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知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7分)

  • 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6岁华诞。凌晨五时许,我走进广场,A器宇轩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chù)立,令我感觉分外肃穆,又心潮澎(bài)。观旗区虽然已经聚集了上千名观看升旗的群众,但仍(zhì)序井然,大家B屏息敛声(qiáo)首期待升旗时刻的到来。

    ②终于,城楼上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随着一声“正步走”的口令,三军仪仗队和护旗编队以C抑扬顿挫的正步步伐走过长安街。六时十一分,伴随着D振聋发聩的升旗口令,护旗队员和礼兵行礼,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xián____熟地高高扬起国旗,国旗徐徐升至旗杆顶端。这抹中国红,zhāng____显磅礴的力量;这份记忆,会深深地juān____刻在我的生命里。

    (1)、选文第①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chù)立 B、(bài) C、(zhì)序 D、(qiáo)首
    (2)、根据选文第②段的拼音写汉字。

    xián熟  zhāng显  juān

    (3)、语段中画线的四个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器宇轩昂 B、屏息敛声 C、抑扬顿挫 D、振聋发聩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各学校的积极响应,使同学们的课外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否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C、学校图书馆购置了大量新书,不仅丰富了藏书结构,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和范围。 D、学校开展这次研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增强实践能力。
  • 3. 综合性学习活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召开。回顾抗战历史,我们不由得感慨万千。我校准备开展以“观九三阅兵·弘扬爱国情”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也来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牢记伟大历史胜利,凝聚正义和平力量。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气势如虹的徒步方队、声势浩大装备方队、翱翔蓝天的空中梯队,依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此次阅兵全面展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彰显了强国强军的自信风采。特别是首次亮相的新型武器装备,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受阅官兵们目光坚定、步伐铿锵,喊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口号,展现了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无数观众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观看了这一盛况,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摘编自新华社9月4日)

    (1)、 请为这则新闻简报拟写一个标题。(要求:简洁醒目,突出核心事件,不超过15个字)
    (2)、假如你是一名校园小记者,有幸在阅兵结束后采访一位受阅官兵或现场观众。请选择其中一个采访对象,并设计两个有价值的采访问题。

    采访对象选择:A.受阅官兵          B.现场观众(填字母)

    采访问题:①

    (3)、观看完阅兵仪式后,大家围绕阅兵的意义展开讨论。同学小莉说:“阅兵就是展示武器,显得很好战,而且花费巨大,是没有意义的,不如把这些钱用来改善民生。”你并不认同她的观点,请你进行劝说。
  • 4. 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斑斓的色彩遇到经典诗文,便有了别样的意境意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①”道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②”表达的是一人独赏春日佳景,顿生思念之情;曹操《龟虽寿》“③ , 志在千里”告诉我们有远大抱负的人到了晚年,奋发进取的雄心不会止息;王维《使至塞上》“④ , ⑤”以瑰丽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特雄浑的风光;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⑥”是崔颢登楼所观江上美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⑦。夕日欲颓,⑧”在清爽宜人的山川画卷上平添了绚烂辉煌的一笔。

二、阅读(43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文】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 , 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 , 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削:陡峭。②容:容许,这里是能够的意思。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沿溯阻绝    沿:逆流而上 B、引凄异    属:连接 C、践之陨    辄:总是,就 D、得一稍粘者    间:间或、偶尔
    (2)、选出每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冬时  久 , 幸攀而上 B、指攀草根而登  刀劈狼首 C、三峡七百里中  钱孔入,而钱不湿 D、幸而  将复何
    (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如“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概括性强;乙文则多用细节描写,如“以指攀草根而登”“绷足挂指”,生动再现攀登过程。。 B、甲文按先山后水的顺序描写三峡景色,层次分明,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特征;乙文按时间顺序记述登山经过,脉络清晰,突出过程的惊险。 C、甲文既有“夏水襄陵”的正面描写,也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侧面烘托;乙文则主要通过“土削不能受足”“石亦不坚”等直接描写表现山势险峻。 D、甲文通过“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渔歌,含蓄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乙文则通过“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的直接抒情,主要表现作者强烈的后怕之情。
    (4)、翻译下列句子。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

  • 6. 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表达方式),它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目的。
    (2)、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7. 现代文阅读。

    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

    ①4月,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东风着陆场,一望无垠。

    ②16日清晨,东风着陆场,地面分队、机动搜救分队、搜救预备分队纷纷向预设待命点机动。7时许,伴着螺旋桨旋转发出的轰鸣声,5架直升机成梯次起飞。

    ③“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一声声返回指令,让每一位迎接航天员回家的队员更加全神贯注。

    ④返回舱进入黑障区,天地通信暂时中断。短短的几分钟,东风指挥大厅内每一双眼睛都紧紧盯着显示大屏。

    ⑤“返回舱出黑障!”大家松了口气。飞船沿着预定轨道,正向东风着陆场飞奔而来。与此同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大厅内,科技人员正在通过测控分队传来的返回舱数据快速计算理论落点,并及时提供至空中、地面分队。

    ⑥主降落伞打开了!返回舱降落的速度瞬间放缓。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牵着返回舱缓慢降落,宛如花朵盛开在天地之间。

    ⑦“北京,雄鹰报告:空中分队向返回舱收拢飞行!”指挥机上,首次担任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雄鹰调度主岗的龙坤明下达调度口令。此次任务中,龙坤明要下达80多条调度指令,这是最令他紧张的一条。

    ⑧一时间,空中、地面分队全速向着陆点收拢,沉寂的戈壁滩引擎轰鸣、尘土漫天。

    ⑨“砰!”随着一声巨响,返回舱安全着陆。

    ⑩直升机第一时间靠近并降落,空中分队队员迅速着手进行现场处置。国旗手冯毅冲到离返回舱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戈壁上闪亮的风景。“去年我是开舱手,今年是国旗手。在着陆现场升起国旗,特别光荣。”

    ⑪“我要准备开舱门了,你们注意安全。”开舱手苏黎明对着舱内的航天员提醒。27岁的苏黎明是神舟十二号搜索回收任务的国旗手,如今与“师傅”冯毅互换岗位。平衡完舱内外气压,舱门被缓缓拉开。

    ⑫11时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进行着重力再适应。

    ⑬不远处,3辆橘色的方舱车格外醒目,它们是首次参与任务特制的医监医保车。“4月的戈壁滩风沙大,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长,我们专门为航天员量身定制了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将在这里吃到返回地球的第一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航天员医疗救护队队长吴冬惠说。

    ⑭3位航天员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坐升降梯进入“单人单间”的医监医保车,随后,生理数据采集、健康体检、生活护理等依次进行。

    ⑮“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神十三’飞行任务!”翟志刚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

    ⑯“真的是很开心很开心。同时我也想跟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向人群挥动着双手,王亚平脸上绽放着笑容。

    ⑰“我也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叶光富说。

    (摘编自2022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1)、请简要分析新闻标题“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的妙处。
    (2)、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还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本篇新闻通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新闻具有真实性,其语言有确切、简练、朴实等特点。请分析以下两个句子是如何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的。

    ①此次任务中,龙坤明要下达80多条调度指令,这是最令他紧张的一条。

    ②国旗手冯毅冲到离返回舱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

  • 8. 阅读《听雨》,回答问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而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波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芭蕉,雨房顶,雨田野,雨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E、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表达了古人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2)、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3)、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芭蕉,雨房顶,雨田野,雨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4)、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 9. 整本书阅读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体验,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任务一:把握采访行程】阅读纪实作品,要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下面是同学整理的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主要行程,请补全横线处的内容。

    (填地名)  (填人名)

    (2)、 【任务二:感受红军精神】《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请你从下列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  极度匮乏的物资供应  部分少数民族的不理解

    示例:我选择(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艰苦历程,沼泽地带经常大雨连绵不断,没有树木遮阴,红军风餐露宿,几乎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许多人陷入沼泽之中牺牲,但红军最后还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作文(5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漫步于自然风景,欣赏四季花开花落;穿行在街头巷道,体察市井众生百态;徜徉在茫茫书海,沉迷文学浪漫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才让我们顿悟,催人奋发,促进成长。

    请以《行走在》为题写作。要写出自己的行走经历、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