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3 分)当象征团圆的中秋明月,遇上举国欢庆的国庆节,传统佳节与国家庆典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学校举行了“中秋逢国庆,家国齐欢喜”主题活动。
- 
                            1. 班级筹备“月圆牵动中秋情”主题板报,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任务。
当夜幕为大地披上温柔的纱,中秋的圆月便从云端缓缓升起。清辉遍洒处,每一寸土地都似浸在牛乳中。岸边的柳枝在晚风里轻软(yáo yè)____,偶有晚归的渔舟在粼粼波光中游弋,船头渔火与天边星月相映,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月夜图。能否在这样的月夜中感受到团圆的温暖,是我们在双节同庆时收获幸福感的核心。抬眼望去,城市中矗立的高楼间,那轮明月更显皎洁,仿佛是夜空中最耀眼的冠冕 , 赠予人间满庭清辉。此时若漫步街头,或许会瞥见窗内阖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老人正将象征圆满的月饼分与孩童,年轻人则心无旁骛地为家人书写双节祝福,笔下 [甲]____有“但愿人长久”的柔情,[乙]____有“我爱你中国”的赤诚。这份对团圆的珍视、对家国的热爱,正是中国人世代坚守的情感底色,也是我们在双节同庆时倍感幸福的(mì jué)____。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yáo yè) ②(mì jué)
(2)、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①矗立 ②冠冕
(3)、在甲、乙两处补充上合适的关联词。(4)、根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提出修改意见。2. 班级开展“民俗蕴藉中秋意”展览活动,根据下面的资料,完成任务。【资料一】中秋赏月的习俗,早在魏晋时期便有记载。唐代文人尤爱中秋望月,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杜甫“月是故乡明”的怅惘,都将个人情愫融入皎洁月色。如今,城市阳台、乡村院落,仍是人们举头望明月的最佳坐标——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
——《人民日报》中秋特稿
【资料二】从宋代“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简单形制,到如今广式、苏式、京式等三十余类月饼争奇斗艳,这枚圆饼承载的不仅是味蕾记忆,更是“团圆”的文化符号。2021 年,“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这道节日滋味有了更坚实的传承注脚。
——澎湃新闻《非遗里的中秋》
【资料三】兔儿爷是北京中秋特有的民俗形象,源于明代“祭月”习俗。早期兔儿爷为泥
塑,身着铠甲,骑虎或坐象,寓意“镇宅辟邪”;如今演变为卡通造型的玩偶、灯笼,成为孩子们中秋最爱的“玩伴”。这一形象的变迁,恰似中秋民俗在传承中创新的缩影。
——光明网《老北京的中秋符号》
【资料四】中秋民俗的发展,始终围绕“团圆”核心展开。从古代祭月祈福的庄重仪式,到文人赏月题诗的风雅之举,再到现代家庭围坐品饼、共享天伦的温馨场景,民俗形式虽随时代演变,但情感内核从未改变。
(1)、请为展览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包含“中秋”“传承”两个关键词。(2)、作为展览讲解员,请你选择一种中秋民俗(赏月、吃月饼、兔儿爷),结合资料写一段讲解词,向同学们介绍该民俗的发展及意义。(不得完全抄写材料)二、阅读理解(57分)
- 
                            3. 古诗文默写;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面对人生的不圆全,古人常借笔墨抒发情怀:中秋月色牵起情思,苏轼望月思亲,借“但愿人长久,①”,于个人思念里映出面对“不圆”的通透,寄望人间团圆;身陷逆境也可寻希望,刘禹锡困厄时如逢“月缺”,却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②”,道破“缺后终圆”的人生之理;柳宗元被贬永州,游小石潭见“潭中鱼可百许头,③”,内心孤寂却定格了自然美;面对“不圆”能怀“古仁人之心”,不因“④ , 山岳潜形”的晦暗而悲,也不因“沙鸥翔集,⑤”的欢快而喜;面对“不圆”还能品悟哲思,欧阳修写山间朝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⑥”,朝晴暮晦恰似人生“阴晴圆缺”,于变化中寻得山水灵动;最深沉的力量源于把个人“不圆”融入家国担当,杜甫居破屋,历困顿,却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⑦”,这份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4. 古代诗歌阅读阳关曲·中秋作①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② , 银汉③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作于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③银汉:银河。
(1)、 诗中的“玉盘”是指;这样写的好处是。(2)、月光下,苏轼的心情有何变化?你认为下图中哪一条(A 或 B)折线能表现其心情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小题。月夜游宝石山记(节选)
[明]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①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②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踞,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③痛饮,巡阑④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⑤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⑥造物者之不吾靳⑦ , 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⑧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注】①玩月:赏月。②黄晋卿:黄溍,元代名士。③飞觞:举杯。④巡阑:在栏杆边来回走动。⑤夸:夸耀。⑥殆:大概。⑦靳:吝啬。⑧第:只是。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 胜:
②将以斯夕玩月其上 斯:
③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 阴: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
(3)、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吴山前踞,类屏障然。
②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
(4)、对比《醉翁亭记》,分析本文作者都穆与欧阳修的“乐”有何不同。6.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心之所守,行之所选
①人生如长河奔涌,每一次转折处的浪花,都是内心坚守的回响。庄子曳尾涂中,守住精神自由:宋人返璞归真,守护美学本真:包家骏追随父志,传承血脉深情。这些选择昭示着:心有所守,方能在人生岔路坚定方向。正如诗人所言:“我心自有白云山青,任它八面来风。”当坚守成为生命底色,选择便有了穿越迷雾的力量。
②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困境中对信念的执着。高位截瘫、双目失明的曾春,在命运的至暗时刻,依然用轮椅丈量大地,用微笑面对生活。这份选择,源于他对“生命平等”信念的坚守——即便身处黑暗,也要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正如史铁生在轮椅上书写生命的哲思,困境从未磨灭他的信念,反而让坚守的光芒愈发璀璨。当我们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时,不妨想想曾春的选择: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
③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繁华中对情怀的珍视。90后青年大萌放弃都市的繁华,重返深山创办农场,用有机种植守护绿水青山,用新农人精神唤醒乡村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他选择扎根土地,用汗水浇灌情怀,将“诗与远方”种进田间地头。这让我想起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在黄沙漫天的洞窟中守护千年文明。这些选择看似“逆行”,实则是对家国情怀、生态理想的深情守望。当情怀成为人生罗盘,再崎岖的道路也能走出风景。
④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喧嚣中初心的坚守。在当下,有人为出名降低底线,有人因压力唉声叹气。但总有人如曾春、如大萌,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初心,用行动诠释“坚守”的重量。正如张桂梅扎根大山几十载,只为兑现对乡亲的承诺。初心如炬,照亮选择的方向;坚守如磐,赋予前行的力量。
⑤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的重量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而在于心中是否有坚守的灯塔。无论是守护信念、情怀还是初心,每一次慎重的选择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书写。愿我们都能以坚守为舟,以选择为桨,在时代的江河中,划出属于自己的璀璨航迹。因为真正的人生,从来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
(选自《青年文摘》2025年6月上半月刊 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请认真阅读第②段,根据内容填写下面空格,补全论证思路。首先,提出⑴的分论点;接着列举⑵、⑶(概括事例)的事例证明分论点;最后得出“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的结论。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的?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人物简介:于敏,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
沉默是金
张天南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呕心沥血,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一)“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③于敏生前的卧室里,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和煦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照着泛黄起皱的封皮。可想而知,那位温文尔雅的主人,曾经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翻阅着心爱的书籍。
④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⑤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⑥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⑦“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⑧“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⑨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二)“土专家”的“真把式”
⑩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
⑭“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 50 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⑮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1)、请仿照示例概括文章(一)(二)部分的主要事件,并摘录于敏的话语作为文段(三)的小标题,完成下面的表格。主要事件
小标题
(一)
①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二)
②
“土专家”的“真把式”
(三)
继续研发,矢志不渝
③ “”
(2)、请联系文章内容,任选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 - 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
(3)、于敏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概括。(4)、联系全文,说说第⑮段“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这个句子的含义。(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沉默是金”为题,既呼应于敏安静低调的性格,也暗含对其默默奉献的赞美。 B、于敏虽自谦“地道的国产”,却无条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体现其开放包容的理念。 C、文中写到于敏的妻子、子女对他的评价,侧面体现出他工作的隐秘和繁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文章多处引用于敏自己的话,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8. 整本书阅读;结合《水浒传》整本书的阅读,回答下列问题。(1)、近日,班级开展阅读《水浒传》活动,同学们产生了以下困惑,老师建议立足作品特点, 寻找阅读突破路径。请根据提示完成任务。困惑:《水浒传》人物众多,文脉梳理不清楚怎么办?
方法:可以从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入手,明确作品是先分后合的① 结构,然后画出人物、情节关联图:
前 40 回“分”的部分:史进→鲁智深②(典型情节)→林冲→汴京城③(人物) 卖刀→吴用→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武松④(典型情节)
41~100 回“合”的部分:梁山聚义,庙堂招安,水浒梦断
(2)、《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有的人义薄云天,是真英雄;有的人却滥杀无辜、草菅人命,虽然武艺超群,却不能称为英雄。你最欣赏的水浒英雄是谁?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三、习作(5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与祖国美好的山川相遇,自然风光,人文胜迹,能让我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与美好的心灵相遇,他们的高尚品格与精神,能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与生活中美好的人们相遇,他们闪现出的优秀品质的光辉,能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请以“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不要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