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文渊实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 1. 学校开展“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楷书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軦(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他教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怎么能行驶呢?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孟子告诉我们诚信是自然的规律 , 要将诚信juān刻进我们的灵魂。先哲们对祖国“信”文化的分析与诠释可谓____,我们要深刻领会并躬身 jiàn行。愿诚信之树恒久青葱。让我们诚实做人、讲求信用,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juān

    jiàn 

    (2)、仿照示例,解读“信”的含义。

    示例:
    休——“人”加“木”,一人靠着树,立足休息

    信——

    (3)、填入上文横线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殚精竭虑 B、一丝不苟 C、眼花缭乱 D、入木三分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文中“深刻领会”“追求诚信”和“诚信之树”三个短语结构一致。 C、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规律”和“灵魂”都是名词。 D、文中最后一句在朗读时要声音低沉,语气轻柔,语调平缓。
  • 2.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4)、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5)、 ,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6)、 ,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二、阅读与鉴赏(53分)

  • 3. 非连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5年第32周 (8月4日——8月10日),暑期档依旧热度不减,虽周票房在连涨三周后小幅回调,但仍超16亿元。单片方面,《南京照相馆》表现强劲,以6.88亿元的成绩蝉联冠军,累计票房已突破22亿元。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次周发力,斩获4.3亿元票房,位居亚军,累计票房达5.63亿。管虎执导的战争片《东极岛》于本周五上映,首周三天即收1.99亿元,位列周票房榜季军。另一部国产动画《罗小黑战记2》上映第四周,仍取得5876万票房,位居周榜第四,累计4.06亿元。此外,由贾冰、王皓领衔主演的喜剧片《奇遇》本周五全新上映,新片首周即跻身榜单前五,取得5453万票房。

    (摘自《中国电影报》2025年8月13日14版,有删减)

    【材料二】

    新华网上海7月23日电  国产喜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7月22日晚在上海首映。这部聚焦“小人物”的创新作品吸引各方关注,将于8月2日起正式“登陆”电影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脱胎于2023年初网络首播的热门动画剧集“中国奇谭”系列之《小妖怪的夏天》,是该系列的主创团队持续创作而成的首部动画电影。片中讲述了“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草根取经团”,踏上一段跌宕起伏的西行冒险之旅。《浪浪山小妖怪》延续了中国传统二维动画的表达形式,由一支超过600人的制作团队,精心打磨了1800多组镜头,制作了2000多张场景图,创造性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和动画电影镜头的空间感,富有东方美学气质。常光希、周克勤、凌纾等中国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一起观看了首映。动画片《猴子捞月》及“阿凡提”系列的编剧凌纾说,中国人的“悟空故事”“西游故事”需要不断续写、不断创新,这一版“浪浪山”视角独特,从一个侧面为观众展现了生动而充满人情味的英雄故事。

    (摘自“新华网”,有删减)

    【材料三】

    采访对象:陈廖宇(《浪浪山小妖怪》监制、艺术总监)、於水 (《浪浪山小妖怪》导演、编剧)

    采访片段:

    记者:作为电影长片,时长增加必然带来制作上的升级,请谈谈影片制作方面的情况,遇到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突破?

    於水:制作上,画面背景有水墨意境在,同时它又有光影、透视等西方美学意向在里面。这两方面要怎么融合在一起,琢磨了很长时间,也实践了很长时间。其次,做长片需要大规模地制作背景画面,需要团队稳定地输出,而大部分合作团队都是做一些比较工业化流程的工作。所以我们的美术风格怎么才能和工业化流程契合在一起,也是一个有难度的事情。

    记者:《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中国奇谭》……近年来,为什么回到神话根脉的动画会有现象级的作品?

    陈摩宇:我觉得它们都出现在中国动画人试图建立自己的话语这个大背景下。近年来这些来自中国的传统故事或者神话传说的动画,实际上就是当你要建立自己的语言的时候,你的潜意识里一定要找一个能代表本民族的显性的东西。我们所说的传统的、民族的、本土的东西,其实未必一定得是古代的,也可以是今天的内容,但是当你要彰显你自己的时候,要去宣示你的身份的时候,总要找一些更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带有符号性的题材和形式,我觉得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1)、阅读材料一中有关暑期档电影的票房情况,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写出两点)。
    (2)、阅读材料二,完成以下任务。

    技巧点拨: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此外,标题还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胜利”“南渡”这些关键词,突出了消息中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①参考教材中的“技巧点拨”,为材料二拟写标题。

    ②新闻力求准确,呈现客观事实,同时作者的感情与思想也会隐含于字间。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二如何体现新闻的准确性和作者的倾向性。

    (3)、材料三中记者的采访目的是什么?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并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A.剖析成功原因
    B.揭示创新动力
    C.传递创作理念
    D.(自拟)
    (4)、以下是与《浪浪山小妖怪》有关的部分自媒体文章标题。请结合三则材料和以下标题,思考将它们放在一起阅读,对你理解新闻事件有哪些帮助。
    《〈浪浪山小妖怪〉:虚伪的英雄主义,不值得牛马共情》(公众号“花花酱的花花世界”)《不建议带孩子看〈浪浪山小妖怪〉》(公众号“一帧一影一世界”)
    《〈浪浪山小妖怪〉豆瓣褒贬不一:失去原作独有的气质》(公众号“秋叶港”)
  • 4.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①毛泽东在前往铜鼓时,也被地方民团抓住了,当时他装扮成了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可以肯定地说,民团的兵丁根本没能把面前这个手拿雨伞、穿着长衫的人的真实身份搞清楚,不然他们不会在毛泽东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银元时,便那么迅速地把钱收下并随即决定放了他。但是,民团队队长反对放了毛泽东,他认定这是一个危险的共产党,坚持要把毛泽东带到民团团部执行枪决。面临死亡的毛泽东决定逃跑了距离民团团部仅剩两百米的地方,毛泽东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他一直跑到一个水塘边的茅草丛中藏了起来。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毛泽东在民团兵丁放弃搜捕后开始赶路。雨伞早就丢了,脚上的鞋也不知去向,光脚赶路使毛泽东的脚肿痛得厉害,本好他遇到了一位农民。没人知道毛泽东对这位农民说了些什么,这位农民不但为毛泽东提供了食物和住处,第二天当毛泽东再次上路的时候,他身上居然已经有了钱。毛泽东花七元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干粮,最后安全到达铜鼓起义军的驻地。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与死神迎面相遇却又绝处逢生……他是所有身经百战的共产党高级将领中唯一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战争痕迹的人。

    ……

    ②文市狭窄的街道上由数万红军的到达显得格外拥挤。大批的行李散乱地堆放着;A大量伤病员的担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红军指挥部里的电话声不断响起,前方渡口的掩护部队已经与敌人交战了,指挥员们在电话里不断地催问,军委纵队什么时候能到达渡口……

    B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犹郁的神情。这里的西面就是那条名叫湘江的大河了。湘江在毛泽东心中留有挥之不去的情愫,那是一条孕育了他生命的大河,是一条赋予了他浪漫情怀的大河。

    ④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那一刻的毛泽东面色黑黄,消瘦憔悴,手指被劣质的烟草熏得乌黑——整整四十一年后,美国作家特里尔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八十二岁的毛泽东的:“黑头发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炯炯逼人的目光,保持头部稳定的宽大的双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是下巴上的黑痣。”“脸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有删改)

    【乙】

    ①毛泽东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毛泽东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

    ②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以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附带说一句,“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这首《红辣椒》是毛主席最爱唱的歌。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C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气,不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种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纪实·感知形象】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并感知人物形象。请阅读【甲】第①段与【乙】文第②段,完成下列表格。

    概括内容

    感悟形象

    【甲】文第①段

    ⑵王树增和斯诺都提及毛泽东一生中从未受过伤,请根据本段内容,用词语概括毛泽东从未受伤的原因:

    【乙】文第②段

    毛泽东爱吃辣椒,爱唱《红辣椒》。

    ⑶《红星照耀中国》再版讨论会上,有编辑认为本段C句的“毛泽东几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不仅与上文矛盾,还会破坏开国领袖的伟岸形象,建议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段内容说明理由。

    (2)、【纪实·品味语言】请参考示例,结合上下文为甲文划线句A B作批注。

    示例: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

    批注:“一直”“来回”“几次”“直到”“也”等词写出了民团的兵丁搜查的次数多,时间久,侧面描写了毛泽东藏身时间长,耐力强,表现了毛泽东的机智、果断。
    A.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

    我的批注:

    B.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
    我的批注:

    (3)、【纪实·探究写法】同为纪实写作,同学们却发现【甲】【乙】两文中都有“虚构”的影子,请结合文章内容,针对滨滨的提问发表你的看法。

    滨滨:【乙】文是斯诺对其亲眼所见的叙述。都说真实是纪实文学写作必须坚守的原则,但斯诺还是认为毛泽东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是有根据的,是不是把毛泽东的形象塑造得过于传奇了?

    兰兰:这正是毛泽东给老百姓们的印象。老百姓和红军中传颂着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说明毛泽东是很受人爱戴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事实。

    滨滨:【甲】文第④段描写“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作者怎么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这种虚构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4)、【纪实·感悟精神】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来谈谈。

    助读资料:

    斯诺曾评价:“但他(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的中国共产党人。”

    王树增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

    温馨提示:可以结合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顺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等作品思考

  • 5.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 , 半山嗥“呼,乃余苍头冈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鞫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 , 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自人,太守王绣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五)

    【注释】①武: 半步。②嗥(jiào) : 呼喊。③苍头: 奴仆。④火燎: 火炬。⑤䩺(wēng)刀:插在靴筒里的短刀。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丙】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 ,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 , 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 , 我亦是行人。

    【注释】⑦钱穆被贬赴任途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父:男子美称。⑧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⑨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⑩筠:竹。⑪颦:皱眉头。⑫逆旅:旅舍,旅店。

    (1)、下列各组加点字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承天寺寻张怀民    幸甚 B、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爷娘唤女声 C、奔而    负势竞 D、与策杖而下    与步于中庭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余 接 声 应 奔 而 上 扶 掖 下 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请在横线分别填上什么内容?

    余接声应,①奔而上,②扶掖下之。

    备选项:A.我    B.奴仆和山僧

    (4)、苏轼和张岱两人各自回忆上述赏月之事,分别会露出怎样的表情?请选择并阐释理由。

    表情: A.(偷笑)   B.(流泪)    C.(憨笑)    D.其他

    (5)、张岱可以称为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张岱,晚明散文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6)、丙诗中苏轼在送别朋友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朋友比作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7)、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从以下三个领袖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三、写作(50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声清越的、传于空谷的猿啼,寄寓了郦道元对三峡凄清的叹惋;一片皎洁的、洒满庭院的月光,慰藉了苏轼被贬后豁达的心境;一汪清澈的、映照着山川的碧水,流露了陶弘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不起眼的猿啼,寻常的月光,易被忽略的碧水……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

    请以“物微情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⑴字数不少于600字,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⑶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