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是小主持人写的节目串词,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我们将欣赏德国著名钢琴家贝多芬的作品《月光曲》。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来历吗?

    贝多芬在yōu jìng的lái yīn 河畔散步时,听到一所小 máo wū中传来一阵 duàn duàn xù xù的gāng qín声。他走进屋子,按下 qín jiàn , chún shú地为眼睛 máng姑娘和她的哥哥演奏了两首曲子,兄妹俩深深地táo zuì了,仿佛自己登上了wēi峨的高山,看到了壮丽的jǐn xiù山河,听到林中黄鹂欢唱……如此jǐnɡ xiànɡ , 美zāi!传说,这就是贝多芬pǔ xiě《月光曲》的来历。

  • 2、 国内各大电视台曾流行的达人秀节目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高手在民间”。你知道什么是“达人”吗?“达人”就是在某些方面非常精通的人。作文写得好是“写作达人”,魔术变得好是“魔术达人”……想一想,你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哪方面的高手?是什么“达人”?

    要求:1.题目自拟;

    2.通过具体事例,突出“达人”的特点;

    3.书写认真,不少于450字。

  • 3、现代文阅读

    光明的心曲

    赵丽宏

    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的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

    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晖,我发愣了,总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黯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晴……

    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个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在浓浓的绿荫深处照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里飘拂,一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荫翳——啊,竟是一个盲姑娘!

    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

    ……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

    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抛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地方,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地方……从她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懂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这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是不会黯然无光的。

    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1)、听到了盲姑娘的歌声,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下列对文章第6自然段中“心头一阵震颤”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终于见到盲姑娘,情绪非常激动。 B、“我”看到这个姑娘双目失明,感到很震惊。 C、“我”没想到这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能这么愉快地唱歌,因此感到很惊讶。
    (3)、下列对第8自然段中加点的“仿佛”一词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盲姑娘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她专注的神情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B、盲姑娘实际并没有遥望远方,因为她看不见,她只是在做着这样的姿势,这样歌唱才会更优雅自然。 C、作者感觉盲姑娘和自己一样,她也在歌声中看到了流着清泉、飘着阳光、开满鲜花的地方。
    (4)、下列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闪着光芒的歌”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的是盲姑娘向往光明的精神。 B、指的是盲姑娘向往的光明灿烂的地方。 C、指的是盲姑娘那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 4、现代文阅读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下面诗句中与选文画“横线”的部分所描绘的画面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海上明月共潮生 C、唯见江心秋月白 D、洞庭秋月生湖心
    (2)、选文中,皮鞋匠联想了三幅画面,它们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A、因为这些景象盲姑娘从未见过。 B、因为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但是她在哥哥的描述中能够“看到”。 C、因为盲姑娘心中的愿望是想见一见大海,自己在脑海中时常浮现这样的画面。 D、因为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但是她懂音乐,能感受、理解贝多芬弹奏的内容,也衬托出贝多芬钢琴技艺的高超。
    (4)、下面对《月光曲》旋律变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舒缓一悠扬一激越 B、抑郁一悠扬一激越 C、舒缓一突变一激越 D、舒缓—激越一突变
    (5)、皮鞋匠听着《月光曲》,联想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每当周一升国旗的时候,听着《义勇军进行曲》,你又想到了什么呢?请你展开联想,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 5、按要求完成题目。

    张华想根据下面的说明书和图片制作一个羽毛球,但他发现“准备工具和材料”少了一部分,“制作过程”中有一个步骤表述错误,请你阅读说明书,完成练习自制羽毛球说明书准备工具和材料:剪刀、一个空饮料瓶、两只网套、一颗玻璃弹球

    制作过程:

    ①取250毫升空饮料瓶一只,将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图①)②将剪下的部分均分为8到10份,用剪刀剪至瓶颈处,并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图②)

    ③将网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将另一只网套裹住一颗玻璃弹球,塞进瓶口,塞紧并露出1厘米左右。(图③)

    ④取一个乒乓球,将其覆在瓶口上,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住。(图④)

    (1)、将缺少的“准备工具和材料”补充完整:
    (2)、“制作过程”中哪一个步骤表述有误?将这个步骤修改正确,写在下面。
  • 6、读句子,完成练习。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画线句子属于描写,写出了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请写一写。
    (2)、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对兄妹俩的;之心。
    (3)、朗读这两句话时,应用(   )的语调。
    A、悠然、快乐 B、激昂、高亢 C、舒缓、打情 D、赞美、惊喜
  •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籁之音、黄钟大吕”这两个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声音的美妙、悦耳、动听 B、戏曲的四大行当为生、旦、净、丑。 C、人们常把学校称为“梨园”,把戏院称为“杏坛”,把医院称为“杏林”。 D、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独特的招数,这就是演员表演的“亮相”。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反映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B、《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苏轼,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C、钢琴曲《月光曲》是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学完课文《月光曲》之后,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技术的高超,对穷人的同情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D、中国的国剧——评刚,有丰富多彩的脸谱,用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表现骑马,用亮相来表现人物形象。
  • 9、下面是关于做课堂笔记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课堂笔记本上记录了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B、有了疑问,需要继续思考,或者查找材料的,我会认真记下来 C、我会把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 D、在课堂上我会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 10、下面填入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联欢会上,节目精彩纷呈:古筝独奏如____,听后感觉____;书法表演____;名人模仿秀____……联欢会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

    A、余音绕梁   高山流水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B、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笔走龙蛇   惟妙惟肖 C、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D、余音绕梁   高山流水   笔走龙蛇   惟妙惟肖
  • 11、“这位剪纸艺人剪出的小猫、小狗……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如果把画“____”部分替换为成语,下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栩栩如生 B、巧夺天工 C、妙笔生花 D、画龙点睛
  • 1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日/曝书画。 B、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C、汤汤/乎若/流水。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 13、下面与戏曲有关的画线词语中,用的不是词语本义的一项是(   )
    A、在戏园子里,两个戏班为了争抢观众,便会唱“对台戏 B、一出戏固然需要男女主角,但跑龙套的也必不可少。 C、压轴的戏一般都由戏班里最好的演员来演。 D、刚刚结束冬训的国家女排,今晚在福建省体育馆首次亮相
  • 1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晒(bào)     抽(chù)      茵河(lái)     荒(miǔ) B、静(tián)    驰(chěn)     虚(nǐ)        人场(quàn) C、人(pú)      尴(gà)       国(shū)       鼓(luó) D、女(bi)      然而止(gá)   山(sōng)      掌(fǔ)
  • 15、看拼音,写词语。

    从yōu jìng的茅屋中,传出了duàn duàn xù xù的gāng qín声。小明táo zuì其中,他的手指在黑白的琴键上起舞,仿佛看到了花园里迷人的jǐng xiàng。虽然小明shī míng了,但是弹奏手法依然非常chún shú , pǔ xiě的曲子也催人奋进。

  • 16、 你的生活是什么滋味的呢?酸、甜、苦……请选择其中一两种滋味,写一写。

    要求:①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选取的事例一定要是真实的,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 17、 现代文阅读

    端午的鸭蛋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③上海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④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枚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觉得很亲切。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本文作者汪曾祺,有删改)

    (1)、文中作者写到了家乡有哪些端午节风俗?
    (2)、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开头用一大段话来写家乡端午节的其他风俗?
    (3)、作者家乡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你知道下面哪一幅图片是“一笔虎”吗?(    ) 
    A、 B、 C、 D、
    (4)、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有误的一项是(    ) 
    A、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B、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C、对烦琐程序礼节的厌恶与批判。 D、对民族灿烂文化的赞叹。
    (5)、短文第④段引用了袁枚《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对咸鸭蛋(腌蛋)的介绍,作为待客的一道佳肴,袁枚认为咸鸭蛋最好怎样吃?(引用原文或用自己的话均可)
    (6)、作者其实并不喜欢袁枚这个人,文中却又说看到袁枚书中《腌蛋》这一条“觉得很亲切”,这样说矛盾吗?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 18、 现代文阅读

    浓情端午节

    【材料一】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众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毅然写下绝笔诗《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听闻消息后,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随着屈原的影响不断增大,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代表性的说法认为端午节来自古人五月初五避疫驱邪的习俗。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仲夏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人们需要“避疫驱邪”。因此,旧时过端午

    【材料二】描写端午的诗

    端午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

    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材料三】某地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安排表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香囊迎节

    学做传统香囊及展示评比

    8:30-21:30

    市政府广场

    龙舟竞渡

    海内外代表队龙舟竞速赛

    9:00-15:30

    南湖

    屈子庙会

    民俗展示巡演、文化体验

    9:00-22:00

    月湖老街

    裹粽大赛

    市民、专业人员分组比赛

    10:00-12:00

    中关村广场一楼

    (1)、材料一主要向我们介绍了
    (2)、写出材料二中写到的三种端午民俗:
    (3)、根据三则材料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它源于古人农历五月初五避疫驱邪的习俗。 B、端午包粽子的习俗源自人们为了不让鱼虾蚕食投江殉国的屈原而将粽子投入江中。 C、为了参加端午民俗文化节中的“屈子庙会”,元元当天10点兴致勃勃地赶到了南湖。
    (4)、节日期间,亲朋好友会互发短信祝福。请根据上述材料帮状状的妈妈将下面的短信补充完整。

    洗洗艾叶,将烦恼荡涤; , 将幸福裹牢;做做香囊,让;赛赛龙舟,让激情燃烧。我亲爱的朋友,端午安康!

  • 19、下面是欢欢习作中的一段话,请你根据提示帮她进行修改。

    才才同学是个热心帮助别人的好班长。小华病了,他陪小华去医务室。小萍忘带颜料和画笔,他把自己的借给小萍用。他还对人很有礼貌,见到老师都主动问好。一天下午,他走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推着放了一大袋大米的推车,就急忙跑上去帮着推。他还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呢!

    (1)、为了提醒元元围绕中心意思写,请你给这段话的中心句画上横线。
    (2)、请你用修改符号帮她删去与中心意思无关的句子。

    欢欢想以“那些温暖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但是不知道怎么着手,请你帮他构思一下。

    (3)、选材要紧紧围绕中心意思进行。下面的材料合适的有(    ) (多选)
    A、冬日的阳光下,与书为伴,沉浸在书香中。 B、老师耐心地给我讲题。 C、在教室里,与同学因为一点儿小事闹矛盾。    D、生活中,我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E、在上学路上,陌生人扶起跌倒在地上的我。
    (4)、写作时,重要内容需要写得详细、具体,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以及周遭环境等方面进行描写。请你从上面合适的材料中任意选择一个,把你想重点写的内容写具体。

    我选择材料(填序号),

  • 20、本单元内容回顾。
    (1)、《夏天里的成长》开篇以“”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从夏天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写到山河大地、等无生命的事物的“生长”,最后写到的成长。说明了人要把握时机,珍惜时间,“”的道理。
    (2)、《盼》一文是围绕“”这个字去组织材料、突出中心的。文中事情的经过是:有了雨衣,→下起了雨,→没法出门, , 快乐出门。
    (3)、《夏天里的成长》和《盼》在结构上有不同:前者是围绕中心意思,从来写的;后者是围绕中心意思,按的顺序来写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