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融被收 , 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 , 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①孔融被收:孔融被曹操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④遽容:惶恐的样子。⑤不:同“否”。⑥寻:不久。

    (1)、甲乙两文均选自  ,是南朝宋  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甲文出自其中的  篇,乙文出自其中的《言语》篇。
    (2)、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甲文中的“ ”与“ ”,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乙文中的“ ”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古文中常见的对对方父亲的敬称还有  ,对自己父亲的谦称还有  。
    (3)、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正确的选项。

    ①下车之  

    A.引起    B.引用     C.拉,牵拉     D.延长

    ②二儿琢钉戏  

    A.故意    B.原因,缘故    C.所以,因此   D.像原来一样,依旧

    (4)、成语“ ”出自乙文 。从文中看,这个成语的比喻意义是  。
    (5)、 “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孔融的儿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从此言行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
    (6)、乙文中孔融的儿子与甲文中的元方都很年幼,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 ②不同点: 

  •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屏迹三首(其二)

    杜甫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注】①杜甫在经历了长期的动乱漂泊后,终于在浣花溪得一草堂,生活暂时得以稳定而创作本诗。②内心没有谋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无营”二字展开,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B、“晚起”表现诗人无事可做,起床很晚,内心无忧,生活十分清闲,心情非常轻松。 C、“团”有“包蕴、包容”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堂四周竹树环合、翠竹成荫的静态美。 D、面对孩子的失学和妻子的忧愁,诗人并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世道艰难,无力为之。
    (2)、这首诗颔联遣词贴切传神,请简要赏析“舍影漾江流”的“漾”字的表达效果。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野望》一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2)、《黄鹤楼》一诗中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动态的视角写出了由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诗句是: 。
  •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等到降世那天,同命必须分体,更要断然破胎、截然开骨,在剧烈加速的阵痛之中,挣扎着,夺门而出。

    ②所以中国人计算年龄,是从成孕数起。

    ③母亲的恩情早在孩子会呼吸以前就开始了。

    ④那原始的十个月,虽然眼睛都还未睁开,已经样样向母亲索取,负欠太多。

    ⑤可以说,生日蛋糕之甜,烛火之亮,都是用母难之血来偿付的。

    A、③②④①⑤ B、③①②⑤④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④②③
  •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了《美丽的颜色》一课后,我们领悟到居里夫人的光辉形象。(将“领悟”改成“领会”) B、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严寒的室外。(将“严寒的室外”改为“室外的严寒”) C、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我们懂得了执着、坚强对成功的重要。(在“重要”一词后面加上“意义”) D、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镭,转向这些微光,转向他们的镭,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应将“转向镭”与“转向他们的镭”对调)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人害怕问题,逃避问题;有人则直面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甚至主动去寻找问题。其实,问题才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 7、阅读

    合欢,合欢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地,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又五年,我在家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情感变化。

    九岁在大院里看到合欢花时,① →又五年后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时,② →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的“我”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③ 

    (2)、文中第3段画横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你加以赏析。
    (3)、请你根据学过的朗读方法,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等角度对下面语句进行朗读设计。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4)、《秋天的怀念》结尾描写北海的菊花,而本文结尾部分再次描写合欢,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守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阅读文章第②-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颗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高潮: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4)、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国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谢太傅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类女,在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戚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奇之                         爱:喜爱 B、撒盐空中可拟                   差:差别 C、颜回                          别:区别 D、尝月下                          戏:玩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A、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B、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C、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D、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晏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去曹操府里玩,所以曹操想认他做儿子。 B、何晏在曹府里地上画个方框说是何家的房子,曹操把他送回了何家。 C、《咏雪》结尾交代谢安侄女的身份,暗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D、谢仁祖小时候聪明颖悟,父亲带着他去送客,他在应答时思维敏捷。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

  • 10、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出了早晨旅店中行旅之人繁忙与辛苦的情景。 B、颈联“明”字描绘了枳树白花照亮驿墙的景象,衬托出游子的欣喜之情。 C、尾联与首联相照应,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结构严谨。 D、全诗用精炼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作者最真实的感受。
    (2)、本诗有一联与《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并赏析。
  • 11、直接性默写。
    (1)、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涌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老是咄咄逼人 , 叫我们很难接受。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  )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A____养。我们必须要把níng B____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 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1)、给语段A处填写拼音,B处填写汉字。

    养   ②níng   结

    (2)、在语段括号内填入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3)、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主干是 
    (4)、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14、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②两个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③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

  • 15、 艾青说:我生活着,故我歌唱。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与诗人生平经历对应的诗句选项。

    生平经历

    对应诗句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养母对艾青的爱远胜于亲生父母,这使他从小就感染了中国农民的淳朴与忧郁。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同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

    七七事变后,艾青辗转全国各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遍地的抗日烽火中被时代精神所感召,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

    抗战胜利后,艾青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诸多曲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创作中断二十余年。直到1976年重新执笔,发表的诗集《归来的歌》引起巨大的反响。

    A.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将吹送出对于凌辱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咒诅的歌。(《芦笛——纪念故诗人阿波利内尔》)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C.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

    D.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我的保姆》)

  • 16、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阅读锦囊:游记是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情思的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所至所见所感等要素体悟作者情思。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批注:第④段写____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批注:第⑥段写____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

    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

    (3)、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 , 给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
    (4)、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
  • 17、阅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完成个题。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邹翔

    ①“那个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的孩子,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今年夏天,85后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感动和鼓舞了许多人。年少时的航天梦,激励着桂海潮越飞越高。从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再到成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桂海潮追梦圆梦的人生经历,生动印证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句话。

    ②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校长赞叹“有志者当效周生!”青少年时期的钱学森在心中埋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种子,对这八个字的坚守,铸就他功勋卓著的一生。树立坚定志向,并为之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

    ③青年正处于人生的起跑阶段,尽早立志,才能明确奔跑的方向,激发奋进的潜能。“我从小内心就比较笃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缪峰从小立志学习物理,高考时面对父母让他报考医学院的建议,他毫不犹豫填报了南京大学物理学系(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如今已在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青年人有志向,有梦想,知道自己心之所向,就能在面对学业、职业等多方面选择时,多一些笃定、少一些迷茫;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雨挑战时,多一些勇敢、少一些退缩,从而为人生积蓄起充足的动力、强大的能量。

    ④早立志,还要立大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对于青年人来说,生活可以有丝竹清音,也当有黄钟大吕;可以追求身边的“小确幸”,也要有家国大情怀。把个人的“小目标”融入国家的“大蓝图”,在科研一线创新竞进,聚力打造更多“大国重器”;在工厂车间苦练本领,立志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精耕细作,努力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体育赛场顽强拼搏,矢志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梦想有多高远,天地就有多辽阔。青年人怀有远大抱负,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就一定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国家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动力。

    ⑤当然,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志向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离不开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成为全国技术能手,是90后全国人大代表师延财初入职场时的梦想。从梦想萌芽到实现,他花了整整10年,“干活最忙的地方有我,最苦的地方也有我”,坚持不懈钻研付出,让他成长为“华龙一号”的核级焊工。当好新时代“新农人”,是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魏巧的志向。面对创业之初遭遇的重重困难,她不言放弃、不断探索,终于让农田里的喜讯越来越多。“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世上没有“躺赢”的捷径,唯有奋斗的路径。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在磨砺中不断强心志、壮筋骨、长才干,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⑥最激昂是少年志,最闪耀是追梦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亿万青年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广大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踊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大展身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的人生,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3)、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下列材料中哪则材料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他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材料二: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欣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了西汉闻名的思想家。

  • 18、阅读文言文完成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 , 花光如颊 , 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②颊:少女的面颊。③绫:形容极细平滑。④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指三国时曹植梦遇洛河之神之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2处。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日更定矣          更定:

    才一举             举:    
    游西湖始此      余: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 19、 下面是诗歌朗诵会主持词的开场白,请你按原文完成填空。

    吟诗诵赋,诗意的人生给人源源不断的力量。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温庭筠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因思杜陵梦, 。”(《商山早行》);《水调歌头》中直接寄语远方弟弟,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是:“。”;李白有远大的志向“ ,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刘禹锡懂得旧事物的衰败必然伴随新事物的崛起,明白万物更迭的必然性,由此而吟诵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吟诗诵赋,亦能发现人生失意。刘长卿溯古思今,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 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胸襟阔达不被外在因素左右心态的句子是:“。”。

  • 20、 小语找到了一则资料用于指导朗诵现代诗歌,但是在编辑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帮他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读现代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    ▲        ▲        ▲        ▲        ▲    

    ①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

    ②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

    ③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

    ④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⑤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A、⑤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③①⑤ D、③①②④⑤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