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①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鲁迅《藤野先生》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我们的生命中常有那么一个人,一处景,陪伴我们度过艰难时光,激励我们前进。请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以第一人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师生姓名。
-
2、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将加强对基地工作的指导,促进各基地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指导,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还将积极挖掘宣传各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做法,选取典型经验、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选自教育部《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
【材料二】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民网记者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个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下面是访谈的片段:
人民网记者: AI时代到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应对?
郑庆华:在知识体系建构上,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在价值观培养上,教师需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人类驾驭AI,而非屈从于、受控于 AI。人不能是工具、手段和途径,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基于机器属性与人机共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人民网记者:____?
郑庆华:我们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的原则。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使人向善,教人求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选自人民网《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资源、教育应用和AI工具获取大量的知识,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变得相对陈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但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我们一直在讨论许多人工智能工具可用的巨大数据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有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我们可以比人工智能更快地访问它。它就是人脑。”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
(选自中国教育报《 Sora来了,教育更须戴上“明日之镜”》)
(1)、根据三则材料,下面关于AI 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近日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这表明国家已经在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 B、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性地转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AI 工具获取大量知识。 C、AI时代下,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加大对 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D、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了原有教育内在规律与育人基本属性的改变,也会带来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2)、请根据语境,补充材料二中人民网记者向郑庆华校长提出的问题。人民网记者:?
(3)、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举生活实例,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4)、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数字化的挑战。请结合上述材料,从学生的角度简述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①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②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③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份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因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④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⑤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⑥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⑦1978年1月, 《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 , “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⑧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⑨1996年1月17日,陈景润忽然高烧发到40度,且几天不退,此时他还坚持进行数学研究。后经诊断为肺炎, 10天后又出现了心跳骤停现象。3月19日, 63岁的陈景润带着一份遗憾,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⑩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1)、【初读·整理】以时间线索记录传主重要经历是写传记常见的手法。请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2)、【品读·悟情】阅读传记,要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态度。请结合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从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作者对陈景润的情感。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 “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3)、【联读·发现】陈景润历经7年,最终才几乎攀登上“哥德巴赫猜想”这座数学高峰的顶端;中国革命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攀登者形象”。请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位人物(如彭德怀、周恩来等),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知识卡片
“攀登者形象”通常指在精神层面或实际行动中展现出坚韧不拔、以身作则、深谋远虑、团结协作、不断突破自我的人物形象。
(4)、【探究·思考】根据单元导语和相关课文,你认为本文是否适合作为拓展阅读文本放入八上第二单元?请结合本文内容阐述理由。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心怀景仰,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我们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学习本单元的回忆性散文和传记,要了解文中人物的经历与品格,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升精神境界。阅读时,要把握文章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等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选择和组织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的。还要注意学习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
(选自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导语)
第二单元 阅读
7藤野先生/鲁迅
8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王宏甲
10*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
4、阅读下面吴均的诗文,完成各小题。
【甲】赠王桂阳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选自《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① , 岂徒语哉!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4年版)
【注释】①仁智所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解释加点字词意思。①为草所没
②天下独绝
③偏饶竹实
④岂徒语哉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3)、所选诗文都在景物描写之后通过抒情议论表达情感。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篇 目
诗文原句
情 感
《赠王桂阳》
①
作者借对松树坚韧品质的赞美,表达自己虽处困境但仍满怀壮志与抱负。
《与朱 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相同之处:
③不同之处:
《与顾章书》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文分享会】古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古诗文名句及相关内容。
诗文名句
诗文积累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① , ② ,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吴均《与朱元思书》)
东皋薄暮望,③。树树皆秋色,④。(王绩《野望》)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⑤ ,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境赏读
⑥?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赏析:通过一问一答,从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⑦(美好品性),以此鼓励堂弟坚守志向。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⑧。(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赏析:“乱”字写出猿鸟啼叫时此起彼伏的热闹欢腾的景象,表现出山川早晨的活力无限,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
6、【“人无信不立”主题宣传活动】(1)、以下关于“信”的名言,不能放在“诚信名言集锦”中的一项是( )。A、言必行,行必果。 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九鼎一言重千金。 D、君子慎始而敬终。(2)、语文小报的报眉位置需要一副对联,请选择下面的词语组成下联。
上联:曾子烹彘美名传立华夏模范
下联:(填序号)
①商鞅立木 ②开秦国宏图 ③信义著 ④秦国树伟业 ⑤扬诚信
(3)、小语被评为校园“诚信之星”,你准备为他撰写一篇人物事迹介绍。请根据资料,拟写采访提纲。资料卡
浙小语,八(3)班学生。11月7日,他在放学路上捡到一部手机,原地等待很久也没见失主现身;后来他将手机交给警察叔叔,最终让手机回到失主手中。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浙小语
采访目的
①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
采访问题
②
-
7、阅读下面这份语文小报导读部分,请你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标题:____
两个月来,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第28届“推普周”期间,班级举办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专题活动,中文之美镌刻于心;组织了“人无信不立”主题宣传活动,让诚信之花____;同时,还举办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文分享会,感受祖国大好山河,体悟历代诗文之美。
校长表示,学校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初zhōng,就是让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诚信名言集锦
诚信故事宣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①初 zhōng
②镌刻
(2)、下列词语填入文段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A、悄然绽放 B、锐不可当 C、眼花缭乱 D、鹤立鸡群(3)、下列做本消息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A、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B、学语文·爱语文 C、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
8、按要求作文
“顶流”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是顶级流量的简称,指极出名的人物、事物或内容。在赛场上,叱咤风云奋力拼搏的健儿是运动员中的“顶流”;在家庭中,默默付出、坚强能干的母亲是孩子心中的“顶流”;在历史长河中,耳熟能详的诗人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顶流”;在大自然中,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是祖国河山的“顶流”……
请参照下表内容,选择你心中的“顶流”,以“我心中的顶流”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顶流”类型
内容(任选一项)
健儿风采
聚焦运动健将风采,展现拼搏魅力。
凡人小记
记录身边平常人之事,体现凡人微光。
名人
再现名人生平轶事,展现品格精神。
风景名胜
描绘自然山水,寄托独情思。
要求:⑴明确什么是你心中的“顶流”,感情真实,内容具体。⑵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
-
9、【思考三:古时志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有曰上方境界①者,予所甚爱也。盖自山趾磴道② , 缘涧上,至此旷然平夷。有大池,可数十亩。最后秀?高出,屏抱如画。游时且迫暮,暝色③四合。坐亭上,背出木杪④ , 风水声在下,人语宛转蒙密间。少焉烟敛月出池光沦涟,上下相映发,当昼无此景也。客高谈朗吟,响答林谷,逮⑤夜半乃已。
(节选自《金华北山游记》)
【注释】①上方境界:指仙人住的地方。②磴(dèng)道:登山的石径。③暝色:暮色,夜色。④杪(miǎo): 树梢。⑤逮: 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缘涧上
④ 可数十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乙】文“逮夜半乃已”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 B、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C、屠乃奔倚其下 (《狼》) D、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少 焉 烟 敛 月 出 池 光 沦 涟
(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5)、我们学过的写景类的文言名篇很多,如《记承天寺夜游》突出一个“闲”字。请你分别用一个字对【甲】【乙】两文进行概括,并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
10、【思考二:当代骄傲】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新社广州8月18日电(记者程景伟)2023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18日开幕。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南国书香节,展区面积和参展商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本届南国书香节主会场回归广州广交会展馆,并在广东全省设立535个地市分会场、73个乡村分会场,汇聚海内外300余家出版社。本届南国书香节主会场着力提高图书供给质量和水平。其中,主题展示区精选100种优秀主题好书供读者翻阅,并举办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图书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乡村振兴推荐书目”展、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展等。
同时,本届南国书香节主会场设置了福建主宾馆、港澳台馆、西班牙馆、国际馆等以飨读者。其中,港澳台,馆和国际馆设置20多个专题区域,特设医科农工类原版书籍专区、多版别图书比鉴专区等。港版新书《大使讲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流金岁月:金庸小说的原始光谱》,澳门新书《那只没有被染成金色的蝴蝶》繁简版绘本,台版新书《水浒全传校注》等书籍备受读者关注。
首届广东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当天在广州广交会展馆举行,共颁发图书奖、期刊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等7类80个奖项。
此外,首届“南国书香节好书推荐榜”也在当天发布,《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看见中国: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1——10册)》《燕食记》等一批好书上榜。
名家云集,也是本届南国书香节的一大亮点。陈平原、傅佩荣、王立群等440多位名家将举办2172场高品质文化活动,为广大读者奉上文化盛宴。
(选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①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8%,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30本,“听书”“视频讲书”等阅读形式为读书提供更多选择。
②书籍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阅读是浸润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升个人精神高度,扩展生命格局,突破思维方式,由此形成个体生命独特的精神气质。
③在快节奏的今天,静下心来捧书阅读,似乎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数字阅读,例如移动阅读、手机听书等,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据《2020——202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万亿规模。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阅读方式。
④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⑤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它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⑥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⑦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读者可以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⑧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须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
(1)、请你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2)、材料一是一篇新闻消息,其语言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请以第二段画线句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点。(3)、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2023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南国书香节,展区面积和参展商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名家云集,也是本届南国书香节的一大亮点。 B、在快节奏的今天,静下心来捧书阅读,似乎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因此,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下最重要的阅读方式。 C、电子阅读率在国民阅读率中已经占据相当比例,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已经很大。 D、数字阅读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阅读体验,我们无须拘泥于阅读的方式。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能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4)、请你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帮助小粤的爷爷消除触屏时代人们成为网络奴隶的担忧。 -
11、【思考一:当代风骨】阅读以下文章,完成小题。
苏步青
王增藩
①苏步青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③苏步青桃李满天下,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⑴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⑵四十多年后,成为名教授的熊全治探望苏步青时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在读初中时,苏步青对数学并不感兴趣,但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从此,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首数学习题。
⑥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中学时,他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深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
⑦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节选自《苏步青传》)
(1)、【传记·概括】阅读上面文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事件
谢绝挽留,毅然回国,开始教书育人生涯。
鼓励学生超过老师,设立数学讨论班;有多年经验、仍每次重新备课,改进教法。
③
文理全才、虽为数学家。但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
品格
①
②
系祖国兴亡,改变志向。
文理兼治,兴趣广泛。
(2)、【传记·语言】根据要求,品析下面句子。①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四十多年后,成为名教授的熊全治探望苏步青时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本句能否删除?)
(3)、【传记·特点】本文和《美丽的颜色》都属于人物传记,请结合本文第⑥段及《美丽的颜色》选段,谈谈在叙事中引用传主自己的话有什么作用。她(居里夫人)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美丽的颜色》
(4)、【传记·写作】小语准备参加传记写作征文活动,却不知如何下笔。请阅读下面的小贴士,并结合以上研讨的具体内容和课文所学,总结传记写作的要点,为小语支招。小贴士: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
12、【观察三:经典名著】下图是八年级一名学生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以“领袖人物形象”为主题进行梳理后整理的一份思维导图,有A、B、C、D四处未填写,请你填写完整。
(1)、 A. B. C.(2)、D.①②
-
13、阅读古诗,完成以下批注。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①千门②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③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客秦关④。
【注释】①却望:回头望。②千门:泛指京城。③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④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1)、 批注一: 诗人通过“”和“”打发了思念家乡而不得归的愁绪。(2)、批注二:“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巧妙,请作分析。 -
14、【观察二:华彩篇章】请回顾过往诗句,根据内容提示补充完整。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大地沧海桑田,五千年来风雨变迁。三国乱世,家园荒芜成动物的巢窟,正是“① , ②”曹植《梁甫行》)当今盛世, 人民和乐, 繁荣富强, 亦要有“③ , 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曹操《龟虽寿》)
朝代更迭,不变的是这片国土上的江河湖海,五岳山川,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志士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探寻。三峡的奇山,群山高耸,雄峻险拔,可谓:⑤ , 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富春江的异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可谓:急湍甚箭,⑥(吴均《与朱元思书》);登楼远眺,晴明江面,芳草茂盛,可谓:⑦ , ⑧(崔颢《黄鹤楼》)。
-
15、【观察一:铭记文本】
岁月悠悠,未来可期,漫步语文的海洋 , 我们可以读《【甲】飞天líng(①▲)空》,欣赏跳水姑娘吕伟那轻盈笔直的跳水动作和夺魁的全过程;可以看《一着惊海天》,感受我国航天人【乙】____、顽强攻关的可贵精神,领略辽宁舰官兵xián(②▲)熟技艺的风采;可以忆《藤野先生》,铭(③▲)记他那严谨治学、诲(④▲)人不倦的个人风范;可以赏《三峡》,流连于险峻奇异、雄伟壮丽的山川胜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①líng空
②xián 熟
③铭记
④诲人不倦
(2)、文段中【甲】【乙】两处的标点和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A、【甲】〈〉 【乙】殚精竭虑 B、【甲】“” 【乙】殚精竭虑 C、【甲】“” 【乙】深恶痛疾 D、【甲】〈〉 【乙】深恶痛疾(3)、文段划线句是病句,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16、写作
你走过千山万水,看尽千书万文,听闻千言万语,阅历生活的千态万状……人只有心怀真诚,才能与自然心意相通,才能和自己心灵对话。
请以“我看见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
提示
新闻评论
可以对近期发生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忆性散文
可以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和事
传记
可以完成自传或者他传,展现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游记
可以描绘山川之灵秀,抒发自我之情感
……
……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⑵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⑶不少于500字;⑷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班名、人名等。
-
17、“走近东坡”专题探究活动
材料
【甲】
新城①道中(其一)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② , 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本诗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至新城途中所作。②絮帽:棉帽。③铜钲(zhēng):古代铜制乐器,在行军时敲打。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答李端叔书(节选) ①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②。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故饒詭(náo)譊③至今,坐此④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瘦,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注】①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制策:指封建社会中一种临时特设的专科考试。③饒詭(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④坐此:因此。
链接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任杭州通判,再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1079年,因“乌台诗案”所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94年,又被贬惠州、儋州。
(1)、【释词·理解】关联方法,理解词义。方法
句子
方法联结
课内迁移法
遂以轼为欲立异同
⑴
成语关联法
纷然诵说古今
⑵
查阅字典法
皆故我
①原因;②存心;③意外的事情;④过去的,原来的;⑤姓氏。
⑶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选 , 我的判断依据是:
⑷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请 居无 事默 自观 省 回 视 三 十年 以 来 所 为 多 其 病者
(2)、【联读·解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甲】诗颈联写景的巧妙之处。(3)、【深读·悟情】【乙】文中的“闲人”一词与丙文波浪线句子“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中的“喜”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4)、【联读·知人】结合【甲】【乙】【丙】诗文,联系链接材料及你的阅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从苏轼身上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
18、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关于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新闻材料,请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2025年第32周(8月4日——8月10日),暑期档依旧热度不减,虽周票房在连涨三周后小幅回调,但仍超16亿元。单片方面,《南京照相馆》表现强劲,以6.88亿元的成绩蝉
联冠军,累计票房已突破22亿元。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次周发力,斩获4.3亿元票房,位居亚军,累计票房达5.63亿。管虎执导的战争片《东极岛》于本周五上映,首周三天即收1.99亿元,位列周票房榜季军。另一部国产动画《罗小黑战记2》上映第四周,仍取得5876万票房,位居周榜第四,累计4.06亿元。此外,由贾冰、王皓领衔主演的喜剧片《奇遇》本周五全新上映,新片首周即跻身榜单前五,取得5453万票房。
(摘自《中国电影报》2025年8月 13日14版,有删减)
【材料二】
____
新华网上海7月23日电国产喜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7月22日晚在上海首映。这部聚焦“小人物”的创新作品吸引各方关注,将于8月2日起正式“登陆”电影暑期档。
《浪浪山小妖怪》脱胎于2023年初网络首播的热门动画剧集“中国奇谭”系列之《小妖怪的夏天》,是该系列的主创团队持续创作而成的首部动画电影。片中讲述了“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草根取经团”,踏上一段跌宕起伏的西行冒险之旅。
《浪浪山小妖怪》延续了中国传统二维动画的表达形式,由一支超过600人的制作团队,精心打磨了1800多组镜头,制作了2000多张场景图,创造性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和动画电影镜头的空间感,富有东方美学气质。
常光希、周克勤、凌纡等中国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一起观看了首映。动画片《猴子捞月》及“阿凡提”系列的编剧凌纡说,中国人的“悟空故事”“西游故事”需要不断续写、不断创新,这一版“浪浪山”视角独特,从一个侧面为观众展现了生动而充满人情味的英雄故事。
(摘自“新华网”,有删减)
【材料三】
采访对象:陈廖宇(《浪浪山小妖怪》监制、艺术总监)、於水(《浪浪山小妖怪》导演、编剧)
采访片段:
记者:作为电影长片,时长增加必然带来制作上的升级,请谈谈影片制作方面的情况,遇到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突破?
於水:制作上,画面背景有水墨意境在,同时它又有光影、透视等西方美学意向在里面..这两方面要怎么融合在一起,琢磨了很长时间,也实践了很长时间。其次,做长片需要大规模地制作背景画面,需要团队稳定地输出,而大部分合作团队都是做一些比较工业化流程的工作。所以我们的美术风格怎么才能和工业化流程契合在一起,也是一个有难度的事情。
记者:《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中国奇谭》……近年来,为什么回到神话根脉的动画会有现象级的作品?
陈廖宇:我觉得它们都出现在中国动画人试图建立自己的话语这个大背景下。近年来这些来自中国的传统故事或者神话传说的动画,实际上就是当你要建立自己的语言的时候,你的潜意识里一定要找一个能代表本民族的显性的东西。我们所说的传统的、民族的、本土的东西,其实未必一定得是古代的,也可以是今天的内容,但是当你要彰显你自己的时候,要去宣示你的身份的时候,总要找一些更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带有符号性的题材和形式,我觉得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摘自公众号“人民日报政文”,有删改)
(1)、阅读材料一中有关暑期档电影的票房情况,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写出两点。(2)、阅读材料二,完成以下任务。①参考教材中的“技巧点拨”,为材料二拟写标题。
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此外,标题还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胜利”“南渡”这些关键词 , 突出了消息中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②新闻力求准确,呈现客观事实,同时作者的感情与思想也会隐含于字间。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二如何体现新闻的准确性和作者的倾向性。
(3)、材料三中记者的采访目的是什么?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并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A.剖析成功原因
B.揭示创新动力
C.传递创作理念
D.(自拟)(4)、以下是与《浪浪山小妖怪》有关的部分自媒体文章标题。请结合三则材料和以下标题,思考将它们放在一起阅读,对你理解新闻事件有哪些帮助。·《〈浪浪山小妖怪〉:虚伪的英雄主义,不值得牛马共情》(公众号“花花酱的花花世界”)
·《不建议带孩子看〈浪浪山小妖怪〉》(公众号“一帧一影一世界”)-
·《〈浪浪山小妖怪〉豆瓣褒贬不一:失去原作独有的气质》(公众号“秋叶港”)
-
19、“美美与共”主题探访活动;追随古人足迹,在古诗词中欣赏大江南北的不同风光,与自然亲密对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风景
诗句
层林尽染,落日余光。
树树皆秋色,①____。(王绩《野望》)
江面晴明,草木茂盛。
②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⑨____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早春盛景,生机勃勃。
几处早莺争暖树,③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高蔽日,壮美绚丽。
④____,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览物之情各有不同
情感
诗句
鄙弃尘俗
鸢飞戾天者,⑤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赞扬感叹
⑥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⑩____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自得落寞
⑦____,⑧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根据文意,在①-⑧中填写相关诗文。(2)、结合诗句,在⑨-⑩中填写相关词语。 -
20、语段阅读
邀请函
同学们,语文的无穷魅力常令我们①屏(A. bǐng B. píng)息凝神,而在文学家娴熟的技法中更显情韵。文学家们常常将自己的个性隐nì②____在语言里,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在异彩纷chéng③____的诗文中,读者会同作者产生“会心之趣”,从而沉迷于语文世界,暂时忘却了追梦路上④____(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的辛劳,让我们一起跟着语文去旅行吧!
(1)、请给①选择正确读音,并根据拼音在②—③处写出相应的汉字。(2)、根据文意,请在空格④处填写合适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