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语同学所在的班级即将开展朗读比赛,请你一起参与活动,完成小题。

    小语撰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帮她完善。

    家乡的四季,各有韵味。春天,朗润的阳光洒满大地,万物苏醒,鲜花临,为乡披上五彩斑斓的衣裳。夏天,静谧的夜晚,蝉鸣声声,仿佛在为大地化 zhuāng。秋天,金黄的稻谷在秋风中摇曳,造访家乡的田野,宛如一幅金色的画卷缓缓展开。冬天,虽然吝啬地不肯多给一丝温暖,但澄清的湖面,倒映着蓝天,孕育着来年的希望。四季的歌声liáo亮,应着大自然的谐乐章,让人陶醉。

    让我们用动人的诗歌,来抒发对四季的热爱吧!

    (1)、小语同学朗读稿件时,不能确定加点字的读音。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wèi    huò    hè B、lì    hè    hé C、wèi    huò    hé D、lì    hé    hè
    (2)、你在校对小语同学的稿件时,通过查阅工具书,辨别了同音字与形近字。请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应选择的汉字。

    ①修饰:打扮

    ②假装

    ③行装

    ④装配;安装

    ①对容貌进行修饰

    ②女子身上的装饰;演员的装饰

    ③陪嫁物品

    化 zhuāng

    ①缠绕

    ②一种缝纫方法

    ①声音响亮

    ②响亮而漫长的声音

    liáo 亮

    (3)、下面是同学们对稿件中一些词句的分析,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宛如一幅金色的画卷缓缓展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 B、“虽然吝啬地不肯多给一丝温暖”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冬天拟人化,形象可感。 C、“造访家乡的田野”一句中“造访”的意思是“前往访问,拜访”,用在文中不合适。 D、“韵味”“家乡”“画卷”都是名词。
    (4)、小语同学选择了下面这首诗,参加比赛,请你为她做两项朗读设计。

    绿叶 (节选)

    枝头抽出第一片嫩叶芽

    幼儿微弱的呼吸

    它胆怯地试探着世界

    测量空间的距离

    风是它永恒的保姆

    钢琴等待着森林交响曲

    生命,哪怕是细小到一片叶子

    也在顽强地展示着自己的力

    ①请用“/”给划线诗句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②朗读这首诗时应该采用的语气是 (   )

    A.激昂    B.舒缓

    C.低沉    D.急促

  •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节选)

    谢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 “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作者在选文中认为 “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原因之一是 “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阅读如何实现这种 “感化与陶冶”。 
    (2)、赏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

    (3)、结合选文观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对 “读经典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 的体会。
  • 3、阅读下面三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国家图书馆 “古籍活化工程” 成果报道(节选)

    2024 年,国家图书馆启动 “古籍活化工程”,通过三大举措让沉睡的古籍 “活” 起来:一是建立 “中华古籍资源库”,已完成 3.2 万部善本古籍的数字化扫描,公众可通过官网免费查阅《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贵典籍的高清影像;二是打造 “古籍里的中国” 线下展览,通过场景复原、互动装置,再现雕版印刷、古籍修复的过程,2024 年全年展览接待观众超 50 万人次;三是推出 “古籍通识课” 线上专栏,邀请文史专家解读《论语》《楚辞》等经典,单节课程最高播放量达 800 万次。工程负责人表示,古籍活化的核心是 “让经典走进生活”,让年轻一代感受古籍背后的文化力量。

    【材料二】2025 年北京市青少年经典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数据结果

    每周经典阅读时长

    1 小时以内:68%;1-2 小时:22%;2 小时以上:10%

    偏好的经典类型

    唐诗宋词:53%;明清小说:28%;诸子百家:19%

    主要阅读途径

    学校要求:75%;自主兴趣:15%;家长引导:10%

    认为经典阅读的困难

    语言晦涩:62%;缺乏共鸣:25%;时间不足:13%

    【材料三】东城区某中学 “古籍体验课程” 实施方案(节选)

    ⑴课程目标: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基础古籍修复技巧,理解经典文献的传承价值;

    ⑵课程内容:①“雕版印刷小课堂”:学习雕版刻制、油墨调配,印制《三字经》选段;②“古籍修复初体验”:使用专业工具修补模拟破损的古籍书页,了解纸张保护知识;

    ⑶实施效果:2024 年秋季学期开设以来,参与学生达 300 余人,课后反馈显示,89% 的学生表示 “对古籍产生了兴趣”,76% 的学生 “开始主动阅读经典篇章”。

    (1)、从材料一中,可提取出国家图书馆 “古籍活化工程” 的哪三项具体举措? 
    (2)、结合材料二的表格数据,概括北京市青少年经典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3)、某学校计划推广经典阅读活动,请结合三则材料,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 4、阅读文言文,完成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链接材料】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B、至若春和明  四时之不同 C、醉翁之不在酒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山间之四时也  四时之景不同
    (2)、依据上下文,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翻译:(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

    理解:这句话用 “衔”“吞” 两个动词,将洞庭湖拟人化,生动写出其壮阔的气势,为后文写 “迁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心意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之间啊。

    理解:这句话直接点明 “醉翁” 的核心乐趣是 “山水之乐”,与后文 “太守之乐其乐也” 的 “民之乐” 形成对比,突出太守的孤独。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翻译:像那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洞就变得昏暗了。

    理解:这句话描写山间朝暮的变化,“开”“暝” 两个字简洁勾勒出早晚的不同景象,体现 “山间之乐” 的多变。

    (3)、结合【甲】【乙】两文和【链接材料】,说说范仲淹与欧阳修的 “乐” 有何异同。
  • 5、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是苏轼中秋 “兼怀子由” 之作。首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以设问开篇,既表达了对宇宙的追问,也暗藏着的心境;颔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通过 “欲” 与 “恐” 的对比,展现了词人的矛盾;尾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突破个人悲欢,传递出对的美好祝愿。
    (2)、请简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句的妙处。
  • 6、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2)、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3)、《岳阳楼记》中描绘洞庭湖 “动静结合” 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7、学校举办主题班会,一位同学撰写了发言稿初稿,完成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①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 “读古籍经典,传中华精神”。

    ②【甲】从《尚书》记载的 “民惟本”,到《礼记》倡导的 “天下为公”;从《史记》中的历史镜鉴,到《资治通鉴》的治国智慧 —— 古籍经典中藏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③保护古籍、阅读经典,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近年来,“古籍活化” 成为热点:《典籍里的中国》用舞台演绎古籍故事,让《尚书》《楚辞》“活” 了起来;各地图书馆推出 “古籍体验课”,让我们亲手触摸雕版、感受活字印刷;许多同学参与 “经典诵读” 活动,用声音传递经典的力量……【乙】这些活动络绎不绝,让古籍经典走出书斋,走进我们的生活

    ④【丙】没有古籍的守护,哪有文明的延续?没有经典的滋养,哪有精神的传承?没有文化的根基,哪有民族的未来?

    ⑤最后,我用一副对联结束发言:上联是 “____ ”,下联是 “____”,横批是 “薪火相传”。

    ⑥谢谢大家!

    (1)、上文四处句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无不当处
    (2)、结合上下文,从下面四联中选出两联,依次填入第⑤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古籍识千年智  ②传经典育少年心

    ③守文明护根脉远  ④继绝学开未来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8、阅读下面关于经典与精神的文字,完成题。

    古籍中的经典名句,是中华精神的浓缩。《论语》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告诫士人当以坚毅担当肩负使命①《孟子》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提醒人们在困境中需磨砺意志;诸葛亮《出师表》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彰显了忠臣的赤诚担当;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诠释了志士的气节风骨…… 阅读经典著作,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 “自强不息”“家国情怀” 的内涵,也让中华精神在当代焕发生机。

    (1)、根据上下文,在选文①处填入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2)、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修改。
  • 9、阅读下面关于古籍保护的文字,完成题。

    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的 “活化石”,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从甲骨文到简帛,从雕版印刷到活字排版,古籍的形式虽经岁月变迁,但其蕴含的文化内核从未改变。在古籍保护工作中,一代代研究者潜心钻研,将散佚的典籍重新整理,让濒临损坏的文献得以修复,让 “纸上千年” 的文明得以积①diàn 传承。这些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研究者心怀敬畏、耐住寂寞 —— 他们在故纸堆中逐字校勘,在放大镜下辨识残字,用匠心守护着文明的火种,这份坚守与执着,淋漓尽致②地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文化担当。

    (1)、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淀  ②致 B、①奠  ②致 C、①淀  ②至 D、①奠  ②至
    (2)、依次给这段文字中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校(jiào)  勘(kān) B、校(xiào)  勘(kān) C、校(jiào)  勘(kàn) D、校(xiào)  勘(kàn)
  • 1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与祖国美好的山川相遇,自然风光,人文胜迹,能让我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与美好的心灵相遇,他们的高尚品格与精神,能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与生活中美好的人们相遇,他们闪现出的优秀品质的光辉,能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请以“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不要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1、整本书阅读;结合《水浒传》整本书的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近日,班级开展阅读《水浒传》活动,同学们产生了以下困惑,老师建议立足作品特点, 寻找阅读突破路径。请根据提示完成任务。

    困惑:《水浒传》人物众多,文脉梳理不清楚怎么办?

    方法:可以从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入手,明确作品是先分后合的① 结构,然后画出人物、情节关联图:

    前 40 回“分”的部分:史进→鲁智深②(典型情节)→林冲→汴京城③(人物) 卖刀→吴用→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武松④(典型情节)

    41~100 回“合”的部分:梁山聚义,庙堂招安,水浒梦断

    (2)、《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有的人义薄云天,是真英雄;有的人却滥杀无辜、草菅人命,虽然武艺超群,却不能称为英雄。你最欣赏的水浒英雄是谁?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 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人物简介:于敏,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

    沉默是金

    张天南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呕心沥血,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一)“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③于敏生前的卧室里,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和煦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照着泛黄起皱的封皮。可想而知,那位温文尔雅的主人,曾经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翻阅着心爱的书籍。

    ④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⑤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⑥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⑦“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⑧“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⑨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二)“土专家”的“真把式”

    ⑩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

    ⑭“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 50 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⑮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1)、请仿照示例概括文章(一)(二)部分的主要事件,并摘录于敏的话语作为文段(三)的小标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主要事件

    小标题

    (一)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二)

    “土专家”的“真把式”

    (三)

    继续研发,矢志不渝

    ③ “

    (2)、请联系文章内容,任选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 - 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

    (3)、于敏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概括。
    (4)、联系全文,说说第⑮段“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这个句子的含义。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沉默是金”为题,既呼应于敏安静低调的性格,也暗含对其默默奉献的赞美。 B、于敏虽自谦“地道的国产”,却无条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体现其开放包容的理念。 C、文中写到于敏的妻子、子女对他的评价,侧面体现出他工作的隐秘和繁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文章多处引用于敏自己的话,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 1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心之所守,行之所选

    ①人生如长河奔涌,每一次转折处的浪花,都是内心坚守的回响。庄子曳尾涂中,守住精神自由:宋人返璞归真,守护美学本真:包家骏追随父志,传承血脉深情。这些选择昭示着:心有所守,方能在人生岔路坚定方向。正如诗人所言:“我心自有白云山青,任它八面来风。”当坚守成为生命底色,选择便有了穿越迷雾的力量。

    ②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困境中对信念的执着。高位截瘫、双目失明的曾春,在命运的至暗时刻,依然用轮椅丈量大地,用微笑面对生活。这份选择,源于他对“生命平等”信念的坚守——即便身处黑暗,也要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正如史铁生在轮椅上书写生命的哲思,困境从未磨灭他的信念,反而让坚守的光芒愈发璀璨。当我们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时,不妨想想曾春的选择: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

    ③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繁华中对情怀的珍视。90后青年大萌放弃都市的繁华,重返深山创办农场,用有机种植守护绿水青山,用新农人精神唤醒乡村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他选择扎根土地,用汗水浇灌情怀,将“诗与远方”种进田间地头。这让我想起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在黄沙漫天的洞窟中守护千年文明。这些选择看似“逆行”,实则是对家国情怀、生态理想的深情守望。当情怀成为人生罗盘,再崎岖的道路也能走出风景。

    ④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喧嚣中初心的坚守。在当下,有人为出名降低底线,有人因压力唉声叹气。但总有人如曾春、如大萌,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初心,用行动诠释“坚守”的重量。正如张桂梅扎根大山几十载,只为兑现对乡亲的承诺。初心如炬,照亮选择的方向;坚守如磐,赋予前行的力量。

    ⑤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的重量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而在于心中是否有坚守的灯塔。无论是守护信念、情怀还是初心,每一次慎重的选择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书写。愿我们都能以坚守为舟,以选择为桨,在时代的江河中,划出属于自己的璀璨航迹。因为真正的人生,从来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

    (选自《青年文摘》2025年6月上半月刊 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认真阅读第②段,根据内容填写下面空格,补全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⑴的分论点;接着列举⑵、⑶(概括事例)的事例证明分论点;最后得出“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的结论。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的?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小题。

    月夜游宝石山记(节选)

    [明]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踞,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 , 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注】①玩月:赏月。②黄晋卿:黄溍,元代名士。③飞觞:举杯。④巡阑:在栏杆边来回走动。⑤夸:夸耀。⑥殆:大概。⑦靳:吝啬。⑧第:只是。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            胜:

    ②将以夕玩月其上                      斯:

    ③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而登     阴: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

    (3)、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山前踞,类屏障然。

    ②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

    (4)、对比《醉翁亭记》,分析本文作者都穆与欧阳修的“乐”有何不同。
  • 15、古代诗歌阅读

    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作于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③银汉:银河。

    (1)、 诗中的“玉盘”是指;这样写的好处是
    (2)、月光下,苏轼的心情有何变化?你认为下图中哪一条(A 或 B)折线能表现其心情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

  • 16、古诗文默写;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面对人生的不圆全,古人常借笔墨抒发情怀:中秋月色牵起情思,苏轼望月思亲,借“但愿人长久,①”,于个人思念里映出面对“不圆”的通透,寄望人间团圆;身陷逆境也可寻希望,刘禹锡困厄时如逢“月缺”,却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②”,道破“缺后终圆”的人生之理;柳宗元被贬永州,游小石潭见“潭中鱼可百许头,③”,内心孤寂却定格了自然美;面对“不圆”能怀“古仁人之心”,不因“④ , 山岳潜形”的晦暗而悲,也不因“沙鸥翔集,⑤”的欢快而喜;面对“不圆”还能品悟哲思,欧阳修写山间朝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⑥”,朝晴暮晦恰似人生“阴晴圆缺”,于变化中寻得山水灵动;最深沉的力量源于把个人“不圆”融入家国担当,杜甫居破屋,历困顿,却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⑦”,这份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 17、 班级开展“民俗蕴藉中秋意”展览活动,根据下面的资料,完成任务。

    【资料一】中秋赏月的习俗,早在魏晋时期便有记载。唐代文人尤爱中秋望月,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杜甫“月是故乡明”的怅惘,都将个人情愫融入皎洁月色。如今,城市阳台、乡村院落,仍是人们举头望明月的最佳坐标——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

    ——《人民日报》中秋特稿

    【资料二】从宋代“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简单形制,到如今广式、苏式、京式等三十余类月饼争奇斗艳,这枚圆饼承载的不仅是味蕾记忆,更是“团圆”的文化符号。2021 年,“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这道节日滋味有了更坚实的传承注脚。

    ——澎湃新闻《非遗里的中秋》

    【资料三】兔儿爷是北京中秋特有的民俗形象,源于明代“祭月”习俗。早期兔儿爷为泥

    塑,身着铠甲,骑虎或坐象,寓意“镇宅辟邪”;如今演变为卡通造型的玩偶、灯笼,成为孩子们中秋最爱的“玩伴”。这一形象的变迁,恰似中秋民俗在传承中创新的缩影。

    ——光明网《老北京的中秋符号》

    【资料四】中秋民俗的发展,始终围绕“团圆”核心展开。从古代祭月祈福的庄重仪式,到文人赏月题诗的风雅之举,再到现代家庭围坐品饼、共享天伦的温馨场景,民俗形式虽随时代演变,但情感内核从未改变。

    (1)、请为展览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包含“中秋”“传承”两个关键词。
    (2)、作为展览讲解员,请你选择一种中秋民俗(赏月、吃月饼、兔儿爷),结合资料写一段讲解词,向同学们介绍该民俗的发展及意义。(不得完全抄写材料)
  • 18、 班级筹备“月圆牵动中秋情”主题板报,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任务。

    当夜幕为大地披上温柔的纱,中秋的圆月便从云端缓缓升起。清辉遍洒处,每一寸土地都似浸在牛乳中。岸边的柳枝在晚风里轻软(yáo yè)____,偶有晚归的渔舟在粼粼波光中游弋,船头渔火与天边星月相映,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月夜图。能否在这样的月夜中感受到团圆的温暖,是我们在双节同庆时收获幸福感的核心。抬眼望去,城市中矗立的高楼间,那轮明月更显皎洁,仿佛是夜空中最耀眼的冠冕 , 赠予人间满庭清辉。此时若漫步街头,或许会瞥见窗内阖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老人正将象征圆满的月饼分与孩童,年轻人则心无旁骛地为家人书写双节祝福,笔下 [甲]____有“但愿人长久”的柔情,[乙]____有“我爱你中国”的赤诚。这份对团圆的珍视、对家国的热爱,正是中国人世代坚守的情感底色,也是我们在双节同庆时倍感幸福的(mì jué)____。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áo yè) ②(mì jué)

    (2)、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②

    (3)、在甲、乙两处补充上合适的关联词。
    (4)、根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提出修改意见。
  • 19、阅读下面文字,然后作文。

    风用它的力量让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雨用它的力量让孱弱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流水用它的力量让船只扬帆远航......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神奇的力量,社会生活中也一样。那么,这些力量带给了我们怎样神奇的改变呢?

    请以“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20、整本书阅读;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阅读下面《水浒传》的节选内容,完成小题。

    【回目节选】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片段节选】

    话说当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不知,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嘱付道:“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有诗为证: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当时洪太尉听罢,浑身冷汗,捉颤不住。急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真人并道众送官已罢,自回宫内,修整殿宇,起竖石碑,不在话下。

    再说洪太尉在途中分付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贵。于路无话,星夜回至京师,进得汴梁城,闻人所说:“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天师辞朝,乘鹤驾云,自回龙虎山去了。”洪太尉次日早朝,见了天子,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到京师,臣等驿站而来,才得到此。”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亦不在话下。

    (选自《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1)、下面是对《水浒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其中小恰当的一项是(     ) 
    A、回目是章回体小说一大特点。回目语言工整,句式相同。读者通常可以通过回目了解本回关键人物和发生的主要事件。 B、“话说”二字,体现了话本小说中“说书人”的语言特点。早期长篇白话小说都是在宋元以来民间故事和说书底本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C、“有诗为证”,这种表达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或概述前文,或引出下文,或暗示人物命运,有明显的文人雅士加工的特点。 D、《水浒传》中人物众多,“一百单八个魔君”衍化成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他们的故事在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全都有体现,高俅和洪信是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
    (2)、阅读完《水浒传》后,班级开展“重设人物结局,升华小说主题”的读书研讨活动,要求大家为人物重设一个能突破作者认知局限,体现人物性格发展的结局。请你以“林冲”为例,参考小说原著中的结局,为他重新设计一个结局,并具体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小说原著中的结局:林冲随宋江接受招安后,参与征讨方腊,战后因风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料。半年后病逝,被追封“忠武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