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龙山雪
张岱
天启①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② , 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睕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④。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⑤。坐久清冽,苍头⑥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⑦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⑧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⑨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⑩ , 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③李岕生、高眉生、王睕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④侍:服侍,侍候。⑤呆白:苍白。⑥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⑦敌:抗,抵御。⑧欱(hē):同“喝”。⑨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⑩山趾:山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大雪三日 俄而雪骤(《咏雪》) B、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陋室铭》) C、大雪深三尺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D、拖冰凌而归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湖中人鸟声倶绝”一句正面写雪,把雪后人声鸟鸣声断绝、寂寥凄清的景象写绝了。 B、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既照应了“湖中人鸟声俱绝”,又写出了雪夜出行的独立不羁。 C、乙文一个“侍”字,写出了张岱较高的阶级地位,同时也表明他不爱和同等地位的伙伴一起赏雪。 D、乙文“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写出伶人为取悦张岱不惜在大冷天表演滚雪。(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4)、“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如何理解舟子所说的“痴”?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看法。 -
2、阅读古诗,完成下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整首诗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3、班级将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名人名言,其中不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是(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B、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泰伯》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2)、下面材料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涵,请简要概括这两个方面。
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
(选自《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3)、“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校团委决定于9月3日9:00组织九年级全体师生在学校报告厅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请九年级全体师生准时到场观看。 -
4、默写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用“露从今夜白,①”两句,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用“② , ③”两句,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通过“④ , ⑤”两句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景物时序交替,暗示着时光匆匆流逝的诗句是“⑥ , ⑦”。
-
5、小明在参与“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周后写下了一篇随笔,请你帮他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①乡土文化,________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和审美创造,________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②近年来,乡土文化成为存在于人们心底的一种情结。③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________的生命力。④传统村落成为旅游胜地,文化底蕴________、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_________。⑤潍坊风筝、泰山皮影、陕西农民画等乡土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踌躇满志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请在第①句横线处补写一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2)、第③和第④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兴盛 深厚 浮现 B、旺盛 敦厚 涌现 C、顽强 深沉 浮现 D、旺盛 深厚 涌现(3)、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写在下面。 -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漂亮、打扫教室、温柔贤惠三个短语分别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B、《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记叙性文体。 C、“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D、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相互对应的,2024年是甲辰年,对应的生肖是龙;2025年是乙亥年,对应的生肖是猪。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25年金秋九月,我们收拾行囊,又一次快乐出发,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一路采撷,一路收获,一路流连!在冰封的北国世界里,品味她另一番妖娆,再与娉婷□鲜妍的人间四月天撞个满怀□在雨果充满情怀与义愤的文字里,piē见古老东方文明的梦幻剪影——圆明园;然后潜身与心灵对视,在精神的深处修葺三间小屋,好让灵魂能在广mào的时空里得到超脱与安宁……
(1)、根据拼音写汉字。piē见 广mào
(2)、在语段“□”中填入适当的标点符号。 -
8、学校举办“亭竹品读”文化品鉴活动,请你参与。
【甲】
溪亭①
林景熙②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释】①溪亭:临溪水的亭子。②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持节自守,隐居平阳。
【乙】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A.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B.澹①乎无营②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③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释】①澹:淡泊。②营:钻营。③尚:崇尚。
(1)、结合方法提示,解释下列乙文中加点的词。文言词语
释义方法
解释
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成语联想法:鲜为人知
(1)
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课内迁移:名之者谁(选自《醉翁亭记》)
(2)
世衰道微
查阅字典法:①道路;②方法;③道义;④述说
(3)(填写序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把握诗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诗文
《溪亭》
《尚节亭记》
记述对象
溪亭
竹
对象特征
空旷清幽
①
人物情绪
②
喜
推断依据
③
“予观而喜之”“吾又安得不喜之哉”,用一陈述句、一反问句,直接抒发了喜悦之情
(4)、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参照示例,在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完成批注。示例: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批注:“也”字,感叹语气,表达作者对山水之景的喜爱以及沉浸其中的乐趣。
乙文句子:A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 B.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我选 批注:
(5)、如若将两则诗文进行单元归类,你觉得它们适合放在哪一主题单元?并请仿照示例,为其撰写一则主题引导语。A自然风情篇 B.人物风节篇
【示例】九上第一单元主题引导语:本单元课文都是现代诗歌名篇,情感真挚而动人。有的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豪情,有的表达对土地民族的深沉爱恋,有的吟咏个人与家国无法割舍的绵长思念,有的赞颂生命中至真至美的温暖爱意。阅读这些经典诗作,要用心体会意象的隽永与情感的张力,在语言的韵律中,丰富审美体验,陶冶美好情操。
-
9、校团委开展“书博探源·书香致远”研究活动,请你参与。
十八载春秋流转,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重回山城重庆。7月25日至28日,这场与书香的“双向奔赴”,正以百万书卷为基座,揭晓一场文化盛会历久弥新的“长红密码”。
材料一
①本届书博会除主会场外,在南岸区、大足区设立分会场,并在京东、当当等平台设立线上专区,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展示平台,旨在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8万平方米的展区、5大展馆、4500余个展位、9个特色专题展……本届书博会吸引来自全国30余个省区市的10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踊跃参展,线上线下汇聚超百万种图书,种类丰富,涵盖了文学、少儿、学术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
(选自华龙网)
材料二
打开书博会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多元形式让阅读文化“活”起来。
打开方式
具体做法
书博会+文创
各地方展台专设文创专区,“老北京记忆”胡同主题装饰画、湖南展区精选湘绣丝巾、保定特色美食驴肉火烧被设计成抱枕……一系列融入地域特色的文创好物让读者驻足。
书博会+文物
作为重庆本土文化瑰宝,大足石刻不仅展出了《大足石刻全集》等权威出版物,还带来了石刻造像复刻品——南山石窟的天尊巡游图,让观众看到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演变历程,以及最终在巴渝大地上完成中国化的壮阔篇章。
书博会+阅读活动
文化大咖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互动,让读者近距离感受到文学魅力:“读者大会”邀请专业学者探讨阅读在新时代的意义和方法;“陆海讲读堂”邀请文化名人等举办大型讲座和签书活动……
书博会+“千万”优惠
书博会组委会推出“200万元文化惠民购书券”专项补贴、在线上或线下购书满100元,可免费游览大足石刻等景区……
书博会+科技赋能
材料三
①书博会期间,九龙坡区联合区内部分实体书店开展了一系列预热活动,致力于书香九龙建设,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九龙书城打卡送券并举办互动科学教育等体验活动、五洲书店推出小小图书管理员——“护苗”社会实践活动、军哥书屋评书话历史……
②文创周边精美,颇具设计感的空间,兼具咖啡厅、餐吧、桌游吧等多种功能……眼下,九龙坡区各种高颜值书店不断涌现,吸引众多消费者前往打卡,有些书店还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以下是“西西弗书店”在书博会期间的相关数据:

材料四
①兼具多功能的高颜值网红书店不断涌现,然而不少人只将书店当做纯粹的打卡地,“看书两分钟,拍照两小时”的做法数见不鲜,网友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
网友1:书店就是书店,搞那么多花样,一点儿也不清净!
网友2:“全球最美书店”南京先锋书店竟然禁止拍照,这就是“自断财路,不知死活”。
网友3:我们只要打开电子书App就能随时看书的今天,实体书店要如何存活下去?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届书博会首次设立线上专区,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吸引了10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 B、“书博会+文物”模式中,大足石刻相关展品仅以出版物形式呈现,并未涉及实物或复刻品展示。 C、九龙坡区通过联合实体书店开展预热活动,旨在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完全取代传统书店功能。 D、材料四中网友对“网红书店”的争议,反映出实体书店在当代社会面临定位与功能的双重挑战。(2)、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书博会历久弥新的“长红密码”有哪些。(3)、网友“逛展小白”称书博会逛展体验不佳。请结合生活经验,在材料二中以“书博会+科技赋能”的打开方式,为书博会补充一条对应的具体做法,提升读者的逛展效率与体验感。逛展小白:“书博会太大了,逛了半天像无头苍蝇,特色展品找不到,热门活动总错过,也缺少沉浸、互动式阅读过程,感觉白来一趟……”
(4)、针对材料四中网友们的激烈讨论,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当代实体书店应如何平衡文化功能与商业经营”这一问题的看法。 -
10、班级开展“茶香新世代”主题研读活动,请你参与。
风庐茶事
宗璞
①茶在中国文化中占特殊地位,形成茶文化。不仅饮食,且及风俗,可以写出几车书来。但茶在风庐,并不走红,不为所化者大有人在。
②老父一生与书为伴,照说书桌上该摆一个茶杯。可能因读书、著书太专心,不及其他,以前常常一天滴水不进,有朋友指出“喝的液体太少”。他对茶始终也没有品出什么味儿来,茶杯里无论是碧螺春还是三级茶叶末,一律说好,使我这照管供应的人颇为扫兴。这几年遵照各方意见,上午工作时喝一点淡茶。一小瓶茶叶,终久不灭,堪称节约模范。有时还要在水中夹带药物,茶也就退避三舍了。
③外子仲擅长坐功,若无杂事相扰,一天可坐上十二小时,照说也该以茶为伴。但他对茶不仅漠然,更且敌视,说“一喝茶鼻子就堵住”,天下哪有这样的逻辑?真把我和女儿笑岔了气,险些当场送命。
④女儿是现代少女,喜欢什么七喜、雪碧之类的汽水,可口又可乐。除在我杯中喝几口茶外,没有认真的体验。或许以后能够欣赏,也未可知,属于“可教育的子女”。近来我有切身体会,正好用作宣传材料。
⑤前两个月在美国大峡谷,有一天游览谷底的科罗拉多河,坐橡皮筏子,穿过大理石谷,那风光就不用说了。天很热,两边高耸入云的峭壁也遮不住太阳。船在谷中转了几个弯,大家都燥渴难当。“谁要喝点什么?”掌舵的人问,随即用绳子从水中拖上一个大兜,满装各种易拉罐,熟练地抛给大家,好不浪漫!于是都一罐又一罐地喝了起来。不料这东西越喝越渴,到中午时,大多数人都不再接受抛掷,而是起身自取纸杯,去饮放在船头的冷水了。
⑥要是有杯茶多好!坐在滚烫的沙岸上时,我忽然想,马上又联想到《孽海花》中的女主角傅彩云做公使夫人时,参加一次游园会,各使节夫人都要布置一个点,让人参观。彩云布置了一个茶摊。游人走累了,玩倦了,可以饮一盏茶,小憩片刻。结果茶摊大受欢迎,得了冠军,摆茶摊的自然也大出风头。想不到我们的茶文化,泽及一位风流女子,由这位女子一搬弄,还可稍稍满足我们民族的自尊心。
⑦但是茶在风庐,还是和者寡,只有我这一个“群众”。虽然孤立,却是忠实,从清晨到晚餐前都离不开茶。以前上班时,经过长途跋涉,好容易到办公室,已经像只打败了的鸡。只要有一盏浓茶,便又抖擞起来。所以我对茶常有从功利出发的感激之情。如今坐在家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两个小人在土上”的“坐”家,早餐后也必须泡一杯茶。有时天不佑我,一上午也喝不上一口,搁在那儿也是精神支援。
⑧至于喝什么茶,我很想讲究,却总做不到。云南有一种雪山茶,白色的,秀长的细叶,透着草香,产自半山白雪半山杜鹃花的玉龙雪山。离开昆明后,再也没有见过,成为梦中一品了。有一阵很喜欢碧螺春,毛茸茸的小叶,看着便特别,茶色碧莹莹的。喝起来有点像《小五义》中那位壮士对茶的形容,香喷喷的,甜丝丝的,苦因因的。这几年不知何故,芳踪隐匿,无处寻觅。别的茶像珠兰茉莉大方六安之类,要记住什么味道归在谁名下也颇费心思。有时想优待自己,特备一小罐,装点龙井什么的。因为瓶瓶罐罐太多,常常弄混,便只好摸着什么是什么。一次为一位素来敬爱的友人特找出东洋学子赠送的“清茶”,以为经过茶道台面的,必为佳品。谁知其味甚淡,很不合我们的口味。生活中各种阴错阳差的事随处可见,茶者细枝末节,实在算不了什么。这样一想,更懒得去讲究了。
⑨妙玉对茶曾有妙论,一杯曰品,二杯曰解渴,三杯就是饮驴了。茶有冠心苏合丸的作用,那时可能尚不明确。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 , 成为“道” , 都少不了气氛,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⑩若要捕捉那捕捉不着的东西,需要富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境,这两者我都处于“第三世界”,所以也就无话可说了。
(选自《风庐散记》,有删改)
(1)、文中“风庐”四人对茶的态度各不相同,请浏览全文,补全表格。人物
态度
具体表现
探究结论
父亲
不太讲究
解渴即可,不求品质
④结合全文,分析“风庐”四人对茶的态度差异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外子仲
①
堵塞鼻子,不通气闷
女儿
有待教化
②
“我”
忠实热爱
③
①②③④
(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探究
任务
A.以前上班时,经过长途跋涉,好容易到办公室,已经像只打败了的鸡,只要有一盏浓茶,便又抖擞起来。
(1)请从修辞角度对此句进行赏析。
B.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气氛,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 , 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2)联系上下文,说说“捕捉不着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3)、文中引用《孽海花》《小五义》等文学典故有什么作用?(4)、活动中,有同学认为:“年轻人不喝茶是文化断层”,也有同学反驳:“喝奶茶也是传承”。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链接材料
“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周作人《喝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卢仝《七碗茶歌》
-
11、仿照艾青诗歌“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借“伞”的意象续写诗句。
伞说:我考虑的不是遮雨或遮阳,
我想的是——
暴雨中,;
烈日下,。
-
12、展区拟陈列“泛黄的旧地图”“点亮的台灯”这两件校园易寻的展品,均与《艾青诗选》的核心意象深度关联。(1)、请为“泛黄的旧地图”匹配对应的诗歌意象,并阐释该意象在诗作中的核心内涵。
意象:
内涵:
(2)、有同学提出“点亮的台灯”可与“黎明”意象建立关联,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二者的意象特质说明理由。 -
13、活动需打造“景致抒怀”诗词长廊,请你结合所学补全下列内容。
古诗文善借景致抒情怀: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①”的壮阔之景极具画面感;欧阳修笔下《醉翁亭记》中“② ,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感慨暗藏与民同乐的胸襟。战乱中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以“露从今夜白,③”写尽思乡情切;漂泊里刘长卿凭吊贾谊宅,用“④ , 怜君何事到天涯”暗抒怀人伤己之苦。若为诗词长廊“忧乐情怀”专区选句,《岳阳楼记》中的“⑤ , ⑥”最契合,理由是:⑦。
-
14、阅读与活动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①在校园的小路上漫步,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听鸟儿在枝头呢喃 , 心中满是宁静与欢喜。
②诗歌朗诵会上,选手们 (pīng tíng)(形容女子姿态美好、身姿轻盈)的姿态、饱含深情的朗
诵,让大家沉醉其中。
③校园文化墙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题字笔力遒劲,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豪情与担当。
(1)、结合第①句语境,给“呢喃”的“呢”选择正确的读音( )A、ne B、ní(2)、结合第②句拼音、释义及语境,填写词语:(3)、下列选项中的“风流”与第③句中的“风流”,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 D、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不相信,生活是沼泽;我不相信,生命旅途不能一路高歌;
我不相信,成长是怯弱;我不相信,双手握不住执着的绳索。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北岛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方,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阐述观点。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
-
16、古诗联读
【甲】荔枝叹①
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乙】惠州一绝②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释】①绍圣二年(1095)苏轼贬惠州时作。②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
两首古诗皆写荔枝,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17、阅读
(一)一骑红尘妃子笑, “有”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一:故事简介
《长安的荔枝》讲述了大唐年间,籍籍无名的长安小吏李善德被人设计,无奈中接下送荔枝的高难度差事,从岭南到长安跨越千里,在极限时间和匮乏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故事。
材料二:作家访谈
记者:为何选择“荔枝运输”作为故事主线?
马伯庸:社牧有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是庞大的物流系统和官僚运作。我想写一个“古代社畜”的故事,主角李善德就像今天的职场人,被迫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记者:书中对盛唐的描写有大量考据,您如何平衡历史与虚构?
马伯庸:我查阅了《唐六典》《酉阳杂俎》等资料,甚至研究了唐代的驿传制度。但历史小说需要艺术加工,比如荔枝保鲜技术,史书未详载。我借助宋代《荔枝谱》等零星记载,通过合理想象重构唐代技术场景,虚构了“分枝植究法”“盐洗隔水法”等复合保鲜术。
材料三:小说微评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再次证明,优秀的历史小说不必拘泥于宏大叙事。书中主角李善德——一个九品小吏为运送鲜荔枝绞尽脑汁,折射的是权力体系下个体的挣扎。这种“小人物+大历史”的写法,恰恰契合了当代读者对“职场压力”“系统困境”的共鸣。
近年来,《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作品的成功,标志着读者对历史认知的需求从“帝王将相”转向“烟火人间”。马伯庸用一颗荔枝撬动盛唐的官僚机器,正是微观叙事的胜利。
材料四:数据分析
《长安的荔枝》票房数据表

电影《长安的荔枝》受众群体关注点分析表
维度
职场白领
历史迷
Z世代
银发族
考据细节
65%
90%
40%
78%
职场共鸣
95%
70%
82%
88%
二刷率
23%
35%
15%
8%
周边消费
80%
45%
70%
20%
梗创作
30%
10%
75%
5%
材料五:各方声音
导演大鹏:《长安的荔枝》有《杜拉拉升职记》般的职场张力,也有《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质感。它像一场“古代项目管理危机”,李善德要解决时间、资金、人力、官僚层层阻挠……这和现代人职场困境异曲同工。我想用《生死时速》的紧张感拍盛唐。影片中的历史细节要兼顾戏剧性,比如“荔枝保鲜”,史书只有“以蜡封蒂”四字,我们在小说的基础上,设计了“砍枝整树法”“冰盐分层运输”等视觉奇观————考据是骨架,戏剧是血肉。
制片人侯鸿亮:剧组复原了唐代驿道、冰窖等场景,并邀请历史顾问团队还原“荔枝保鲜”技术细节。
影评人周黎明:当多数古装片沉迷于长安的繁华,《长安的荔枝》却将镜头对准驿站里馊掉的饭菜、官吏手上的算盘和荔枝腐烂时的霉斑。影片采用“反宏大叙事”,用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颠覆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想象———那些鲜荔枝背后,是无数个“李善德”被碾碎的尊严。
演员张若昀:“盛唐小吏的脊椎是弯的。”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大鹏不仅减重,还设计了标志性的驼背姿态,以贴近卑微的小吏形象。他观察快递分拣员长期弯腰的姿态,设计了三层体态:初期微驼(焦虑),中期佝偻(崩溃),结局反倒挺直了 (看透后皈解脱)。
(1)、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伯庸写《长安的荔枝》,既考据了历史资料,又进行了合理的虚构。 B、影片《长安的荔枝》第二周的票房皆低于第一周,但它具有周末韧性,即周末的票房呈上升趋势。 C、影片《长安的荔枝》采用“宏大叙事”,用非常残酷的写实手法,颠覆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想象。 D、影片《长安的荔枝》受众中职场白领二剧《长安的荔枝》的比例最高,而Z世代进行梗创作的比例最高。(2)、影视《长安的荔枝》火爆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3)、不同的媒介会对细节进行不同的处理。请从材料中概括史书、小说、电影对于“荔枝保鲜”这一细节处理的差异及其原因。(4)、请结合材料,谈谈《长安的荔枝》的海报(见图)有哪些亮点。(提示:可从内容和形式等角度思考。)
-
18、班级准备以《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和《红星照耀中国》为依托,参加“跨越时空的‘初心对话’”为主题的短视频制作大赛,下文是小张设计的脚本,请帮忙完善。(1)、 开场
画面设计
画外音设计
漫天风雪——泛黄的《红星照耀中国》书页——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镜头缓缓推进定格。
爷爷:90年前,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60年前,他用“深潜”续写初心:“初心”能照亮百年长夜……
少年:爷爷,初心是什么?
三重时空呈现:
1935年雪原(近景) : ①(任选朱德、毛泽东一情节)
1970年船坞(中景):彭士禄抚摸核潜艇冰冷壳体,工装溅满焊花。
2025年操场(远景):少年冲刺撞线,运动鞋扬起跑道的红屑。
爷爷(沧桑):
初心,是草鞋踏破冰霜时的星火,是深潜铸剑者淬炼的国盾,更是少年奔向星海的引擎。(2)、 中场关键镜头
画外音设计
少年指尖划过书中彭德怀的照片,雪地行军队列幻化而出:② , 缴获的降落伞背心在寒风中翻飞,每一步都在冻土中烙下“铁打的军队”之印。(任选彭德怀一情节)
历史原声 (彭德怀台词):
莫问前程几难,但求此心滚烫!
书页翻动至彭士禄章节,公式稿纸飘散着核潜艇龙骨:
特写转场:冻裂的手/黑板粉痕/键盘敲击的指节交替闪现
③请设计一道纪实访谈
访谈主题:隐姓埋名的“核潜艇密码”——彭士禄谈三十年无名岁月
记者问:
彭士禄答(微笑,轻敲潜艇模型):
(3)、 尾声视觉画面交替
画外音设计
从彭士禄的“深潜”到今天的“深蓝梦”,初心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红星,少年的运动鞋跑过操场红线,身影与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的红星、深海的潜艇形成一幅和谐壮丽的画面。
④少年:爷爷,现在我懂了,初心是。
(要求:结合彭士禄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人物的事件归纳出共性特征,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解。)
-
19、阅读
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这是《感动中国》授予彭士禄的颁奖词,精准概括了他为国奉献的一生。
(一)____
1925年11月18日,彭士禄生于广东海丰,父亲彭湃和母亲蔡素屏皆为革命先驱。1928年,母亲蔡素屏被国民党杀害;1929年,父亲彭湃因叛徒出卖在上海牺牲。年仅4岁的彭士禄沦为孤儿,幸得潮州百姓冒死相护——他们感念彭湃烧毁田契、还地于民的恩情,接力守护小士禄。1940年,经周恩来安排,彭士禄赴延安,先后就读青年干部学院、延安中学和延安大学。他勤学苦干,1945年因表现优异破格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彭士禄童年两次被捕入狱,虽颠沛流离、困苦艰难,但党和人民养育培养、无私佑护的经历,在彭士禄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经历成为铸就彭士禄一生挚爱祖国、拳拳为民的初心之源。彭士禄曾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的爱抚教会我热爱百姓,父母的无私奉献给予我报国热血,延安圣地培育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习性。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二)矢志改行,投身核动力事业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成绩赴苏留学,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废寝忘食,最终以全优的成绩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荣誉。
1956年,即将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国的彭士禄,受到了彼时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的接见。在大使馆,陈赓大将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毫不犹豫地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便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孜孜不怠地学习核动力专业。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辛勤裁培和殷切期望,在苏联学习期间,彭士禄和其他留学生勤勉刻苦,奋勇拼搏,每天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彭士禄曾经感慨良深道:留苏期间,我们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是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三)____
1958年归国,彭士禄投身核动力事业。1965年核潜艇项目重启,他扎根四川深山冷僻荒凉之地。面对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一片空白的现状,他夜以继日,带领团队在无人山坳中耕耘不辍,历经一个又一个暗礁险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试验设计工作。1970年,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遇险,彭士禄凭借深厚功底与对核心参数的精准把握,力排众议提出增加功率方案,成功化解危机。因在研制中屡次勇于担当、科学拍板,他赢得了“彭大胆”“彭拍板”的美誉。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实现了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创造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从1965年重新上马到1970年首航诞生的奇迹,实现了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伟誓言。奇迹的背后依靠的是什么?彭士禄曾感慨道:除了中央的决心和领导的支持外,靠的是共产主义的爱国之心、群体的智慧和合力、一股牮劲精神。
(四)永恒心愿,生命熔铸强国梦
长年超负荷工作严重损害了彭士禄的健康:49岁胃部切除四分之三,术后不久便马不停蹄地投身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晚年基本丧失胃功能,即使重病缠身,但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核动力事业。他在自述中写道:“老朽虽木讷,犹存三愿:一愿祖国核潜艇力量更强大;二愿祖国早日成核电强国;三愿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他将毕生热血熔铸于祖国核动力事业,“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的誓言,点燃了核潜艇与核电之光,无愧于“中国核动力事业拓荒牛”的称号。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走完96载辉煌人生。他的骨灰撒入祖国大海,澎湃不息、波澜壮阔的海浪,永恒见证了他辗转沉浮、勇担重任、赤诚报国的丹心。
(1)、本文选取了彭士禄先生的几个片段,请你补全小标题。语 段
标 题
语段(一)
语段(二)
矢志改行,投身核动力事业
语段 (三)
语段(四)
永恒心愿,生命熔铸强国梦
(2)、结合上下文,赏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面对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一片空白 , 他夜以继日,带领团队在无人山坳中耕耘不辍,历经一个又一个暗礁险滩 , 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试验设计工作。
(3)、请结合文本分析传记的特点。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
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
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往往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
20、跟着课文寻风景,学描写,完成下面表格。
写景方法
景物
来源
定点观察
晴川历历汉阳树, 。
崔颢《黄鹤楼》
运用修辞
, 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联想想象
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化静为动
山随平野尽, 。
李白《渡荆门送别》
托物言志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请从上述写景方法中任选一种,再补充描写景物的连续两句古诗文。
写景方法: ; 景物(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