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根据语境,将空缺的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赏西宁之景,漫步湿地公园,沉醉于“山光悦鸟性,①”(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趣;观荷北山美丽园,景仰“出淤泥而不染,②”(周敦颐《爱莲说》)的高洁品质。爱西宁之美,爱湟水谷地“③ , ④”(曹操《观沧海》)的欣欣向荣,爱农家节庆“⑤ , ⑥”(陆游《游山西村》)的古朴风俗,爱夏都儿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⑦”(孟子《富贵不能淫》)的铮铮傲骨,更爱西宁历经风雨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⑧”(苏轼《定风波》)的宠辱不惊。
-
2、 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B、梁启超先生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提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C、《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小说集,《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 D、“那沟已被灌地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得冲进去”,句中加点的结构助词使用都正确。
-
3、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踏上青藏高原,满眼都是浮光掠影的风景,青海湖的澄澈碧波、茶卡盐湖的幻境流光、坎布拉的五彩丹霞,使人目眩神迷。行驶在环湖公路上,波光lín lín( )的青海湖与苍穹相接,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伫立茶卡盐湖,手抚白云,脚踩蓝天,如入欲界之仙都;远望坎布拉,山势雄伟,重luán( )叠嶂,赤红岩壁与翠绿河水相映成趣,造化之神奇让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走进民俗风情园,特色美食与民俗文化传递着浓郁的地方风情。青海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波光lín lín 重luán叠嶂
(2)、给加点字注音。苍穹 伫立
(3)、语段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浮光掠影 B、目眩神迷 C、心旷神怡 D、油然而生(4)、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你修改。青海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各种风雨。在犯了错的时候,你是否总是急于辩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否总是牢骚满腹;在经历失败的时候,你是否总是怨天尤人……
林清玄曾说,他在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经常不可避免的摔倒。他的母亲总说,这不是他的错,或是怪罪横生的树枝,或是怪罪不平的土地……怪无可怪的时候,甚至归咎于风。直到有一天,他对母亲说:在风中跌倒不为风,是我自己不小心。
这也启示了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不找借口,直面问题,勇于承担,才能获得成长。
请你结合自身经历和人生经验,以“风中跌倒不为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____。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____地响。
(节选自朱自清《春》)
【乙】
①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②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节选自老舍《春风》)
(1)、请根据原文补写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甲文中的画线句子。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3)、阅读乙文,比较济南的风与青岛的风有何异同?完成下面表格。相同点
不同点
济南的风
①
③
青岛的风
②
④
(4)、甲、乙两文同是写春风,作者对春风的情感却不同,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
6、仿写句子。
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奉献者的身影。如果我是春雨,我将滋润一方土地;如果我是 , 我将;如果我是 , 我将。
-
7、传统楹联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济南历下亭有一副对联,上联就引了《诗经》中的语句,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
春光大不同,看____,抱荷无与青山老;
风气何其古,闻诗声朗朗____。
A、雨雪霏霏 把盏犹吟名士多 B、杨柳依依 把盏犹吟名士多 C、杨柳依依 掩卷常思绿水绕 D、雨雪霏霏 掩卷常思绿水绕 -
8、一大早,小越走进阅览室,发现不少同学已经来了。以下最能表达他心情的是( )A、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
9、不是病句的是( )A、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舞台上。 B、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C、他的革命形象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分析入木三分 , 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B、他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上心仪的高中。 C、老师的一番话耐人寻味 , 让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D、升旗仪式上,同学们孜孜不倦地听着校长讲话。
-
11、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且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蒸融 枯萎 锻炼 语重心长 B、考验 惩诫 嗅觉 羞溃难当 C、翡翠 咪缝 抽噎 美不胜收 D、厨窗 乖巧 陪育 死得其所
-
12、资料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顷刻(qīng) 花蕾(lěi) 鸣啭(zhuàn) 玲珑剔透(tì) B、气氛(fēn) 剥皮(bāo) 迸裂(bèng) 戛然而止(jiá) C、间断(jiàn) 搅和(huo) 刚劲(jìng) 威风凛凛(lǐng) D、纬度(wěi) 藤蔓(wàn) 潜水(qiǎn) 张灯结彩(jiē)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痕迹
英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
请以《▲的痕迹》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
要求:⑴将题目“▲的痕迹”补充完整。⑵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⑶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14、名著阅读。阅读名著要关注书名。
请在探究朱自清《经典常谈》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著作的书名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经典常谈》的书名较为直接,但其中的“常”字值得关注。你认为朱自清为什么要在书名中用这个“常”字?(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采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以保尔·柯察金的人生经历为例,谈谈该书名的含义。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
赵廷河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我们山东半岛的莫言家乡——高密市柏城镇胶河社区,2021第六届南山梨花艺术节随着春风春雨梨花盛开之时,赶在清明节前一天正式拉开帷幕。我随几位文友如约前往。
②在出发之前,雨还在下着。一位文友约我上车后,便一同驱车前行。二十分钟过后,我的眼前一亮,柏油硬化道路被这场雨洗刷得干干净净,并随着地势高低起伏,弯弯曲曲。路两侧用水泥石块修砌的路沿宽度和高度一致,上面搭有红白相间的彩色护栏,显得既美丽又实用。各种绿化的花草树木被这场春雨浸润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高挑的白玉兰花,端庄秀丽,像在迎接远方的客人。金黄色的迎春花开得花团锦簇,格外诱人。粉红色的木槿花像一位红衣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落落大方。还有丁香、海棠、紫叶李、百日红等多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了这里四通八达的道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③“世间所有的美丽,都有有效期。”每年的梨花节前后十天的时间,是到胶河社区赏梨花的最佳时期。我正好赶在这个时候,花期错过不得。
④梨花处处绽芳姿。春雨,它既能洗涤浩瀚的天空,又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任凭它梳洗着我的发、我的脸。我喜欢在雨中的梨园漫步,吮吸湿润而清新的空气。我沿着梨花长廊向东,边走边欣赏梨花美景。在梨园花海中,沿一条新修的水泥小道向里走着,只见前后是花,左右是花,远远近近都是花。分不清是花在人的怀抱,还是人在花的怀抱,只觉得自己亦是梨园花海中的一朵梨花了。我钻到树旁仔细瞧瞧,梨树枝朴实强劲多分杈,与两旁探出的梨树枝手挽着手,这样既能承载梨子的重力,又能抗御大风的袭击。柔柔春风像仙女飘飞的裙裾,不时撩拨着梨树上舒展的枝条。串串梨花在虬枝上随风摇曳,鲜嫩的梨花轻启粉唇,口噙一颗颗圆润的珠玉,绽放出傲骨的雨润芳泽。
⑤飘洒着的细雨,虽然还时有寒意的钟情,但梨花闹春却展现着生命的抒情,那欢欣活泼的绿意和生机不容置疑,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我在细雨中深深地呼吸,眼睛舒服了,心肺舒服了。咔嚓,这盛放的梨花就那么轻易地被我定格在镜头里,成为珍藏和记忆。弯弯曲曲的水泥小道伸向梨园深处,一幅优美的田园水岭画卷徐徐铺展在眼前。那雪白的梨花,莫非是秋天盛开的白棉花,一开春就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景象?不,这还早着呢。梨花的盛开,怎会缺少蝴蝶和蜜蜂的登场呢?蝴蝶会成双成对,飞来飞去,追逐嬉戏。那蜜蜂会嗡嗡飞叫,采粉酿蜜,不知疲倦。蜂飞蝶舞,好不热闹。说不定,这怒放的梨花,一旦被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发现,他定会用优美动听的歌曲,感化他的那位养蜂女回心转意,一同引着朝夕相伴的蜂群,前来采花酿蜜呢……
⑥开幕式现场嘹亮的歌声将我从幻梦中惊醒。我随之来到充满灵性的晏子文化广场。齐国名相晏婴就出生于这片历史悠久而神奇的土地。这里穿过历史的风霜雨雪,轻拂岁月的灰尘,氤氲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乡土文化气息。我仰望高大伟岸的晏子塑像,心生无限敬仰之情。我敬仰名相晏婴“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的为民情怀。
⑦这当儿,我被细雨滋润了的心田浮荡着一种莫名的激动与喜悦。我突然意识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今年如此充沛的春雨,是不是名相晏婴对他的后人日益觉醒的自然生态观的一种赏赐与回馈呢?我用心领略这自然之美的真实内涵。这雨滋润着南山岁月的鲜活,造就着南山永远年轻美丽的生态环境。
⑧我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一颗有着美好梦想的心为之陶醉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 有删改)
(1)、阅读游记要理清脉络。请以游踪为线索,简要概括作者在高密市柏城镇胶河社区的“所见”。(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① “世间所有的美丽,都有有效期。”每年的梨花节前后十天的时间,是到胶河社区赏梨花的最佳时期。(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②在梨园花海中,沿一条新修的水泥小道向里走着,只见前后是花,左右是花,远远近近都是花。(将“只见前后是花,左右是花”改为“只见前后左右都是花”好不好?为什么?)
(3)、 有同学认为,本文题目是《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第②段写白玉兰花、迎春花、木槿花、丁香、海棠等文字与题目无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4)、文章结尾说“一颗有着美好梦想的心为之陶醉了”。请结合全文,说说“美好梦想”的具体内涵。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
(1)、下面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凄清) 余怜而售之(喜欢) B、可百许头(可能) 皆大喜(全、都) C、悄怆幽邃(深) 日光下澈(清澈) D、水尤清冽(仍然) 止四百(只要)(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3)、请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限断三处。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是为了衬托自己内心的愉悦。 B、乙文结尾处的划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 C、甲文第②段通过写游鱼的数量及状态,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5)、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结合乙文,谈一谈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哪些复杂感情?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声哨子响,千百棍子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延数百年的潮汕英歌舞这一歌颂英雄、____先烈的民俗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者手执一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____有力,鼓点如bào fēng zhòu yǔ般强烈,再加上整齐雄浑的呐喊,如黄河xuān téng奔流,传递出保家卫国的páng bó气势,令人____。通过英歌舞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俗内涵,加大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bào fēng zhòu yǔ②xuān téng③páng bó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缅怀 刚劲 叹为观止 B、悼念 苍劲 叹为观止 C、缅怀 刚劲 欲言又止 D、悼念 苍劲 欲言又止(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英歌舞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俗内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加大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B、英歌舞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俗内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C、通过英歌舞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俗内涵,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英歌舞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俗内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加大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
18、 默写古诗文。(1)、 关关雎鸠,。(《诗经·周南·关雎》)(2)、蒹葭萋萋,。所谓伊人,。(《诗经·秦风·蒹葭》)(3)、 ,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 , 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5)、根据提供的信息,把下表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出处
诗句
批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 !
表达了对天下贫寒之士的担忧,饱含忧国忧民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 但余钟磬音。
尾联进一步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静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
体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旷达胸怀和与友人间的真挚情谊
-
19、阅读(三)
【甲】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①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② , 鸡犬林萝隐隐声。
【乙】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缴③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④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⑤归 , 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曰:“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孤山》)
【丙】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泱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⑥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节选自《宋史·林逋传》)
[注]①红蕖,红莲。②诛茅地:源自屈原“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指隐逸之地。③缴:同“皎”,明亮。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下文的林处士是其别称。⑤遄(chuán):疾速。⑥晦迹:隐居。
(1)、林逋的《长相思》词中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这与《湖上晚归》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何异曲同工之妙?(2)、根据学习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范例或义项
释义
宋真宗征之不就
义项释义法
①接近,靠近。②就职,就任。③归于,趋向。④成,成功。(《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何不录以示后世
词语释义法
昭示天下
既就稿,随辄弃之
课内迁移法
既出,得其船。
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词类活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3)、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童 子 开 樊 放 鹤 纵 入 云 霄 盘 旋 良 久 逋 必 棹 艇 遄 归
(4)、下面句子中的虚词“乎”有什么表达效果?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5)、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林逋的认识。 -
20、阅读(一)
为着新中国
温燕霞
①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紧紧地箍住了湘江边上这座无名孤山。孤山上,那面少共国际师【注】的军旗被炸得稀烂,但旗杆依然屹立,仿佛战士们挺直的脊梁。
②昨天下午,作为后卫的少共国际师N团一营二连,奉命火速赶往湘江边上的这座无名高地,阻击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
③二连是尖刀连,杜鸿运为副连长,刚满十八岁。
④经过昨天下午的三轮战斗和今天早上的消耗,粮米、水和弹药已所剩无几。这时,通信员坨坨带回了新命令:必须坚守到今天夜晚,为渡江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⑤十五岁的通信员坨坨是二连最小的战士,虽然参加红军的时间不长,但经过战火的洗礼,他身上已有了跟年龄不相称的机智和沉稳。
⑥“明白,坚决完成任务!”杜鸿运向满身硝烟的坨坨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召开班排长会议。他掏出个小本子和一根木炭做成的土笔,在纸笺上写下了一句话:吾等愿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众人纷纷签名。
⑦杜鸿运刚把便笺本塞进坨坨绑在腰间的布包,敌人就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
⑧黄昏时,敌人后撤了。天下起了小雨,北风劲吹,破衣烂衫的战士们在冰冷潮湿的岩石上趴了一整天,此时已快冻成冰棍。粮食已经吃完,炊事班的大胖用他从林子里捡来的蘑菇和从石壁上刮下来的地皮菜做了锅热汤。战士们喜出望外,杜鸿运见蘑菇汤透着奇怪的奶白色,俯身嗅了嗅,拦住了大家:“这菌菇味道不对。倒掉!”
⑨“喂喂,不能倒!这是我昨天好不容易捡到的草菇和地皮菜,我先尝尝有没有毒,没有毒你们再吃!”大胖拍着肚子说。有几个按捺不住馋虫的战士拿出搪瓷缸去锅中舀汤,杜鸿运生怕蘑菇汤坏事,想端走铁锅,谁知不小心将锅打翻在地。
⑩这时,耳边传来炮弹撕裂空气的巨响,两枚炮弹爆炸了。呛人的硝烟中,杜鸿运的双目被糊住,他喊着大胖等人的名字,无人应答。他伸手在地上摸索着,终于摸到了昏迷的坨坨。杜鸿运扒开他身上的泥土,又拍了他几下,坨坨这才哼出声来。杜鸿运浑身火辣辣地疼,但不知道伤口在哪儿,还是咬牙把坨坨拖到石背的凹槽里。他清理干净眼部的泥土,费了好大力气才睁开眼睛,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而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⑪杜鸿运爬过滚烫的石堆、固定住旗杆,然后,他转身来到了旗杆下方。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
⑫当火光将敌人的黑影投到杜鸿运脚下时,杜鸿运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团骤然亮起的烈焰射向天空。
⑬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受伤的杜鸿运拼尽全力,爬向湘江北岸的方向,向前伸去的手仿佛在指路。越来越轻盈的身体羽毛般飞入广袤的空中,周围云雾缭绕,可转瞬间云朵化为了白雾。
⑭突然,一面鲜红的军旗缓缓地从那片纯白中浮现、升起,接着一个又一个年轻战士从地上站起……他们的躯体越来越高大,牢牢地撑住了乌云滚滚、正向大地坍塌下来的天空,直到在虚空中形成一片壮观的红色岩雕。
⑮这时,微风送来了战士们嘹亮的歌声,那正是《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⑯“……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节选自《虎犊》,有删改)
【注释】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成立于江西,由万余名模范青少年组成。1934年改为红十五师,后编入红军第一、二师。
(1)、为着新中国,杜鸿运做了哪些事情?请按提示简要概括。①
杜鸿运阻止大家喝蘑菇汤,不小心将锅打翻在地。
②
③
杜鸿运及战士们从地上站起,唱起《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2)、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3)、自选角度,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而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4)、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青春与奋斗、热血与牺牲、理想与信仰、爱国与奉献……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组词语谈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