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代文阅读
鸟类的天堂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数字,估计大约有9000种,分为27个目,160多个科。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而企鹅到底算不算鸟类,至今仍然大有争议。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鸟宁可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来越冬,也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1)、这三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第三段中加点“这个”具体指代什么?(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2、 文言文阅读。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加点字①每有会意 会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
③曾不吝情去留 曾
④环堵萧然 然
(2)、翻译语句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3)、“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三首(其一)
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②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①邗(hán沟:今扬州至淮安的一段运河。②菰(gū)蒲:菰,茭白。蒲,蒲草。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请对第四句中的“忽”字进行赏析。 -
4、 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古诗词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某校组织开展主题为“我与古诗词”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山清水秀是我省的一大特色,为宣传这一特色,社团准备搜集整理有关山水的诗句,请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选出两句写在下面。
, 。
(2)、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情况,活动小组对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题目。中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情况调查表
阅读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有计划
10.1%
每读必做
0%
有时有计划
31.3%
凭兴趣做
24.6%
没有计划
58.6%
从不做
75.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古诗词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二是
-
5、 近年来,国花、国树、国鸟的评选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牡丹、梅花、丹顶鹤、松柏都在候选之列。它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中国古老文化赋予的内涵密切相关。请用直线连接这些事物及其象征意义。
A.牡丹 a.百折不挠
B梅花 b.益寿延年
C.丹顶鹤 c.雍容华贵
D.松柏 d.傲雪寒香
-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B、我反对将儿子送到贵族幼儿园去,希望儿子不毁在优裕的生活环境里,让他从小就具有刚毅、诚实、吃苦耐劳。 C、保障儿童权利是设置儿童节的初衷,这一要义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所以仍需要成人时时反思。 D、虽然人生的幕布徐徐拉开,但在少年的眼里,世界和未来都是崭新的充满吸引力的。
-
7、 不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出自《陶渊明集》。 B、《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本文是他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之一,以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景中排遣心中的苦闷。 C、《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略有删节,《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根据手法分为赋、比、兴。
-
8、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短短3年,简染寨的低矮木房已销声匿迹 , 栋栋小洋房拔地而起,寨后山上玉米林已换种上经果林。 B、在《幻乐之城》节目中,很多艺人带来了一场场感人肺腑的演出,展现精湛演技,令观众叹为观止。 C、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杭州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D、他们的声音或许并不精致,彼此的配合也算不上天衣无缝 , 但那种源自灵魂深处最原始、最纯粹的呐喊和轻叹,让全场观众都竖起了大拇指。
-
9、 下面语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左臂挂念珠倚之 B、忘路之远近 C、闻之 , 欣然规往 D、乃记之而去
-
10、 古诗文积累(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描写老人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2)、与君离别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 , 。(5)、《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 。
-
1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最惹眼的是yì lì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②当它jiá rán ér zhǐ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于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③应该数把火,数探海灯,数liáo yuán 的一把烈火!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
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
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
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
——《世界赠予我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馈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抄袭、套作;⑤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⑥以叙述为主,适当议论和抒情。
-
13、 现代文阅读
守岁 冯骥才
①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②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③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④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⑤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⑥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⑦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⑧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⑨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⑩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⑪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⑫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⑬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⑭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节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
(1)、仔细阅读全文,将表格补充完整。时间
心理
表现
腊月底
①
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
守岁前半夜
②
斗志昂扬,勇敢地点燃烟花的药年捻儿
③
无聊却又不想放弃
④
(2)、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①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②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
(3)、作者为什么说“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守岁”蕴含了怎样的道理。(4)、本文与《社戏》均以童年记忆为切入点,都有对民风民俗的书写,但情感表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别分析。 -
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11 月 12 日下午,李子柒发布了一条用“雕漆隐花 ”的非遗技艺翻新衣柜的视频,该作品上线不到6 小时播放量已破亿,因此有媒体形容她“归来仍是顶流”。
李子柒能脱颖而出,核心是她在内容创作的深度与质感上坚守的“长期主义 ”。从制作层面看,她的视频画面、构图、色彩、音乐都一如既往经过了精心打磨;在内容深度上,她始终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美好情感的传递。“站”在李子柴背后的是厚重的传统文化。
——《归来仍是顶流,“站”在李子柒背后的是厚重的传统文化》
李子柒的视频,和当代互联网呈现了相反的特征—--在城市话题占主流的互联网上,选择聚焦乡村;在加速、紧凑的现代生活里,选择慢条斯理,从容不迫。这也是为什么她的视频被评价为有“疗愈”效果,精准触碰当代人的“精神痛点 ”。
——《李子柒归来为何仍是顶流》
媒体报道,漆器视频中“雕花隐漆”的技艺,来自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老师的传授。这两年,李子柒四处寻访非遗技艺传承人。她向浙江温州木活字印刷传承人王法万求学,她到访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身影也被网友捕获……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短视频时代,非遗有了新故事。
当手机前的网友成了皮影戏的观众,“汪氏皮影 ”第五代传承人、00 后党飞华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了。在他的短视频里,历史悠久的皮影戏可以演绎迈克尔•杰克逊,变身擎天柱,与篮球明星打球,唱《忐忑》……古老的皮影艺术焕发了新生命。
想让年轻人喜欢非遗,就要让非遗变酷。将老戏用新的方式展现,以更加匹配现在观众观看习惯的方式传播给大家。“在守正的基础上,他们努力让传统技艺靠近当代的生活和当下的年轻人。 当非遗创作在情感或生活上和年轻人发生联系,就更能引起他们的认同感。”
——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短视频可以放大非遗的审美价值,助力非遗“破圈”,同时也容易造成传播内容过度碎片化、 泛娱乐化的现象,使得受众对非遗产生片面化的理解。当前,部分非遗短视频创作主体为了快速提升大众对非遗的关注度,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非遗技艺展示、表现形式创新等浅层认知层面,甚至为了博取流量,在非遗中生硬加入流行元素,对非遗背后的故事、历史变迁、人文底蕴的阐释不够深入。
——《非遗短视频传播的优势与策略》
(1)、结合材料一,概括李子柒归来仍是顶流的原因。(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制作层面看,李子柒始终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美好情感的传递。 B、非遗创作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情感或生活上和年轻人发生联系,引起他们的认同感。 C、党飞华用皮影戏演绎迈克尔•杰克逊,变身擎天柱等,虽然让古老的皮影艺术焕发了新生命,但也抛弃了守正的基础。 D、短视频可以放大非遗的审美价值,助力非遗“破圈”,并且不容易造成传播内容过度碎片化、泛娱乐化的现象。(3)、请根据以上材料,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几条建议。 -
15、 文言文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乙】吾邑佳山水以福山为最,距城南四十里,延袤绵亘,若屏障然。
初入谷四山交峙涧水环流循涧至寺门①。一路松阴交翠,飞流溅沫,境幽矣,未旷也;由寺门至语石岩,望城市一面如指掌,旷矣,犹未大也;是时仰企箫峰② , 尚在天际,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支筇③冒险至草堂故址。环坐其下,流连不忍去。起视前途,径益险仄,从者皆有退志,予褰裳而前,直跻其巅,徘徊四望,一目千里。于是从游诸子相顾乐甚。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寺僧为予言:兹山峰最高者为箫曲洞,最邃者为雁腋石,最奇者为玉笋窝、一线天,岩最险者为梅花岩,泉最香冽者为语石泉。诸境皆在语石以上。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
相与一笑而别归,以语筑野④。筑野曰:“顾天下美境,非险艰无由得。而履险艰者非强有力或且垂成自止。斯游足以鉴矣。”予退而为之记。
(节选自《游福山记》【清】涂瑞)
【注】①寺门:指福山寺门。②箫峰:福山主峰。③支筇(qióng):拄着拐杖。④筑野:作者涂瑞族兄涂登,号筑野。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乃命樵夫数人”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两个“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径益险仄”与“似与游者相乐”中“险”和“乐”均为动词。 C、“以语筑野”即“以之语筑野”与“全石以为底”句式相同。 D、“相与一笑而别归”与《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的“而”用法相同。(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与“伐山开道”体现了小石潭与草堂故址都处于人迹罕至之处。 B、两文都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作者的心境随着游览进程也不断变化。 C、“延袤绵亘,若屏障然”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形容地势。 D、同为游记,《小石潭记》重在“记游”,写景较为简练,而《游福山记》绘景摹物细膩逼真。(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作答超过三处不给分。初A入谷B四山C交峙D涧水E环流F循涧G至寺门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
(5)、颜色往往是心情的写照,如“蓝色”代表“忧伤”,“绿色”代表“平静”,“黄色”代表“快乐”,“紫色”代表“神秘、浪漫”。《小石潭记》与《游福山记》均借山水抒发人生感悟,请你为两篇文章配上相应的底色,并说明理由。 -
16、 古诗词阅读
蒹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选自《诗经·》,“采采”意为:(2)、以下是小语在诗文旁的批注,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从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三类,其中《蒹葭》主要运用“赋”的手法。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这首诗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表明地点转换。 D、诗歌中的“伊人”可以有多重理解,既可理解为意中人、贤人,也可象征理想。(3)、《诗经》流传千年,因其独特的音乐美、结构美、意境美传唱至今。请以这首诗为例,谈谈这种美是如何体现的。(任选两种分析) -
17、【遇·经典之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最终沉淀下来了。同学们开启了经典“寻味之旅”,请完成下列任务。
【甲】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 A 的《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
(《说文》第一)
【乙】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诗经》第四)
【丙】“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呐!”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辞赋》第十一)
(1)、文段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 【甲】文中A处应填 , 【丙】文中“他”是。(2)、叶圣陶评价这部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请你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3)、南宋学者陈善有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入”是运用恰当的读书方法 , 读懂书中的内容;“出”则是读后从书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或用书中所学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请你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本,结合名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运用“出入法”读书的。(50字左右)《西游记》《骆驼祥子》《经典常谈》
-
18、 德州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在山河破碎、日寇肆虐的时期,马振华、武大风、李安甫等革命先驱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1)、请参考示例,引用或化用诗句,写一段话讴歌先烈。
示例:革命之路雄关漫漫,他们蔑视一切困难,终登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备选诗句】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选第句:
(2)、学校将举办“革命精神代代传”演讲比赛,校团委拟邀请你班的语文老师艾老师担任评委,请你根据海报信息,向艾老师编辑一条短信通知。 -
19、小语同学整理了课文中的“遇见之美”,请帮他补充完相关诗句。
主题
相关诗句
归来
①式微式微,? , 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约见
②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镂刻
③《核舟记》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
和乐
④《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 , 。
求美
⑤《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是: , 。
-
20、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我国古代常有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习俗,其中“社戏”“社稷”中的“社”同代表“谷神”,“稷”代表“土地神”。 C、在古代书画中,卷端通常指书画最左侧的一端,一般会题写与书画内容相关的大字标题等;卷末即最右侧一端。卷末往往会有题跋,包括作者自己的题记、后人的观款、评论等。 D、《社戏》中“船头看戏”这一情节,出现了“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等戏曲行当的名称,其中“老生”是中年男子,“小生”是年轻男子,“小旦”是年轻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