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

    芋叶亭亭

    罗芹仙

    ①刚刚过去的夏季,餐桌被几片芋头叶子生动着。 

    ②芋头是母亲自己种的,今年过年前给我带了些,吃过几回,还剩了十来个,一直放在塑料袋里。暮春时节拿出来一看,全都长出了粉嫩嫩的芽尖,芽根周围伸出一些白色的根须。其中有两个连体的芋头,顶着朝天辫似的嫩芽,造型尤其可爱,遂装在一个玻璃杯里,加了些水,置于窗台。 

    ③嫩芽见了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先是从芽尖冒出嫩绿的小尖角,细看能看出那是卷状的叶苞。叶柄快速长高,有时一天能长几厘米,蓬勃的生命力简直叫人吃惊。叶苞随之慢慢展开,先展开一半,再展开另一半,颜色是新鲜娇嫩的绿。没几天,叶柄便有几十厘米高了,叶片也全展开来。纤长的叶柄婀娜着托起椭圆形的叶片,便有了亭亭的姿态。这时候,在两个叶柄的根部,又探头探脑地钻出了一个绿色的小尖角,是两个新生的叶苞。 

     ④窗外的阳光像磁场般吸引着芋叶一点点向外倾弯,成了鞠躬的姿势。转天早晨,我把杯子换了个方向,想着这样能让它们挺直一些。到下班回家时,见叶片像向日葵一样,竟然掉了个头,仍然弯腰低头朝着窗外的阳光行礼。虽然知道植物有向光性,但还是觉得惊奇,生命的执着总是令人感动。 

    ⑤叶柄越长越高,玻璃杯已经无法容身,找了一个玻璃花瓶给它们搬了家,并移放到餐桌上。这样一来,我每天吃饭时,目光平视所及,就是这几片绿意盎然的芋叶,总想说一声:芋,你好!《说文解字》关于“芋”字是这样记载的:“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大意是人们见到芋的叶子竟然这么大,忍不住惊呼。你也“吁”,我也“吁”,于是就有了

    “芋”的称呼。得知这样的解释后,再看“芋”字,觉得多了几分幽默的意味,忍不住想笑。 

    ⑥不过我养的这几个叶片并不大,与我的手掌差不多大小。但作为水培绿植,这不大不小的叶片加上错落有致的造型,却是别有一番风韵。 

    ⑦人们总爱把芋叶和荷叶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样碧绿的颜色,一样硕大的叶盘,一样亭立的姿势。仔细看,其实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荷叶是圆盘形的,叶脉从圆心向四周辐射;中间大都凹成碗状,很容易蓄住水珠,珍珠般的水滴在绿绸似的叶面上滚来滚去,是一道意趣盎然的风景。而芋叶是稍显狭长的心形,叶脉从中间往两边辐射;芋叶大多是前倾的姿势,不能像荷叶那样滚“珍珠”,但它会挂“钻石”。前段时间,正是梅雨时节,空气特别潮湿,一到晚上,芋叶的叶尖就挂上一颗水珠,灯光之下就像亮闪闪的钻石。 

    ⑧尽管芋叶与荷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极少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古往今来赞美荷的诗文何其多,甚至连枯萎的荷叶都要“留得残荷听雨声”。可写芋叶的却少之又少,我只知道一句“芋叶瓜藤绿满田,数家烟火接平原”。看到这句诗,脑子里跳出写荷叶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同样是广阔的绿,一个接的是地,一个接的是天,一个连的是烟火人间,一个连的是理想天堂。 

    ⑨生活平凡如芋,或许不能如荷般开出娇艳的花朵。但若我们用心观察柴米油盐的日

    常,尘世烟火何尝不可以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呢?就像这花瓶里的亭亭芋叶。 

    (《 人民日报 》(2024 年 08 月 14 日   第 20 版)

    (1)、阅读全文,补全下图。
    芋叶①——芋叶生长——芋叶②——芋叶③——赞美芋叶
    (2)、标题“芋叶亭亭”,“亭亭”是个叠词。诗歌中也常用叠词增强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感染力,这让我们联想到了运用叠词两句诗:“。”
    (3)、语言之美不仅体现在词语上,还体现在句子的修辞运用上,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这时候,在两个叶柄的根部,又探头探脑地钻出了一个绿色的小尖角,是两个新生的叶苞。 

    (4)、请你为“到下班回家时,见叶片像向日葵一样,竟然掉了个头,仍然弯腰低头朝着窗外的阳光行礼。”这一句设计两处重音。
    (5)、《朝花夕拾》中的“芋叶”

    链接资料: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葵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

    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  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请从下列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为何能成为鲁迅心中“别致的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无常》 

  • 2、阅读

    【材料一】 

    美(拼音:měi)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图1) 

    美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认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膳也。” 段玉裁作注:“羊大则肥美。”羊肉味道鲜美,因而人们常常将“美”字拆成“羊”、 “大”,说“羊大为美”。从图 1的甲骨文来看,“大”上部的构件并不是羊头,而是像羽毛之类的装饰物。一人(大)的头上装饰着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自然是美丽的,所以才拿来创造美丽、美好等意义。 

                                  (摘自《“美”的字源学探究》,有删改) 

    【材料二】 

    美,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词汇,它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正因为对于美的定义不同,才造就了这世间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画面。 在艺术家的眼中,美可以是梵高笔下绚烂炽热的向日葵,那明艳的色彩和扭曲的形态,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对于摄影师来说,美或许是捕捉到的那一个震撼人心的瞬间;在文学家的笔下,美可以是细腻动人的情感描写,让读者的心随之起伏;对于普通人而言,美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也许是一朵盛开在路边的小花,虽然不起眼,却能给人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赋予了美不同的内涵。东方文化中的含蓄、内敛之美,与西方文化中的奔放、热烈之美形成鲜明对比。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诗词歌赋的意境深远;而在西方,则有宏伟的建筑、激昂的音乐等。这些文化差异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和审美观念。然而,无论美的定义如何多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美可以是震撼的、惊艳的,也可以是温柔的、细腻的,但它总是能让我们在某个瞬间感受到内心的共鸣,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摘自《美在不同情景下的多元定义》,有删改)

    【材料三】 

    最近,一些另类整容项目在网络流传,“精灵耳”“颅顶增高”“小腿神经切除”,这些为了变美不惜付出健康代价的行为引发大众关注。在一项调查中,近六成年轻人有容貌焦虑。当下,一些扁平化、单一化的审美观念正让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陷入对容貌的焦虑之中。 

     今年,中青校媒调查面向全国 2063名青年学生发起的关于容貌焦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

    (图2)

     面对当下来势汹汹的“容貌焦虑”,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美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美,正如——莱布尼茨说的,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指望用一种固定模式来定义人的美是荒唐的,也是绝对不可行的。人类审美多样性是人类魅力的来源,是社会审美体系丰富多元的保障,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既是审美的病态,也是把人类审美引向单调的误导。其次,人的美有内在与外在,由心灵、品行、外表等多种元素构成,过于关注颜值,是对外貌的商品化,是低俗而肤浅的认知。 

                 (节选自《数字会说话:困在“容貌焦虑”里的人们》,有删改) 

    【材料四】 

    美容整形虽然可以显著改善外貌,但也存在不少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容整形风险: 

    (一)感染:手术过程中破坏皮肤屏障,术后护理不当容易导致细菌侵入伤口,引发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或器官衰竭。

    (二)血肿与淤血:手术过程中血管受损,血液渗出到周围组织,导致手术区域肿胀和瘀伤。 

    (三)疤痕:手术切口处容易留下疤痕,疤痕的明显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四)麻醉风险:美容手术通常需要麻醉支持,麻醉过程中存在药物过敏、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风险。 

    (五)手术失败与并发问题:任何手术都存在失败的风险,美容整形也不例外。手术失败可能表现为效果不理想、手术部位变形或功能障碍等。 

    (六)脑血管栓塞:面部注射填充技术可能导致脑血管栓塞。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失明、偏瘫、昏迷甚至死亡。 

    (来源:《整形美容存在的六大危害,不要为了追求美丽而忽视风险》,有删减)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关于“美”解释为“从羊从大”的说法来自于《说文解字》。 B、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美”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C、人类审美多样性是人类魅力的来源,是社会审美体系丰富多元的保障。 D、手术过程中破坏皮肤屏障,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细菌侵入伤口,引发感染。
    (2)、请你根据材料三中的柱状图中信息,说说当下年轻人产生容貌焦虑的两点主要原因。
    (3)、请根据材料一、二、三,梳理“美”的不同内涵及形成的原因。 
    (4)、小美的姑姑认为自己的鼻梁不够高挺,想去整形医院“矫正”,小美想劝说姑姑要慎重。请结合上述材料,帮小美拟写劝说语。
  • 3、阅读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 , 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

    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那得:怎么。②初不:从未,从来没有。③谢遏:谢太傅之侄。④紫罗香囊:为魏晋贵族男子喜好,体现阴柔之风。⑤谲:欺骗。 

    (1)、阅读古文,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方法

    联系内容

    释 义

    联系现代汉语

    狂风雨        

    俄而雪 

    字典查阅

    著:①显露,显著②写文章,写书③附着④穿,戴

    紫罗香囊:(写序号)

    成语推断

    太傅之:

    (2)、小文和小语正在研读上面三则材料,请结合语段内容,补全对话。 

    ㅤㅤ小语:你看,语段【丙】中这个划线句“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没有标点,朗读时该如何停顿呢? 

    ㅤㅤ小文:这并不难,我们朗读时应该根据文义,再联系前后文来停顿。此句断一处即可,为“。” 

    ㅤㅤ小语:的确如此。同时,理解文义时,我们要注意句中词语活用与省略的成分,如语段【乙】中“我常自教儿”的“自”就是活用作状语,意思“用自己的……”,再根据上文。此句应翻译为 , 还有“乃谲与赌,得即烧之”这一句的“与” 后面也省略了“他(谢遏)”,此句应该翻译为。 

    ㅤㅤ小文:读完这三则故事,我感觉到《世说新语》的语言简洁而韵味悠长。你看,【甲】

    文中用描写和描写,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乙】文中就只用了描写,寥寥几笔就让人物特点跃然纸上。

    【丙】文“”(用原文语句)这一形象生动的描述,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谢遏佩戴香囊时的姿态,极具画面感。 

    小语:你的分析真不错!【甲】文中将“雪”比作“柳絮”“盐”,这让我联想边塞诗里,诗人常用“雪”作喻来描绘边地月下沙地的景象,如

    小文:你的这个联想妙!我联想到的是,我的爸爸对我教育态度能像谢太傅对他的子侄们态度一样就太好了呀! 

    ㅤㅤ小语:谢太傅有这么好吗?你结合上面材料具体分析给我听听。 

    小文:好。

    小语:和谢太傅比起来,鲁迅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太专制了,在《朝花夕拾》的《》文中,小鲁迅盼望去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要求

    小文:是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批判了。 

  • 4、 七(3)班拟于 10 月 31 日下午 4:00 在学校阅览室开展“探寻自然之美”主题分享会,想邀请美术老师李老师参加,请你代表班级拟写一则邀请函。

        邀请函

  • 5、小语分享了如下语段,请你将诗句补充完整。 

    漫步于历史长廊,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美。《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展现了江面上风帆高悬、顺风而行的和谐景象美;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体现春雨滋养万物之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一幅秋日傍晚的绝美图景;《峨眉山月歌》中“ , 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出月映清江之美;《论语》中“”充满对学与思关系的辩证思考,透着思辨之美。 

  • 6、小文分享的语段中间的顺序有些混乱,请你选择正确的语序( ) 

    他曾经养过一盆枸杞,____这样想来,枸杞本身,大概也是愿意被鸟儿啄食的,好让它的种子可以随鸟儿一起飞向远方。 

    ①哪知,这果子刚冒出来,就被鸟儿啄走了。 ②因为向往古人描述枸杞盆栽结果后,会有“雪压珊瑚”的美景,就一直精心伺候着。 

    ③枸杞是一种很“贱”的植物,它对泥土没有任何要求,在贫瘠的条件下照样能生长,而且它很容易繁殖,枝插、分株都很容易成活,还可以籽播。 

    ④一连三天,天天如此,心疼地看着枝头所剩无几的红果,谈老师却突然想到了枸杞的习性。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 7、阅读

    “美”是一个多元且主观的概念,它可以是心与物的和谐、对“度”的自由运用、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可以是个人在特定时刻的独特体验。①潺潺流水,奏起了清澈的乐曲;葳蕤草地,hōng tuō着露珠的光芒;巍峨高山,撑起了高傲的背脊。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劲和凝重;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积攒执著与希望; ② ____,____。大自然毫不lìn sè地把它的各类美赋予大地,③通过这些自然美景,使我们更了解美的内涵与意义。

    (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ōng tuō     lìn sè
    (2)、①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中,“流水”的词性是。(A.动词 B.名词 C.形容词) 
    (3)、请在②处续写一句,并与前面的句子一起构成排比句。 
    (4)、语段③处画横线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在记忆的深处,总有一种味道久久萦绕,让人回味悠长,它或许是最抚人心的人间烟火之味,启于舌尖,藏于心底;它或许是最刻骨铭心的体悟成长之味,五味杂陈,流于笔尖。那味道,启发了思想,润泽了身心,丰盈了时光。那味道里,珍藏着那人、那事、那景、那情......

    请你以“藏在心底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 9、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C、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英雄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2)、下面是某同学的读书笔记,请根据摘抄语段选择正确的一项(  )

    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

    埃德加·斯诺

    作品类型

    纪实作品

    摘抄语段

    人物

    我正在疑虑间,突然一个清瘦的青年长官出现了,带着浓密的黑。他走近我,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喂,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文讲的。

    他率领着几个乡民,亲手用自己的刀把那些收粮员杀死,并把他们的卫队缴械,这样,他获得了手枪和步枪,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队。

    A、①朱德②贺龙 B、①朱德②徐海东 C、①周恩来②贺龙 D、①周恩来②徐海东
    (3)、《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回家折枣

        ①在巷子的水果摊上看到红枣摆上来,自然想到又到枣月了,也自然想到该回家折枣了。在关中乡村,一般不说"摘"字,凡用“摘"字的地方,大多数时候用“折”,譬如折豆英、折乘叶、折棉花等,摘一切水果都说折。

        ②每当花开或果熟时月,得空回到原下老屋小院,或赏花闻香,或攀技折果,都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清爽和愉悦。今天又要回家折枣了。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树依旧很绿,天空是少见的澄澈和碧,可以看到远方影影綽绰起伏着的秦岭的轮廓。

        ③大约七八年前,我在早春的时候回家,路过一个业已城市化了的乡村,正逢着传统的庙会,顺便到会场去溜达,那到处都摆着乡村人生产和生活的用品,庙会已无庙无神可敬,纯粹变成商品交易市场了。不经意间,碰见一位老相识,他也曾异过文学,却仍然在乡间种地,还在业余写着剧本。他的架子车厢里放着一捆打开的枣树秧子,他一边给我说他正在写作的剧本,一边往我手里塞枣树秧子,他知道我乡下有屋院。再三谢碎不掉,我便拿了三株梨枣回家,下决心托中院一株老品种的樱桃和一株太波也太占地盘的花树挖掉,给这三株枣树腾出空位。令人惊诧的是,这枣树一年就长到齐墙头高了。直到这枣树委实出脱成茁壮的枣树,而且挂了果,赠我树的朋友打电话说,他的剧本早已写完,请几位高手名家看过,都在说写得不错的同时,也都说着遗憾。不是剧本能不能排,而是专业剧团本就不排戏演戏。他问我能不能帮忙想点办法。我不仅没有办法可支,连安慰他的话都说不出口。

        ④新世纪到来时,我终于下决心回到乡下久别的老宅新屋住下了。枣树是我的院子里最晚发芽的树。当那嫩芽在日出日落的日子里蓬勃出鲜绿的叶子时,我发现了短短的叶柄根下的花蕾,不过小米粒大小,绣成一堆。每天早晨起来,我都忍不住到枣树下站一会儿,看那小米粒似的花蕾的动静。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刚走到屋檐下,便闻到一缕奇异的香气儿,凭直觉就判断出枣花开了。小米粒似的花苞绽放开来的花儿自然不起眼,比小米的黄色浅些,接近于白色,香味却很浓郁,枝条上稀稀拉拉的枣花,却使整个小院都弥漫着清香。

        ⑤眼看着那枯的枣花里挣出一只枣子来,恰如刚落生的婴儿;似乎可以听到那进入天地之间的啼哭。小米粒大的枣子,似乎一夜或两夜之间就长到扁豆粒大了,豌豆粒大了,花生粒大了,最后就定格在乒乓球那般大小了,个别冬子竟然有柴鸡蛋的个头。在桌子前在椅子上坐得久了,无论读着什么或写着什么,走出屋子走到枣树下,看着隐蔽在枝权叶丛里的青枣,那正在你眼皮下半满和长大的果实,一种蓬勃的生命的活力便向人洋溢着。枣子青绿的颜色,在我日复一日的注视下,渐渐淡了,泛出乳白色了,又浮出一丝一坨的紫红,它成熟了。我折下最先显出红色的一颗,咬了一口,便确信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一颗枣子了。这枣子皮薄肉细,又脆,满口竟有一股蜂蜜味儿。后来几年的枣子,结得多了繁了,味道却大不如头一年。今年是前所未有的丰年,味道更差了,有点干巴。

    ⑥我已经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了。我只寻找折枣的过程。常常庆幸得意我尚有一坨可以栽植枣树的院子,以及折枣折柿子的机会。这心理往往是瞅见城里人悬在空中阳台上盆栽的花草而生发的。他们已无可以栽一林树或一窝花的土地,只能裁在盆里悬在接房的阳台上。我在被晒得烫烧脚心的水泥路和被油气污染的空气里憋得进不过气时,得空逃回乡下的屋院,拔除院子疯长的草,为柴树花树和果树浇一桶水,在树荫里在屋檐下喝一瓶啤酒,与乡党说几句家长里短的话,尤其是回来折一回枣儿,心里顿然就静泊下来了。

    ⑦今年回了家,折了一回枣。

    ⑧明年还回家折枣。

    (选自《父亲的树》,有删改)

    (1)、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时间

    大约七八年前

    新世纪到来

    今年回家

    事件

    在中院种上枣树

    ①.

    折下最好的一颗枣

    折了一回枣

    (2)、品味第⑤段中划线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3)、第③段画波浪线的文字是文章的一处闲笔。请参考小贴士,谈谈它在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闲笔往往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却具有与叙事结构及主题相关的双重意义。

    (4)、作者执着于"回家折枣",却"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 11、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一些创意新颖、形式多样的“花样课间操”在网上引来颇多关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编排出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课间操,反弹琶琶等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动作随着同学们一招一式的演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福建省不少中小学也进行了“花样”探索,“网红舞”“白鹤拳”“国学礼仪操”……形式多样的课间操深受学生、家长青睐。

    材料二:

        ①“花样课间操”是学习间隙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量身体打造的特色课间操,将增强体魄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正是寓教于乐、以体育心的生动实践。“花样课间操”还有利于减少“小眼镜”和“小胖墩”的出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②融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课间操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除了《舞美敦煌》,具有地域特色的体操还出现在许多地方的学校,比如四川绵阳的川剧韵律操,福建晋江的“高甲戏”“南拳”等。这些有益尝试不仅提升了课间操的趣味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③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丰富有趣的课间活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快乐放松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放了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情绪,为更有效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阳光中学拟在课间操时段推广武术操,特邀全校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你喜欢传统课间操吗

    喜欢

    22%

    不喜欢

    58%

    无所谓

    20%

    不喜欢传统课间操的原

    形式革一枯燥

    56%

    不爱运动


    29%

    影响学习时间

    15%

    你喜欢课间做式术操吗

    喜欢


    57%

    不喜欢


    25%

    无所谓


    18%

    课同做武术操的意义

    弘扬武术精神

    48%

    传承传统文化

    28%

    强身健体


    24%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再现了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动作,使人印象深刻。 B、福建省不少中小学对“花样课间操”进行了探索,课间操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家长青睐。 C、推行花样课间操,就能防止“小眼镜”和“小胖墩”出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D、绵阳的川剧韵律操、晋江的“高甲戏”等是将地域特色融入课间操的有益尝试。
    (2)、阅读材料二,概括“花样课间操”的益处。
    (3)、阅读材料三,概括阳光中学学生对传统课间操和课间做武术操的看法。
    (4)、结合文本,联系校园生活实际,请对开展课间操提出两点建议。
  • 1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狼鸟乱鸣;夕日欲頽,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于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 , 作六桥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

    (节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⑤进贤冠:这里指官帽。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五色交

    晓雾将

    竞跃

    思立亦以为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话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观,是由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的。 C、《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写人间奇观,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愁绪。 D、“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4)、【甲】【乙】两文画线句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3、默写填空。
    (1)、老骥伏,志在千里;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2)、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3)、馨香盈怀袖,。(《古诗十九首》)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5)、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6)、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山水文学中意义重大。崔颢登楼远眺,意境开阔,“”,看到一幅喜人画面,为抒发乡愁做铺垫(《黄鹤楼》);李白漫游天下,意境高远,“”,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借雄浑壮阔之景抒发激昂奋进之心(《渡荆门送别》)。
  •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作者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代表朝廷前往边境慰问边关守军。 B、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表达想尽快抵达边塞的急切心情。 C、颈联两句描绘了大漠壮阔雄奇的风光,构图精妙,线条简约,色彩鲜明,体现了“诗中有画”。 D、诗人到达边塞却未遇到将官,因为前线统帅正在燕然奋战,体现了盛唐边塞诗慷慨悲壮的特点。
  • 15、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捷报频传。请为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个20字以内的标题。

        极目新闻2022年10月15日电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5日3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44次飞行。

  • 16、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学校师生采取红歌联唱、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形式,向祖国母亲75华诞献礼。你作为校广播站小记者,将采访校团委朱书记和合唱主唱小华同学。请你分别拟写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朱书记:                                   

    采访小华同学:                                   

  • 17、学校开展主题为“走进新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的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的历史犹如一幅画卷:1949年的长江前线,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1982年,新德里亚运赛场,中国姑娘吕伟的凌空一跳,让多少首以盼( )的华夏儿女欢欣鼓舞;2012年, hàohàn ____的渤海某海城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那惊天一着,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刘在共和国的史册上;2017年,国行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让一切罪恶灵魂无处遁形……① ,② ,③,在同一时刻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通过阅读优秀的新闻作品,使我们了解世界,铭记历史,深刻感受其中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

    (1)、在这段文字划线处依次填入拼音和汉字。

     首以盼 hào hàn

    (2)、文中①②③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内容,衔接最恰当的应该是(   )
    A、①追思与缅怀 ②光荣与梦想 ③决心与信念 B、①光荣与梦想 ②决心与信念 ③追思与缅怀 C、①追思与缅怀 ②决心与信念 ③光荣与梦想 D、①光荣与梦想 ②追思与缅怀 ③决心与信念
    (3)、画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你加以修改。
  • 18、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粒麦种,因为不想忍受风吹日晒之苦,趁农夫不注意时,从盆里逃出来,躲到凉爽的树荫下。等到七月金黄的麦浪翻滚时,大树下的这株麦子却还绿得能掐出水来。前来收割的农民对它视而不见。

    它惆怅地问:“为什么冷落我呢?”农夫回答:“当你逃避日光照晒、风吹雨淋的时候,也同时失去了成熟的机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要有真情实感。

  • 19、汪国真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请从下面两个场景中选择一个场景,用比喻、拟人或夸张中的至少一种修辞手法,结合当时的心境描写此场景中雨的状态(声音、大小、气味、触感等),120字左右。

    A.体育课前的雨:今天的体育课要长跑考试,忧虑不安时竟然下雨了,好一场体贴的雨!

    B.周六早晨的雨:周六本想与父母去东钱湖游玩, 出门前居然下大雨了,好一场扫兴的雨!

  • 20、小稠和小州在阅读了课本内推荐的三本纪实作品之后,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请你根据以下三则材料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完成任务。

    【材料一】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辛,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 旅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二】

    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建立了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 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 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 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

    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

    朱德爱护部下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 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 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 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

    “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 ”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有改动)

    【材料三】

    这一本书出版之后,居然风行各国,与其说是由于这一本著作的风格和形式,倒不如说是由于这一本 书的内容吧。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 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

    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

    这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1938年上海复社《西行漫记》作者序

    (1)、下列有关纪实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到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B、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深入分析和探究“红色中国 ”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宣扬和评价,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从而瓦解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C、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使用全景式的写法,完整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D、《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2)、阅读材料二,完成下列对话。

    小稠:“朱德的母亲真的教给了他很多宝贵的东西,如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革命的意志等。”

    小州:“是啊,我从材料二的。(概括具体事件)中也看到了朱德母亲对朱德的这些影响。”

    (3)、阅读材料三,思考斯诺为什么说实际上这书不是他一个人写的?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