能进行买卖的,大都是人们所需、受人喜欢的物品。缺点是人的毛病,躲之、烦之、弃之,唯恐不及,哪还有人买?还称它干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得不断克服缺点。克服缺点的前提是正视缺点,不把缺点上秤看看斤两,就难以有清晰准确的认知,进而影响缺点的改正。所以,缺点还真得好好称一称。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如果只凭肉眼估堆买卖很难交易成功。即便完成了交易,一方也可能产生吃亏上当的感觉。采用双方都认可的度量衡,进行精确量化,相对而言可较愉快地完成交易。要把人的缺点、问题量化是有难度,但也不是办不到。比如说明代万历皇帝,可以说因种种原因,疏于朝堂之事 , 也可以说三十年不上朝。后一种说法,不就把这件事的程度量化出来了吗?

    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讲成绩,滔滔不绝,仓满囤堆;讲问题缺点,蜻蜓点水,笼统概括:某某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显著,还有提升的空间,等等。简而言之,面对缺点问题,用模糊语言代替了上秤量化。群众对这类现象非常反感。

    给缺点称重,使之以一定数量、程度明确呈现出来,对评价一个人、一个领导班子、一项事业的发展来说,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含糊不得。是接受宴请1次,还是接受宴请20次;是安排1个亲属工作,还是走后门安插10个亲属,不仅数量上、程度上有差异,量变引起质变 , 有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大往小说,重往轻说,不合适,不允许;小往大说,轻往重说,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伤害团结,制造分裂,后果更加严重。我们对缺点、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化准确,恰如其分。

    敢不敢对自己的缺点称重,可以看出一个人对错误危害的认知能力。能自己发现缺点,掂量出缺点的分量,就有可能及早解决和克服,避免大的翻车。陈胜、李自成都是历史上的例子,他们不注意发现和称重自己的缺点,在取得一时胜利之后又一步步走向失败,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被自己的缺点打败的。也不乏正面的例子,战国时期的西门豹发现自己脾气急、易误事,便采取佩戴韦(熟牛皮)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要柔缓。春秋时期的董安于认为自己性子过慢,便佩弦提示自己紧张起来。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以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单靠自己还是不够,还应请别人帮着对缺点称重,不仅闻过则喜 , 而且要知道的多少。中国古代设置谏臣,听言纳谏是千年智慧。

    在今天发展建设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让缺点问题逐一上秤 , 无疑是值得重视和提倡的好风气。唯有真抓实干、标本兼治、久久为功,才能让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选自2025年10月20日的《人民日报》)
    (1)、【信息辨析】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 上秤”为喻,形象地阐述了正视并量化缺点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对缺点进行模糊处理虽会引发群众反感,但不会影响对一个人的准确评价。 C、文中用西门豹佩韦、董安于佩弦的例子,说明古人善于发现并针对性改进自身缺点。 D、除了自我认知,听取他人意见也是准确“ 称量”缺点的重要途径。
    (2)、【思路梳理】  请将文章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文章首先通过 引出“ 给缺点上秤”这一核心观点;接着运用 和对比论证,阐述了量化缺点的必要性及方法;然后通过 ,进一步论证了能否正视缺点关乎个人成败;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让缺点“上秤”的重要意义。

    (3)、【内容理解】  文章提出“  量变引起质变”   ,在对待缺点时,我们应如何把握这个道理?请结 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学以致用】 请结合《水浒传》中李逵的相关情节,分析其性格中的缺点,并联系本文观点, 谈谈如果李逵能给自己的缺点“  上上秤”   ,可能会带来怎样不同的结果。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文天祥 ,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适相类,则失声哭。

    严有子陵台,孤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竹石俱碎

    (节选自《宋史 · 谢翱传》)

    【注】①主:牌位。 ②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丙】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节选自夏完淳《别云间》)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亡” ,死亡、逝去,与《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中的“ 亡”意思相同。 B、“ 时” ,当时,与《论语十二则》“ 学而时习之”的“ 时”意思不同。 C、“ 绝” ,非常(高),与《三峡》“ 沿溯阻绝”的“ 绝”意思不相同。 D、“ 阕”有“ 终了”“ 一阕就是词的一段”“ 姓”等多个含义,推测“ 歌阕,竹石俱碎。 ”的 “  阕”是“ 终了”的意思。
    (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酹毕,A号而恸者B三,C复再拜D起

    (3)、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歌阕,竹石俱碎。   

    (4)、【甲】【乙】两文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分别列举一例。
    (5)、【甲】【乙】【丙】三篇诗文中人物的共同点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孤寂、坚守、情怀 ……请 围绕其中一个词语,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5、【活动三:写讲稿燃少年志】

    同学们参与了“  看阅兵与】促拼搏”  主题演讲,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 当困倦如潮水涌来,想想长安街上的铿锵脚步;当挫折企图绊住脚步,听听仪仗队整 齐如一的跫音。不必仰视寒门贵子的神话,真实的成长从来都是静水深流。解对一道函数题需要 的专注,与校正军姿需要的定力,本质都是对极致的追求。

    同学们,请收藏今天国际方阵带给我们的启示:个人与集体的完美共振,方能提升时代的强音。让我们以笔为枪,用每一个按时抵达的晨读、每页写满心得的笔记、每场超越自我的测试, 走好属于自己的青春方阵!

    (1)、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下面是一副有关阅兵仪式的对联,请你重新排列,使其对仗工整。

     振奋   如此    天下   威严    三军   试看    无双    阵容   挥戈亮剑
    上联:气势何其壮阔,万马奔腾,拉朽摧枯,敢问世间有几? 
    下联:

    (3)、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  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理想执着追求并付诸行动。”  请你从以下人物 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鲁智深(《水浒传》) 艾青(《艾青诗选》)

  • 6、【活动二:____】

    9. 3阅兵仪式激动人心,下面是某电视台解说词,请你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步履铿锵,气冲斗牛;铁流滚滚震耳欲聋;"东风“  浩荡,锐不可当;银翼咆哮,气吞山河 ……一个个方阵傲然"走"过天安门,"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顿时,全世界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大阅兵现场,观众时而屏息敛声,翘首而望,时而欢腾起跃,心潮澎湃;壮丽七十载,中国人民  zin xún 自主创新的原则,用苦难淬炼意志,用改革冲破禁锢  ,用坚韧书写传奇,用奋斗镌刻荣 光!正所谓”  长安街上战旗扬,铁流 xi δng yŏng惊八方;抗日精神激斗志,神州永固胜金汤!

    (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ūn xún   xiōng yŏng

    (2)、请阅读上面的解说词,仿照【活动一】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
  • 7、【活动 一 :集诗文悟古人情】

    同学们整理了课本中蕴含情感与志向的诗文,完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第一组 情,是人间至真。“  露从今夜白,____ ”(杜甫《月夜 忆舍弟》),是对亲人的思念; ____   ,万古惟留楚客悲” (刘 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是对先贤的凭吊。

    第二组

    第二组 志,是人生追求。它是刘禹锡“    ____ ,病树前头万木  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豁达进取,是李白“    长风破浪会 有时,____     ”(《行路难(其 一 )》)的坚定信念,是范仲淹 “  ____ , ____   ” (《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是 欧阳修“    ____ , ____ ”   (《醉翁亭记》)  的与民同乐。

    第三组

    景,是心境写照。读张岱《湖心亭看雪》中“  ____  ,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可见冬日西湖的苍茫;读温庭筠“ ____  , 枳花明驿墙” (《商山早行》),可见旅途早行的清冷。

    【小结】【小结】读诗文,悟情怀,我们应怀(  )心,修品德。

    (1)、 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
    (2)、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
    A、浮躁 B、赤诚 C、狭隘 D、冷漠
  • 8、某同学发表新闻评论如下,其中空缺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不是句号,做好保护传承,使之造福今人才是目的。“非遗”保护不能____狭隘的功利算计,不能____局部的零敲碎打,务须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使之____蓬勃生命力,这样才能____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A、陷入  止于  散发  焕发 B、止于  陷入  焕发  散发 C、陷入  止于  焕发  散发 D、止于  陷入  散发  焕发
  • 9、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树越是往高处____,它的根就要越向下,向泥土,向黑暗的深处延展。一直以为叶子是树的语言,____其实很多时候,树是无言的。任凭年轮无限____,春红谢了又开,绿叶落了又生,自己的枝干只是默默向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着。它悄悄地,默默地,成了世间生灵____的一分子。

    A、铺展  然而  叠加  无可替代 B、伸展  因为  附加  无以复加 C、铺展  因为  附加  无以复加 D、伸展  然而  叠加  无可替代
  • 10、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____,文化消费活力强劲恢复,文化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已经成为十分活跃的因素、____的力量,文化需求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进一步____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更好推动文化和经济的深度____。

    A、朝气蓬勃  不可或缺  发挥  结合 B、蓬勃发展  缺一不可  发扬  结合 C、朝气蓬勃  缺一不可  发扬  融合 D、蓬勃发展  不可或缺  发挥  融合
  • 1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爱无声声自远。慈善精神如蒲公英的种子般随风____,扎根在社会各个角落。一桩桩善行____着社会慈善意识的明显增强。让我们每个人都投身到慈善活动中,用力所能及的方式____道德之光,____社会暖流。积极参与,坚持不懈,慈善就会成为更多人的价值追求。

    A、飘洒  彰显  点亮  汇合 B、播撒  彰显  点亮  汇聚 C、飘洒  显示  点燃  汇合 D、播撒  显示  点燃  汇聚
  • 1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____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____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大有裨益。因此,养成读书的习惯,坚持阅读经典、____好书,好似在心中长燃一盏明灯,能指引人们感悟人生、贴近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把书籍当作生活必需品,____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地用书卷气赋能,才能让阅读成为真正的生活方式。

    A、积淀  蕴含  品味  锲而不舍 B、沉淀  蕴含  品位  坚忍不拔 C、积淀  包含  品位  锲而不舍 D、沉淀  包含  品味  坚忍不拔
  • 1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____,对自身____就越发地重视。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齐家文化出现铜镜。在长达4000多年的____里,铜镜一直是人们生活中____的用具。

    A、信念  容貌  时光  不可多得 B、观念  风貌  时光  不可或缺 C、观念  容貌  时间  不可或缺 D、信念  风貌  时间  不可多得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的晓明同学。 B、在少年队比赛中,用青年队队员参赛,简直是拔苗助长 C、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容纳广袤无垠的宇宙。 D、我,一个芸芸众生 , 虽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 15、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用他那犀利的笔,写下了许多振聋发聩的文章。 B、我市警方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对那些锐不可当的黑恶犯罪分子将严惩不贷。 C、解放战争期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战胜国民党军队。 D、医护工作者们殚精竭虑 , 用精良的医术,尽最大努力为患者争取“重获新生”的机会。
  • 16、阅读下列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玉海楼藏书记(节选)
    【清】孙衣言

    玉海云者,言其为世宝贵,而又无所不备也。予家自先大父资政府君,隐居种学,好图籍,儿时见先世旧藏,多前朝善本 , 丹黄殆遍 , 经乱无复存者。予初官翰林,稍益购书,以禄薄不能尽如所欲。

    次儿诒让亦颇知好书,乃令恣意购求。十余年间,致书约八九万卷。虽视深宁所见,未能十之四五,然颇自谓富矣。旧居褊隘,苦不能容。今年春,为次儿卜筑河上,乃于金带桥北别建大楼,南北相向各五楹。专为藏书读书之所,尽旧藏。因取深宁叟所以名书者,以名斯楼。

    复取古人读书之法,及我今日藏书之意,具为条约,揭之堂壁。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不欲为一家之储也。

    【注释】①善本:指流传稀少、研究价值高的古籍。②丹黄殆遍:各种书籍几乎都有。③稍益:渐渐增多。④恣意:任意。⑤深宁:指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曾编撰类书《玉海》。⑥卜筑:择地建筑住宅。⑦楹:古代计算房屋的单位。⑧揭:标示。

    【乙】短歌赠汪孟慈员外 
    【清】孙衣言

    藏书十万卷,不能疗朝饥。

    仕宦二十年,妻孥犹餔糜

    日种梅花夜读史,世间贤者宁有此。

    汪侯汪侯勿复愁,荣华富贵东流水。

    【注释】①鋪(bū)糜:吃粥。

    (1)、玉海楼建成后,孙诒让在此治学半生,被后世誉为“甲骨文研究第一人”。小瓯对研究甲骨文也很感兴趣,请你和他一起进行下面的字义探究。

    生字

    字形

    造字本源

    字义推测

    例句

    字义

    三人并立为形,取为声

    人的聚集;村落

    《玉海楼藏书记》:好聚图籍

    《愚公移山》:聚室而谋

    集合

    行走;移动

    《庄子·北冥有鱼》:鹏之徙于南冥也

    迁徙

    《玉海楼藏书记》:尽徙旧藏

    四周重围的样子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周亚夫军细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一定

    《玉海楼藏书记》: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

    ⑥通过以上探究,小瓯发现学习文言文字词,可以用此方法:

    (2)、孙衣言为什么给藏书楼起名为“玉海楼”?请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3)、书写“实地考察笔记”时,小瓯有一些不确定的内容,请你帮他完成。

    实地考察笔记

    玉海楼大门左右嵌以郭沫若手书对联——“玉成桃李,海涌波澜”,这是取自《玉海楼藏书记》中“”的文意,传达了温州人的精神;楼西首有园厅名“恰受航”,取杜甫《南邻》中“野航恰受两三人”诗意,流露出主人恬淡悠然的心境。

    (4)、小瓯:孙衣言是不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小温:我觉得是。你看“日种梅花夜读史”一句,古人常以花木抒情言志,如《使至塞上》中,王维借“征蓬”流露了之情;而“梅花”与“松”“竹”同为岁寒三友,孙衣言是想借此表达之品格。

    (5)、小瓯打算进玉海楼阅览古籍,发现需要购买10元的门票。请结合《玉海楼藏书记》和《短歌赠汪孟慈员外》,谈谈你对景点收费行为的看法。
  • 17、阅读下列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寇准传

    准少英迈,《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 , 刘太后预政于内,贬准为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帝崩时亦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乙】江南春 
    【宋】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丙】读寇准《江南春》,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选自《苕溪渔隐丛话》,有删改)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此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诗人在澶渊之盟后不久,就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复相,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后贬至雷州(今广东雷州市)。③端委:朝服端正宽大,这里指朝服。④澶渊:地名,辽犯宋兵临澶州城(澶渊郡),宋军在寇准带领下战胜辽,后结澶渊之盟,宋辽百年无战事。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左右莫敢  丁氏 B、《春秋》三传  指豫南 C、真宗得风  不以 D、帝崩时亦惟准与李迪可托  与朋友交而不
    (2)、用斜线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②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4)、【乙】诗的前两句写了江南春日黄昏的美景,请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加以描绘。
    (5)、请简要赏析【乙】诗最后一句“愁情不断如春水”的妙处,并找出此句与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苏轼语“文如其人”,但【丙】文评价寇准“全与此诗意不相类”。请结合以上诗文,简要说说“不相类”体现在哪里。
  • 18、阅读下列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使东川·骆口驿二首(其一)
    【唐】元稹

    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

    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乙】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骆口驿旧题诗 
    【唐】白居易

    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

    唯有多情元侍御 , 绣衣不惜拂尘看。

    【丙】呜呼微之!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今不复叙。至于爵禄患难之 , 寤寐忧思之间,誓心同归,交感非一,布在文翰,今不重云。唯近者公拜左丞,自越洛,醉别愁泪,投我二诗,吟罢涕零,执手而去。私揣其故,中心惕然。及公捐馆于鄂,悲讣忽至,一恸之后,万感交怀,覆视前篇,词意若此,得非魂兆先知之乎?无以寄悲情,作哀词二首,今载于是,以附奠文。

    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今日乎?  

      (节选自白居易《祭微之文》,有删改)

    【注释】①元稹:字微之,别称“元九”,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②崔李:即崔诏、李逢吉,唐代诗人。③王白:即王质夫、白居易,唐代诗人。④元侍御:即元稹。⑤行止通塞:行为举动,顺境逆境。⑥死生契阔:死生离合。⑦惕然:惊慌害怕的样子。⑧捐馆:去世。⑨悲讣:悲讯。⑩弦笔:吟诵诗歌和创作诗歌。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所不同

    ②至于爵禄患难之

    ③自越

    今日乎

    (2)、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一、二句叙述诗人偶见墙上白居易等人题写的诗句,见诗生情。 B、【甲】诗三、四句写诗人在壁前独自徘徊,与【乙】诗中的“多情”相呼应。 C、【乙】诗题目中的“酬”为“酬答”之意,表明了诗的写作缘由和背景。 D、【乙】诗第四句描绘了元稹不惜用衣服擦拭诗歌上的灰尘的画面,是实写。
    (5)、结合以上诗文,说说元稹与白居易的深厚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 19、阅读下列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 , 号为文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 而伯夷、叔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藏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木制的神位,俗称牌位。⑤爰(yuán):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天下都归附周朝。⑦薇:一种野菜。⑧徂:同“殂”,死亡。

    【乙】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丙】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②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____。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

    (1)、用斜线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2)、以下是小江的学习笔记,其中整理有误的一项是(   )
    A、联系:【甲】文中“及饿且死”的“且”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天子且至”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 B、分类:兵(左右欲之)、义(不食周粟)、东(伐纣)用法相同,归为一类。 C、梳理:【甲】文可以用“辞让、直谏、隐居”这三个关键词来梳理文章脉络。
    (3)、小江对【甲】文“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两种理解:①叩头,磕头;叩马,在马前跪拜磕头。②同“扣”,拉住,牵住。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说明理由。
    (4)、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乙】诗的注释②补充完整。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乙】【丙】这两首诗都引用了“采薇”的典故,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列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山行时的所见所感。

    【乙】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 ,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唐】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山僧饭讫而去。

    涉玄灞 , 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 携手赋诗,步仄 , 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 露湿青皋,麦陇朝雏 , 斯之不远,倘能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 , 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山:指蓝田县东的蓝田山,王维有别墅在蓝田的辋川。裴迪:王维好友。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②猥:自谦的说法,我。③玄灞:玄,黑色,指水色深青;灞,河流名。④曩(nǎng):从前。⑤矫翼:张开翅膀。矫,举。⑥朝锥(gòu):清晨野鸡鸣叫。⑦因驮黄檗(bò)人往:托运送黄檗药的人给你捎信。

    (1)、【甲】诗描绘的是初冬时节的山景,从“白石出”“天寒”“”可以看出。
    (2)、解释【乙】【丙】两文中加点的词。

    ①蝉则千转不

    ②窥谷忘

    涉玄灞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界之仙都然中有深趣矣 B、一狼去步仄 C、未复有能其奇者  山僧饭讫而去 D、流飘荡  倘能我游乎
    (4)、古人写景注重绘画色彩美 , 请仿照示例赏析【甲】诗。

    【乙】文赏析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中“共色”“缥碧”两个词将天与山与水融于同一色彩,展现出天与山与水所构成的澄净纯粹的意境,传达出作者面对山水时舒展、开阔的心境。

    (5)、【乙】【丙】两文行文构思皆有精妙之处,请细读两文,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与朱元思书》

    一、总领全文。

    二、两方面具体写景:

    三、抒发志趣。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明说友人忙于正事,不敢相烦。(托故未邀)

    二、(蓄势相邀)

    三、预想春晨美景,约友明春来游。(直言相邀)

    (6)、小语和小文关于【乙】【丙】两文展开了如下讨论:

    小语:通过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我们能很直观地看出《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的思想感情。《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王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心境呢?学霸,帮我分析一下吧。

    小文:我觉得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