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2023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多地政府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相关行动方案,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计划。

    材料二

    ①2025年央视“春晚”,来自中国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跳起秧歌舞,惊艳全球。这家企业被业内认为有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头部企业。中国企业在高精度伺服电机和仿生关节技术上取得突破,部分参数(扭矩密度、响应速度)已超越国际水平。外媒专题报道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腾飞现状,称“科幻小说的场景”走入现实。

    ②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的指向是人。在中国新一批的科技人才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深厚的科研背景和技术实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表12023年中国与全球人形机器人关键数据对比

    指标

    中国

    全球

    市场规模增速

    50%

    25~30%


    单台成本

    5万50万元

    10万200万元

    材料三

    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正从工业场景向生活服务领域快速渗透。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辅助手术和康复治疗,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在教育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作为教学助手或陪伴者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在家庭场景下,人形机器人能承担家务、陪伴和看护等工作;在工业领域中,人形机器人则聚焦柔性制造,适配现有生产线完成人工难以替代的复杂操作,实现效率翻倍。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因素也会催生人形机器人在康养、商业服务等场景中的刚性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B、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迅速,正在把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变为现实。 C、科技创新能力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助手。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表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
    (3)、从上述三则材料来看,中国人形机器人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每空限10个字以内)
  • 2、“事在人为”是指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去做。“人”的性格、才能等往往对“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阐述你对“事在人为”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 , 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有改动)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一种测量水的深度的方法。③崖:边。④掬(jū):捧。⑤余甘:橄榄的别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之                    好之者不如之者 B、潭西南望             循山 C、乃记之而             太丘舍 D、以付过             与朱元思
    (2)、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其中“心乐之”三字写出作者听到玉环碰撞发出声音时的欣喜之情。 B、第②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潭中鱼儿的活泼可爱、自由自在,烘托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 C、第③段“斗折蛇形”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特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岸的交错不齐。 D、第④段作者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之后无法排遣的抑郁之情。
    (3)、柳宗元和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同样仕途不畅,几经贬谪,甲、乙两篇文章都写于各自的贬谪之地。面对人生困境,二人心态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突出道路的漫长、高陡、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追寻的艰辛。 B、“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己”的变化,暗示着地点的不断转换。 C、诗中“子衿”“子佩”的意思是青绿的衣领、佩玉的带子,用来借代心中的恋人。 D、诗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描绘了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久等恋人不至的焦急。
    (2)、《蒹葭》和《子衿》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是当时的民歌。两首诗都以“追寻”为内核,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蒹葭》含蓄深沉,《子衿》则更为直露热烈。请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 5、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 , 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 6、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这一文化遗产,学校制作“探寻春节文化”展板,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第一部分: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春节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最初起源于丰收祭祀。古时人们往往在岁末年初之时总祭诸神,表达对自然的礼敬和对农事的重视。《礼记》等古代重要礼制文献中就有“岁终大祭”以及元日天子“祈谷”的记载,此时春节的年节意义已经形成。秦汉以后,春节的社会意义更加突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将岁首作为聚会的良辰,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就是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从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宋元明清各代,春节有了“元日”“元旦”“新年”之称,成为官民共享的第一大节。官方会举行盛大朝会,与民同乐,来促进社会和谐;民间则有各种贺岁礼仪,热闹非凡。

    随着时光的流转      社会的变迁,如今的春节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无论是“春运”中归乡的脚步,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远程祝福,又或是全球华人共庆佳节的热闹场面,都印证着春节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春节也因其蕴含“团圆”“和睦”等文化内核,收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

    第二部分:全民参与的社会实践

    “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此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采买年货,张贴春联。贴春联时,墨香与红纸交相辉映 , 对仗工整的吉祥话,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放鞭炮时,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 , 象征着驱邪避灾,迎接着全新的开始;包饺子时,那饱满的馅料、圆润的形状,寓意着团圆和吉祥;花灯亮起,流光溢彩 , 映衬着盛世的繁华,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令人赞叹。这些习俗历经岁月沉淀,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

    第三部分: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

    春节不仅是时间流转的坐标 , 更是团圆与祝福的庄重仪式。春节庆祝活动随着腊八温馨启程,小年热情铺垫,再到除夕欢聚,最后在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中结束。这些活动如同一部精彩的大戏,彼此交织,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未来的向往。

    春节作为全球华人的传统节日,其影响力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节日。近二十个国家将农历新年设定为法定假日。过春节的人群不仅涵盖了中国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人及世界各地热爱中华文化的友人。春节庆祝活动已渗透到各地,这些活动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春节活动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情感共鸣,促进了文化交流,也成为了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

    (1)、你认为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字形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到现在”的意思,所以“迄今”一词中没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的意思,所以“符”应改为“副”。 C、因为表达的是“清楚地显露”的意思,所以“突显”一词中没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包含”的意思,所以“蕴含”一词中没有错字。
    (2)、你认为文段中①②两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D、。 ,
    (3)、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内容合适且节奏匀称的句子,你认为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 B、迎新年,祈求好运;庆团圆,促进和谐 C、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家庭团聚,一片祥和 D、走街串巷,看家家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庆丰收年年有余
    (4)、你认为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交相辉映 B、此起彼伏 C、流光溢彩 D、巧夺天工
    (5)、制作展板时,同学们写下了对春节的感悟,你认为其中修辞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是灶糖粘住时光的甜,是灯笼照亮归途的红,是压岁钱裹住期盼的金。 B、谁能否认,这绵延千年的仪式,是祖先写给时光最深情的家书呢? C、一幅幅喜庆的春联,就像一个个欢乐的使者,把新年的祝福送进千家万户。 D、爆竹声轻声唤醒了旧岁的回忆,送走满是辛苦的日月,迎来充满希望的新春。
    (6)、文段中画线的语句存在一处错误,请做出修改。
    (7)、请你解释加点词“坐标”在文段中的意思。
  • 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甫和王之涣的诗句,对每一个求知者都深有启发。要有所获得,既需要广度,也需要高度。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对此有所感悟?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 8、丰乐亭记

    欧阳修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②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③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⑤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②涵煦:滋润教化。③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④本:根据。

    (1)、联系所学知识和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饮滁水而甘   (2)宋受天命

    (3)顾而            (4)遂书以其亭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2处)。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4)、欧阳修“与民同乐”不只是简单的玩乐,背后包含他丰富的思想内涵,结合本文和《醉翁亭记》阐述“公之乐”的具体内涵。
  • 9、最是杭州品不够

    劳罕

    ①杭州可观可赏的,哪里会只是花草呢!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哪怕是树上的青苔,也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②杭州多古木,因为多雨的缘故,树干、枝桠上无不布满毛茸茸的青苔。春芽初萌时,嫩芽、青苔都是那种鹅黄色的绿,一树树鹅黄铺排下去,撩拨着你的心。

    ③对了,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连西湖的水底,也别有洞天咧。西湖水质好,除了活水这一因素外,与西湖水底有一片“大草原”不无关系。三面山中溪流不断注入,泥沙淤积在所难免。怎样提高湖水的清洁度?通过反复摸索,聪明的杭州人终于找到了诀窍:用水生植物固定淤泥,一棵棵草变成了一个个“净水器”。

    ④游人到杭州,大多是在断桥、苏堤、雷峰塔或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这些热门景点照个相。时间充裕的,顶多在湖里荡个舟、上楼外楼吃顿杭帮菜。如果这样就结束了杭州之行,那可真是暴殄天物了。其实,杭州的绝妙处,还在西湖的背后呢。

    ⑤不知你是否去过“九溪十八涧”?“九溪十八涧”位于西湖西边群山中的鸡冠垅下,景色天然,少有匠气。“九溪”得名,按照清散文家张岱所说:“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⑥这泓溪流在草丛、岩隙中穿行,千淘万漉,水质晶莹剔透。遇有落差,千珠万珠飞流直下,泠泠击石,状如飞雪,声如筝簧。一条很有沧桑感的小路绕溪涧蜿蜒,小路用拳头大小的石头铺就,不知经过多少代人的踩踏,路面磨得锃光闪亮。在溪涧漫过路面的地方,以石当桥,游人蹿蹦而过,乐不可支。尽管离西湖不远,由于山岭阻隔,周遭幽阒静悄。

    ⑦清末学者俞樾认为,“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他曾作了叠字诗盛赞九溪: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

    ⑧九溪与十八涧在八觉山下汇合,呈“丫”字形,由北而南注入钱塘江,由此往东沿溪而上就到了杨梅岭村。

    ⑨杨梅岭村坐落在峡谷里,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房舍依山势布局,白墙黑瓦、毛石勒脚、小青瓦披檐,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沿着弯弯曲曲石板村道往下走,越走林木越茂盛,周边的山坡、山脊、山峰上除了树还是树,都有合抱粗、几十米高。

    ⑩这些树很有些名堂——大名鼎鼎的浙江楠。浙江楠,是我国名贵树种楠木的一种,九溪、杨梅岭一带就是它的原产地。

    ⑪蓊蓊郁郁的大树遮蔽了天日,光影经无数枝叶跌宕过滤,投到地面时,已有气无力,越往林的深处走,树荫越浓,有一种“在昼犹昏”的感觉。酷暑,不管外面多热,来到这里,身上的汗,立马消失殆尽。再待下去,会觉得身上的热量被一点一点抽走,恨不得赶紧逃到阳光下去。

    ⑫这里静得出奇,也许是一棵棵大树的威压,连小溪流淌、小鸟鸣叫也小心翼翼。你瞧,清清的溪流尽往蒲草、睡莲、金鱼藻的下面躲,路过石块,也不敢闹出喧哗,身段柔软地悄悄划过石缝。

    ⑬因为生态条件太好,我每次来这里散步,几乎都能碰上野猪。有天傍晚,从杨梅岭村到理安寺那段一公里多的路上,竟先后碰到过三群野猪。还有一次,骤雨初歇,散步至杨梅村口那片茶田旁时,就听脚下那条溪沟里悉索有声,探头一看:可了不得了,一头足有两三百斤重的野猪正在路边的小溪里喝水。见人来,“嗷”地大叫一声,就往岸上蹿,可能是泥土湿滑,又重重跌回水里。野猪抖一抖身上的水,再次狂蹿,再次跌回溪中。野猪愈发惊怒,没头没脑发了疯般猛蹿,扯着嗓子嘶吼,溪岸的泥土纷纷崩塌,溪边的竹子哗哗倒了一大片。

    ⑭民间俗语:“一猪二熊三老虎,最猛不过野猪王。”那天,我算是真正领教了野猪的厉害。

    (选自《2021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最是杭州品不够”,结合全文谈谈哪些特色让作者眷恋杭州,品赏不够?
    (2)、散文的语言是精粹的文学语言。请自选角度,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甲】春芽初萌时,嫩芽、青苔都是那种鹅黄色的绿,一树树鹅黄铺排下去,撩拨着你的心。

    【乙】遇有落差,千珠万珠飞流直下,泠泠击石,状如飞雪,声如筝簧。

    (3)、巧妙的引用能够使散文更具文采、魅力。请简析本文引用名家名句和俗语的作用。
    (4)、选文中,引用了清末学者俞樾所作的叠字诗恰到好处地描摹了九溪的美,读来声韵铿锵;教材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颜色的词语来表达情感,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选文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运用至少两种手法(叠词、句式、表色彩的词语、陌生化手法或者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赞九溪且不少于四句的小诗。

    【课本链接】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 10、非文学作品阅读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梁衡

    ①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人的生命,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

    ②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有六个层次。也就是人们阅读的六种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③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刺激需求下,会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如黄色、低档出版物。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④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作休息。

    ⑤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⑥以上这三个需求,虽属精神的,但仍不脱物质的羁绊,多为实用的需求。其载体也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真正精神层面的是后面三大需求,其载体以书籍为主。

    ⑦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粮食、蔬菜、肉类使人从孩子长成体魄健壮的成人,而知识使人聪明有本事。如果无知识,只能算半个人。所以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⑧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本能的、不断发展提高的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⑨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问题。

    ⑩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对后三个层次的攻读。

    (1)、以下针对②-⑨段内容所设计的思维导图哪一个更贴合选文?请说明理由。

    (2)、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请举例分析。
    (3)、下列书刊分别符合哪一种阅读需求?请加以判断,并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书刊

    (1)《故事会》

    (2)《飘》

    (3)《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

    简介

    以发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故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刊物,同时兼收并蓄各类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外国故事。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该作于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以正统的价格理论为核心,结合大量鲜活独到的事例,系统讲解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解释、印证、推演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A.刺激需求                                 B.休闲娱乐需求                           C.信息需求

    D.知识需求                                 E.审美需求                                 F.思想需求

    (1)       (2)       (3)

  • 11、公众号要以表格形式介绍《艾青诗选》和《泰戈尔诗选》,请加以补充

    诗选名称

    语言形式

    艺术手法

    主题情感

    核心意象和含义

    《艾青诗选》

    (1)

    采用意象和印象的捕捉;

    (2)

    爱国反侵略,同情人民;驱逐黑暗,追求光明

    土地:(4)

    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

    《泰戈尔诗选》

    比较整齐,讲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新奇的比喻、拟人、奇特的想象

    (3)

    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金色花: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纸船:(5)

  • 12、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 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潼关:关隘名,是从洛阳进入长安的必经重镇。许浑早年屡试不第,中进士后又未得到重用,屡受挫折。此诗作于第一次赴京谋官途中,为潼关的山川景色所深深吸引,写下此诗。②长亭:古时驿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休息。③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④迥:远。⑤帝乡:帝都,长安。⑥渔樵:打鱼砍柴。

    (1)、本诗首联情景交融,通过“”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
    (2)、请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意,揣摩尾联诗人表达的心境。
  • 13、 任选一题作文。

    ①题目一:那一刻的绽放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条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了他的见闻,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

    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 14、品读艾青诗歌,补全表格。

    【诗歌选段】

    我奔驰/依旧乘着热情的轮子/太阳在我的头上/用不能再比这更强烈的光芒/燃灼着我的肉体/由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咖喱的声音/歌唱了:“于是,我的心胸/就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这时候/我对我所看见所听见/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我甚至想在这光明的际会中死去……

    (节选自《向太阳》)

    方法

    品 读

    把握诗歌意象

     意象: 

    体味诗歌情感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品味诗欲语言

    这首诗歌极富节奏美,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15、诗歌鉴赏,完成各题。

    (甲)左边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眨湖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情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雷桐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已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弄显舟。

    怀旧空吟闻菡畎,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两首诗的体裁是 , 请写出(甲)诗择的韵:.
    (2)、(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称赞,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4)、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 16、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各题。

    【甲】

    素模五年十二月,念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既在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露独流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轻而已。

    到早上,有两人铺延时坐,一童子烧酒炉三串,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同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庞丘、中秋鸿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宝欧笑语、填山弗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场,秽夺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规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组,

          亦复不愚,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的月矾,昏黑无往来,时阔风铎。及他灯隐现林杪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会任俗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欲酒亦不复读以静意时之,觉悠然欲与清景儒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溽。”真如言哉!

    (李流芳《游虎丝小记》)

    注:①风铎:风铃。②林杪:林同树梢。②趺坐:盘膝面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毳衣炉火

    是金陵人,

    下船                 

    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矾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B、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C、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D、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

    (4)、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志愿,性情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 17、 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各题。

    你是我最笨的学生

    ①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教书,父亲闲着寂寞,便打电话托我买台电脑,他要和我视频聊天。我笑他,都50岁的人了,对电脑一窍不通,可得专门请个老师才行。父亲说,几年前你是我的学生,现在让老爸做你的学生好不好?我说那老爸你得认真学,我可没时间手把手教你,父亲呵呵笑着说,那是当然,我得争取做闺女班里最聪明的学生,就象你给爸爸争了光一样。

    ②以后的每个周末晚上,我都被老爸硬拽到电脑前,起初是打长途教他申请到了QQ号.然后是终于让他学会了使用视频,到了这一步,父亲就有些懈怠,每天我扯着嗓子教他如何搜索资料。如何盲打、如何储存东西,我觉得自己所费的劲,几乎比教班级里最笨的学生还要多,但父亲的电脑知识,却始终停在开着视频,对着话筒和我呵呵说笑的程度。

    ③老爸似乎对自己的愚笨没有丝毫的察觉,他胖胖的脸在视频的镜头里,始终是心满意足地笑着。我说老爸你要实践啊,只是每个周末听我讲,之后一个星期就再也不摸电脑,那怎么行?父亲照例在视频里笑开了花,说,老爸其实很聪明的,姑娘你只要有耐心,老爸肯定会进步飞速。我看着每一个指令需要我重复N遍后才会点头的一脸茫然的父亲,突然有点泄气,想究竟是我这个老师不合格,还是父亲真得太笨,对这样先进的知识,完全没有学会的细胞?

    ④父亲所谓的进步,也只能和我打字聊天为止。此后不管我怎么地努力,他都停在原地。再不会前进半步。隔壁的同事每每听到我声嘶力竭地在房间里吼,就知道准是又在叫父亲上网了。有一天,她无意中笑着说,对待笨的学生,冷落有时候比耳提面命的教导更管用的、为什么不试试呢?我欣然采纳。

    ⑤老爸时我的这项政策显然有些不适应,没过一星期,他就掉不下去了,说姑娘你还是手把手的教教老爸吧,我这么一大把年纪,比不上你们年轻人,后来见我无动于衷,终于急了。竟然和我开始冷战,我打电话给母亲,让她的告父亲,像他这么家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碌到。都三个月了。打字还像牛车的速度,照这样下去,我岂不是教他一早子也教不会?母亲听完我的稳想。叹口气。小声道:孩子,其实你爸咪有那样笨呀,他只是想多听你说说话罢了。他要是什么都学会了,还怎么能认你做老师?你每次在视频上不耐烦地朝他袁,他都不急不躁,还笑着听你讲课,如沐春风,他花几千块钱,只是买了个能看见你的模样的电话而已,他这么大年纪了,学会上网又能做什么呢?能和你面时面地聊天,对他来说,就已经是精通电脑了呀!

    ⑥最家的那个学生原来是我,不到和父亲面对面,看见他温柔地冲我喋喋不休的笑啊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着的,只是看看千里之外的我,是不是还好好的,是不是还像他想念我一样,将他放在心里最温暖的地方。

    (1)、通读全文后,想想作者为什么以“你是我最笨的学生”为题目?
    (2)、回答第③段中“老爸为什么总是心满意足地笑”呢?
    (3)、第①段“我可没时间手把手教你”和第⑤段“说姑娘你还是手把手的教教老爸吧”,这两句中的“手把手”的具体含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各有什么意义?
    (4)、第⑤段中“这项政策”指的是什么?
    (5)、请为文中的“我”,在听到母亲的一番话后,写一段心理描写。(不少于40字)
  • 1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弘扬民族精神 贡献青春力量

    温静

    ①“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习近平主席发表二○二一年新年贺词,对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赞扬,引发强烈反响。

    ②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当弘扬民族精神,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用奋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

    ③自强不息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驻村青年干部群体功不可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逐乡创业青年大展奉脚;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青年创新团队大放异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脱颖而出……伟大时代孕育着更多机会,搭建起更大舞台,提供了更多选择。时代造就了青年,而青年也在创造并推动这个时代.

    ④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高,有一段震撼人心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句话激励了许多家境贫寒的山区女孩,不认命.不服输.走出山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自强不息,就是坚定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设定,从“我也就这样”的自我来缚到“我还能这样”的突破,不仅打破了一种观念,更开启了一种新的人生。

    ③自强不息是顺境中的不放松。许多青年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实现阶段性目标后斗志减退。思想松懈、惰性渐生。考上大学后只想着及格就好,进入职场后只想着差不多就可以。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也就放弃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青年是最有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个机遇里收获成长,从每一次挑战中磨砺成熟,从而找到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

    ⑥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李大钊曾以激昂的笔触描绘出青年的独特气质:“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当今,90后和00后以行动展示出青春的生机和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发展节奏:备战平年的资格考试临时取消;精心准备的求职面试突然更改方式;万事俱备、只待实施的工作方案始终无法启动……但他们并不气馁,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向目标前进,青春无悔,奋斗无价,越是迎难而上,就越能体验到

    九年级语文(A卷)

    拼搏的意义.

    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青年要乘势而上,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24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民族精神”进行了论述?
    (4)、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从古至今,中国就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从历史人物中任举一例,为本文补充一则事实论据。
  • 19、 默写填空。
    (1)、《月夜忆舍弟》中, “ ,”与《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2)、《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时间的对比表现出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的句子是:“ ,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进亦忧,退亦忧”是照应上文中“”。
    (4)、《沁园春·雪》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
    (5)、《商山早行》中,诗人把眼前的景物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抒发思乡情怀的句子是:“ ,  ”.
  • 20、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一些任务需要你完成。
    (1)、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结合的。小康很热爱篮球运动,但是他几次报名学校篮球队都因身材过于瘦小被拒绝。小康很苦恼。他的同学们也分成两派,一些同学劝他改学其他运动,以后长高了再加入校篮球队:一些同学鼓励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多加练习。请围绕这个话题,写出你的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
    (2)、我国有许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对联。下面的对联就颂扬了这种精神,请你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