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英收集了一些红色诗歌,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xún)    牙(liáo)    素手(zhuó)    息(xī) B、页(fēi)    齿(jī)    仿(mó)    持(jīn) C、而不舍(qiè)    翻箱柜(dǎo)    追会(diào)    泪潸(shān) D、(wàn)    奋(xīng)    养(chù)    旋(zhuǎn)
  • 2、小语同学想把明朝于谦的《石灰吟》收集到纪念册上,请参照左图的样式默写,做到正确规范、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 3、班长为纪念册写了序言,请你根据读音,结合语境,将词语补充完整。

    烽火年代,先辈们以jué jiàng的意志qíng qǐ希望:他们翻越终年积雪的高山,在皑皑白雪中艰难跋涉;他们穿越ní nìng不堪的草地,在沼泽中咬牙前行;穿越jīng jí , 在贫瘠的土地播下信念……这份chì rè的情怀如星火燎原,永不泯灭。每当想起这些,我们热血fèi téng ,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 4、“小雨滴答地落下……”请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经历,发挥联想,续写一段文字,要有细节描写,要在片段中,能突出人物思想或情感。(不少于300字)
  • 5、种瓜

    韩静霆

    ①种瓜,有花有叶有果实,很诱惑人。春天,孩子找来了几粒种子,样子难看,也不知是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迷茫的梦。不管!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②瞧,小生命伸开油绿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熏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生命的颤动。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侍候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着黄亮的钢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

    ③万万没想到,却是几个苦瓜!

    ④我播种希望,收获了失望;我渴望甜香,得到了苦涩。我叹息,我懊恼,我自责。但我转念一想,苦瓜毕竟也是收获呀!南方人不是很喜欢吃苦瓜吗?它的样子挺特别: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颜色是绿中透黄,黄里含橙。剖开表皮,裹着种子的是血红的瓤子。是不是它浸了我的苦辛,吮了我的心血呢?

    ⑤忽然我的思绪飙远了:大自然有苦瓜、苦茶、苦菜、苦杏仁:人世间,一辈子在事业上苦斗,但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吧?他们为后人在岔路口插了若干“此路不通”的木牌。失败者生命的轨迹,为成功者提供了捷径。失败使后人变聪明。还有,谁能断言,苦后不甜?你瞧,在漫长的航程里,苦海、苦船,可远方总有彼岸。蜜蜂在哪采了苦粉,别歇翅,定会找到甜香四溢的花园。而且,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看来,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⑥噢,仔细尝尝自己种的苦瓜吧,苦瓜配上姜、辣椒,别是一番滋味。苦味入心,清心明目,使人冷静地回味思索,也促人盼望明春那播种的季节早来。是的,人不嫌弃苦味,它是甜的陪衬。但人总不会习惯天天吃苦瓜。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有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

    ⑦赶明年,我想种甜瓜了。也许,秋后又收获了苦味,那么,我还是要嚼碎它,咽下去。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

    (有改动)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6、【甲】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对两首诗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千锤万凿”的“千”与“万”都是虚指,形容很多。 B、【乙】诗中的“洗砚池”,引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C、【甲】诗描述了石灰历经磨炼,却保持自身的廉洁清白;【乙】诗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 D、【甲】诗中“若等闲、浑不怕”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态度;【乙】诗中“淡墨痕”写出了梅花花色淡雅,花香扑鼻的特点。
  • 7、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这难道是我的错吗?

    (2)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3)在半空中看长江,简直是一条白缎带。

    (4)竹子长得要戳破天。

    (5)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8、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诗词蕴美景】“大漠沙如雪,”展现出辽阔壮丽的边塞之美;“ , 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出生机勃勃的春日之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勾勒出宁静祥和的乡村之美。

    (2)【名句含哲理】“书到用时方恨少,”启示我们要多读书、多实践:“ , 一字值千金”告诫我们读书时要下一番苦功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告诉我们要及时孝敬、陪伴父母。

    (3)【诗词传真情】“今夜月明人尽望,”流露出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 , 千万和春住”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诚挚祝福:“好雨知时节,”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由衷的赞美;“ , 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触目生情、思念故乡的复杂心情。

  • 9、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刻,五湖四海的中国人都为祖国在航天lǐng yù______取得的伟大成就而fèi téng______着。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níng jù______着所有航天人的心 , 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返回,到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赴中国空间站,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______,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

    (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2)、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zài   xiě B、zài   xuè C、zǎi   xiě D、zǎi   xuè
    (3)、在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呼风唤雨 B、技高一筹 C、奋力拼搏 D、养尊处优
  •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踏清秋。(跑) B、要留清白在人间。(清楚,明白) C、是其智弗若与。(因为) D、孔子不能也。(决定,判断)
  • 1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弱冠指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期颐指人一百岁。 C、及笄指男子年满十五岁。 D、花甲指人七十岁。
  •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B、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C、他每天一边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一边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 D、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被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 1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不会不去的。”“我怎么会不去呢?”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 B、“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在中国最东端高寒高铁线路试跑。”缩句应为:动车组试跑。 C、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改为转述句应为: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 D、“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
  • 14、山虽高,攀则至;路虽遥,行则达;走稳脚下每一步,就是人生最好的路。

    请以《走稳脚下每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15、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礼 物

    ①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②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③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④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⑤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⑥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⑦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⑧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⑨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⑩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⑪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子,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啦!”“妈,这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叙述了一个的故事。
    (2)、人物的心理变化直接表现了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依据故事的发展完善女儿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忐忑”到“”, 从“阳光灿烂”到“”, 最后“伤心失望”。

    (3)、研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与愠怒”。

    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

    (4)、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而流泪。第二次因为而流泪。
    (5)、女儿的孝心是赤诚的,却未被母亲接受。试从女儿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 1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⑦你看那行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提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⑧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⑨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1)、从②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井冈翠竹有什么特点?
    (2)、分析⑤⑥段中作者写毛竹的功用,有什么目的?
    (3)、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需要充分发挥联想。请以第⑦段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联想,借毛竹来抒发情感的。
    (4)、⑧段中画线语句在写毛竹时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表现了毛竹怎样的精神品质?
    (5)、读第③段和第⑩段的画线句,说说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 , 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方家:指精通某种技术并以此作为职业的人。②缕悬:用丝线悬挂。③纩(kuàng):丝棉絮。④独茧缕:单根的蚕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火烧令       (2)则以纸

    (3)指爪及碗上皆可为之       (4)不若缕悬为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中的“以”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草火烧(《活板》) B、公亦此自矜(《卖油翁》) C、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D、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2)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4)、甲文中的“活板印刷”与乙文中的“指南针”都与“活”有关,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它们的“活”分别体现在哪里。
  • 18、请将下列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1)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2)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可怜夜半虚前席,。(李商隐《贾生》)

    (4) ,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5)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我们懂得了高洁质朴的君子之风;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两句,巧借乐府古曲之名,抒发游子乡愁。

  • 19、圈点批注读书法可以提高阅读细节的能力,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选段,请自选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保尔心头对普罗霍尔的仇恨变得更深更强烈了,他憎恶和仇视周围的一切。“唉,要是我身强力壮,一定揍死这个坏蛋!为什么我不像阿尔焦姆长得那么高大健壮呢?”

    炉膛里的火焰减弱了,火苗抖动着,汇成一条长长的蓝色火舌。保尔觉得,仿佛有人在朝他吐舌头,在嘲弄他,讥笑他。

    屋子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炉子里不时发出的噼啪声和水龙头均匀的滴水声。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

  • 20、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B、“阴阳割昏晓”意思是说在不同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且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所以山北是晴朗的,山南仍是黑沉沉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D、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出泰山之“高大”。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