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一路走来,你见证了文字的觉醒、黄河的觉醒、孟浩然的觉醒,这是否让你想起了自我的觉醒,或者他人的觉醒?甚至想得更远一点,比如一粒种子、一只蝴蝶、一件文物、一个村庄……
请将“▲的觉醒”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下面是“觉”字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写法,从图一到图三依次选自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唐代柳公权《玄秘塔碑》和《通用规范汉字表》。
从古至今,“觉”字的构成都需要“见”。不仅字如此,人的“觉醒”,也需要“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
2、专题学习活动即将结束,班级举行阅读方法分享会。请你续写下面这段话,完成发言稿。(80字左右)
在这次专题学习活动中,我和小雨、小雯一起探究了多种阅读方法。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种我最喜欢的阅读方法……
-
3、小雯请你运用她总结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目录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第八章 在红军中(上) 第三章 在保安 第九章 在红军中(下)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第五章 长征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去 第六章 西北的红星 第十二章 回到白色区域 选段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他们很认真地执行这个职务,把任何没有通行证的旅客带到苏维埃去审问。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他们做了一个求助的信号,几个孩子就从田野跑来加强他们的力量。
彭德怀不得不写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
总而言之,正如你们所可推想,中国苏区的“小鬼”们的言行中很难找出严重的错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猜想大人们看到他们,往往会忘掉了自己的悲观,鼓起勇气来,想到自己正在为这一类孩子的未来而战斗。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好呀!”他们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有热烈的求知欲,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受教育,使他们觉醒过来,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建造新世界的工程,那么从这里的少年先锋队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未来。我想这样说来有点像说教,但任何人看见这些英勇的少年人都会感觉到中国人并非生下来就腐化,倒具有前途无量的人格。
(1)、【浏览目录,整体感知】下面是小雯浏览目录后的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的中国”的时间顺序记录见闻的。 B、目录中多次出现“红”字,表明书中可能记录了中国革命进程。 C、“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可能讲述了某位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 D、从“在保安”到“回到保安去”能看出这本书是在保安完成的。(2)、【精读文段,前后勾连】结合选段和整本书,概括“红小鬼”的高尚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雯发现,《红星照耀中国》与《艾青诗选》中《黎明的通知》有许多可以相互印证的内容。
《黎明的通知》(节选)
请叫那些健康而美丽的醒来
说我马上要来叩打她们的窗门
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
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
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
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
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
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3)、为辅助理解“趁这夜已快完了”中的“这夜”,你建议重点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第几章?A、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B、第五章 长征 C、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D、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4)、“请叫那些健康而美丽的醒来”中的“醒”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选段和整本书简要说明。 -
4、小雯邀请你探讨小说阅读方法,一起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羡鱼耻
张爱国
①早饭后,孟浩然信步来到山脚下,见一老者,戴一顶大斗笠,背着一只大鱼篓,扛着一根丈余长的鱼竿,精神抖擞,脚步悠闲。一只大白鹅紧随其后,昂首挺胸,霸气十足,一路“欧,欧”叫着。
②“老人家去哪里垂钓?”孟浩然紧走几步跟上。“湖里。”老者声音低哑,满是沧桑。
③反正也无事,孟浩然跟着老者来到湖边。洞庭湖巨浪翻滚,冲击着脚下的堤岸,巍巍岳阳城也似在整个震颤着。放眼北望,水气蒸腾,烟波浩渺,让人分不清何处是湖,何处是云梦泽,何处是天与云。
④“老人家,如此水势,哪里钓得上鱼?”巨浪声中,老者似是没有听清。孟浩然跟近几步,提高音量再问一遍。“哦,任他巨浪滔天,总有风平浪静处。”老者依旧以自己的节奏往前走。
⑤孟浩然不由慢下脚步,低头回味老者的话。好一会儿,等他抬头,眼前是一大片茂密的芦苇丛,老者已不见踪影。孟浩然踮脚张望,不敢进入,他听说芦苇丛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欧!”是大白鹅,它的大白脑袋从芦苇丛中探出来,高傲地看了一眼孟浩然。孟浩然急忙走近。老者蹲在岸边,大斗笠将他整个罩住。老者提竿,一条鱼吊在竿下,扭着身子,胡乱蹦跳。
⑥“好大一条鱼!”孟浩然不由惊叫,站到老者身后。这是一片港汊,三面是茂密的芦苇。老者不时提竿,每提一次,就有一条鱼出水。每一条鱼出水,孟浩然就会惊喜地叫一声。
⑦“你没有事吧?”声音从斗笠下传来,“我一个钓鱼的,你陪着我,可不值当哦。”
⑧“没事,没事。”孟浩然嘴上应着,心里却不由地琢磨起老者话里的话。
⑨“没事?还是没找事?”老者又提起一条鱼。
⑩“没……”孟浩然吃惊不已,老者何人?为何句句话里有话?
⑪孟浩然早年就有心出仕,也曾做过小官,但很快发现这官场暗流涌动,瞬息万变。他想不受搅扰,无关是非,安心办好自己的差事;再读点书,作点诗文,看点山水。于是他辞官退隐,流连于山水之间。如此几载,他左右徘徊,庸碌无为,眼巴巴地看着耕者有其入,仕者有其绩,隐者有其修。就像现在,同样的光阴,老者已收获半篓鱼,他却只是两手空空的看客,徒有羡慕。
⑫“从来人找事,何处事寻人?”老者仿佛已入化境,连声音也是静的。
⑬“找事?找事岂不是求人?”
⑭“不求人,待人求?”风吹偏了斗笠,老者微微倾两下头,斗笠恢复端正。
⑮“老人家,哦不,老先生,”孟浩然分明感觉到老者绝非普通的渔人,起身叉手施礼道,“请老先生指教。”
⑯“哦,你已迈出第一步。”斗笠下似有一丝笑意,“宜当遵从本心。”
⑰“老先生,在下有一忘年之友,但如今他身在高位……”
⑱“所以放不下身段咯?”老者收了竿,背起鱼篓,从芦苇丛里牵出一叶小舟,和大白鹅一起跳上去,鱼竿一点,消失于浩渺烟波里。孟浩然看得入了神……
⑲回到山上,孟浩然手书一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⑳孟浩然高声吟诵几遍,于卷前题上“望洞庭湖谒【注】张丞相”,刚欲搁笔,又觉不妥,乃至满脸通红,遂将“谒”字划掉,还重重涂抹几笔。
㉑好半天,孟浩然在划掉的字旁补写了一个“赠”字。
(选自《202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谒:拜见,进见。
(1)、下列关于第③段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话描写了洞庭湖巨浪翻滚的景象,展现人物活动的场景。 B、这段话渲染了烟波浩渺的迷茫之感,与孟浩然此时心境相合。 C、这段话隐喻了孟浩然的处境,引出后续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D、这段话暗示了孟浩然最终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丢失本心。(2)、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欧!”是大白鹅,它的大白脑袋从芦苇丛中探出来,高傲地看了一眼孟浩然。
(3)、在第⑮段中,孟浩然为什么改变了对渔人的称呼?(4)、文末孟浩然将“谒”字改为“赠”字。请谈谈你对这个细节的理解。 -
5、小雯邀请你一起编辑班刊,在实践中探究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黄河的觉醒
孙现富
①随着壶口瀑布的一声声咆哮,黄河岸边冰雪融化,春天苏醒,这让人联想起《黄河大合唱》奏响的情景。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激昂旋律从这里迸发,吹响了抗敌救亡的号角。
五天时间,四百多行诗句
②光未然站在壶口滩头,看红日高照,黄河滚滚,金光迸裂。拉纤的船夫,喊着高亢的号子,在巨浪与激流中奋勇前行。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光未然。黄河的伟大和厚重、屈辱与抗争、愤怒和觉醒……澎湃的激情,就像开闸的洪水,一泻千里。五天时间,四百多行诗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词就这样诞生了。
③1939年3月11日,抗敌演剧三队举行歌词朗诵会。光未然朗诵了刚刚完成的心血之作:“你到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昏暗的煤油灯,挡不住诗人眼中的光芒。四百多行诗句,他一气呵成,高亢的激情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应邀参会的冼星海,禁不住起身,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____
④延安的早春依然寒冷。冼星海的夫人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用一小盆炭火取暖,我有时看他写累了,就煮一点红枣给他吃。那时候延安的木炭还是很缺乏的,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冼星海的创作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热!”
⑤那几天,冼星海病了,但他全然不顾。有时,他把光未然和战友请来描述黄河的壮观、渡河的惊险,学唱船夫号子。有时,他还跑到延河岸边,看着奔腾的河水,仿佛看到千百万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保卫祖国的勇敢身影。经过六天六夜,用坏的笔尖在桌上堆成小山。终于,他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让黄河怒吼变成了抗敌强音。
创新演唱形式,发出大众呼声
⑥冼星海在演唱形式上大胆创新。运用独唱、齐唱、轮唱等形式,使各个乐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冼星海创作追求与创作实践的统一性。在他看来,这部作品除了提出保卫家乡的重要意义,也充满了美和悲壮的情感。
⑦开篇《黄河船夫曲》用劳动号子形式呈现,旋律急促,节拍动感,画面感强烈,让人仿佛置身于黄河急流之中。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没有具体的歌唱旋律,采用配乐诗的形式,音乐激昂,朗诵深情,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厚重与沧桑。《保卫黄河》乐章,用轮唱再现了风声、马声、涛声此起彼伏的场景,营造出波澜壮阔的战斗氛围;用齐唱展现了万众一心的气势,体现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坚定信念。
⑧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取得巨大成功,周恩来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⑨滔滔黄河水,激荡民族魂。《黄河大合唱》在激情中诞生,在战火中觉醒。在民族危亡之际,它像火炬,点燃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又像旗帜,引领人们向着胜利奋勇前进。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5月9日)
【注】轮唱:演唱者分成两组或以上,先后交替演唱相同旋律,达到回环往复、此起彼伏的效果。
(1)、为了便于浏览,请你在文中横线处补拟一个小标题。(2)、班刊设了“文艺史”“人物志”两个栏目,你觉得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更合适?请简述理由。(3)、班刊选用了小雯的《黄河颂》演唱设计稿。请你仿照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段话阐述设计意图。《黄河颂》演唱设计(节选)
齐唱:啊!黄河!
齐唱: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齐唱:向南北两岸
(轮唱)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轮唱,渐强)男: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6、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晓至湖上 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①。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② , 泛泛逐清景。
【注】①与天永:与天相连。②野凫:野鸭。
摘录二: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摘录三:诗贵得江山之助。王荆公居钟山,每饭已,必跨驴,一至山中,或舍驴,遍过野人家,所云:“独寻寒水渡,欲趁夕阳还”,“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也。苏子瞻谪黄州,布衣芒屦,出入阡陌 , 每数日,辄一泛舟江上。晚贬岭外,无一日不游山。故其胸次洒落,兴会飞舞,妙诣入神。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注】一隅何处觅佳句来?
(节选自廖景文《罨画楼诗话》)
【注】跼蹐(jújí):拘束而不敢放纵。
(1)、【批注】诗中“ , ”两句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似。(2)、【随感】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诗中的“”“
”“清”等词将西湖晨晓的特色尽写无余。
(3)、【圈点】小雯在摘录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拏:
②拥:
③谪:
④阡陌:
(4)、【释义】小雯用横线画出了最喜欢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5)、【句读】小雯发现摘录三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
(6)、【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荆公每次到山里,都会丢弃自己的驴子。 B、王荆公的不少诗句都描绘了钟山的景色。 C、苏子瞻谪居黄州,是在晚年被贬岭外之前。 D、苏子瞻游历山水,心胸开阔,文采飞扬。(7)、【反思】小雯认为摘录二的内容能证明“江山之助”也适用于写文。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
7、为增强主持词的感染力,小雨增补了一些古诗文,请你帮他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读“乱花渐欲迷人眼,①”,要读出游春之乐;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要读出羁旅之思;读“问君何能尔?③”,要读出陶渊明的淡然;读“枯藤老树昏鸦,④ , 古道西风瘦马”,要读出马致远的惆怅;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⑤”,要读出孟子的雄辩气势;读“⑥ , 在乎山水之间也”,要读出欧阳修的陶然自得;读“会当凌绝顶,⑦”,要读出杜甫的雄心气概;读“⑧ , 西北望,射天狼”,要读出苏轼的英武豪情。
-
8、小雨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每一个文字都有力量。文字的力量来自音韵声调的顿挫与抑扬,来自文化基因的唤醒与碰撞,来自内心情感的____。
诵古代经典,我能听到智者的“黄钟大吕”在空中回荡;读今人文章,我能感到自己的情思在文字中萦绕。读《出师表》,要读出诸葛武侯的沉郁颤抖;读《安塞腰鼓》,要读出黄土高原的律动张扬;读《秋天的怀念》,我会和史铁生一起流下痛悔的泪水;读《带上她的眼睛》,我会在小姑娘无边的孤寂中理解牺牲与崇高。
不要错过那些美好呀,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不要着急赶路呀,让我们在咀嚼中聆听文字的回响!
(1)、请你为主持词中的加点字注音。①顿挫 ②萦绕 ③咀嚼
(2)、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主持词的横线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A、浑厚与深沉 B、深沉与浑厚 C、投入与激荡 D、激荡与投入(3)、小雨准备在第二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字正腔圆读经典声声入耳”,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A、横平竖直写人生笔笔含韵 B、横平竖直写人生笔笔通神 C、点横撇捺写人生笔笔含韵 D、点横撇捺写人生笔笔通神(4)、小雨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
9、请以“把▲写成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⑶不少于600字;
⑷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们都是收信人
阿成
①正是故乡山花烂漫的时节,无论如何我该回去看一看,吃家乡菜,和乡亲们聊聊。但此行最重要的,是到赵一曼烈士的纪念碑前献上一簇春花。
②“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的委派,前往东北地区组织发动抗日斗争。在东北大地,赵一曼领导的抗日队伍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为“逐日寇,复东北”浴血奋战。
③这是一位让日寇恨之入骨又闻风丧胆的女英雄。
④记得学生时代,我曾在哈尔滨有轨电车场做义务售票员。我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在这里组织了轰动全国的有轨电车工人大罢工。为启发工人和妇女觉悟,她还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她以笔为号,激发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
⑤后来,为创作小说《赵一曼女士》,我专门去关押赵一曼的“哈尔滨东北纪念馆”做实地考察,东北沦陷时期,这里曾被日寇霸占为伪满哈尔滨警察厅。在一次与日寇殊死的战斗中,赵一曼不幸受伤、被捕,被关押在这里。
⑥在《赵一曼女士》中,我这样写道:“在审讯她时,日军不断地用鞭子把儿捅她手腕上的伤口,是一点一点地往里拧,用脚踢她……共持续两个多小时,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回答。”我为什么写得如此冷静,又为什么将这篇文学作品起名为“赵一曼女士”呢?作品发表以后,有不少朋友和读者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坦率地说,我觉得有的人对“英雄”还缺乏深刻的理解,甚至肤浅地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形容词”。正是基于这样的感知,我决定在作品当中采用客观的叙述和毫无渲染的笔法,让读者看一看,在日寇严刑拷打之下的抗联战士赵一曼,是不是一位宁死不屈的巾帼英雄,是不是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
⑦面对赵一曼的坚贞不屈,日寇最终将她押解至珠河县杀害。在英勇就义途中,她写下给孩子宁儿的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有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在和你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儿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
赵一曼于(囚)卒中
⑧自古以来,书信是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只是人们绝少看到一位临刑前的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我常想,我们能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信吗?不,这分明是在用血脉传递英烈嘱托的红色家书!
⑨又到春日。漫山遍野的山花,把故乡装点得那样美丽、醉人。在迂回的山径中,我采来最艳丽的山花,放于她的纪念碑前。
⑩脑海中浮现出她怀抱宁儿的那张照片。那一年,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赵一曼的展板前,我看到了这张照片。仰头凝视,她坚毅坦荡的眼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似乎读到她“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的坚强革命意志,一种敬仰瞬间涌上心头。
⑪又在心中默念赵一曼写给宁儿的那封信。一切是那么庄严肃穆,我禁不住在纪念碑前高声诵读:“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⑫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距这封信写下的日子,已过去近90年。这岂止是一封红色家书,更是写给所有中华儿女的一封信!今天,这位勇敢的母亲、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的信,仍传递在祖国壮丽的山河中———请记住,我们都是收信人。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30日,有删改)
(1)、【梳理内容】根据提示,将下列横线处补充完整。(2)、【品味语言】如果将原句换为下面的句子,好不好?请结合词语或句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句:我常想,我们能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信吗?不,这分明是在用血脉传递英烈嘱托的红色家书!
改句:我常想,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信,这是在用血脉传递英烈嘱托的红色家书!
(3)、【分析写法】文章将“我”的行踪、感受和赵一曼的英雄事迹交织来写,有何好处?(4)、【探究主旨】有人建议将文章题目改为“怀念赵一曼”,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
1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用户规模已达6.7亿。
2024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实现“增加一个亿”的目标,增长率为17.52%,增长量和增长率均创下近年来新高。26岁至35岁的用户仍然是主力,26岁及以上的用户占比已接近六成。数字阅读正在由以年轻人为主向更加成熟的年龄层渗透。
2024年电子阅读依然是数字阅读用户的“心头好”。读者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阅读,也能听书、看剧等,文化内容有了更丰富的展现形式,AI技术正在深度介入阅读场景。
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作品总量约为6307.26万部,同比增长6.31%。文学作品依然稳居读者首选,教育与文化类内容显著增长,较去年同期占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人物传记、烹饪美食、旅游旅行等题材占比也有明显提升。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25年4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有媒体观察到,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成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
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它可以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形成的深度认知,亦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启蒙。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动阅读更像是一种“反算法”行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孤独中完成心智的成长,最终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6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众多,其传承的重要线索便是“典籍”。大量典籍能流传至今,有赖于历代藏书家的薪火相传。韦力便是其中绕不开的一位。他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7万余册,不乏大量珍稀善本。
受访者:韦力(藏书家)
采访者:王一(《解放日报》读书周刊记者)
王一:您为什么不愿意停留在藏书的阶段?
韦力:藏书是写书的基础。通过写书、做研究,通过实地探访,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历史的记录。通过这种印证,不只加深了印象,还能对以前的理解有全新的认识,我觉得这才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王一:书是买不完的,所以读旧书和读经典的书就变成了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如何读经典,您有何建议?
韦力:读旧书要看你是为什么想读它。如果是为了怀旧,你可以买点旧书看看。现在在网上各种文献都能查得到,你再刻意去找旧书,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把玩书,因为不但可以读到文字,还可以通过纸的温度来感受旧时光。书是有生命的,可以从中读到鲜活的世界,远比你只看电脑上的文字有质感得多。现在很多书都被称为经典,我认为不要把经典一词泛滥化,经典的书籍应该是崇高的、神圣的。
(选自《新华文摘》2025年4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数字阅读用户的增长量和增长率均创下近年来新高,说明数字阅读用户队伍越来越庞大。 B、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成可量化的标签,而主动阅读却让读者慢下来,深入理解文字的思想。 C、韦力认为藏书是写书的基础,通过实践印证,还能对以前的理解有全新认识、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D、AI技术正在深度介入阅读场景,这有利于阅读者产生读典籍时的代入感,形成思辨力与共情力。(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呈现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数字阅读场景、数字阅读作品等方面内容,介绍了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的情况。 B、材料二强调在信息过载时代,人类借助AI辅助阅读工具,获得自我启蒙和心智成长,进而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C、材料三是一则访谈,记者想了解典籍藏书和读经典书籍间的关系,因为“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关键词。 D、更加成熟的年龄层阅读者更喜欢阅读崇高、神圣的经典书籍,AI辅助阅读工具的“听书”等功能无法满足体验感。(3)、当今时代网络资源丰富、数字阅读便捷,还有必要读纸质书吗?请结合材料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 -
12、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全集》)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 , 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 , 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①弘范:即张弘范,字仲畴,元代将领。
(1)、【任务一】释读;根据提示填空。① “制”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常见义项有:①规章,制度;②规定,制定;③规模;④制作。“增其旧制”中的“制”解释为:。(填序号)
② “集”是会意字,由“佳”(zhuī)和“木”两部分组成, “fe”表示鸟。“沙鸥翔集”中的“集”解释为:。
③“天祥泫然出涕”与“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中的“涕”意思相同,解释为:。
(2)、用“/”标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限划两处)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4)、【任务二】解读;下列对【甲】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以描写洞庭湖景象为主,最后一段转为议论和抒情。 B、“衔”“吞”二字写出洞庭湖衔接远山、吞吐长江,气势磅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角度写出景物多变的特点。 C、第三、四段依次描绘了“洞庭风雨图”和“洞庭春晴图”,作者登楼远望,抒发悲苦郁闷之情和宠辱偕忘的乐观情怀。 D、本文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例如“潇湘”“隐曜”“静影”“锦鳞”,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形成了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5)、【任务三】比读;【甲】文的“忧”“乐”和【乙】文的“丹心”,内涵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
13、古代诗歌阅读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冲破枷锁、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B、开头四句描写作者寓居北京,正值中秋,篱下开遍菊花,秋日风景显得更加明亮纯净,抒发作者愉悦之情。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刚烈豪迈。 D、词的下片重在抒情,格调高昂激越。结尾处作者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表达无限的悲情与惆怅。 -
14、【活动二】名著撷英(1)、同学们策划“跟着名著去研学”活动。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北京——体验《骆驼祥子》展现的老北京民俗风情和胡同里的大杂院生活。 B、绍兴——游览《朝花夕拾》中那个陪伴少年鲁迅成长的奇趣无穷的百草园。 C、汨罗江——了解《经典常谈》中重点介绍和详细考证的端午龙舟习俗起源。 D、延安——感受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高度赞扬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2)、话剧社团计划改编名著片段,参加研学演出。下面讨论记录中有一组不恰当 , 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水浒传》改编组
选择“大闹野猪林”的情节,表演鲁智深在野猪林解救刺配途中的林冲这一片段,演员用表情、动作展现鲁智深胆大心细、嫉恶如仇的特点。
《西游记》改编组
选择“真假美猴王”的部分,演员表演孙悟空从强盗手中救回唐僧的片段,突出孙悟空因为埋怨唐僧好坏不辨,一怒之下主动离开的情节。
《海底两万里》改编组
聚焦尼摩船长大战章鱼的场面,用AI制作海洋和巨型章鱼的背景及音效,演员需要用动作模拟惊险的过程,表现尼摩船长的英勇顽强。
(3)、读书如同一段旅行,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成长。请从下面的名著中任选一本,结合内容,谈谈你的感悟。《简·爱》 《艾青诗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5、复兴中学的同学正在为研学做准备,请你参与。【活动一】锦绣旅程(1)、同学们想去观赏被称为“沙漠奇迹”的于田玫瑰,下面是小语同学的推介文稿片段。请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衔接合理。
于田沙漠玫瑰是生长在高地沙漠的玫瑰品种。眼下,数万亩玫瑰花竞相绽放。玫瑰历经1500多年的精耕细作和驯化培育,:夏季,玫瑰在高温干燥的气候和透气性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冬季,玫瑰在雪水较少的环境下进入休眠,需水量减少。原本娇弱的玫瑰,在这里变成了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 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带的红柳、沙枣树茁壮挺立,成片玫瑰点缀其间,处处都是独特的风景。
(2)、小文同学准备将“新疆旅游”标志放在研学手册中。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标志介绍】
“新疆旅游”标志整体线条灵动飘逸,像随风飘起的艾德莱斯绸,又好似① 。标志由代表天空的蓝色、代表自然的绿色、代表新疆热情和金色阳光的红黄两色构成。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②”字,体现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特征。组合采用“新疆是个好地方”及“XINJIANGTOURISM”的中英文,彰显了新疆旅游的国际化视野与现代发展理念,缀以篆书印章表达传承与创新。整个标志,象征着新疆旅游③。
(3)、筹备小组在班级群里交流研学事宜。下面对话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关于行程安排,我建议优先考感最能体现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的景点
B.我同意。活动项目也可以去向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了解一下,希望他们能不吝赐救。
C.由于不少同学第一次离家远行的原因,还要特别注意桑车、饮食等安全问题。
D.研学安排基本差不多完成了。我们一起期待充实快乐的旅行吧!
-
16、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手法
古诗文名句
出处
情景交融
① ,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虚实结合
②黄鹤一去不复返,。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
崔颢《黄鹤楼》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巧用修辞
④万里赴戎机,。
⑤ ,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木兰诗》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化用典故
⑥ , 。
⑦闲来垂钓碧溪上,。
杜牧《赤壁》
李白《行路难(其一)》
-
1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辑整理成的纪传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均出自其中。 B、《无言之美》的作者是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他的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C、《蝉》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常以拟人手法表现昆虫世界。 D、“阎”是指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闾左,富者居闾右,所以用“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辽阔大地,沧桑巨变。新疆,正在向世界展示着大国基建的硬核实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雄心魄力。天山胜利邃道贯通,天堑变通途,让旅途冲破山川束缚,为区域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阿尔塔什水利枢扭工程建成,全力发挥发电、防洪、灌概等综合效益;西气东输架起澎湃动脉,让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将西部能源血脉注入东部经济心脏;布满梭梭与红柳的戈壁上,一列列输电铁塔高高耸立,铁塔之间绵长的导线,传送着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电能……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一项项“当惊世界殊”的宏大工程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新疆人民的自豪感____。
(1)、请用正楷字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下列词语中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魄力(pò) B、天堑(qiàn) C、澎湃(bài) D、耸立(sǒng)(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邃道 B、束缚 C、枢扭 D、灌概(4)、填入文中横线内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当之无愧 B、不期而至 C、相得益彰 D、油然而生 -
19、在人生的旅途中,取与舍的抉择贯穿始终。取,是勇往直前的追求;舍,是权衡之后的智慧。选择读书,或许要舍去嬉戏的时光;选择坚持,常常需舍下生活的安逸;面对取舍,我们或许会犹豫、会迷茫,但做出了正确的取舍,便能战胜自我、收获智慧,成就生命的精彩。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 ⑵有真情实感; ⑶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⑷不少于600 字;⑸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20、名著阅读;成长的历程中,“师生情”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任岁月流逝,却历久弥新。某班开展了“经典中的师生情”阅读探究活动,请按照要求回答小题。(1)、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在《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细心为①(人名)修改解剖图,添改讲义,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受益终身;在《②》中,智真长老面对鲁智深的乖张无礼、屡屡破戒,始终保持宽容;在斯诺的《③》中,我们了解到毛泽东是徐特立在长沙师范的学生,他对徐特立先生是极为尊重的;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④(人名)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革命意识逐步觉醒,进而成长为一名自觉的革命者。
(2)、《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和玄奘法师二位师父的教诲下,完成了人生蜕变。请根据作品内容,回答下面问题。①孙悟空从启蒙恩师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长生之道三项本领。
②孙悟空与唐僧同走漫漫取经路,历尽劫难,取得真经。请从以下回目中任选三个,并结合所选回目及相关情节,分析孙悟空获得了怎样的成长。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关猴王
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