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富春山居图》诞生地富阳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在“颜值”与产值两方面实现提升。 B、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待人处事就要宽容:宽者,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容者,海纳百川,不心胸狭隘。 C、古老的《本草纲目》被时下年轻人追捧,是因为中医药凝结着先人“尝百草”的智慧和勇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流露。 D、南湖的红船、延河的波涛、西柏坡的翠柏……祖国的山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出身于贫困家庭的保尔·柯察金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 B、我梦见了那条熟悉的大街,像我当时一样大小的孩子们,在街上奔跑、嬉闹,他们的笑脸显得格外好看…… C、每到春节,有副传统对联是很多人家的选择:“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风吹日晒,字迹或许会模糊,但好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 D、善于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善于学习,其结果或者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甚至会适得其反。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实际是一种方法论。起初,它只是一种读书方法、文学批评方法;后来,又成为一种著述方法、一种研究人物的方法。 B、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那是一个发现美、理解美、享受美的过程;然而,如果没有对美的渴慕,最初的教育就不会发生。 C、在探险路上,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如果训练有素,你就会生还。若疏于训练,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己有。 D、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是中国文化?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中告诉我们,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B、“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烟火气不仅是烧制食物的气味,它还代表着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 C、一批优秀曲艺演员登台献艺,他们表演了评书,相声,小品,快板,谐剧等曲艺,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D、粒米虽小,照见文明修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发展注入能量。
  •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园负责人杨某告诉记者,通过在茶树间套种大豆、油菜,茶园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茶叶品质提升了,产量也很稳定。” B、“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是我们的“绕”,就是要围绕月球做全月球的遥感探测。 C、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有一条很重要: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所以我一直谨记。 D、“长江保护法”既是一部保护法,也是长江流域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法。
  •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让孩子有一个舒展的生命状态。分数能够说明问题,但是绝不是问题的全部,成绩可以代表长短,但是绝不是生命的长度。 B、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上网。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D、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漱溟是一个高中毕业生,24岁那年却被蔡元培礼聘为北大哲学讲师。他的学生中:有胡适、冯友兰、朱自清…… B、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C、鲁迅说他同瞿秋白的友情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

    视之。”

    D、你是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物理竞赛班呢?
  •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的深层含义其实是精神价值的传承。 B、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 C、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汇聚优质资源,营造互动场景,展示阅读成果,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读书空间。 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
  •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B、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C、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穿森林啊,跨红河啊,越农田啊……开启了它们的漫长旅程。 D、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 10、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①风是羞怯的,因为它常常从夕阳的余晖下匍匐前行,连着一层轻薄的水汽,滑翔着掠过你的脸颊和面孔,只单纯地呼吸已是无限的欢愉。②风是温驯的,因为它常常从繁花盛开的山林里俯冲过来,带来一股清新的气味,就像软软糯糯的柠檬,让人感到神采奕奕。

    (1)、①句中有一处语病,请你修改:
    (2)、②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它是“”,应改为“”。
  • 11、下面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①旅游与科技相遇,人们对出游模式的认知颠覆了数字时代。②“一图游”“一机游”的功能可让游客轻松寻美食、找民宿,还具有语音解说、一键求助。③此类智慧旅游平台,旨在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④它将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和幸福指数,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

    (1)、句,修改后的句子:
    (2)、句,修改后的句子:
  • 12、请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①走进春意盎然的柳子中学,我不禁停下脚步驻足欣赏眼前的美景。……②比景物更美的是人,看,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有序地走向校门,队伍是多么地整齐!这么做无疑加重了放学时校门口交通拥堵的状况。③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管理规范的校园里学习,我非常自豪。

    (1)、①句语义重复,请提出修改意见:
    (2)、②句不合逻辑,请提出修改意见:
  • 13、请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语段。

    【甲】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交流,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拓宽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那一部部动人心弦的经典,带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今天,【乙】让我们一同走进《我读经典名著》的读书交流活动,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开启一段美好的读书之旅。

    (1)、【甲】处画线句子中有一处语病,应将“”改成“”。
    (2)、【乙】处画线句子中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 14、对下面语段中的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是诗的国度。①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②试想如果没有古代的诗人、词人、文人……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③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④能否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①句成分残缺,应在“诗歌”后添加宾语中心语“文化”。 B、②句归类不当,应删去“、文人”。 C、③句语序不当,应将“诗意人生的写照”与“家国情怀的寄托”调换位置。 D、④句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没有创新,人类文明就没办法____,没办法____。你认同这个观点吗,朋友□

    (1)、请将下面两个词语分别填入横线上恰当的位置。(只填字母)

    A.延续        B.发展

    (2)、请在语段末尾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 1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多米处,科研人员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  (删去“多”) B、凉茶的主要成分是中药,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和配方特点,才随意搭配饮用,容易伤身。  (将“如果”改为“只有”) C、我校上学期开学第一周,升国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主席台前的旗杆上。(删去“和歌声”) D、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前往上海。(在“和”字前添加逗号)
  • 17、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选择一个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举行“传承脊梁精神”主题演讲。

    任务二:鲁迅先生赞美那些“埋头苦干的人”。请记述你身边的普通人,展现他 “中国的脊梁”的担当。

    任务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中国的脊梁”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性文章发表看法。

    要求:1.任务自选,题目自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3.不少于500字。

  • 18、古风社团邀请你一起探究古代文人的君子人格。

    【1】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北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 , 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②匝:环绕一周叫一匝。③昔人:指李德裕,唐文宗开成元年被贬滁州,期间建怀嵩楼。④画角:彩绘的号角。

    【2】 夜雪  明·袁中道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 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 , 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注】①敲戛:敲打。②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3】 轼列传(节选)

    郡有宿贼尹遇等,数劫杀人,又杀捕盗吏兵。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家复惧其害,匿不敢言。轼召汝阴尉李直方曰:“君能禽此,当力言于朝,乞行优赏;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直方有母且老,与母诀而后行。乃缉知盗所,分捕其党与,手戟刺遇,获之。轼即请为直方赏。

    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 , 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改动)

    【注】①写于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离职,外放颍州。②汝阴尉:宋朝的官职。③征商:征收商税。④病:困苦。⑤复旧:恢复旧制。

    (1)、【字词推断】

    请先借助方法解释字义,再简要写出释义推断过程。

    原句

    借鉴方法

    释义推断

    补其

    图以释字

    敝字的左旁是一块布(巾),上面沾有灰尘和赃物;右旁是一只手(又)正拿着棍子在扑打。

      

    (2)、【品味意趣】

    小语和小文对甲、乙两文的“文意之趣”展开了讨论。

    小语:甲诗颔联让我仿佛看到秋天来了,木叶尽落,群山显露,野菊开放时,欧阳修与友人畅饮,颇有豁达畅快之趣。

    小文:依照你的表达 , 颈联也可以读到画面感和意趣:① 

    小语:甲诗尾联中②、③两个意象,呈现了澄澈空明的画面和恢宏气象。

    小语:乙文中画横线句“暗窗A红火B任意C看D数卷E书F亦G复有H少趣”没有句读,意趣全无,请你帮我指出两处句读。

    小文:在④、⑤两处断句,这样就能体现袁中道 ⑥ 的趣味。

    (3)、【品格解说】

    请为袁中道和苏轼设计品格解说卡。

    袁中道解说卡

    袁中道面对被大雪阻隔的行程,最终“任之而已”,并用“无处不可寄一梦”来自我宽慰。这体现了他①(选项)的人生态度。(A. 随遇而安,豁达自适  B. 消极避世,不思进取)

    苏轼解说卡

    苏轼为了缉拿贼人,对李直方既以“②”相激励,又以“奏免”来施加压力,体现了他

    的为官之道。

    (4)、【撰写总结词】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为“君子风范”展区撰写一段简要的总结词,展示文人在困境中的君子之风,并启发当代青年学习。

  • 19、新闻社团将举办“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主题展览。请你完成以下布展任务。

    【材料一】

    ①八十年前抗战硝烟虽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却如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民族前路。站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节点回望,我们缅怀过去,更要从中汲取力量、昭示未来。​

    ②回溯风雨如晦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儿女却从未屈服。抗日战场上,英雄辈出:杨靖宇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仍孤身与日寇周旋数昼夜后牺牲;赵一曼面对严刑始终不屈,绝笔信满含家国热爱与对孩子的牵挂;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用石块还击,宁死不屈跳崖明志。他们以生命诠释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精神永耀长空。​

    ③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警醒后人珍惜和平、居安思危,更要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新时代,我们当以热忱投身国家建设,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遇困难敢拼搏,亦要维护世界和平、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④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那段历史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却永远不会过时。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抗战精神化为动力,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砥砺前行,让和平阳光永照中华。

    (选自《铭记历史昭示未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5月12日)

    【材料二】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是从过往岁月走来的物质和精神遗存/它们承载着14年抗战烽火记忆/那些浸透硝烟的英雄故事/燃起一盏盏不灭的灯火/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选自光明网2025年5月18日  有删改)

    图1               图2              图3

    【注】

    图1是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出川抗战前给妻儿留下一封家书。由于通讯条件限制,家人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傅常归来,以为他已遇难,便将家书刻在灯柜上,以长远流传。家书内容: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图2是英雄左权的抗战题词:坚持华北抗战左权。图3是英雄吉鸿昌的抗战题词:诸烈士千古国魂吉鸿昌题。

    【材料三】

    ①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下,青少年群体正以全新方式激活抗战记忆,让英雄故事连通今昔、直抵人心——借助VR“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壕;利用AI让泛黄老照片重现笑容;抑或沉浸在红色剧本杀中,直面生死攸关的抉择,感受先辈在绝境中不屈抗争的坚韧……

    ②正是这些跨越时代的回响,让历史书上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骤然间有了心跳的温度——原来,战场上的每一次抉择,都曾是一个个血肉之躯在生死关头的真实战栗。③更令人动容的是,缅怀之情正化作年轻人的实际行动,他们正从红色资源的探访者变身为守护者和建设者。

    ④有人参观抗战遗址后,自发成为纪念馆志愿者,用专业讲解传递历史温度;有人录制探馆Vlog、创制红歌RAP,让红色故事“破圈”传播;还有人参与网络宣讲团,用青春语言诠释抗战精神。这些转变生动诠释着: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照亮。

    ⑤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缅怀的方式。从云端祭扫到烈士AI数字人,技术正以创新形式重构历史记忆的传承路径。通过中华英烈网、“北京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等“云祭扫”平台,民众可跨越时空界限,在数字纪念馆中献花点烛、书写寄语。

    ⑥当无数年轻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接续记忆,那些曾在黑暗中擎火前行的先辈,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开。他们依然活在今天的对话里,活在年轻人心跳的共振中,活在时代的光亮里。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5年4月4日,有删改)

    (1)、【设计主题】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为展览“前言”提炼两个主题词。

    (2)、【解说文物】

    请从材料二的三幅图中任选一件文物,撰写一段简洁的解说词。

    (3)、【互动体验】

    请根据材料三, 仿照示例,为你推荐的一种技术手段设计具体的体验方案。
    示例:VR战壕体验——让观众穿越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战士们的作战环境。

    (4)、【撰写结语】

    有人说“抗战是沉湎仇恨”,请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写一段文字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至少运用材料中两则依据,80字左右。)

  • 20、文学社团正在开展“重读民族脊梁”主题阅读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黑 马

    陈立群

    大贵是最后一个去犁地的。

    他牵着自己的黑马不紧不慢地走着,A黑马通体的毛发泼墨似的迎着早晨的阳光,马的鬃毛在微风中宛若燃烧的火焰 , 马的四蹄落在暄软的土地上,和大贵的脚步声混在一起,很轻,富有节奏。

    村里几十户人家,有牛,有驴,就是没有马。

    地里干活的人都停下来,望着黑马和大贵,嘴里不断发出啧啧声。

    黑马来到野外很是兴奋,昂着脑袋,打着响鼻,弹起四条长腿,想撒欢往远处的草甸子上奔,却被拽住。

    大贵捋着它的脖颈,给它戴上套包,然后绑好犁杖,美滋滋地到后面去扶型。

    可不管怎么吆喝,黑马就是不往前迈步。

    大贵想,它可能在闹情绪,也或许它没犁过地,便跑到前面做示范,使劲拽着缰绳往前牵引。嗓子都喊破了,甚至用鞭子抽,用吃的诱惑,可黑马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眼神茫然地望着远方。

    春耕不等时,无奈,大贵借了别人家的牛,好歹把几亩地种上。

    看来它真不是匹干活的马。

    去年冬天,大贵去县城抓药回来的路上,他到路旁山坳里解手,发现了躺在雪地上的黑马。马嘴吐出的血沫已与地上的冰雪冻在一起,身上还有大大小小的伤。用手试试,还有热乎气。他猜可能是马跑的速度过快,天黑路滑,摔下来的。他忙拾了些干树枝,生起一堆火,然后跑到附近村里,找来人和爬犁,将它拉回家。

    帮忙的人嚷着要杀了马吃肉,大贵给了一些钱打发了。

    村里懂点兽医的人来给喂了些草药,大贵又煮了温热的玉米糊,给马灌下去。

    这马是从哪儿来的?都说没见过。

    见多识广的二爷也摇头,只说这马骨架高大,腱子肉硬实得似小磙子,不像是干庄稼活的马。

    夜里,大贵摸黑趴在炕上吧嗒吧嗒地抽烟,瞅着屋地上躺着一动不动的黑马,心想,看来明天真得吃肉了。忽觉黑暗里有一星光亮,他点上油灯,看到马睁着眼睛看着他。

    大贵高兴坏了,他弄来麦糠、豆饼、精草料,甚至还隔三岔五喂几个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马很快恢复了元气。

    这是一匹很少见的黑马。

    有人来大贵家买马,价钱不低,大贵都没答应。

    邻居家盖房,大贵让黑马去拉木料。

    谁也没想到,套上车,黑马鬃毛奓起,鼻孔大张,发出嘶鸣。紧接着扬起前蹄,又踢后蹄,尥起蹶子,震得地面尘土飞扬,脖子上的青筋根根暴起。看得出来,它是在极力摆脱套在身上的车辕。

    马不干活,搭草搭料养着干啥?

    听着别人议论,大贵心里不是滋味。

    庄稼长出来了,自家的明显比别人家的差了一截。

    有人出主意,教训一顿就听话了。喝酒后,大贵用鞭子狠狠抽了它。黑马没叫,也没躲。黑马哭了。B月光下,黑马脸上两道亮晶晶的泪痕,像两条小溪,在大贵心里弯弯曲曲流淌着。

    黑马突然消失了。

    村里谁也不知黑马的去向。只有大贵心里明白。

    白天干活累了一天,夜里他常常恍惚起来给黑马添草。马槽里始终添着新草。

    秋收了。

    早上起来,大贵发现门口站着一匹马。

    他擦擦眼睛,跑上前,那马竟伸过头来用嘴拱他,用舌头舔他。真是他的黑马。

    黑马瘦了,鬃毛耷拉着,满身灰土,四只蹄子裂着口子。大贵搂着他的黑马哭了。

    不知道它经历了什么,黑马什么农活都会干了,拉犁、耙地、压磙子、拉车。

    那天去县城卖柴的路上,谁也没想到会发生什么。

    黑马拉着车“嗒嗒嗒”地走着,大贵坐在车辕上倚着柴捆快睡着了。

    走到荒僻路段,右前方是绵延几十里的茂密山林,这里正是当初遇到黑马的山坳附近。突然,远处隐约传来枪声。大贵和黑马都怔住了。

    山里有抗联。看来这里也许要发生一场激战。

    此时,一阵更密集的枪炮声从前方树林里传来。容不得多想,大贵跳下车准备牵马掉头往回走。

    这时,只觉一股凉风袭过,耳旁一声凄厉嘶鸣,犹如炸雷划过长空,刹那间眼前一道黑光闪过……

    等大贵清醒过来,见自己坐在地上。

    身旁是东一块、西一块散了架子的马车碎片。他身上落着碎柴、树叶、沙土。令人不解的是原先平整的路面,竟然凹陷出一块马车那么大的深坑。而他的手里还握着一截缰绳。

    原来黑马是一匹战马,听到枪声,等于听到军令一般,它冲入战场。

    后来,大贵听抗联的战士说,那天,鬼子的一个中队长,正要手起刀落砍杀一名抗联战士,此时,黑马冲杀过来,一声长嘶,竖起前蹄,打掉中队长手里的战刀,两名战士迅速过来,活捉了这个鬼子中队长。

    黑马被记一等功。

    选自《北方文学》2025 年第7期

    (1)、【情节追踪】

    请根据小说内容,完成黑马成长档案表。

    时间

    主要情节

    黑马的表现/状态

    去年冬天

    大贵在雪地救回黑马

     身受重伤,奄奄一息

    春耕时节和平日里

    大贵让黑马犁地、拉车

    ①  

    某天夜里

    大贵酒后鞭打黑马 

    ②  

    此后

    黑马突然消失 

    离家出走,不知所踪

    秋收时节

    ③  

    消瘦疲惫,学会农活

    卖柴路上

    路遇战斗,听到枪声

    激动兴奋,冲入战场。

    (2)、【镜头品鉴】

    请从AB两个文学镜头中任选一个 , 完成赏析。

    A.黑马通体的毛发泼墨似的迎着早晨的阳光,马的鬃毛在微风中宛若燃烧的火焰。(从修辞角度赏析。)

    B.月光下,黑马脸上两道亮晶晶的泪痕,像两条小溪,在大贵心里弯弯曲曲流淌着。(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3)、【伏笔解码】

    小说前半部分有多处暗示黑马“不一般”,请找出一处伏笔,并分析其对后文情节发展的作用。

    (4)、【主题思辨】

    小说结尾揭示黑马是一匹战马,并因其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被记一等功,这一情节反转引发了以下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由。

    小语: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它让黑马之前所有“异常”的行为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并使其形象从一个“无用的废物”升华为一个“无名的英雄”,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小文:这个结尾有些“刻意”。黑马作为一匹有灵性的生命,其价值并不需要通过“一等功”来证明,它之前不屈从于驯服、坚守本性的行为,本身就已经足够动人了,无需刻意设计。

    (5)、【名著关联】

    《黑马》中的黑马的经历或品行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