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封面设计过程中,有同学认为毕业册主题中的“筑”应改为“铸”,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下图《现代汉语字典》中的释义说明理由。
  • 2、美术社为毕业纪念册设计封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将主题“韶华筑梦·笃行致远”八个字用正楷或行书正确、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内,形成专属于你自己的纪念册封面。


            封面一                            封面二                       封面三

  • 3、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

    ②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远镜都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需要父亲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石榴。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带回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1)、父亲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家人带来生活的“浪漫”。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浪漫”的事

    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

    送“我”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

    “浪漫”的内涵

    (2)、请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修辞角度)

    (2)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描写手法)

    (3)、品味第②段“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这句话中两个“毫无怨言”的含义。
    (4)、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推荐本文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请你整体把握文本,结合单元提示和篇目具体阐述理由。

    第二单元

    单元篇目

    6.藤野先生/鲁迅

    7.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9*.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单元提示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 4、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小题。

    我的邻居吴冠中

    阎纲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拥有万贯家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108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⑦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⑧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⑨多次接触后,我对吴老的文字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千姿百态的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1)、本文多处描写了吴冠中的神态与言行,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放缓节奏,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吴冠中对妻子的呵护。 B、第②段画线句直接体现了吴冠中对那次报道印象很深,也隐含了他的理想追求。 C、第④段画线句与上文吴冠中捐献名画的内容相呼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D、第⑨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绘画的表现力不如文学,技巧的重要性不如内涵。
    (2)、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③④段和第⑥段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
    (3)、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中的意韵。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的理解。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登泰山记》)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处:同“缺”,缺口 B、乘奔御风:虽然 C、济水流: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D、自京师风雪:冒着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亭午夜分     京师乘风雪 B、𪩘多生怪柏     猿则百叫无 C、其级七千有     所不至也 D、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念无为乐者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及 既 上 苍 山 负 雪 明 烛 天 南。

    (5)、在写景上,【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比如【甲】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山之高峻,再用“①”从侧面加以烘托;而【乙】文中则先用“②”直接点出山路高远,再借山顶俯视时“③”的图景侧面进行烘托。(答文中原句)
  • 6、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菊初黄”交代时令为秋天,以“山径”点明了地点为山间小路。 B、颔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着笔,运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有声”与“无语”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C、前三联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D、这首诗语言平易,风格简雅,笔调清丽,饶有风韵。
    (2)、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拓深了诗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7、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阳光中学八年级正在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书写“信”之言】

    要求:仿照划线句子,补全横线内容。

    古代先哲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关“信”的经典论述。诚信从名言警句中浮现,它是刘向的“人倍信则名不达”,它是;诚信在经典故事中流传,它是孟信不卖病牛的诚实做人 , 它是

    (2)、【倡导“信”之声】

    期中考试来临,学校发出了“诚信考试”的倡议,你的朋友小军看到后不以为意,请你劝导小军诚信考试。

  • 8、《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红色经典”,自问世以来享誉多年,经久不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下列内容。

    (一)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二)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1)、根据以上选段信息,写出这两位“红星”人物的姓名。

    “红星”一:       “红星”二:

    (2)、从《红星照耀中国》中,选一位你敬重的“红星”,结合原著中人物事迹品评他的形象。
  • 9、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赏景

    王绩在东皋远望,写下“树树皆秋色,① ”,让我们或感受到萧瑟之秋音,李白行船过荆门,写下“② 江入大荒流”,让我们感受到江水雄伟壮阔之气势;崔颢登上黄鹤楼,写下“③ , ④ ”,让我们欣赏到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之美景。


    《野望》

    《渡荆门送别》

    《黄鹤楼》



    抒怀

    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⑤ , ⑥ ”;面对失意之人,刘桢借松柏之刚劲来勉励堂弟:“⑦ ?松柏有本性。”面对西湖早春美景,⑧(诗人)直接抒发喜爱、赞美之情:“⑨ ,⑩ ”。


    《与朱元思书》

    《赠从弟》(其二)

    《钱塘湖春行》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在新闻诸体裁中时效性是最强的,一般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而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 B、《使至塞上》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全诗通押一个韵。 C、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并称“吴均三书”。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中的“采薇”,字面意思是采食野菜。《史记》中记载伯夷、叔齐在商灭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代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 11、学习完新闻单元后,小雅同学主动承担了下周升旗仪式的新闻播报任务,以下是她准备的新闻素材和发言稿,请你帮忙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时间了解时事,第一速度直击新闻,很荣幸本次新闻速递由我为大家播报。

    ①首先聚焦社会新闻。“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话题在网友们的议论中登上热搜,那些动人心扉的文字勾起了无数人的青春回忆:鲁迅不忘藤野先生的教诲 , 写下一篇又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朱德的母亲一生勤耕不缀任劳任怨,始终支持革命事业;外表黝黑粗糙却能看透事物本质的托尔斯泰;一辈子殚精竭虑 , 最终发现美丽颜色的居里夫人……A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使我们悄然间收获无数人生财富。

    ②下面再来关注校园新闻。广大师生翘首以待的全校诗词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校园初选即日启动。本次大赛以“山水文化”为主题,除了常规的“飞花令”环节,大赛还新增文学知识考察,B平日是否具备充分的诗词积累是取得佳绩的关键。

    ③C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我校于1030日开展诚信建设与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活动通过邀请公安民警“面对面”与师生交流沟通的形式,讲述真实生动的案例和抑扬顿挫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理念,D进一步提高学生们诚信守法的意识,争做诚实守信的践行者和倡导者。

    以上是本次新闻速递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1)、发言稿中加点字词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huì)       振聋发聩 B、(yōu)黑       勤耕不缀 C、粗糙       (dàn)精竭虑 D、(qiāo)然     翘首以待
    (2)、发言稿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振聋发聩 B、任劳任怨 C、殚精竭虑 D、抑扬顿挫
    (3)、发言稿中划线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使我们悄然间收获无数人生财富。 B、平日是否具备充分的诗词积累是取得佳绩的关键。 C、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我校于10月30日开展诚信建设与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 D、进一步提高学生们诚信守法的意识,争做诚实守信的践行者和倡导者。
    (4)、为更好的润色新闻发言稿,小雅想为本次校园诗词大赛搜集整理一副对联。请你帮她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春光大不同,看              , 抱荷无与青山老。

    下联:风气何其苦,闻诗声朗朗,                       

    A、雨雪霏霏   把盏犹吟名士多 B、杨柳依依   把盏犹吟名士多 C、杨柳依依   掩卷常思绿水绕 D、雨雪霏霏   掩卷常思绿水绕
  •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好雨知时节

    陈爱民

    ①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沙沙绵绵、洋洋洒洒,仿佛把偌大的江南织在一个清新、活泼、润朗的网里。

    ②春雨是赶着趟儿来的。连续几天,雨总是不紧不慢地飘着,开始是毛毛雨,看不见,拂在脸上,是丝丝的凉意。接着,雨下得大起来。雨滴落在水面,砸出好看的波纹。过些日子,枯瘦的河流丰腴起来,一座座山从苍翠转为碧翠,再过一阵,那就是葱葱茏茏的景象了。一场春雨一场暖,初春的天空是灰茫茫的神情,到清明时候,明亮的光芒就会四处闪烁。

    ③雨的滋润,颇有力量,使得那些花啊,草啊不甘落后。昨天,坡上还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绿就连成了片。勃勃的生机是挡不住的。

    ④春雨中最美的风景,还是在田野。雨下得欢,下得勤,柳树的风姿就全在轻轻浅浅的烟雾里了,迷乱着人的眼。紫云英随风起伏,形成的波浪像跳着华尔兹,这是在踩着雨点的节奏。布谷在雨里的鸣叫有些低沉,但一直稳健,它们飞得快,一眨眼就到山那边了;白鹭喜欢做行侠,翅膀抖落水珠,轻轻盈盈起落,仿佛在展示着天生丽质。站在高处望,感觉雨水像被心设计的宏大背景:雨水摇一摇身段,眼前的水墨画就颤悠悠动一下;雨下得久,这轻灵的幅画就成了大写意,洇向四周,洇向远方。

    ⑤一犁好雨伴春来。春耕、春播、春种是一刻也耽误不起的。育秧的活儿完成得早,秧田整理得熨帖光滑,隔成长方形的一块块,秧谷撒下去,被软软的泥含住,秧谷落得不深,过天就蹿出了苗;为防寒潮,秧谷上铺了一层苔藓,再加盖薄膜。插秧也在加快,男女老少齐阵,唱着山歌比着赛,几天工夫,山沟里亮光光的梯田就青了。

    ⑥闹春耕,正在增加很多新内容,尤其是今年,农家有了更多“宝贝”,比如犁田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大家总结得有些“牛气冲天”:过去春耕靠水牛、黄牛,累啊;现在舒服啦,“铁牛”“飞牛(无人机)”干活又好又顺溜,痛快!春雨沁润着田野,扑面而来的,还有滚滚的现代化气息。

    ⑦雨不会闲着,地里也闲不着。菜园子已经被锄头翻弄了一遍,栽瓜种豆,每家每户忙得不亦乐乎。到谷雨时节,雨会下得很从容,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豌豆等将纷纷挂果,它们较着劲,看谁飞快鼓起来、胖起来、靓起来,热闹得紧。

    ⑧“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还等啥呢?抖擞抖擞筋骨,融入原野,干活去!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3月02日,有删改。)

    (1)、文中“好雨”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的一项是(       )
    A、过些日子,枯瘦的河流丰腴起来,一座座山从苍翠转为碧翠。 B、雨的滋润,颇有力量,使得那些花啊,草啊等不甘落后地生长。 C、布谷在雨里的鸣叫有些低沉,但一直稳健,它们飞得快,一眨眼就到山那边。 D、白鹭喜欢做独行侠,翅膀抖落水珠,轻轻盈盈起落,仿佛在展示着天生丽质。
    (3)、品读文中划线语句,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紫云英随风起快,形成的波浪像跳着华尔兹,这是在踩着雨点的节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秧谷撒下去,被软软的泥含住,秧谷落得不深,过几天就蹿出了苗。(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链接材料内容,分析本文与杜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异同?

    链接材料:

    《春夜喜雨》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时值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一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记

    李娟

    ①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还能清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们那里从不曾体会过的。那可能是我最早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开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②阅读令我打开了通向更大也更黑的世界的一扇门。从此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我都饥渴地阅读。最大的来源是捡垃圾的外婆拾回家的旧报纸。邻居家则是最渴望的去处,他家有一面书架,密密麻麻的书籍对我来说无异于阿里巴巴的宝藏。可惜他家总是不被允许进入。每年新开学是最快乐的时候,往往不到两个星期就读完了整学期的内容。

    ③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妈开始做收购废纸的生意,怕淋雨,专门腾了一间房子堆积。所谓废纸,大都是书籍和报纸。于是那个暑假我幸福惨了。天天从那间房子的窗户上爬进去(门锁着,我妈不让随便出入),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山书海上看书。那才是真正的书山书海啊!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扔了。 下一本, 不错,甜甜地看到天黑……只可惜,我妈的收购生意很快就倒闭了。

    ④六年级回到四川,发现了全城最幸福的一处所在:公园里的租书摊。那可比买书划算多了!于是整个暑期里,每天跟上班一样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那里。夏天结束时,摊位上差不多所有书都被我看完了。

    ⑤上初中后,学校有小型的图书馆,能借阅到一些文学经典及报纸期刊。此外,帮同学做值日的话,也能借到他们的书看。

    ⑥全部是毫无选择地阅读,全然接受,鲸吞海纳,吃干抹净。然而阅读的海洋中渐渐浮起明月,能记得的语句暗流涌动,认准一个方向推动小船,扯动风帆。

    ⑦直到现在为止,我对阅读也并不挑剔。只要不特别枯燥都能看下去。而且在我如今的年龄上,阅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增加知识领略愉悦……诸如此类了。看到一本好书固然觉得幸运,遇到烂书也并不排斥。况且烂书带给人的思考空间同样巨大:何以烂? 何以不能避免烂? 都烂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能令人接着往下看?还有那些没啥天赋的作者们,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奢望,他们的努力……历历在目。看多了,也就渐渐熟悉了他,理解了他,并且原谅了他……阅读不但带来共鸣的乐趣,也带来沟通的乐趣。

    ⑧对了,之前说的都是少年时期的阅读,那么后来呢?惭愧,后来几乎不怎么读书了。各种原因。直到这几年才开始重新大量地读。而且,对现在的我来说,“阅读”这件事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成为日常习惯了。什么都是“读”,什么都是学习与获得。世态百相,人间万状,阅读行为没法停止。我仍稳稳当当行进在当年的航道上,明月已经升至中天。

    ⑨当我再次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总感觉一切仍然刚刚开始。当年的耳语者还不曾走开,只对我一个人透露唯一的秘密。

    ( 选自《记一忘三二》,有删改)

    (1)、请梳理作者阅读经历,填写下面的表格。

    阶段

    阅读对象

    阅读感受

    小学一年级

    旧报纸

    印有汉字的东西

    幸福满足

    成年后

    开阔明朗

    (2)、同学们在朗读选文时,对下面句子中的重音处理产生了分歧。下面两种读法,你更赞成哪一种?说说理由。

    【A】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

    【B】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

    (3)、请联系语境,赏析文章第①段划线句子。

    那可能是我最早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开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4)、在阅读之路上,相信你也有和选文作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请结合具体书目的相关内容来谈一谈。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相而去             (2)元方入门不

    (3)其自食其言也   (4)服三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下车引

    A、起不食待 B、择其善者而从 C、方与 D、不食以俟者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4)、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 15、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班级准备邀请各科任课老师参加此次活动,同学拟写了邀请函,你发现在用词和格式方面各有一处不当,需要修改。

    邀请函

    敬爱的老师:

    您好!贵班拟定于11月15日下午2点在报告厅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参加,期盼您莅临指导。

    2024年11月13日

    七(1)班班委会

    (2)、同学们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结合语境,你发现加点词句运用存在问题的一项是(       )
    A、小洪: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天天黏在一起,而在于心灵上的契合,互相尊重,互相欣赏。 B、小丰:军训期间,我非常幸运地结识了一位青梅竹马的同学。他善良热心,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 C、小祁:在我犯错时,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够指出我的错误,给我改正的机会,而不是直接与我割席断交 D、小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曾经的那些朋友们,虽然我们彼此分离,但是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3)、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彼此了解,老师让大家用一个比喻句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请你仿照示例,也写一个比喻句来介绍自己。

    示例:我性格内向,看起来不太爱与人交往,但我的内心是温暖的。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小小的油灯,虽然不太明亮,但我的光足以照亮身边的人。

  • 16、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写出人名并说明原因。

    范爱农   寿镜吾   衍太太   藤野先生   阿长

  • 17、下面对名著《朝花夕拾》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是鲁迅《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形象。‌ B、阿长(长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女佣,也是鲁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他的散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中都出现过。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共十篇,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 D、《朝花夕拾》中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文章是《父亲的病》。
  • 18、默写。

    (1)“”,刚起头,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2)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5)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6)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8)生活中,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

  • 1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作家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语。表示降职之意时,常用“左迁”一词。 C、古代对各个年龄有不同称谓,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惠赠、高寿、劳驾、见教都是敬辞,久仰、鄙人、愚见、拙作都是谦辞。
  • 2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计到2024年,我国高铁开通的总里程将超过五万公里以上。(删掉“以上”) B、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答题的错误率,跟以前相比降低了一倍。(将“降低”改为“减少”) C、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删掉“随着”) D、近一两个月来,我区开始严惩骑摩托车不带头盔、无证、无牌。(在“无牌”后加“的违法行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