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端午飘香

    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深人静,独自在家的他尽情地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人声鼎沸 , 招来了邻居的不满。 B、运动会上,同学们各得其所。运动健将们参加比赛,啦啦队员们都是文艺活跃分子。 C、我和小明虽然多年未见,再次相逢却没有一点陌生之感,很快就混为一谈 , 聊得火热。 D、他那咄咄逼人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B、为了搞好班级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C、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广州市交通巡警大队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D、学校的几个领导正在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
  • 4、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千千世界丰富而深沉,在大自然的垂爱中,我们见证了太多美好。漫步秋天的北海,我们感慨于史铁生在秋风落叶中与母亲jué别,在那片烂漫的菊花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走进温晴的冬天,我们体会济南人心中有了落的幸福;走过四季,我们感受着春雨的娇媚美丽,夏雨的热烈粗 , 秋雨的端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在千年前的那个雪夜,我们仿佛看见了漫天如柳絮般飘落的白雪;莫怀戚在春日田野的散步中用爱与责任化解分qí,背负起继往开来的希望;小鲁迅奔跑在百草园里,享受着肆意畅快的童年……通过阅读,我们远离喧嚣的人群,由衷地感叹生命之美好。

    (1)、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诀     zhuó       guǎng     岐 B、决     zháo       kuàng       歧 C、决     zháo       kuàng     岐 D、诀     zhuó       guǎng       歧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那片烂漫的菊花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句中的“烂漫”“菊花”“领悟”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动词。 B、“我们仿佛看见了漫天如柳絮般飘落的白雪”,句中用到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C、“在大自然的垂爱中”,句中“垂爱”是敬辞。 D、“秋雨的沉静,冬雪的温柔”,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父母的真爱,朋友的箴言,书籍的营养…有你如沐阳光之暖:有你,如饮甘泉之甜:有你,我不再孤单;有你,我心花灿烂……

    请以“有你,我                       ”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等总是不断变化的。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得尤其猛。走进中学校门,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悄然发生变化了吗?

    请以“我的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乙】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节选自《朝花夕拾》,有删改)

    (1)、对于材料的理解,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阿长总爱讲闲话,甚至告小状,小时候的鲁迅对此有些反感。 B、阿长睡姿不雅,睡觉很沉,让和她同睡的小鲁迅感到十分难受。 C、阿长爱管闲事,她并非学者,却也来问“我”《山海经》的事。 D、阿长没什么文化,因此把《山海经》这本书的书名都念错了。
    (2)、“《山海经》事件”后,小鲁迅认为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小鲁迅这么想的原因。这一事件体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月上受降城闻笛》)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 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9、阅读下面题。

    次北固山下                                                          旅宿

    王湾                                                                 杜牧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远梦归侵晓 , 家书到隔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沧江好烟月 , 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忧伤的样子。②侵晓:破晓。③好烟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风景。

    (1)、对上面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B、《旅宿》杜牧诗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诗人独宿旅馆的孤寂。 C、《次北固山下》颈联于景物描写中蕴含自然理趣:《旅宿》颈联实写乡关遥远,家书难得。 D、两首诗同为羁旅怀乡之作,都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D、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 10、王子猷、子敬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 , 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久,月余亦卒。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子敬:即王徽之和王献之,两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②惶:同“遑”,空闲。③恬然:平静,安然。④扶凭:指搀扶。⑤神字:胸襟气度。⑥都:总,竟。⑦了:完全。⑧舆:轿子。⑨调:协调。⑩恸(tòng)绝:指因悲哀过度而昏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子猷、子敬曾坐一室      俱:一起 B、子猷走避        遽:急 C、子敬先亡           亡:死亡 D、因恸绝久      良:美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B、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C、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D、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发火灾,王子猷连鞋都来不及拿就跑了。 B、王子猷一段时间没有听到子敬的消息,觉得子敬肯定去世了。 C、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D、王子猷在得知王子敬去世后不到一个月也去世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

    (2)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

  • 11、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②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她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度过了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当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⑥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着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本文的中心事件是给母亲梳头发的经过。 B、本文采用的主要叙述方法是倒叙。 C、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是最详写的。 D、本文借事抒情手法,借母亲头发变得斑白稀疏的情,抒发出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感激。
    (2)、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从母亲角度概括。
    (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4)、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第⑥段画线的语句。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 12、①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②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③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④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不再从家庭获得,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B、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的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 C、在道德、法律规范体系及宫吏任免中贯“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鲜明特色。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 B、第二段提出观点,然后阐述两种社会诸方面变化,得出社会道德基准必然变化的结论。 C、全文围绕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着重论述了当前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D、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股到特殊,逻辑顺序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游守、践行人们善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 B、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 C、随着现代社会个人地位的凸显,制定并践行着着眼于公民个人的道德基准也重要起来。 D、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显得很重要。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机器人的“好奇心”

    姜奇平

    ①拥有人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让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波鸿大学的人工好奇心专家瓦伦·康培拉指出,好奇的系统“不满足于只学习一种任务,而是希望同时学习多种技能”。法国国家信息和自动化研究所的机器人专家皮埃尔伊夫·乌代耶强调,在算法中加入“内在动力”的想法,可以让机器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各种各样的新任务。

    ②此前,人工智能更多侧重的是人类左脑的能力,如理性能力、把握规侧的能力;而目前研发关注的好奇心,则属于人类右脑的能力,与直觉、创造性等属性相同。目前的人工智能正开始向追赶人类右脑能力的方向大幅前进。

    ③小到个人,大到社会,谈及聪明程度,都可从两个维度来衡量,即专业化和多样化。工业化时代人类专注于提高完成某一项活动的能力,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这有利于公司做大做强。此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模拟的是这种能力,例如通过把握下棋规则同人类竞赛。机器人因好奇心而变得更聪明,带来的将是多样化效率的提高,即同样投入,产出更多质的差异性。

    ④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音乐四重奏的效率是什么效率?显然不是小提琴脱离节拍拉得越快效率越高,其效率主要表现在对音质、音色的复杂辨析中。这就是多样化效率。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提高多样化效率,这些技术一旦应用于经济、社会,有可能大幅提高人类创新能力与体验能力,从而带来高质量的发展。

    ⑤罗切斯特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塞莱斯特·基德认为,新奇性和惊奇感是好奇心的两个关键参数。“孩子们更喜欢令他们感到意外的事物,或者是因果关系为他们所不知的事情。”这些参数若是转化为算法机器人就能变身“好奇宝宝”。

    ⑥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乐于见到因为好奇而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但也要为它们的“好奇心”设限。俗话说“好奇害死猫”。如果机器人哪天不慎因好奇心按下了某个按钮,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因此,人们要为机器人确立规则,包括设立伦理边界。人类需要告诉机器人,它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管机器人如何“好奇”,都不能出离控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德国、法国机器人专家的说法,聪明的机器人将像人类一样具有内在的学习欲望。 B、人脑的不同区域分工不同,左脑侧重于理性思维,右脑擅长感性思维。 C、工业化时代,人们只注重专业化的发展,因为这样有利于公司做大做强;在智能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化已被多样化取代。 D、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专注于提高完成某一项活动的能力方面成绩显著,能够学习规则和人类进行棋类比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说理时注意表达的生动性,比如把具有好奇心的机器人称为“好奇宝宝”引用了“好奇害死猫”的俗语。 B、第③段提出衡量聪明的两个维度,因为文章是谈机器人的“好奇心”的,所以全篇更侧重于对多样化的分析。 C、第④段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的问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提高音乐中的多样化效率问题。 D、文章不仅分析了“好奇心”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要为机器人的“好奇心”设限使观点更客观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学家塞莱斯特·基德认为如果把好奇心的两个关键参数转换为算法,机器人就能变身为“好奇宝宝”。 B、不管机器人有多聪明,其实都是按照人类设置的规则运行,机器人不可能拥有像人的右脑那样的思维能力。 C、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多样化效率技术一旦应用于经济、社会方面,就能使人类获得高质量的发展。 D、人类好奇心大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但可通过人为设定让机器人始终保持像孩子那样的好奇心。
  • 14、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书法画作品,《红梅迎春》,回答问题。
    (1)、

    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画面的内容。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对联“爆竹云际跳,红梅雪中开”。
  • 15、综合性学习题

    10月12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本次节目是以“孝道”为主题,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某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这次节目后,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弘扬传统,知礼孝亲,举办了“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知孝道

    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词名句。

    (2)明孝义

    请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践孝行

    请你参照活动一的示例,再设计出两个活动项目。

    活动一:开展感恩父母的演讲比赛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在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10月1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一系列阅兵活动。 B、孝感文化中心设施相当齐全,不仅拥有大小剧场,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方志馆、档案馆、科技馆、规划馆、群艺馆、青少年宫、妇儿中心等。 C、通过孝南食品药品监督局查获,把1400袋问题冷冻鸡脖无害化集中销毁。 D、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全胜战绩成功夺得2019女排世界杯赛冠军称号,本届女排世界杯是中国女排第五次世界杯夺冠,也是在三大赛事上的第十次登顶。
  •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落   凉   急   高 B、   湖   车   淡名利 C、水   出   天   餐风饮 D、骗   笑   起   一而散
  • 18、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写作。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汪国真《让我怎么感谢你》

    这首诗引发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也可阐述观点,还可抒发感想。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19、班级将举行关于“飞蛾扑火精神是否可敬”的辩论赛。正方认为“飞蛾扑火精神可敬”;反方则认为“飞蛾扑火精神未必可敬”。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来进行论证。要求论据准确适切,论证合理恰当。150字左右。
  • 20、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他在省城要看贡院,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扶着他立了起来,他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1)、本段文字选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作者 , “他”是指书中的(人名)。
    (2)、他见到天字号和号板,为什么要一头撞死?他和范进有哪些相似之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