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0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1分)

  • 1. 根据语境,写出古诗文名句。

    古之文人学士,寄情山水间,一切景语皆情语。常建在①“ , 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之清静幽美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宁静:李白②“此地一为别,“(《送友人》)中以蓬草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表达离情别绪;苏轼被贬居黄州独宿时,用③““(《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陆游④“ , 只有杳如故“(《卜算子·咏梅》),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往之墨客骚人,寓思天地间,一切景语皆警语。《北冥有鱼》以大鹏⑤“水击三千里,“之势勉励世人打开格局,开阔眼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由自身困境⑥“床头屋漏无干处,“,推及他人,发出⑦“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吁:《卖炭翁》以叙写卖炭翁⑧““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从杜甫《石壕吏》的⑨““中。我们看到了差役的蛮横愤怒和老妇人的慈苦可怜。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深中通道,位于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海域,从通车之日起,车辆便chuān liú bù xī。作为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全长约24公里的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工程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____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700多年前,伶仃洋目睹了中华民族的hào jié。文天祥____望向这片海,是何其无奈与恐愤。而今天的中国人再次liào wàng这片伶仃洋,深中大桥、港珠澳大桥和虎门大桥,犹如三条银色绸带,优雅而坚定地横亘其间,与伶仃洋____,组成最美风景线,伶仃洋终于不再叹“零丁“了。夜晚,深中通道大桥灯光与车流灯光一同闪烁,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而且照亮着粤港澳大湾区共生共荣的美好。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huān liú bù xī

    hào jié

    liào wàng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现   凄凉   各得其所 B、展现   凄凉   相得益彰 C、展现   凄苦   各得其所 D、体现   凄苦   相得益彰
    (3)、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照亮着粤港澳大湾区共生共荣的美好蓝图,而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B、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而且照亮着粤港澳大湾区共生共荣的美好蓝图。 C、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还照亮着粤港澳大湾区共生共荣的美好。 D、不仅照亮着粤港澳大湾区共生共荣的美好,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 3. 八年级拟开展“百年追梦路,时代圆梦人“演讲比赛,请你参与。
    (1)、小语将代表班级参加演讲比赛,请你提取下面文字中的关键信息,为小语的演讲比赛达到预定的效果提出一条具体建议,不超过100字。

    演讲者在演讲时,如果能让听众参与其中,形成上下呼应的局面,演讲的效果必定不错。那么,该如何在演讲中让听众与自己互动起来呢?有三种方式:

    其一,先讲故事,提出问题——引起听众的呼应式互动。

    其二,共做游戏,激发兴趣——引起听众的模仿式互动。

    其三,用动作手势,制造悬念——引起听众的情绪性互动。

    总而言之,演讲者和听众进行互动的方法还很多,关键是要以新颖巧妙的方式引导听众乐意与你互动,并且见好就收,才能达到预定的演讲效果。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2)、为了让小语的演讲内容更丰富,结合演讲主题,下列文章中最适合直接作为演讲材料的是(填序号)

    ①《回延安》②《社戏》③《最后一次讲演》④《卖炭翁》⑤《一滴水经过丽江》

二、阅读(49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丙】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荣悴(cuì):本指草木的茂盛与枯萎,引申为人的“得志与失意“。②瞪然:形容直视而无所顾忌的样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九十 B、之不以其道/束手无 C、后虽贵/才 D、瞪然不/野有麦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3)、请用三条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每 退 公 之 隙 则 相 与 谈 宴 论 文 赋 诗 如 平 昔 焉

    (4)、【甲】文和【丙】诗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其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相同。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请你谈谈韩愈是下面的哪一种。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A、难遇伯乐的千里马 B、善识千里马的伯乐 C、两者皆是
  •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天津、北京和杭州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化学重编程技术。该项技术国其安全性和效率而备受关注,并于2024年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研究团队选择了一名患有11年病史的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试验。这名患者此前完全依赖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较差,多次出现严重低血糖。治疗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将患者自身的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然后将这些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性胰岛β细胞,最后将人工培养的β细胞移植回患者体内。75天后,患者完全摆脱了胰岛素注射治疗,这一效果持续超过一年。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各项糖尿病相关指标均达到正常人水平,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这一成果标志着干细胞治疗在1型糖尿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摘编自《科普中国》)

    材料二

    新技术让秸秆、木材、竹材等生物质资源“身价倍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三素分离和高值利用方向取得重要突破;他们设计并开发出催化木质素芳基化的三素分离技术,解决了在木质纤维素绿色精炼过程中三素难以高效分离、高值利用的问题。木质纤维素是秸秆、木材、竹材等生物质资源的主要成分,可作为生物炼制的原材料,实现高值化学品的绿色制造。

    (摘编自陆成宽《新技术让生物质资源“身价倍增“》)

    材料三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本质上看,教育是对知识的传送,是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在经济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为此,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尤其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摘编自《中国政协》)

    材料四

    从科学教育的特点来看,科学教育生态包含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的主体,应该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统筹社区、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公司、公益场所等与中小学校协作,打通场馆、基地、产业、平台之间的壁垒,构建整体协同的科学教育生态。

    除了加强学校、家庭科学教育生态建设,科学教育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社会是科学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科学馆等场域的科学教育优势,应该结合科学教育发展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发和利用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资源,实现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联动。

    (摘编自张军、杨颖、范卿泽《科学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1)、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材料一通过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情况对照,突出化学重编程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B、秸秆、木材、竹材等生物质资源因三素分离新技术的应用,成功实现“身价倍增“。 C、教育是输送人才的唯一渠道,在经济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D、社区、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公司、公益场所都包含在科学教育生态中。
    (2)、结合材料三、四,分别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说说应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3)、2025年2月5日,DeepSeek——R1、V3、Coder等系列模型陆续上线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市少年科学院在周末有一场DeepSeek模型科普讲座,你想参加,同桌小智却说:“别去了,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搞好学习,考上重点高中才是最重要的。“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和你的日常生活积累,向他表明你的看法。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又见黄河口

    高方

    ①若干年前,黄河多次注入黄海,浑浊的泥沙将近岸的海水由蓝色染成黄色。这便是“黄海“名字的由来。

    ②那一年,姨父刚初中毕业,是一名十七岁的翩翩少年,他考上的是一所半工半读中专技校,隶属于一个名叫“九二三厂“的保密单位,毕业后可以定向进入该单位工作。那个年代,考上技校就可以领到工资,是无比光荣的事。

    ③姨父只知道“九二三厂“与石油有关。那时,一首铿锵有力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传遍大江南北,召唤着有志青年投身这条新征程。

    ④奔赴胜利油田的姨父是学生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先是坐着绿皮火车来到油田附近的车站。一辆辆解放牌卡车早已在车站等候他们。姨父他们坐在露天的车斗里颠簸着,只觉得脑壳被晃得像散了黄儿的鸡蛋。

    ⑤初到这片荒原,姨父眼里只看见两种颜色,一种是黑色,那是石油和暗夜;一种是白色,那是盐碱地和芦苇花。

    ⑥黄河像一条摆尾的巨兽,从这里注入渤海,留下一片狼藉的滩涂。姨父的内心先是生起了阵阵恐惧,努力恢复平静后,又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助和感伤湮没。

    ⑦由于学校还没有竣工,教室才刚刚搭好框架,姨父他们也纷纷参与到校舍的建设中。芦苇、泥巴和成的土坯砖,建造的房屋墙壁很厚,冬暖夏凉。几个人一组抬土铺到地基里,一点儿一点儿把地面填平。

    ⑧一间学生宿舍住十几个人,铁质的上下铺随着一个翻身的动作就嘎吱作响。水管里流出来的水浑浊且苦涩,难以下咽,这些都让同学们想家的思绪一点点累积。一到晚上,经常有几个同学结伴跑到大野地,抱头一顿痛哭。

    ⑨荒野的夜,是最难挨的。黑夜像一张无边的织网,宿舍窗户里的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渺小,仿佛被风一吹,它便飘摇着没了踪影。

    ⑩后来,为了不让想家的情绪蔓延,同学们约定:不准掉眼泪。于是晚上大家便凑在一起唱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大声朗读诗人艾青写给石油人的诗,“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

    ⑪年轻的人们想不出比这更好的主意了。空旷的荒野里,不管白昼还是黑夜,他们都用歌声来驱散恐惧和孤独。当月亮钻出云彩时,他们的脸一下子明亮起来,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的剪影,随着嘴巴一张一合地歌唱,头也微微摇动,眼睛在黑暗里闪着灼灼的光。

    ⑫姨父每日和荒原万物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长,变得越来越强壮,那些伤感的情绪逐渐黯淡下去。

    ⑬一晃人到中年,姨父调入胜利油田工会做宣传工作,这让他有机会深入一线,记录下更多油田人的生活。

    ⑭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姨父絮叨着讲很多并喷抢险的故事。他把眉毛、眼睛拧在一起,口中描绘的场景像一幕幕斑驳的电影。

    ⑮他边讲边挥舞着手臂,模拟那冲天的油柱。时隔几十年,他仍然可以清晰地还原很多细节,比如:“现场气浪滚滚,声响很大,趴在耳边说话也很难听清楚,现场讲方案、下指令大多是通过一块小黑板。“

    ⑯姨父记忆里定格的画面还有1986年的孤东会战,两万余名职工和民工投入战斗,大干近两百天,没有休息日,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

    ⑰再后来,花甲之年的二姨和姨父退休,两人回到了黄海之滨的故乡。那段奋斗于渤海之滨,承载着岁月芳华的记忆暂时封存。

    ⑱去年初秋,我随作协采风团来到了黄河入海口,见到了姨父故事里的热土。

    ⑲这里已经没有一点儿荒滩的影子,我的眼眸被绿色充盈。

    ⑳回去后,我把手机里拍下的照片一一拿给姨父看。他戴着老花镜,连连点头,说道:“拍得不错,后生可畏!“

    ㉑那天他坐在窗前,逆光之下,我看到了一张剪影。无数奔波于黄海、渤海之间的人们,他们留下了时代奋斗的诗篇,藏在时光盒子里,等待某个瞬间被开启。

    (选自《青年文学家》2024年第5期,有删改)

    (1)、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姨父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扎根荒原

    人到中年

    花甲退休

    帮忙搭建校舍

    回到黄海之滨的故乡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黑夜像一张无边的织网,宿舍窗户里的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渺小,仿佛被风一吹,它便飘摇着没了踪影。(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他把眉毛、眼睛拧在一起,口中描绘的场景像一幕幕斑驳的电影。(赏析加点词语)

    (3)、如果你是奔赴胜利油田的学生大军中的一员,此时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文中艾青写给石油人的诗歌?请简述理由。
    A.饱含悲伤
    B.充满温情
    C.满怀豪迈
    选择: , 理由:
    (4)、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姨父身上的“石油精神“。

    【链接材料】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秉持奋斗本色、怀揣石油格局,战胜物质的匮乏、环境的险恶、野外的寂寞,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为新中国“解围“、为现代化建设“造血“,书写了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中国奇迹“,也让石油精神的火炬越燃越旺,成为支撑中国道路和中国格局的砥柱基石。

  • 7.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中学生看的书,他重视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 B、在《经典常谈》阅读活动中,如果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从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英雄的主人公保尔的光辉形象。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2)、面对困难与挑战,不同的“选择“造就不一样的人生。请结合具体情节,从“选择“的角度赏析以下其中一个人物的形象。

    鲁迅(《朝花夕拾》)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作文(5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大自然包含山岳江河,动物植物……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精神,可以唤起我们的爱心,可以促进心灵成长。

    以上文字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考?请以“大自然教会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