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5-2026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北京市文汇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知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观成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初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玉海塘下中学五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丹溪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1、阅读下面关于经典与精神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籍中的经典名句,是中华精神的浓缩。《论语》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告诫士人当以坚毅担当肩负使命①《孟子》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提醒人们在困境中需磨砺意志;诸葛亮《出师表》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彰显了忠臣的赤诚担当;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诠释了志士的气节风骨…… 阅读经典著作,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 “自强不息”“家国情怀” 的内涵,也让中华精神在当代焕发生机。
(1)、根据上下文,在选文①处填入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2)、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修改。 -
2、阅读下面关于古籍保护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的 “活化石”,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从甲骨文到简帛,从雕版印刷到活字排版,古籍的形式虽经岁月变迁,但其蕴含的文化内核从未改变。在古籍保护工作中,一代代研究者潜心钻研,将散佚的典籍重新整理,让濒临损坏的文献得以修复,让 “纸上千年” 的文明得以积①diàn 传承。这些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研究者心怀敬畏、耐住寂寞 —— 他们在故纸堆中逐字校勘,在放大镜下辨识残字,用匠心守护着文明的火种,这份坚守与执着,淋漓尽致②地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文化担当。
(1)、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淀 ②致 B、①奠 ②致 C、①淀 ②至 D、①奠 ②至(2)、依次给这段文字中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校(jiào) 勘(kān) B、校(xiào) 勘(kān) C、校(jiào) 勘(kàn) D、校(xiào) 勘(kàn) -
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与祖国美好的山川相遇,自然风光,人文胜迹,能让我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与美好的心灵相遇,他们的高尚品格与精神,能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与生活中美好的人们相遇,他们闪现出的优秀品质的光辉,能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请以“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不要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4、整本书阅读;结合《水浒传》整本书的阅读,回答下列问题。(1)、近日,班级开展阅读《水浒传》活动,同学们产生了以下困惑,老师建议立足作品特点, 寻找阅读突破路径。请根据提示完成任务。
困惑:《水浒传》人物众多,文脉梳理不清楚怎么办?
方法:可以从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入手,明确作品是先分后合的① 结构,然后画出人物、情节关联图:
前 40 回“分”的部分:史进→鲁智深②(典型情节)→林冲→汴京城③(人物) 卖刀→吴用→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武松④(典型情节)
41~100 回“合”的部分:梁山聚义,庙堂招安,水浒梦断
(2)、《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有的人义薄云天,是真英雄;有的人却滥杀无辜、草菅人命,虽然武艺超群,却不能称为英雄。你最欣赏的水浒英雄是谁?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人物简介:于敏,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
沉默是金
张天南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呕心沥血,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一)“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③于敏生前的卧室里,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和煦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照着泛黄起皱的封皮。可想而知,那位温文尔雅的主人,曾经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翻阅着心爱的书籍。
④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⑤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⑥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⑦“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⑧“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⑨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二)“土专家”的“真把式”
⑩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
⑭“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 50 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⑮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1)、请仿照示例概括文章(一)(二)部分的主要事件,并摘录于敏的话语作为文段(三)的小标题,完成下面的表格。主要事件
小标题
(一)
①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二)
②
“土专家”的“真把式”
(三)
继续研发,矢志不渝
③ “”
(2)、请联系文章内容,任选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 - 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
(3)、于敏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概括。(4)、联系全文,说说第⑮段“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这个句子的含义。(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沉默是金”为题,既呼应于敏安静低调的性格,也暗含对其默默奉献的赞美。 B、于敏虽自谦“地道的国产”,却无条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体现其开放包容的理念。 C、文中写到于敏的妻子、子女对他的评价,侧面体现出他工作的隐秘和繁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文章多处引用于敏自己的话,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心之所守,行之所选
①人生如长河奔涌,每一次转折处的浪花,都是内心坚守的回响。庄子曳尾涂中,守住精神自由:宋人返璞归真,守护美学本真:包家骏追随父志,传承血脉深情。这些选择昭示着:心有所守,方能在人生岔路坚定方向。正如诗人所言:“我心自有白云山青,任它八面来风。”当坚守成为生命底色,选择便有了穿越迷雾的力量。
②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困境中对信念的执着。高位截瘫、双目失明的曾春,在命运的至暗时刻,依然用轮椅丈量大地,用微笑面对生活。这份选择,源于他对“生命平等”信念的坚守——即便身处黑暗,也要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正如史铁生在轮椅上书写生命的哲思,困境从未磨灭他的信念,反而让坚守的光芒愈发璀璨。当我们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时,不妨想想曾春的选择: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
③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繁华中对情怀的珍视。90后青年大萌放弃都市的繁华,重返深山创办农场,用有机种植守护绿水青山,用新农人精神唤醒乡村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他选择扎根土地,用汗水浇灌情怀,将“诗与远方”种进田间地头。这让我想起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在黄沙漫天的洞窟中守护千年文明。这些选择看似“逆行”,实则是对家国情怀、生态理想的深情守望。当情怀成为人生罗盘,再崎岖的道路也能走出风景。
④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喧嚣中初心的坚守。在当下,有人为出名降低底线,有人因压力唉声叹气。但总有人如曾春、如大萌,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初心,用行动诠释“坚守”的重量。正如张桂梅扎根大山几十载,只为兑现对乡亲的承诺。初心如炬,照亮选择的方向;坚守如磐,赋予前行的力量。
⑤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的重量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而在于心中是否有坚守的灯塔。无论是守护信念、情怀还是初心,每一次慎重的选择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书写。愿我们都能以坚守为舟,以选择为桨,在时代的江河中,划出属于自己的璀璨航迹。因为真正的人生,从来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
(选自《青年文摘》2025年6月上半月刊 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请认真阅读第②段,根据内容填写下面空格,补全论证思路。首先,提出⑴的分论点;接着列举⑵、⑶(概括事例)的事例证明分论点;最后得出“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的结论。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的?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小题。
月夜游宝石山记(节选)
[明]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①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②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踞,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③痛饮,巡阑④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⑤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⑥造物者之不吾靳⑦ , 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⑧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注】①玩月:赏月。②黄晋卿:黄溍,元代名士。③飞觞:举杯。④巡阑:在栏杆边来回走动。⑤夸:夸耀。⑥殆:大概。⑦靳:吝啬。⑧第:只是。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 胜:
②将以斯夕玩月其上 斯:
③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 阴: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
(3)、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吴山前踞,类屏障然。
②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
(4)、对比《醉翁亭记》,分析本文作者都穆与欧阳修的“乐”有何不同。 -
8、古代诗歌阅读
阳关曲·中秋作①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② , 银汉③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作于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③银汉:银河。
(1)、 诗中的“玉盘”是指;这样写的好处是。(2)、月光下,苏轼的心情有何变化?你认为下图中哪一条(A 或 B)折线能表现其心情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
-
9、古诗文默写;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面对人生的不圆全,古人常借笔墨抒发情怀:中秋月色牵起情思,苏轼望月思亲,借“但愿人长久,①”,于个人思念里映出面对“不圆”的通透,寄望人间团圆;身陷逆境也可寻希望,刘禹锡困厄时如逢“月缺”,却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②”,道破“缺后终圆”的人生之理;柳宗元被贬永州,游小石潭见“潭中鱼可百许头,③”,内心孤寂却定格了自然美;面对“不圆”能怀“古仁人之心”,不因“④ , 山岳潜形”的晦暗而悲,也不因“沙鸥翔集,⑤”的欢快而喜;面对“不圆”还能品悟哲思,欧阳修写山间朝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⑥”,朝晴暮晦恰似人生“阴晴圆缺”,于变化中寻得山水灵动;最深沉的力量源于把个人“不圆”融入家国担当,杜甫居破屋,历困顿,却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⑦”,这份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
10、 班级开展“民俗蕴藉中秋意”展览活动,根据下面的资料,完成任务。
【资料一】中秋赏月的习俗,早在魏晋时期便有记载。唐代文人尤爱中秋望月,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杜甫“月是故乡明”的怅惘,都将个人情愫融入皎洁月色。如今,城市阳台、乡村院落,仍是人们举头望明月的最佳坐标——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
——《人民日报》中秋特稿
【资料二】从宋代“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简单形制,到如今广式、苏式、京式等三十余类月饼争奇斗艳,这枚圆饼承载的不仅是味蕾记忆,更是“团圆”的文化符号。2021 年,“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这道节日滋味有了更坚实的传承注脚。
——澎湃新闻《非遗里的中秋》
【资料三】兔儿爷是北京中秋特有的民俗形象,源于明代“祭月”习俗。早期兔儿爷为泥
塑,身着铠甲,骑虎或坐象,寓意“镇宅辟邪”;如今演变为卡通造型的玩偶、灯笼,成为孩子们中秋最爱的“玩伴”。这一形象的变迁,恰似中秋民俗在传承中创新的缩影。
——光明网《老北京的中秋符号》
【资料四】中秋民俗的发展,始终围绕“团圆”核心展开。从古代祭月祈福的庄重仪式,到文人赏月题诗的风雅之举,再到现代家庭围坐品饼、共享天伦的温馨场景,民俗形式虽随时代演变,但情感内核从未改变。
(1)、请为展览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包含“中秋”“传承”两个关键词。(2)、作为展览讲解员,请你选择一种中秋民俗(赏月、吃月饼、兔儿爷),结合资料写一段讲解词,向同学们介绍该民俗的发展及意义。(不得完全抄写材料) -
11、 班级筹备“月圆牵动中秋情”主题板报,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任务。
当夜幕为大地披上温柔的纱,中秋的圆月便从云端缓缓升起。清辉遍洒处,每一寸土地都似浸在牛乳中。岸边的柳枝在晚风里轻软(yáo yè)____,偶有晚归的渔舟在粼粼波光中游弋,船头渔火与天边星月相映,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月夜图。能否在这样的月夜中感受到团圆的温暖,是我们在双节同庆时收获幸福感的核心。抬眼望去,城市中矗立的高楼间,那轮明月更显皎洁,仿佛是夜空中最耀眼的冠冕 , 赠予人间满庭清辉。此时若漫步街头,或许会瞥见窗内阖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老人正将象征圆满的月饼分与孩童,年轻人则心无旁骛地为家人书写双节祝福,笔下 [甲]____有“但愿人长久”的柔情,[乙]____有“我爱你中国”的赤诚。这份对团圆的珍视、对家国的热爱,正是中国人世代坚守的情感底色,也是我们在双节同庆时倍感幸福的(mì jué)____。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yáo yè) ②(mì jué)
(2)、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①矗立 ②冠冕
(3)、在甲、乙两处补充上合适的关联词。(4)、根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提出修改意见。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漫步于自然风景,欣赏四季花开花落;穿行在街头巷道,体察市井众生百态;徜徉在茫茫书海,沉迷文学浪漫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才让我们顿悟,催人奋发,促进成长。
请以《行走在▲》为题写作。要写出自己的行走经历、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13、整本书阅读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体验,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任务一:把握采访行程】阅读纪实作品,要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下面是同学整理的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主要行程,请补全横线处的内容。
(填地名) (填人名)
(2)、 【任务二:感受红军精神】《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请你从下列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 极度匮乏的物资供应 部分少数民族的不理解
示例:我选择(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艰苦历程,沼泽地带经常大雨连绵不断,没有树木遮阴,红军风餐露宿,几乎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许多人陷入沼泽之中牺牲,但红军最后还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
14、阅读《听雨》,回答问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而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波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E、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表达了古人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2)、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3)、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4)、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
15、现代文阅读。
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
①4月,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东风着陆场,一望无垠。
②16日清晨,东风着陆场,地面分队、机动搜救分队、搜救预备分队纷纷向预设待命点机动。7时许,伴着螺旋桨旋转发出的轰鸣声,5架直升机成梯次起飞。
③“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一声声返回指令,让每一位迎接航天员回家的队员更加全神贯注。
④返回舱进入黑障区,天地通信暂时中断。短短的几分钟,东风指挥大厅内每一双眼睛都紧紧盯着显示大屏。
⑤“返回舱出黑障!”大家松了口气。飞船沿着预定轨道,正向东风着陆场飞奔而来。与此同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大厅内,科技人员正在通过测控分队传来的返回舱数据快速计算理论落点,并及时提供至空中、地面分队。
⑥主降落伞打开了!返回舱降落的速度瞬间放缓。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牵着返回舱缓慢降落,宛如花朵盛开在天地之间。
⑦“北京,雄鹰报告:空中分队向返回舱收拢飞行!”指挥机上,首次担任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雄鹰调度主岗的龙坤明下达调度口令。此次任务中,龙坤明要下达80多条调度指令,这是最令他紧张的一条。
⑧一时间,空中、地面分队全速向着陆点收拢,沉寂的戈壁滩引擎轰鸣、尘土漫天。
⑨“砰!”随着一声巨响,返回舱安全着陆。
⑩直升机第一时间靠近并降落,空中分队队员迅速着手进行现场处置。国旗手冯毅冲到离返回舱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戈壁上闪亮的风景。“去年我是开舱手,今年是国旗手。在着陆现场升起国旗,特别光荣。”
⑪“我要准备开舱门了,你们注意安全。”开舱手苏黎明对着舱内的航天员提醒。27岁的苏黎明是神舟十二号搜索回收任务的国旗手,如今与“师傅”冯毅互换岗位。平衡完舱内外气压,舱门被缓缓拉开。
⑫11时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进行着重力再适应。
⑬不远处,3辆橘色的方舱车格外醒目,它们是首次参与任务特制的医监医保车。“4月的戈壁滩风沙大,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长,我们专门为航天员量身定制了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将在这里吃到返回地球的第一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航天员医疗救护队队长吴冬惠说。
⑭3位航天员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坐升降梯进入“单人单间”的医监医保车,随后,生理数据采集、健康体检、生活护理等依次进行。
⑮“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神十三’飞行任务!”翟志刚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
⑯“真的是很开心很开心。同时我也想跟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向人群挥动着双手,王亚平脸上绽放着笑容。
⑰“我也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叶光富说。
(摘编自2022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1)、请简要分析新闻标题“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的妙处。(2)、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还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本篇新闻通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新闻具有真实性,其语言有确切、简练、朴实等特点。请分析以下两个句子是如何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的。①此次任务中,龙坤明要下达80多条调度指令,这是最令他紧张的一条。
②国旗手冯毅冲到离返回舱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
-
16、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表达方式),它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目的。(2)、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文】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① , 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②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 , 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削:陡峭。②容:容许,这里是能够的意思。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A、沿溯阻绝 沿:逆流而上 B、属引凄异 属:连接 C、践之辄陨 辄:总是,就 D、间得一稍粘者 间:间或、偶尔(2)、选出每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春冬之时 久之 , 幸攀而上 B、以指攀草根而登 以刀劈狼首 C、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幸而及石 将复何及(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如“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概括性强;乙文则多用细节描写,如“以指攀草根而登”“绷足挂指”,生动再现攀登过程。。 B、甲文按先山后水的顺序描写三峡景色,层次分明,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特征;乙文按时间顺序记述登山经过,脉络清晰,突出过程的惊险。 C、甲文既有“夏水襄陵”的正面描写,也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侧面烘托;乙文则主要通过“土削不能受足”“石亦不坚”等直接描写表现山势险峻。 D、甲文通过“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渔歌,含蓄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乙文则通过“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的直接抒情,主要表现作者强烈的后怕之情。(4)、翻译下列句子。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
-
18、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斑斓的色彩遇到经典诗文,便有了别样的意境意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①”道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②”表达的是一人独赏春日佳景,顿生思念之情;曹操《龟虽寿》“③ , 志在千里”告诉我们有远大抱负的人到了晚年,奋发进取的雄心不会止息;王维《使至塞上》“④ , ⑤”以瑰丽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特雄浑的风光;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⑥”是崔颢登楼所观江上美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⑦。夕日欲颓,⑧”在清爽宜人的山川画卷上平添了绚烂辉煌的一笔。
-
19、综合性学习活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召开。回顾抗战历史,我们不由得感慨万千。我校准备开展以“观九三阅兵·弘扬爱国情”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也来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牢记伟大历史胜利,凝聚正义和平力量。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气势如虹的徒步方队、声势浩大装备方队、翱翔蓝天的空中梯队,依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此次阅兵全面展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彰显了强国强军的自信风采。特别是首次亮相的新型武器装备,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受阅官兵们目光坚定、步伐铿锵,喊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口号,展现了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无数观众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观看了这一盛况,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摘编自新华社9月4日)
(1)、 请为这则新闻简报拟写一个标题。(要求:简洁醒目,突出核心事件,不超过15个字)(2)、假如你是一名校园小记者,有幸在阅兵结束后采访一位受阅官兵或现场观众。请选择其中一个采访对象,并设计两个有价值的采访问题。采访对象选择:A.受阅官兵 B.现场观众(填字母)
采访问题:①②
(3)、观看完阅兵仪式后,大家围绕阅兵的意义展开讨论。同学小莉说:“阅兵就是展示武器,显得很好战,而且花费巨大,是没有意义的,不如把这些钱用来改善民生。”你并不认同她的观点,请你进行劝说。 -
2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各学校的积极响应,使同学们的课外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否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C、学校图书馆购置了大量新书,不仅丰富了藏书结构,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和范围。 D、学校开展这次研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增强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