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①央视乙巳蛇年春晚主题是“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主题承古拓今,饱含深意,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主题谐音“事事如意“饱含美好的祝福。很多网友看了2025年春晚主题、主标识,不仅感受到扑面的年味,还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
②其中,春晚主标识的设计独具匠心。其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此造型富有灵动之美,生动地展现出蛇的独特形态与神韵。之后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且对应了“乙“字、“巳“字。这一设计既对应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干支组合,又契合中国传统如意纹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意义。
图12025年春晚主标识 图2中国古代器物:玉如意
③“巳“字的甲骨文在学界大部分被认为是“腹中胎儿“形象,“巳“字在古文里也有胎儿、后嗣等意思,代表着生长、繁衍。
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生,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这段话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已“字就像蛇一样,蜿蜒曲折,而灵蛇一次次的蜕皮重生,也象征生命的连续和永恒,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材料二】蛇,在中国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并被认为是龙的前身。女娲、伏羲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纪者,其人首蛇身形象更是频繁出现。古人通过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来获取勇气和力量,寻求心灵的依托,产生了蛇图腾崇拜。从古至今,蛇始终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充满力量的动物,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和灵感。
【材料三】①2025年央视春晚在喜庆氛围中落下帷幕,但其留下的文化况味却余音绕梁。这届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秀,“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间,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
②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与传播渠道,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春晚为这些瑰宝级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亮相舞台,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非遗“活态博物馆“。开场视觉秀里,金如意、民俗剪纸、草木染等非遗元素如繁花绽放,纷至沓来。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先辈们的无穷智慧和深厚情感,更是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象征,串联起了民族的记忆与精神。以庆阳剪纸为例,非遗传承人凭借现代舞台技术的力量,将传统剪纸艺术巧妙融入民俗场景的构建当中。在灯光的映照下,细腻的剪纸线条被赋予了生命,灵动地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③本届春晚堪称非遗融合创新的前沿“试验田“,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小品《借伞》以经典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断桥借伞“情节为灵感源泉,大胆地融合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大剧种,在充满趣味的“误会“情节中传递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其中的核心道具——西湖绸伞,由非遗传承师纯手工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都蕴含非遗元素,尽显匠心独运。这种从内容到道具全方位的非遗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之间的界限。戏曲不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存在,而是与现代小品激情碰撞,擦出了绚丽的火花;手工技艺也借助该广阔舞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节目《笔走龙蛇》更是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武者们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与书法那飘逸灵动的意境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在舞台上,武者们的一招一式,仿佛是书法世界的一笔一划,刚柔并济,虚实相生。通过这种独特的演绎方式,让非遗在新时代找到了扎根的土壤,让更多人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春晚还担当起了非遗走向世界的“新使者“角色。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因春晚的非遗节目产生强烈文化共鸣。比如《潮起舞英歌》中,英歌舞传人节奏明快的舞步,让潮汕地区民众倍感亲切,勾起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眷恋,也让其他地区观众得以领略潮汕文化的精髓,增进了地域间的文化认同。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将“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搬上舞台,通过绝伦的镜头呈现和生动的舞台演绎,传递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积厚流光和悠长韵味,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⑤春晚的这场非遗盛宴,在传承中守正固本,在创新中开拓进取,在凝聚情感中筑牢民族根基,在文化传播中展现大国风采。希望未来有更多平台,深入挖掘非遗的多元价值,让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绚丽多姿,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材料来自光明网2025-02-0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5年春晚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谐音“事事如意“,饱含美好祝福,主标识设计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B、因为古人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以获取力量,所以蛇在中国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 C、2025年春晚“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空间,成为非遗“活态博物馆“。 D、节目《笔走龙蛇》更是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武者们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与书法那飘逸灵动的意境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2)、下列对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以及部分节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巳巳如意纹“在构图要素上,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对应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干支组合,契合中国传统如意纹样。 B、主题上,“巳“字代表生长、繁衍,灵蛇蜕皮重生象征生命连续永恒,彰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饱含“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 C、小品《借伞》融合四大剧种、核心道具蕴含非遗元素,具体有力地论证了2025年春晚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展现非遗在现代语境下无限可能的观点。 D、《潮起舞英歌》中,英歌舞传人节奏明快的舞步,让潮汕地区民众倍感亲切,勾起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眷恋,但由于文化差异、年龄段差异等,无法吸引外地人民的兴趣。(3)、请综合三则材料,阐述2025年春晚是如何从文化符号、文化传承载体以及文化传播交流等层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的。 -
2、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李英同学认为这仅是一次旅行,怕耽误学习不愿意参加,你将如何劝说她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低于80字)
-
3、请仿照下列句子,补写两个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形成一组排比句。
梦想是沙漠中的绿洲,带给我们希望;梦想是成长中的阶梯,帮助我们攀登; , , , 。
-
4、请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必定有所坚守。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将变得清明而澄澈。坚守诚实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能收获友谊,收获真情,收获人生丰硕的成果。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请以“坚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
5、名著导读(1)、《经典常谈》共13篇,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编写。为深入认知某一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把下面列出的篇目按要求进行归类,以便更加高效的进行选择性阅读。
①经:②史:③子:④集:
A.《周亚夫军细柳》 B.柳宗元《小石潭记》
C.《礼记》二则 D.《庄子》二则
(2)、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有同学认为可将书名换为《保尔成长记》,你认可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6、古代诗歌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做铺垫。 C、“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D、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地中歇息。(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赏析此句。 -
7、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①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屈:竭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 修:培养 B、争则乱,乱则穷 穷:陷入困境 C、是礼之所以起也。 是:这 D、女有归 归:归家(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B、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C、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D、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B、甲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C、乙文荀子在追溯礼的起源时,认为礼是为满足人的欲望而制定的。 D、乙文则主要从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四个角度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②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
8、现代文阅读
访梅
贾平凹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外出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疑惑,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去了。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吃惊,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狐疑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①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②→③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④→⑤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2)、品味语言,按要求回答问题。①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赏析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结合上下文,说说“笑“的含义。)
(3)、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
9、综合性学习。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班级正在开展“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班级准备出一期以“生活中的‘和’“为主题的手抄报,手抄报有下列几个栏目,请你按照示例补充两个栏目。
①“和“之内涵
②“和“之典故
③
④
(2)、你所在小组在进行“和而不同“的讨论时,小组成员因观点不同而相持不下,有的同学还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请你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以小组长的身份拟写三条“小组讨论规则“。(3)、请用行楷书写下面的有关“和为贵“的标语。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仁善邻,社会和谐。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自然和谐。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2)、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韩愈《马说》)(4)、 ,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延安》作者贺敬之,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 B、《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马克吐温,法国作家。 C、《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D、《蒹葭》选自《诗经·秦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
1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清明时节,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举行祭扫活动,向逝去的英烈表示崇敬和怀念。 B、为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自贡市各校积极开展“读经典,话成长“的读书活动。 C、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就是控制毛笔的运动,书写出具有美感的笔画形态的方法。 D、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成为中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有益补充。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天的三多寨风景宜人,各种花儿次第开放,桃花、梨花、油菜花……美丽极了! B、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应该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 C、只见壶口瀑布冲天而来,又被低处的沟急急吸去,地动山摇,震耳欲聋。 D、有些超市统称“跳楼大甩卖“,可是里面商品的价格并不比平时便宜,完全名副其实。
-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擦拭 帷幕 震撼 格物致知 B、迁徙 毒手 萦绕 轻歌漫舞 C、演译 欺侮 卑劣 叹为观止 D、燎原 旷野 决择 亭台楼阁
-
15、下列生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眼眶(kuānɡ) 连翘(qiáo) 挑拨离间(jiàn) B、瞭(liào)望 寒噤(jìn) 戛(jiá)然而止 C、沙砾(lì) 苍劲(jìn) 接踵(zhǒnɡ)而至 D、襁褓(qiǎnɡ) 棱(línɡ)角 怒不可遏(è)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常常被人当作夸赞的话,表面上是赞扬“一鸣“的惊人,实质上却是在阐释沉默的“不鸣“所蕴涵的深厚,所谓“每鸣必有所指“的意思。这与“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及“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道理相同,表面上感人的成就固然可喜,隐在其后的沉默之努力更是可贵。
——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
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⑴题目自拟;⑵情感真挚,有自己的思考,不得抄袭和套作;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⑷不少于600字。⑸请认真书写。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时我们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请你根据本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锣鼓声处是故乡》,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
18、名著阅读(1)、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中说到,书中各篇“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编排。请结合你在《经典常谈》阅读过程中对古籍四部分分类的理解,回忆所学古文篇目,补全下列填空。
学段
课题
出处
古籍分类
七上
《<论语>十二章》
《论语》
A
七下
《杞人忧天》
《列子》
B
八上
《周亚夫军细柳》
C
史
八下
D
《柳河东集》
集
(2)、封腰,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书籍的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中华书局决定将《经典常谈》重新出版,编辑部草拟了以下三句话作为书籍腰封内容,你建议选择哪句?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阐述理由。A.一艘畅游中国文化源流的可靠“航船“。
B.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
C.一部用散文笔法写就的中国文化学术史。
-
19、文学类文本阅读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 , 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 , 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钯。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朝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钙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一句中“漂泊异乡的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元宵节的龙灯会,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句子。①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 , 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赏析加点词)
②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从修辞角度赏析)
(3)、读完本文,说说你对“锣鼓声处是故乡“的理解。 -
20、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同的人送礼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的人送礼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的人则只是出于“礼尚往来“。所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并不是送礼行为的唯一解释。
②礼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赠送和接受的双方都有意义。礼品能反映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因为,每件礼品都是精挑细选或亲手制作后才送出去的,对方能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品味,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③另外,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人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同样的行动对不同的人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比如,贫困的人送礼和富人送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贫困的人送一件价格100元的礼物,与富人送1000元的礼物,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不能以实际价格衡量的。贫困的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强烈一些。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是因为它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送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发现、被读懂。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材料三】
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在端年节的时候,买粽子、送粽子的人并非注重粽子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表达牵挂和祝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载体。 B、礼品不仅对接受者有意义,也是赠送者精神情感的渴求。 C、不是所有的送礼行为都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D、“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相互馈赠礼品,在有的时期和地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B、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 C、礼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与送礼人是否用心无关。 D、只要互送书籍,就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3)、关于赠送礼品,常存在两种误区:①“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②“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结合材料请分别指出其不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