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对于朱自清来说,充满蓬勃生机的春天,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那象征母爱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是一缕芬芳;对于海伦•凯勒来说,帮她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是一缕芬芳。

    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送来芬芳。或许是亲情的牵挂、友情的陪伴,或许是陌生人的善意、自我成长的释然,或许是咬牙坚持后的突破、困境中重拾的信心……在你的记忆深处,或许也藏着那么一缕独特的芬芳——它熨帖了你的岁月,也温暖了你的时光。你感受到了吗?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 5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2、阅读回答问题。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①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②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③斗:比赛的意思。④婵娟: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也指月亮。

    (1)、 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从  (感官角度)角度点明深秋时节,为全诗奠定清冷基调。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线句所展现的画面,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 3、阅读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走避,不惶取屐; 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 , 扶凭而出,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久,月余亦卒。 

    ——《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子敬:即王徽之和王献之,两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②惶:同“遑”,空闲。③恬然:平静,安然。④扶凭:指搀扶。⑤神宇:胸襟气度。⑥都:总,竟。⑦了:完全。⑧舆:轿子。⑨调:协调。⑩恸(tòng)绝:指因悲哀过度而昏厥。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子猷、子敬曾坐一室   一起 B、子猷走避    急 C、子敬先亡    死亡 D、因恸绝久    美好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B、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C、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D、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

    (4)、 文中对王子猷和王子敬的描写十分生动,请任选一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是如何凸显其精神气度的?
  • 4、阅读回答问题。 

    鱼鳞瓦房顶上看北斗七星

    肖复兴

    ①老院的房顶上,铺着鱼鳞瓦。坐在上面,有点儿硌屁股。 

    ②可能是童年没有什么可玩的,爬房顶成了一件乐事。开始跟着院子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爬,后来,我一个人也常常会像小猫一样爬上房顶。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吃完晚饭,做完作业,我总会悄悄地溜出屋,一个人上房,坐在鱼鳞瓦上。 

    ③不知道为什么我总爱爬到房顶上去。那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我?除了瓦片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或者飘落的树叶,没什么东西。不过,站在上面,好像自己一下子长高了好多,我和家门前的那棵大槐树一般高了。再往前面看,西边的月亮门,月亮门里的葡萄架,都在我的脚下了。再往远处看,胡同口的前门楼子,都变得那么矮、那么小。 

    ④风大一点儿的时候,槐树的树叶被摇得哗啦啦响。我会从裤兜里掏出手绢——那时候,每天上学,老师都检查大家带没带手绢——迎着风,看着手绢飘动着,鼓胀着,像一面小旗子。 

    ⑤大院里,住着我的一位同学。他坐在我的座位后面,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我才想起忘记带手绢了,有些着急,他从后面递给我一条手绢,悄悄地说他有两条。这样,躲过了老师的检查后,我还给他手绢,谢了他。手绢上有用红丝线绣的他的名字。幸好,老师只是扫了一眼,要是仔细一看,看见了他的名字,就麻烦了。 

    ⑥坐在房顶上,周围没有一个人,白天能看到的房子呀树呀花草呀积存的污水呀堆在院子里的乱七八糟的杂物呀……这所有的一切,在夜晚都变成了黑乎乎的影子,看不大清楚,甚至根本看不见了。院子里嘈杂的声音,也变得朦朦胧胧,周围显得非常安静,静得整个院子像睡着了一样。 

    ⑦更多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无所事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胡思乱想。有时候,也会想娘,但想的更多的是姐姐。娘过世几年了,姐姐就离开我和弟弟几年了。忽然觉得时间那么长,姐姐离我是那么远。 

    ⑧站在房顶上,视野开阔,能看到靠近我们胡同这一侧的北京火车站的钟楼,姐姐就是在那里坐上火车离开北京去内蒙古的。 有时候,能看到夜行的列车飞驰的影子。车窗内闪烁的灯火,像萤火虫那样的微小,很快就被夜色吞没了。

    ⑨更多的时候,我只是默默地望着夜空,胡思乱想,或想入非非。老师曾经带我们参观过一次动物园对面的天文馆。在那里,讲解员讲解了夜空中的很多星星,我只记住了北斗七星的位置,它们像一把勺子,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之北。天气好的时候,我一眼就能找到北斗七星。它们对着我闪烁,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一直等着我来找它们,这让我涌起一种亲切的感觉。 

    有雾或者天阴的时候,雾气和云彩遮挡住了北斗七星,天空一下暗淡了很多。浓重如漆的夜色,像一片大海,波浪暗涌,茫茫无边。

    ⑪房顶更显得黑黝黝的,只有瓦脊闪动着灰色的光。眼前那棵枝叶繁茂的大槐树,影子打在墙上和房顶上,风吹过来,树在摇晃,影子也在摇摇晃晃,树哗哗响,影子也在哗哗响着,像树和影子争先恐后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 

    ⑫有一天晚上,身后突然传来了砰砰的声响。无星无月的浓重夜色中,那声音急促而沉重,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近。我很害怕,转过身去,不敢朝发出声音的地方看。 

    ⑬这时候,一个黑影出现在我的面前,叫了我一声:“哥!” 

    ⑭原来是弟弟。他对我说:“我就知道,你一准儿在这里。爸到处找不着你!”然后他又说了句,“我看见你好几次一个人爬到房顶这里来了。” 

    ⑮那一天,我和弟弟没有着急从房顶上下来。我问清父亲找我没什么大事后,便拉着弟弟一起坐在房顶的鱼鳞瓦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聊起来。在家里,我们很少这样聊天,更别说坐在房顶上聊天了。他问我:“你总爱一个人坐在房顶上干什么呀?” 

    ⑯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他:“你认识北斗七星吗?”他摇摇头。 

    ⑰我告诉他北斗七星很亮,要是有一天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如果看到了北斗七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了。 

    (有删改)

    (1)、 小语心存疑问:全文写“北斗七星”为何只有寥寥几笔?于是,她对文章①一⑪段内容进行了梳理。请你补全内容。 

    ①  

    ②  

    ③  

    ④ 

    (2)、 品味文章语言。 

    ①朗读可以拉近我们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请结合小贴上给文中画横线句做朗读设计,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温馨小贴士:可以从重音、语调、语气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进行朗读设计。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 “我”望着夜空,相信只要看到北斗七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北斗七星不仅是夜空中的星辰,更藏着“我”的牵挂与期盼。《往事依依》中,于漪忆起少年读书的往事,感受成长与热爱;《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遇到莎莉文老师,感受爱与希望。结合本文,联系《往事依依》或《再塑生命的人》,谈谈“生命中的精神寄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人们用它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它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如今,电子邮件、 QQ、微博、微信等新兴的通讯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附:传统书信样稿 

    【材料二】 

    习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而“家书”长久以来正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家书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载体。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垂范,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传统文化,尽管表达情感的方式变了,但是老祖宗的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财富不能丢,更要不断发扬不断创新传承。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从去年火爆的《见字如面》到今年最新的《信中国》《中国情书》,书信类节目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热点。观众们从这些节目中体味到手写书信的非凡魅力: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摘编自《光明日报》

    (1)、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B、家书专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书信的读者为特定对象,所以书信正文要有针对性,要礼貌、诚恳,对长辈要谦虚有礼,尽量使用书面语。 D、《信中国》等书信类节目用书信打开历史,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观众从中汲取精神养料。
    (2)、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书信一般由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构成。 B、称呼要从第一行顶格写起,称呼后面要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祝福语一般分两行写,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用于正文之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C、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因此书信已不再成为我们交流的手段。 D、今天我们讲书信,并没有否定它的通信交流功能,更多的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3)、 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家书文化?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
  • 6、请根据语境,仿写下面的句子,使之与前两句形成排比句式。

    学校文学社阅读活动中,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语文之美,如春日甘霖滋润万物;语文之美,如夏日微风带来清凉; 。”

  • 7、学校名著社团要完成《朝花夕拾》《西游记》主题任务探究,邀请你协助完成。 

     

    表:孙悟空取经道路中的“离”


    “离”的表现

    “离”的原因

    第一次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惩般绪咕恶我,我回去便了!”

    ③____

    第二次

    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④____

    第三次

    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孙悟空打死一群抢劫的草寇,唐僧厌其杀生,将其赶走。

    (1)、 阅读图“鲁迅人生道路中的‘离’”和表“孙悟空取经道路中的‘离’”,结合名著相关内容,补全空缺信息。 

    ①  

    ②  

    ③  

    ④ 

    (2)、 结合图“鲁迅人生道路中的‘离’”和表“孙悟空取经道路中的‘离’”的内容,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他是如何在几次“离”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
  • 8、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朋友,总在你思绪徘 huái(  )、前途迷茫时,默默守护;朋友,又如同浩渺水波,在红尘繁杂、世界喧嚣时,无声地给予你安慰;朋友,亦可在人声dǐng (  )沸、车水马龙时,和你一起激扬文字,笑语欢歌。

    徘huái 

    人声dǐng 

  • 9、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诗文名句。
    (1)、 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很注重氛围感,然而“违和感”有时却能起到更巧妙的写景传情的效果。“以乐景衬哀情”就是古诗中常用的这种有违和感的反衬手法。①《天净沙•秋思》中把画风迥异的两幅图景组接在一起,形成意象并置,勾勒深秋晚景图:“”以萧瑟的景物温馨生活图景的对比,从而引发游子的羁旅之孤,思乡之愁。②《江南逢李龟年》中则把江南繁花春景与繁华时落幕对比“”,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国家衰败的慨叹,让人体味到更深沉的悲哀。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花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句子是:
    (3)、 借月传情,明月在诗仙李白的笔下传递着不同的情思。既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思念关怀;也有《峨眉山月歌》中“”的空灵意境。
    (4)、 文中寄志,孔子在《论语》中说“ , 仁在其中矣”,表明仁德的养成,不仅要有坚定的志向,还要有勤学好问多思的品质培养。
  • 10、 按要求完成写作。

    尘封的往事常常在不经意间被唤醒,唤醒它的可能是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个画面……它们点亮了记忆,丰盈了内心,让我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情。

    请以“被点亮的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600字以上, 900字以下;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避开真实校名和人名。

  • 11、文脉绵长·古典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相应题目。

    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挨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八回)

    (1)、“这件事发了? ”中的“这件事”是指
    (2)、文段中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这句感激之语体现了“这个兄弟”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原著情节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阅读记

    李娟

    ①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还能清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们那里从不曾体会过的。那可能是我最初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②阅读令我打开了通向更大也更黑的世界的一扇门。从此,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我都饥渴阅读。最大的来源是捡垃圾的外婆拾回家的旧报纸。邻居家则是最渴望的去处,他家有一面书架,密密麻麻的书籍对我来说无异于阿里巴巴宝藏。可惜他家总是不被允许进入。每年新开学是最快乐的时候,往往不到两个星期就读完了整学期的内容。

    ③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妈开始做收购废纸的生意。怕淋雨,专门腾了一间房子堆积。所谓废纸大都是书籍和报纸。于是那个暑假我幸福惨了。天天从那间房子的窗户上爬进去(门锁着,我妈不让随便出入),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山书海上看书。那才是真正的书山书海啊!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扔了。下一本,不错,甜甜看到天黑······只可惜,我妈的收购生意很快就倒闭了。

    ④六年级回到四川,发现了全城最幸福的一处所在:公园里的租书摊。那可比买书划算多了!于是整个暑期里,每天跟上班一样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那里。夏天结束时,摊位上差不多所有书都被我看完了。

    ⑤上初中后,学校有小型的图书馆,能借阅到一些文学经典及报纸期刊。此外,帮同学做值日的 话,也能借到他们的书看。

    ⑥全部是毫无选择的阅读,全然接受,鲸吞海纳,吃干抹净。然而渐渐地,阅读的海洋中渐渐浮 起明月。能记得的语句暗流涌动,认准一个方向推动小船,扯动风帆。而忘记的那些,则是大海本身, 沉静地荡漾——同时也是世界本身。我想这世界其实从来不曾在意过谁的认可与理解吧。它只是存在 着,撑开世界应有的范围。

    ⑦直到现在为止,我对阅读也并不挑剔,只要不是特别枯燥都能看下去。而且在我如今的年龄上, 阅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增加知识领略愉悦……诸如此类了。看到一本好书固然觉得幸运,遇 到烂书也并不排斥。况且烂书带给人的思考空间同样巨大:何以烂?何以不能避免烂?都烂成这样了 为什么还能令人接着往下看?还有那些没啥天赋的作者们,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奢望, 他们的努力……历历在目。看多了,也就渐渐熟悉了他,理解了他,并且原谅了他……阅读不但带来 共鸣的乐趣,也带来沟通的乐趣。

    ⑧对了,之前说的都是少年时期的阅读,那么后来呢?惭愧,后来几乎不怎么读书了。各种原因。 直到这几年才开始重新大量地读。而且,对现在的我来说,“阅读”这件事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一 举一动之中,成为日常习惯了。什么都是“读”,什么都是学习与获得。世态百相,人间万状,阅读 行为没法停止。我仍稳稳当当行进在当年的航道上,明月已经升至中天。当我再次拿起一本书的时候, 总感觉一切仍然刚刚开始。当年的耳语者还不曾走开,只对我一个人透露唯一的秘密。

    (1)、【理脉络】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不同阶段的阅读经历。

    时间阶段

    阅读经历

    阅读状态/感受

    小学

    捡旧报纸看、在废纸堆和租书摊看书

    初中

    全然接受、鲸吞海纳

    成年后

    万物皆可读

    (2)、【品语言】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 扔了。下一本,不错,甜甜看到天黑……

    (3)、【析段落】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探变化】作者说自己的阅读从“毫无选择的阅读,全然接受”到后来“对阅读也并不挑剔”。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的这两种“不挑剔”有何不同。
    (5)、【悟主旨】文章结尾写道:“当年的耳语者还不曾走开,只对我一个人透露唯一的秘密。”请结合全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3、城市书香·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本,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5年9月26日,前海滨海绿轴上,“湾区之眼”正式启幕。在840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里,超过10万种、30万册图书静候读者,主题展览、名家对话、艺术市集、主题沙龙嵌入日常,构建出一种复合型的“书式生活”。

    从首座深圳书城(罗湖书城)开业到“湾区之眼”落成,书城正从服务于单一中心的“锦上添花”,转向覆盖全域、普惠市民的“均衡发展”新阶段。1996年,罗湖书城在商潮涌动的市中心出现;2004年,南山书城开业,在国内首次采用“书与非书(其他文化产品)融合”的经营模式;2006年,中心书城亮相,标志着大书城建设再度升级;2015年宝安书城开业,“书城+影城”“书城+创意城”“书城+培训城”等模式得以进一步升华;2018年龙岗书城开业,全方位多维度打造全国第一个智能书城;2019年龙华书城开业,构建起美学化的场景式阅读环境;2025年,全球最大实体书店“湾区之眼”开业,成为“新一代文化综合体”……书城已从单一图书卖场发展为多维度的城市公共生活枢纽,成为融合阅读、讲座、看展、交流、创新与休闲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2025年10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

    国庆、中秋期间,深圳图书馆举办丰富的展览与体验,让读者解锁阅读新玩法。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主题展

    活动亮点:以实体史料+多媒体互动装置,重现1941年战火中“抢救中国文脉”的惊心动魄。

    导赏时间: 10月1日—8日11:00—11:20

    活动地点:深圳图书馆北馆5F

    参与方式:无需预约,现场参与定点讲解

    ●书海探底——探秘魔法藏书阁

    活动亮点:打破虚拟与现实边界,近距离观察全国最快图书分拣系统与跨楼层轨道调阅系统。

    活动时间: 10月1日—8日10:00—10:30

    活动地点:深圳图书馆北馆智慧书库

    参与方式:“图书馆之城”预约中心线上预约

    ●书影时光

    活动亮点:以电影为桥梁,串联文字与影像,带你遇见书页背后的光影故事,延伸阅读体验。

    活动时间: 10月1日—8日14:30—17:00

    活动地点:深圳图书馆中心馆五楼聚艺厅

    参与方式:“图书馆之城”预约中心线上预约

    (摘编自“晶报”微信公众号2025年9月30日,有删改)

    材料三:

    2025年9月30日,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组委会举行全体委员会议。会议要求,要坚持重塑重构重建,持续营造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全民阅读体系和优质环境,要持续拓展阅读新空间,打造更多书香浓郁的城市会客厅,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好环境、更优服务。要着力打造数智阅读新生态,探索新场景、新平台、新产品,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阅读创新。要不断增强全民阅读品牌影响力,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宣传展现深圳全民阅读的独特魅力,联动文旅助推城市形象传播。

    据悉,本届读书月将构建“1+2+10+N”活动矩阵,聚焦年度主题“AI时代、爱阅读”锚定核心影响力,用两项创新实践筑牢长效根基,以十大系列49项重点活动打造立体框架,联动N项延伸活动辐射全城。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2025年10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罗湖书城到“湾区之眼”,深圳书城已从单一图书卖场发展为城市公共生活枢纽。 B、双节期间,深圳图书馆举办丰富的活动,读者可随时参与现场体验,解锁阅读新玩法。 C、深圳图书馆“书海探底”活动让读者能够近距离观察智能图书分拣系统。 D、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以“AI时代、爱阅读”为主题,将开展十大系列重点活动。
    (2)、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深圳书城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创新特点。
    (3)、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已启动,请你结合本届主题,仿照材料二,设计一项具有校园特色的读书月活动。

    ①活动名称: 

    ②活动亮点: (不少于30字)

    ③活动时间及地点: 

  • 14、古文思辨·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 , 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黄)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释】①谖草:亦作“萱草”,传说中一种可以让人忘忧的草。②澹:淡泊。③营:钻营。④尚:崇尚。

    (节选自刘基《尚节亭记》,有删减)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冥冥    薄:迫近 B、春和明    景:日光 C、为玩好而已    徒:只,仅仅 D、之曰“尚节之亭”    名:名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3)、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至 于 涉 寒 暑 蒙 霜 雪 而 柯 不 改

    (4)、范仲淹提出的“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刘基在《尚节亭记》中赞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请比较这两种人格理想的异同。
  • 15、诗心传承·古诗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歌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被赞为“富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哲理内涵。

  • 16、在“湾区之眼”书城里,小深有幸与诗人“艾青”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请你根据对艾青其诗其人的理解,补全下列对话。

    小深:艾青先生,您的诗中多次出现“太阳”,它有什么特点呢?

    艾青:我的诗里,太阳是炽热而具有唤醒力量的,比如《向太阳》中它“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它的“眩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

    小深:那“太阳”象征着什么呢?

    艾青:它象征着① ,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我希望用“太阳”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小深:谢谢您!我明白了,在今天,我们应该这样传承“太阳”精神:我们②。(结合诗意,用“不但……更……”句式写出具体行动)

  • 17、【任务三】对话先贤,寻觅千年文心

    面对人生的风雨,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是照亮我们前路的光。请根据提示,补全名句。

    人生境遇

    诗人

    作品

    诗句

    遭遇贬谪,亲人分离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①

    一生坎坷,怀才不遇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寂寂江山摇落处,②

    晨起早行,羁旅艰辛

    温庭筠

    《商山早行》

    , 人迹板桥霜。

    战乱年代,思乡情切

    杜甫

    《月夜忆舍弟》

    , 月是故乡明。

    被贬途中,英雄失路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雪拥蓝关马不前。

    歌颂爱情,至死不渝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⑥

    前路艰险,信念不改

    李白

    《行路难》(其一)

    , ⑧

    大雪三日,独往看雪

    张岱

    《湖心亭看雪》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18、【任务二】创意实践,彰显青春风采
    (1)、“湾区之眼”书城为吸引青少年读者,计划打造“青春阅读角”,并在角落悬挂一句主题标语。请 仿照示例,结合书城特色与青少年成长需求,写一句主题标语。

    示例:在书页间遇见远方,在阅读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仿写:

    (2)、活动邀请古籍修复师李老师分享经验,请你以九年级学生小深的身份设计一个采访问题,要求围 绕“古籍保护与青少年责任”,语言流畅自然,不少于20字。
  • 19、【任务一】聚焦热点,感知时代脉搏

    深圳新地标——“湾区之眼”书城,静卧于城市绿心之中,以沉静之姿迎接着每一位心无旁wù前来探索的读者。在这里,泛黄的古籍诉说着千年文脉,荟萃着古人的智慧,赢得无数读者的由衷zàn yù。读者在沉浸式阅读区静坐,汲取书中精华,既能在纸质书籍中感受墨香绵长,也能通过智能设备体验“数字阅读”的高效便捷。

    (1)、根据拼音和上下文语境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心无旁wù②zàn y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入“湾区之眼”书城的文学区,中外名著陈列有序,书香气息扑面而来,真可谓附庸风雅 , 令人沉醉。 B、周末的书城人气很旺,但大家都自觉地保持安静,营造了一个不言而喻的良好阅读环境。 C、他在书海中孜孜不倦 , 只为汲取知识的养分,夯实学业的基石,静待厚积薄发的时刻。 D、书城举办的“经典诵读会”上,小语同学的朗诵声情并茂,对作品的理解深刻到位,令在场的听众也自惭形秽
    (3)、阅读下面关于“湾区之眼”书城活动的句子,判断其复句类型,正确的是(     )

    ①“湾区之眼”书城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书籍,还定期举办“作家见面会”,让读者与作者面对面交流。

    ②如果想参加书城的“AI阅读体验”活动,就需要提前在“图书馆之城”平台预约,否则可能无法入场。

    A、①递进复句  ②假设复句 B、①递进复句  ②条件复句 C、①选择复句  ②因果复句 D、①选择复句  ②假设复句
    (4)、下面是小深同学为“湾区之眼”书城撰写的宣传语,其中有一句存在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湾区之眼”是深圳的文化新地标,也是读者的精神栖息地。

    ②通过在这里阅读,让许多读者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找到了心灵的共鸣。

    ③书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书香,每一场活动都传递着文化温度。

    有语病的句子是:(填序号)

    修改后正确的句子是:

  • 20、作文。

    中式美学流淌在至亲至情的人间烟火里。它含蓄内敛,却在平凡处铸就生命的坚韧与崇高。它不常言说,却藏在“临行密密缝”的针脚里;它不事张扬,却蕴在“背影”蹒跚的步履中。这种爱,含蓄、内敛,如春雨润物,需要我们用心聆听与体悟。请以《藏在的爱》为题,书写这份深藏于岁月深处的缱绻深情。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姓名与所在学校名称。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