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内涵我诠释】

    请分别概括下面的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句式不限)

    ①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活动我策划】

    你班响应学习号召,将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请你完善活动环节。

    ·赛前准备

    ①个人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

    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

    ·现场比赛

    ①选手依序上场,发表演讲;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评委点评。

  • 2、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

    李洪兴

    ①广袤田野,农民群众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耕耘;生产车间,大国工匠钻研技艺,不断破解工艺难题;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埋头攻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街头巷尾,快递小哥穿梭骑行,社区服务精细温馨……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我们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奏响“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的强音,培育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③“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崇尚劳动光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劳动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动精神,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指出“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号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④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大航天人勤于钻研、精于创新。我们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持续付出。华夏大地上,从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粮食稳产增收靠的是无数耕耘者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崇尚勤劳致富。

    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亿万劳动群众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必能在新征程上闯出新天地、干出新业绩。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要深入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引导人们崇尚劳动、见贤思齐;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培养更多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⑥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才能破解,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才能铸就。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5月11日)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是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等。 B、《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依靠辛勤的劳动,在荒岛上逐渐建成一座适合生存居住的家园,这个事例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C、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于各个方面,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举措。 D、结尾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劳动对于实现美好梦想及解决难题,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了中心论点。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③段首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从哪几个方面对劳动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 3、课内阅读 阅读《敬业与乐业》,完成各题。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请你参照这种写法,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至少两个事例。
  •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鸟儿唱响了乐章,当暖风选了吉日,春天便上路了。____。

    ①旁边的小草也毕恭毕敬地哈着腰,花朵也长成了好看的模样。

    ②“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③不多时日,你便会看见,那浩浩荡荡的队伍。

    ④甚至路边还有孩童,藏着遇见一只蝴蝶的欣喜。

    ⑤田间的每一条道路,都被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A、⑤①④③② B、⑤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⑤ D、③⑤①②④
  • 5、下列选项中标点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B、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的画廊,神奇秀美。 C、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D、“春天的小女儿,爱上了我们这小小的山村,”爷爷凝视着远方轻轻地说:“冬天的时候,她就住在我家的这眼泉水里……”
  • 6、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我们要敬业与乐业,要心无旁wù,不可亵渎职业之神圣;____无谓的____,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争做中华民族的jǐ梁;不____别人优渥的生活,坚守自己的本心,才是我们成功的____。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旁wù  亵 jǐ梁  优 

    (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绝 B、畅想 C、羡慕 D、不二法门
  • 7、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各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月几时有?”词人开篇发问,写出了对宇宙的疑惑,流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B、“我欲”“又恐”既写出词人对月宫的向往又担心那里高寒难耐,体现了词人矛盾的心理。 C、“婵娟”指月宫中的嫦娥,“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渴望与嫦娥分享这美好的月光。 D、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8、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各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 B、首联诗人以低沉的笔调回顾了自己的贬谪生活。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比喻当时朝廷的腐朽和死气沉沉。 D、尾联表达酬谢和共勉之意,表现了诗人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本诗颔联中词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9、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各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极度苦闷抑郁。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形象化的语言写了仕途艰难,是实写。 C、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得赏识、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这首诗里诗人情感激荡起伏,有理想破灭,有梦想起航,有永不言败。
    (2)、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主义著称,此诗以浪漫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请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 10、理解性默写。
    (1)、《行路难》诗中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壮志难酬的诗句:
    (2)、《行路难》诗中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
    (3)、《行路难》诗中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诗句:
    (4)、《行路难》诗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精神的诗句: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
    (9)、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他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的句子是:
    (10)、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抒发了自己矛盾心情的语句是:
    (1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指出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借以安慰自己的语句是:
    (1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11、直接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2)、 ,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3)、 ,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4)、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其一)]
    (5)、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6)、 , 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 ,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今日听君歌一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1)、不知天上宫阙,

    (苏轼《水调歌头》)

    (12)、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

    (13)、 , 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14)、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15)、 ,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16)、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 12、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写出自己的感悟。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 13、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老师沈从文

    汪曾祺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有时也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部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倒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有删改)

    (1)、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本文回忆了沈从文先生的哪些往事?
    (2)、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常常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评价过去的人和事。对于沈从文先生教创作的方法,汪曾祺是如何评价的?
    (3)、[核心素养·审美创造]品析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4)、[新考法·关联教材]本文与《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同为回忆“先生”的文章。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和链接材料,阐述你对这类回忆性散文“写作意图”的认识。

      [链接材料]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创作作品的目的,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 14、课内精读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答问题。
    (1)、副词总是有着奇妙的作用,请你说一说下面语句中连用两个“还”字有什么妙处。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仍旧坐在那里。

    ②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着。

    (3)、作者选取了鲁迅先生生活的小事进行讲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写“保姆总是吩咐海婴轻一点走”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 15、学了本文后,八年级(1)班开展“走近鲁迅,认识伟人”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根据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并结合已有同学拟的一句上联,写出下联。

    材料一

    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

    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2)、请向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你的推荐语:

    (3)、下面是小明同学分享的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其中有两处语病。请你根据所给提示,帮助修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甲]以片段的形式多个组合在一起 , 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方面,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乙]这不仅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赞歌,反而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用词不当,应将“”改成“”。 

  • 16、文学常识填空。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 ,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她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 , 我们学过的《祖父的园子》一文选自其代表作。 

  • 1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及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B、从体裁上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写人散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作为“普通人”的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和其他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都是写作为革命斗士的鲁迅先生怒目金刚的一面。 D、文中说“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这表现出鲁迅先生不惧怕死亡的淡然和争分夺秒工作的勤奋。
  • 18、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shuài,鲁迅先生是深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____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____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____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zhǎn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草shuài      深痛绝

    zhǎn读              不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 反正 存心 B、必须 横竖 存心 C、必然 反正 私心 D、必然 横竖 私心
    (3)、在读到画横线的句子时,我知道此处“之”指的是。 
  • 19、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李菂:星空探秘永不止步

      ①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成为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李菂,正是这一“大国重器”的主要建设者之一,他带领团队探索亿万光年外的宇宙深处,让中国在射电天文学这一前沿领域跃居国际第一梯队。2024年7月1日,他荣获著名物理学奖——第十七届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个人奖。这一奖项,首次被中国籍科学家收入囊中。

    1仰望星空,传承梦想

      ②“要建设属于中国的射电望远镜”这个想法,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他带着300多幅地图,十余年跋涉在中国西南部的大山里,终于让这个想法有了雏形。

    ③1995年,李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天体物理及射电天文专业。拿到博士学位那年,他听说中国想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消息,当即就想回国尽一份绵薄之力。当时,南仁东这样回复他:“你应该继续在国外钻研学习,等学到本事了再回来。”李菂听了他的话,选择到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作研究,直到2012年才回到祖国,任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

    天眼搭建初期,贵阳到平塘县,都是些道路,李菂每次去,都需要乘坐4个小时的大巴。他不停地往返于北京和贵州,为项目筹集款项……只要在项目基地,他总会出现在施工现场,有时还亲自爬上100多米高的铁塔,检查一个滑轮。一步又一步,一点又一点,终于,他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2017年,“天眼”竣工,它高高矗立,能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自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⑤可这个骄傲的时刻,同样也是李菂最痛苦的时刻:同年9月,老师南仁东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离世。李菂接替了他的工作,成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后来,他总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以南仁东为代表的几代人的杰出贡献。在他看来,荣誉都属于自己的恩师,自己只是一个“取水人”。

    2    ▲        

      ⑥提到为什么选择“天眼”作为毕生的研究项目时,李菂说:“是好奇心。”

    ⑦他在读研究生时,有一次去夏威夷观测,当时的地点海拔超过4000米,在他开车向上走的过程中,从云层穿过看到广阔天空的那一刻,他深感震撼。那一刻,也真正成为他在天文学领域的起点。

    ⑧除了作研究,他也很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天眼”到底有多大,李菂常把例子举得很形象:“它的外形就像一口大锅,直径500米,面积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假设有一口和它一样大小的‘锅’,装上米饭,全世界每个人大概可以分两碗。”

    ⑨最让他欣慰的,是“天眼”落户贵州,让这里的天文气息变得越来越浓厚了,上山的那些泥路边上陆续建起了车站,贵州许多大学也破天荒地开设了天文专业……科学的种子正在大家心中萌芽。

    ⑩在李菂看来,做好一件事情有两个前提:热爱和擅长做。两者的顺序不能调换。“搞研究,要坐很长时间的冷板凳,或者获得的正反馈没有那么多。你最初对它的好奇心和兴趣,决定了你的未来能走多远。”

    (1)、揣摩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模仿文中的第一个小标题的形式,为第二部分    ▲    处拟一个小标题。 
    (3)、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人物传记的一个特点。

      传记要求真实,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传记不一定要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往往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写传记》,有删改)

  • 20、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自强不息谱写青春风采”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明为此次活动撰写了对联的上联,下联内容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对联常识组合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育 学人 一流英才 当自强不息

    上联:创千秋伟业君子以厚德载物

    下联:

    (2)、校团委决定举行以“青春逐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下是小明同学演讲稿的选段,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甲]无论是产业的变革还是新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离不开青年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拼搏奋斗。“天宫”揽胜、“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天眼”探空、“墨子”传信、“北斗”导航……近年来,中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其背后的核心科研团队,大多平均年龄不到40岁。[乙]年轻一代,正逐渐日益成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