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阅读下面这份语文小报导读部分,请你协助完成相关任务。(38分)
-
1. 阅读下面这份语文小报导读部分,请你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标题:____
两个月来,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第28届“推普周”期间,班级举办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专题活动,中文之美镌刻于心;组织了“人无信不立”主题宣传活动,让诚信之花____;同时,还举办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文分享会,感受祖国大好山河,体悟历代诗文之美。
校长表示,学校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初zhōng,就是让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诚信名言集锦
诚信故事宣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①初 zhōng
②镌刻
(2)、下列词语填入文段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A、悄然绽放 B、锐不可当 C、眼花缭乱 D、鹤立鸡群(3)、下列做本消息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A、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B、学语文·爱语文 C、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2. 【“人无信不立”主题宣传活动】(1)、以下关于“信”的名言,不能放在“诚信名言集锦”中的一项是( )。A、言必行,行必果。 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九鼎一言重千金。 D、君子慎始而敬终。(2)、语文小报的报眉位置需要一副对联,请选择下面的词语组成下联。上联:曾子烹彘美名传立华夏模范
下联:(填序号)
①商鞅立木 ②开秦国宏图 ③信义著 ④秦国树伟业 ⑤扬诚信
(3)、小语被评为校园“诚信之星”,你准备为他撰写一篇人物事迹介绍。请根据资料,拟写采访提纲。资料卡
浙小语,八(3)班学生。11月7日,他在放学路上捡到一部手机,原地等待很久也没见失主现身;后来他将手机交给警察叔叔,最终让手机回到失主手中。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浙小语
采访目的
①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
采访问题
②
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文分享会】古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古诗文名句及相关内容。诗文名句
诗文积累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① , ② ,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吴均《与朱元思书》)
东皋薄暮望,③。树树皆秋色,④。(王绩《野望》)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⑤ ,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境赏读
⑥?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赏析:通过一问一答,从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⑦(美好品性),以此鼓励堂弟坚守志向。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⑧。(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赏析:“乱”字写出猿鸟啼叫时此起彼伏的热闹欢腾的景象,表现出山川早晨的活力无限,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 阅读下面吴均的诗文,完成各小题。【甲】赠王桂阳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选自《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① , 岂徒语哉!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4年版)
【注释】①仁智所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解释加点字词意思。①为草所没
②天下独绝
③偏饶竹实
④岂徒语哉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3)、所选诗文都在景物描写之后通过抒情议论表达情感。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篇 目
诗文原句
情 感
《赠王桂阳》
①
作者借对松树坚韧品质的赞美,表达自己虽处困境但仍满怀壮志与抱负。
《与朱 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相同之处:
③不同之处:
《与顾章书》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二、阅读(29分)
-
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①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②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③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份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因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④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⑤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⑥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⑦1978年1月, 《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 , “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⑧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⑨1996年1月17日,陈景润忽然高烧发到40度,且几天不退,此时他还坚持进行数学研究。后经诊断为肺炎, 10天后又出现了心跳骤停现象。3月19日, 63岁的陈景润带着一份遗憾,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⑩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1)、【初读·整理】以时间线索记录传主重要经历是写传记常见的手法。请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2)、【品读·悟情】阅读传记,要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态度。请结合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从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作者对陈景润的情感。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 “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3)、【联读·发现】陈景润历经7年,最终才几乎攀登上“哥德巴赫猜想”这座数学高峰的顶端;中国革命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攀登者形象”。请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位人物(如彭德怀、周恩来等),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知识卡片
“攀登者形象”通常指在精神层面或实际行动中展现出坚韧不拔、以身作则、深谋远虑、团结协作、不断突破自我的人物形象。
(4)、【探究·思考】根据单元导语和相关课文,你认为本文是否适合作为拓展阅读文本放入八上第二单元?请结合本文内容阐述理由。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心怀景仰,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我们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学习本单元的回忆性散文和传记,要了解文中人物的经历与品格,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升精神境界。阅读时,要把握文章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等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选择和组织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的。还要注意学习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
(选自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导语)
第二单元 阅读
7藤野先生/鲁迅
8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王宏甲
10*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6.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各小题。【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将加强对基地工作的指导,促进各基地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指导,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还将积极挖掘宣传各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做法,选取典型经验、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选自教育部《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
【材料二】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民网记者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个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下面是访谈的片段:
人民网记者: AI时代到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应对?
郑庆华:在知识体系建构上,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在价值观培养上,教师需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人类驾驭AI,而非屈从于、受控于 AI。人不能是工具、手段和途径,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基于机器属性与人机共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人民网记者:____?
郑庆华:我们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的原则。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使人向善,教人求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选自人民网《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资源、教育应用和AI工具获取大量的知识,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变得相对陈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但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我们一直在讨论许多人工智能工具可用的巨大数据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有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我们可以比人工智能更快地访问它。它就是人脑。”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
(选自中国教育报《 Sora来了,教育更须戴上“明日之镜”》)
(1)、根据三则材料,下面关于AI 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近日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这表明国家已经在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 B、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性地转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AI 工具获取大量知识。 C、AI时代下,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加大对 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D、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了原有教育内在规律与育人基本属性的改变,也会带来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2)、请根据语境,补充材料二中人民网记者向郑庆华校长提出的问题。人民网记者:?
(3)、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举生活实例,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4)、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数字化的挑战。请结合上述材料,从学生的角度简述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三、校刊“时光记忆”栏目征稿活动(50分)
-
7.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①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鲁迅《藤野先生》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我们的生命中常有那么一个人,一处景,陪伴我们度过艰难时光,激励我们前进。请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以第一人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