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眉山天府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
-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阅读《纪念白求恩》,完成小题。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甲)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乙)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丙)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丁)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同志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依次概括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 B、第②段中的“纯粹的共产党员”应该具有对工作负责并且勇挑重担、不自吹自擂、对人民满腔热情的特点。 C、第③段中毛泽东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意在说明作为一名革命者,单纯讲政治是不够的,还要专心业务,精研技术。 D、本文不仅仅是纪念白求恩,更重要的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句从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原因。 B、乙句运用双重否定,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C、丙句中的“只”“一”表达了作者对未能与白求恩同志常常见面的无限惋惜、遗憾之情。 D、丁句用排比句式,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给人以巨大的鼓舞。(3)、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首句总起全文,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由此引出对他精神品格的论述。 B、第②段中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形成对比,既颂扬了白求恩,也教育了全党。 C、第②段写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对待白求恩医生的态度,是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强了可信度,更好地表现了白求恩的精神。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议论和抒情,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之作。本文写作思路可概括为“叙——论——颂”,明晰而有条理。 -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2) ,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3)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其一)】
(4)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5)《<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 , 。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 步①
[宋]周 密
麦陇②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③野草花。
【注】①野步:野外散步。②麦陇:麦田。③东风:春风。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描绘了东风吹拂着碧绿的麦田,一阵阵翠浪向远方荡开的画面。 B、本诗第二句中的“噪”字刻画出新生的青蛙尽情欢叫的情景,洋溢着勃勃生机。 C、本诗最后两句写诗人边赏双蝶飞舞,边饮酒作乐,最终烂醉如泥,倒在野草花丛中的情景。 D、诗中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这些事物表明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2)、简要赏析本诗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 , 使庶几之志② , 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⑤ ,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⑥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⑦矣。
【注】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淹留:滞停,停留。⑥窜伏:逃避,藏匿。⑦下流:地位低微。
(1)、下列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志当存高远——联系甲文中的“夫君子之行”,可推知“夫”的意义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B、慕先贤——联系乙文中的“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可推知“慕”的意义为“追慕”。 C、若志不强毅——查字典,“若”的义项有“好像”、“如果”、“你”等 ,此处应为“你”。 D、徒碌碌滞于俗——联系词语“家徒四壁”、“徒托空言”,可推知“徒”的意义为“只,仅仅”。(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B、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C、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D、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第二个条件是学习,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B、甲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乙文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D、结合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作为年轻人,不光要有崇高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志向的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
5、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七年级举行了4×100米接力赛,七年级某班男子、女子4×100米接力赛都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对此,该班的小王在周记本里写道:“一根小小的木棒,连接的是团结和友爱;一根小小的木棒,传递的是勇气和力量; , ; , ;
加油吧!让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一直铭记在我们心中!”
-
6、近日,《孤勇者》成儿歌神曲,引发社会热议,也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儿歌的探究兴趣。小组同学将网络搜索到的100首儿歌进行了内容分析。请你依据图表,将下面的分析材料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流行儿歌的内容情境构成
主题
主角
气氛
习惯
培养
知识
启蒙
自主
实践
自我
述求
实体
形象
虚构
形象
欢快
恬静
伤感
21
22
32
25
76
24
42
52
6
首先,儿歌主题涉及儿童教育的不同方面。其中,① , 表明当今社会普遍强调儿童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② , 这说明人们并不愿意总是将孩子置于虚幻世界中,而更注重引导儿童通过实体形象认识客观世界。此外,情绪管理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儿歌情感气氛偏于恬静、欢快,这是为了③。综上可知,儿歌内容情境④。
-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对极少数不尊重老师、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C、中国的抗疫斗争,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 D、“中国天眼”在国内开放运行以来,运行稳定可靠,已发现大约300余颗脉冲星。
-
8、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同是写秋天,但二者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B、置身青城山脚下的泰安古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切都是那么美不胜收。 C、她性格温和,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D、公园经过政府精心的打造,重新升级,变得焕然一新,很快就人迹罕至了。
-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凌乱 奥秘 博学 精益求精 B、溜达 贮蓄 鄙簿 晃然大悟 C、云宵 晕眩 帐蓬 疲倦不堪 D、酬劳 击荡 争执 惊慌失错
-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 liànɡ ) 坍塌( tān ) 争执( zhí ) 呼朋引伴( yǐng) B、吝啬( lìn ) 抽噎( yè ) 琢磨( zhuó ) 各得其所(suǒ) C、确凿( záo ) 嗔怪( chēn ) 热忱( chén ) 人声鼎沸(dǐnɡ) D、徘徊( huí ) 脑髓( suí ) 搓捻( niǎn ) 刨根问底( bào)
-
11、微写作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回忆和理性批判的作品。在文集中他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些人物,比如:长妈妈、范爱农等。请你任选一位,结合具体内容介绍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以及鲁迅对他(她)的情感。150字左右。
-
12、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面和文字提示,任选一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选择 , 篇名是《》。
-
13、下面《朝花夕拾》中的篇章,哪一个内容不属于作者对孩童时代的回忆?( )A、《阿长与<山海经>》 B、《五猖会》 C、《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D、《藤野先生》
-
14、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
【乙】
曾子不受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②邑:国君封赏的土地。③修衣:添置衣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不亦说乎 (2)博学而笃志
(3)衣敝衣以耕 (4)鲁君使人往致邑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画2处)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4)、曾子在乙文中的言行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从乙文曾子的言行中,你有哪些启发? -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B、诗歌前两句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C、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D、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紧张,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6、古诗也是一首首哀婉的“有声曲”,道尽了诗人的心语。李白离开家乡时,既有辞亲远游的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喜悦,他把这种复杂的情感揉进了美好的月色中“① , ②”(《峨眉山月歌》);马致远用点睛之笔“③ , ④”(《天净沙·秋思》)直抒思乡之苦;王湾在异乡道出“⑤ , ⑥”(《次北固山下》)感慨岁月更迭,蕴含自然理趣。
-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向阳而生的葵花
①夏日的早上如同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李子,冉冉升起的朝阳与硬朗脆爽的果子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整装待发的清新感。下午如同褪去了青涩的火龙果,只剩一颗丰盈多汁的红心,让人慵懒而又倍感舒适。而黄昏的乡村又是一派迷人的景象,一垄又一垄的向日葵铺天盖地,把金黄色的光晕延伸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尽头。
②如果说初秋的向日葵如同母亲一样温润成熟,那么夏季的它就像小孩子一样蓬勃可爱,我曾经非常幼稚地问外婆,为什么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绽放笑脸,难道它就没有垂头丧气的伤心事吗?它会不会在某天像追日的夸父一样死掉?这时的外婆总会笑我傻,说夸父逐日是由于他和太阳赛跑,耗尽能量干渴而逝,而向日葵吸吮大地之水,采太阳的光辉蓄力,最后结出丰硕之果。听了外婆的话,我忍不住想伸出小手去抚摸它,却又被外婆阻止了,她让我不要轻举妄动,因为葵花是很有灵性的花儿,摸了它以后,娇气的葵花宝宝会生气的,它一生气就不结葵花仁了,长个空壳。净是秕子,过年客人进门时没有葵花籽嗑,那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
③后来“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秘密也被我在书中尽悉:清晨,太阳升起来了,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里的植物生长素溜到背光一面去,因此,背着太阳的一面就长得稍微快一点儿,朝着太阳的一面就长得稍微慢一点儿,这样,花盘就会被牵引着一直朝向太阳。同时我也深谙了外婆不准我扒拉着花盘一探究竟的原因,那是因为向日葵头顶的那朵大花盘由近千万朵小花组成,每一朵小花都会结一粒籽,外婆担心我的莽撞会破坏那些微小的花朵相互授粉以及光合作用。随着每年夏季的来临,向日葵就会盛开成一片明艳的花海,朵朵葵花千娇百媚的俊俏模样自然很是招蜂引蝶,那些小蜜蜂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随着花朵的凋零,向日葵开始虚怀若谷起来,它渐渐地低下了头,在一个类似蜂巢状的大圆盘里开始酝酿果实。
④犹记有一年夏天,我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了一粒向日葵种子,轻轻地把它掩埋在一个大花盆里,眼巴巴地盼着两瓣月牙状的向日葵嫩苗破土而出。以后的日子里,我天天精心伺候着这株植物,渴盼着能早日吃上自己亲手种下的向日葵果实,想象着跟小时候一样,眼看着花柄里面的花粒籽一点一点地萎了,直至外面的花盘风干成褐色,深藏在里面的通体黑色白边的瓜籽壳就裸露了出来,摘下花盘,用手掰开,粒粒瓜籽就脱盘而出,享受着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简直是人生莫大的欣喜。还没等完全成熟,我就迫不及待抠了几粒果实,可是剥开后没有一粒有果仁,完全是一场空欢喜。当我向外婆讨教时,外婆还像当年一样笑我傻,她说向日葵是异花授粉的农作物,单独种一株不说,而且还“金屋藏娇”放置于阳台,蜜蜂都会疑惑不解,为啥你只种一株向日葵?所以没有经过授粉的向日葵最终长成空壳也就不足为奇了。
⑤如今又到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夏季,我不禁缅怀起有向日葵相伴的童年时光。那时的外婆就是我心底里的“小太阳”,我则像是一枚小小的向日葵,一路撒着欢儿地去追随她忙碌的步伐。可惜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外婆已然驾鹤西去,仿若一起带走的还有她对我的叮嘱,每每念及时,心海里便激情澎湃。眼前的向日葵一排排、一株株盛放,一朵花就是一粒瓜籽的灵魂,脑海里蓦然想起“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那些陈年旧事,难以言说的伤感顿时散落了一地……
⑥如果时光允许,我情愿做回那个被外婆宠爱的单纯少年,一如既往地站在灶台旁观察她炒葵花籽时喜笑颜开的神情,只见她手执锅铲在一口大锅里翻来覆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直至把我的衣兜装成鼓鼓状,直至我心满意足一溜烟跑开,直至我找到院子里的小伙伴们把荷包里的幸福秘密尽情地分享出去。
(选自“江苏散文网”2022年8月8日,有删改)
(1)、请以“我”为叙述对象,结合文章梳理内容。“我”问外婆“朵朵葵花向太阳”的原因→①→②→“我”忆念外婆炒葵花籽等往事
(2)、作者为什么在第①段反复描写早上、下午、黄昏的阳光?(3)、第⑤段写“脑海里蓦然想起“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那些陈年旧事”,此处的“柳絮因风起”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柳絮因风起”表达意图有什么不同?【链接材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节选自《咏雪》)
(4)、小语觉得文章用《朵朵葵花向太阳》做标题更好,而小文则认为《向阳而生的葵花》更好,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
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并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① 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③湮远:久远。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第①②段描绘春天降临的情形,语言灵动形象,想象丰富,饱含深情。 B、本文第③段写所有生命在黯淡和严寒中坚韧、执着地坚守,终于盼来了春天。 C、本文第④段通过写“春”这一名字的由来,表现春的到来为人们内心重新注入舒畅和愉悦。 D、本文主要运用比喻手法,使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具体可感,给读者形象逼真之感。(2)、按照要求赏析句子。(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文章结尾说“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凐远年代中的春天”,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段的表达作用。 -
19、进入中学,你一定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请你参加七一班组织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1)、【活动一:设栏目】班里要办一期“有朋自远方来”主题手抄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
栏目二:
(2)、【活动二:论真友】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你收集到了这样几则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请结合下面文字内容,谈谈你对中学生如何正确交友这个问题的看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以利交者,利尽则交疏,安有真正之友谊耶?正当之友谊必致力于道德之修养。——柏拉图
(3)、【活动三:诚交友】在“我与文学家交朋友”的环节,请你参考示例,从下面的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他/她的作品,简要阐明与他/她交朋友的理由。参考人物:①史铁生 ②鲁迅 ③冰心
-
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选自《言语》篇和《方正》篇,这两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B、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就是指王昌龄。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与“尊君”,前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后者尊称对方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