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温暖的亲情,是我们与生活搏斗的底气。请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题。

    我的母亲

    丰子恺

    ①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②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③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 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 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

    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其他了。

    ④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

    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⑤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告诫我待人接物求学 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⑥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唯假期归家。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⑦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⑧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 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从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仰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 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激,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震动。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

    和有力的勉励。

    【注释】文中“表出”意为“表现出”。

    (文章有删改)

    (1)、请你根据梳理单探究母亲形象。

    八仙椅与母亲

    八仙椅特点:

    ;不便利;不卫生;

    母亲内外兼顾:

    同工人谈家事;

    同店伙谈店事;

    ⑶文章题目为“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描写八仙椅?

    (2)、请你帮助小稠探究文章的写法。

    句式

    ⑴请你阅读第⑤自然段画横线句,探究这样表达的作用。

    反复之处

    ⑵文中反复出现“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和“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简析其作用。

    (3)、小州对几篇回忆性散文进行了梳理,请你一起探究。

    篇目

    叙述对象

    “我”的经历

    《藤野先生》(鲁迅)

    藤野先生

    “我”弃医从文的经历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我”的母亲

    “我”参加革命的经历

    《我的母亲》(丰子恺)

    “我”的母亲

    ⑵探究:小州发现这类文章存在叙述对象的经历和“我”的经历两条线索。请结合本文及回忆性散文文体的特点思考其作用。

  • 2、【看昆虫世界】

    【材料一】

    认识法布尔: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花了三十年时间完成了科普巨著--《昆虫记》。《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装在木盒子里,浸 在酒精里,把昆虫开膛破肚变成一堆可怖又可怜的东西。法布尔一反常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 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法布尔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他对 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罗斯丹曾

    说:“法布尔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且抒写。”

    (节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有删改)

    【材料二】

    探秘红蚂蚁

    据说,蚂蚁通过嗅觉来辨明方向。我对这种看法持怀疑态度,希望通过实验来验证。

    当我看到红蚂蚁大队人马走出兵营,我便跟随其后,在它们行经的路上撒上小白石子,它们打劫黑蚂 蚁后,便沿着小白石子标示的路返回。此时,我用扫帚扫净路面浮土,撒上粉状材料,我想,如果原先的 浮土上留有红蚂蚁的气味,现在都已被清除掩盖。红蚂蚁行进至此,经过短暂的犹豫,还是沿着原路返回

    去了。

    为了确保红蚂蚁留在一切材料上的气味全部被清除,在红蚂蚁再次出洞时,我用水把它们经过的路面 彻底冲洗了15分钟,路径被喷涌的水冲断了,造成的缺口有一步宽。当红蚂蚁抢掠归来,经过被水冲断的 缺口时,它们犹豫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攻克了难关,沿着原路渡水而过。接着,我又在它们返回的必经之

    路上用薄荷把路面擦拭了一番,在路的稍远处,又把薄荷叶铺在地上。我看到红蚂蚁在经过薄荷叶擦拭过的地方时没有犹豫,顺利地通过。当它们来到薄荷叶覆盖的地方,也只是稍加犹豫便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现在,我觉得再认为嗅觉指引蚂蚁原路回家就没有道理了。

    (节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阅读【材料二】,把下面“红蚂蚁认路”的实验图补充完整。

    (2)、周作人阅读《昆虫记》后说:“见到这位‘科学诗人’的著作,不禁引起旧事,羡慕有这种好的书看的别国少年。”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周作人称赞法布尔“科学诗人 ”的原因。
  • 3、诗歌鉴赏。

    【甲】卢山五咏·三泉

    【北宋】苏轼

    皎皎岩下泉,无人还自洁。

    不用比三星 , 清光同一月。

    【注释】①卢山:位于密州(现山东诸城)。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遭朝廷政敌排挤,曾外调到密州任职,期间登临过卢山。②三星:天空中的明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临皋闲题

    (北宋)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媚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注释】①临皋:位于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②范子丰:名百嘉,是苏轼的儿女亲家。

    (1)、小州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写景诗文之后,总结出了四招鉴赏古诗词中“风景”的方法分享给大家(见下方小贴士),请你运用至少两招,结合全诗,赏析《卢山五咏 三泉》。
    (2)、小稠列出了一张文言词语释义方法表,对乙、丙两文的文言词语进行梳理,请你一起完成下表。

    文言词语释义

    方法

    根据字形特

    征进行推测

    根据“户”的字形演变,可知“月色入户”的“户”的意思是(1)

    联系已学知识,进行迁

    联系《卖油翁》中“但手熟尔”,可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的意思是(2)

    借助词类活用,变换词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常有名词、形容词活用成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据此,丙文中“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一句中“第”的意思是(3)

    (3)、乙文划线句无处不写“月”,却无一字有“月”,你认为“月”应该藏在该句的哪个词里?并说说你的理解。

    我发现“月”藏在       ▲        里,                 ▲                    

    (4)、小稠发现苏轼在《临皋闲题》和《记承天寺夜游》中都称自己为“闲者(人)”,请你联系写作背景,谈谈对“闲”的理解。
    (5)、古人常以天地万物为友。小稠和小州针对上述材料中哪一景物可以成为苏轼的好友展开了讨论,请你参考小稠的发言与补充资料,补全小州的发言。

    【补充资料】


     


    小稠
    根据我对苏轼的生平和个性的认识,我认为明月可以成为苏轼的好友。因为 明月空明澄澈,就像苏轼恬淡达观的性格;月有阴晴圆缺,就像苏轼悲欢离合的 一生。苏轼与明月是最好的知己。
    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的理解。我认为       ▲        。(A.清泉   B.大江)可以成为苏轼的好友。因为       ▲       
    小州
  • 4、情绪不佳时,亲近大自然是抚慰心灵的绝佳方法。小稠和小州决定从自然中寻找释放压力的渠道,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任务。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处

    名句

    点评

    崔颢《黄鹤楼》

    ⑴晴川历历汉阳树,

    对仗工整,景色明丽。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江入大荒流。

    陶渊明《饮酒》(其五)

    物我交融,悠然自得。

    (填作者)《答谢中书书》

    山高耸险峻,水澄澈清亮。

    吴均《与朱元思书》

    化静为动,山也有了动感。

  • 5、    现如今,“内卷”似乎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人们时常因为勉强(A.qiǎng B.qiáng)忍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而感到jīn疲力竭。于是,找到正确缓解压力的方法,成为了社会上许多人不chuò追求的目标。小稠和小州也加入了讨论,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有效舒缓压力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jīn疲力竭   不chuò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选项)。

    勉强(A.qiǎng   B.qiáng)

  • 6、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事情感动着:体会了自己的一次成长,感受到亲朋的一番温情,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发现了社会中的温馨……你经历过怎样的一次感动呢?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就这样被感动”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禁止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书写工整、规范。写600—900字。

  • 7、名著阅读
    (1)、下列对《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再现了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兴奋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扫兴、痛苦的感受。 B、《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在“我”父亲临终前让“我”大声喊“父亲”,并在父亲故去后,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还散播流言说“我”偷家里的东西去变卖。 C、《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文章,分别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在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 D、《朝花夕拾》写人记事,在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有深厚的情感。如写长妈妈,笔下常带温情;写范爱农,则在对故友的缅怀中,又蕴含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2)、填空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体裁)集,共10篇。其中,《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

    (3)、《阿长与〈山海经〉》中,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言行,有的讨厌,有的感激,请分别举出一例,并说说这两件事分别体现了长妈妈怎样的特点。
    (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个极其鲜活的形象,请结合“三打白骨精”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 8、文学作品阅读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察”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示例,填写相关内容。

    梳理情节

    “我”提灯访邻

    父去世灯灭

    “我”买灯祭父

    “我”的

    情感变化

    称心如意

    炫耀自得

    哀伤失落

    (2)、下列对文章的朗读设计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那不是寻常的灯”,“不是”应重读,以强调这盏灯对于我的特殊意义。 B、第②段“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朗读时,要将节奏放缓,以展现父亲制作灯罩过程的不易。 C、第③段“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赶紧提回家来了”语速可以稍微加快,以表现出“我”急切地想与家人分享这份光亮的心情。 D、第⑥段“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要把“到路上接他回来”这部分读得轻描淡写,因为这只是“我”的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应过分强调。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

    (4)、下面的语句中,“灭”和“犹燃”是矛盾的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 9、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除颔联和颈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点题,诗人途中路过北固山,停宿于此。这里不是目的地,他还要继续前行。 C、颔联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潮水涨满,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开阔,江风怒号,船只顺风而行,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D、尾联写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去他对洛阳老家亲人的思念。不直言乡愁,而乡愁自在其中。
    (2)、曹操《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和王湾的“海日生残夜”,都描绘了太阳在海上运行的情景,请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各自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 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字子琰,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南)人,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俄而雪               骤:

    撒盐空中可拟     差:

    即以其言诏        应:

    为人谋而不乎     忠: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 B、甲文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 C、乙文中“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对子骂父”,两句中的“对”的意思是不同的。 D、乙文中黄琬的祖父黄琼按照黄琬所说回禀太后,太后也非常喜爱黄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的“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两句运用了同一种写作手法——侧面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句话运用此手法在原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11、 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3)、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观沧海》中,曹操以动静结合的手法,用“”两句描绘出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8)、《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9)、不必说 ,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 1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 B、《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题目,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C、《世说新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由孔子编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13、 下列选项对各句的修辞使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夜空中银盘高挂,散发着清辉。(暗喻)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拟人) D、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明喻)
  • 14、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周末,爸爸难得抽空带我去大梅沙看海,令我喜出望外 B、中秋的火车站,人声鼎沸 , 旅客们带着行李,怀揣着归家的渴望,盼望着列车的到来。 C、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诗人常常需要搜索枯肠 , 寻找那些能够准确表达情感的意象。 D、运动会上,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的全体同学花枝招展、英姿飒爽地走过主席台,接受校领导的检阅。
  • 15、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要学会选择。选择与自然有关的书,以丰富知识;选择与历史有关的书,以    ▲    视野;选择与哲学有关的书,以    ▲    智慧。读书还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才会    ▲    ;善于思考,才会取舍。读好书,善读书,才会读有所获。

    A、开阔     吸收     鉴定 B、开辟     吸收     鉴别 C、开阔     汲取     鉴别 D、开辟     汲取     鉴定
  • 16、 作为语文课代表,小文草拟了一则邀请函,邀请班主任张老师参加2024年10月30日下午3点在班级召开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对小文的邀请函提出修改意见。

    邀请函

    尊敬的张老师:

    我代表全班同学,邀请您参加2024年10月30日下午3点举行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聆听您的愚见,衷心期待您莅临指导!

    2024年10月29日 

     小文 

  • 17、 小文在布置教室时,选挂了三条名句条幅。这些名句体现了古人的交友标准,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

    ②君子之交淡若水。——庄子

    ③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

    交友标准:① ② ③

  • 18、下面是主持人小语写的一段开场白,请按要求完成各题。

    九月金秋,我们满怀期待,踏入实验校园。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许多新同学,虽然朝夕相伴仅仅两个月,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友谊的种子便已在彼此心间悄然生根。

    当我们漫步在校园,或许会发现,教室里,专注的眼神和“沙沙”的书写声,正编织着大家共同的梦想;走廊外,①xī lì的小雨正演奏着我们共同聆听的乐曲;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正交织成青春②làn màn的画卷。在这里,我们分享着彼此的故事,雕(③)着属于我们的青春记忆。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既是为了积累知识,修养品德,也是为了在这段成长的旅程中,找到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们以真诚和爱心,去结识每一位新朋友,让友谊之芽放(④)出最美丽的花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为文中加点字注音。
    ①xī lì    ②làn màn    ③雕    ④
    (2)、下列语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金秋,我们满怀期待,踏入实验校园。(“九月”和“期待”都是名词) B、“教室里”“走廊外”“操场上”(“里”“外”“上”都是动词) C、我们齐聚一堂,既是为了积累知识……(“是”表示判断,是动词) D、让我们以真诚和爱心,去结识每一位新朋友……(“结识”是动词)
  • 19、“框”是规则,让我们懂得自律;“框”是取舍,让我们看到更美的风景;“框”是一个人的现状与困境,“破框”是突破之后的成长……面对这幅图片,相信你有更丰富的思考。请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一】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初三这一年,艰苦而关键,请你写一篇演讲稿激励同学。

    【任务三】小语想报考心仪的职高烹饪专业,与一心想让她考普高的父母起了冲突,请你写一封信给她一些建议。

    要求:标题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抄袭;不要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 20、名著导读

    章回

    刺配人物

    刺配原因

    刺配地点

    刺配后反应

    性格

    第八回

    林冲

    ①____

    沧州牢房

    感谢孙孔目维持,与张教头告别,欲让妻子改嫁

    ④____ 

    第二十七回

    ②____     

    替兄报仇,斗杀西门庆、潘金莲

    孟州牢城

    和两个公人在刺配路上买酒买肉吃

    豪爽

    第三十六回

    宋江

    ③____

    江州牢城

    洒泪拜辞父亲,嘱托兄弟照顾父亲

    孝顺

    第六十二回

    卢俊义

    被都管李固首告私通梁山“贼寇”

    沙门岛

    本想明日上路,但忍气吞声又不得不立刻走动

    内敛谨慎

    (1)、《水浒传》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格中的四个人物则“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借各人刺配后不同的反应,刻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请你根据提示,补充表格中的划线部分。
    (2)、《水浒传》中的英雄出身、性格各不相同,却一起构筑出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小说世界,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悲歌。电视剧的主题曲往往起到概括和凸显作品主题的作用。你更赞同以下哪首《水浒传》主题曲的解读?结合小说相关情节,简要论述。(4分)

    A.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B.兄弟情是没有色的酒/兄弟情是没有墙的家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