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要坚信自己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来展现自己的自信与乐观。

    (2)《长沙过贾谊宅》中,“”道出了诗人心中对现实的控诉以及无限的哀怨叹惋之情。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老而弥坚,决心为国献策献力的句子是:

    (4)人生不应以名利为重,我们应该学习古仁人“”(《岳阳楼记》),做到不计得失,宠辱不惊。

    (5)《醉翁亭记》中作者用简练传神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客心:自己的心事。③转:变得。④凄然:凄凉悲伤。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高适写于除夕夜的一首七言律诗。 B、本诗写了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 C、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 D、“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中,“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
    (2)、“寒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的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传(节选)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 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義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俢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选自《晋书》

    【注释】①王羲之:东晋书法家。②冠: 超越。③俢禊:古人游春活动。④映带:景物相互映衬。⑤流觞曲水:觞,酒杯。在弯 曲的水道中取酒为乐。⑥品类:这里指天地万物。

    (1)、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羲之自以为序申其志     申:申述。 B、群贤毕至     毕:全,都。 C、少长咸集       咸:都。 D、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拉。
    (2)、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3)、下面对“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余,信可乐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来打开眼界,驰骋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B、用来舒展眼力,驰骋胸怀,值得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C、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D、用来打开眼界,开阔胸怀,值得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记述了王羲之与友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并抒写内心感慨。 B、文章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C、美丽的山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宴饮欣赏天地万物是引发作者“信可乐也”感慨的原因。 D、这篇文章叙事写景部分清新朴实,语言流畅,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长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5)、将下列课内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晋书·王羲之传》)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 4、【材料一】

    ①近年来,全国文旅产业强势复苏,网红城市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竞相登场:长沙、理塘、榕江、淄博、哈尔滨、西安……似乎不需要任何前奏,这些城市就骤然红了。

    ②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淄博订单同比增长2000%;同年4月15日,淄博火车站到发旅客83635人次,创该站单日旅客到发量历史新高。此后,接力棒交到哈尔滨手中——2024年元旦3天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双双冲到历史峰值;春节假期首日,哈尔滨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44%,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40倍。

    ③相对于传统热点旅游目的地,网红城市打造了文旅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出现与社交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分析此前走红的城市,都有一个引发大家关注的载体或符号——淄博是烧烤,哈尔滨是冰雪,天水是麻辣烫,榕江是“村超”,重庆是“魔幻8D”,西安是“大唐文化”……这些载体和符号,既是城市特色的提炼,更是连接城市与网民的“密码”。

    (选自《经济日报——网红城市现象调查》,2024年04月)

    【材料二】

    ①从人口的流动到空间的扩散,从时间的延续到产业的关联,这些内容早已超过了城市宣传部门的能力范畴,是需要营商环境、城市治理、文旅消费等多个领域的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共同面对的“持久战”。如何让“网红”变“长红”?

    ②其一,坚持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发挥出“以点连片”的聚集效应,进行持续的、深入的城市文化内容输出,并通过整合传播,打造统一的、有辨识度的城市品牌符号,塑造自身形象。

    ③其二,坚持全民性,政府引导,上下一体。普通老百姓积极利用新兴媒体展示生活日常,大量真实的民间烟火气是城市传播魅力的核心来源;城市管理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好城市形象传播与城市治理的关系、原住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权益博弈关系,摸索建立适应新媒介时代的城市管理和发展模式。

    ④其三,坚持原则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寻找自身在历史文化与产业发展上,一软一硬的“双重定位”。理智对待网络流量,锚定主线,抓住机遇,适当玩梗,借势营销。热度来时锦上添花,走时依旧花开半夏。

    ⑤其四,坚持发展性,惠及全民,功在千秋。将独特性、全民性与原则性集于一体,城市形象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为城市区域谋发展。只有守住根本目的不动摇,       动作才能不变形,才能于民族性格的传承、城市文化的传播、产业经济的发展,均有所增益。

    (改选自《南方周末——“破圈的法则与挑战”》)

    【材料三】

    本土特色

    (1)、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全国文旅产业强势复苏,网红城市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竞相登场,不需要任何前奏,这些城市就骤然红了。 B、网红城市打造了文旅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出现也许与社交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有关。 C、当淄博、哈尔滨爆火后,旅游订单爆火,创该站单日旅客到发量历史新高。 D、这些网红城市爆火,离不开城市的载体和符号,既是城市特色的提炼,更是连接城市与网民的“密码”。
    (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要想让网红城市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就需要城市各个系统出色配合,政府的协同能力非常重要。 B、普通老百姓积极利用新兴媒体展示生活日常,大量真实的民间烟火气是城市传播魅力的核心来源。 C、网红城市只需抓住破圈的密码,守住自己的特色就能保障长盛不衰。 D、将城市的独特性、全民性与原则性集于一体,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才能实现为全体人民谋福利、为城市区域谋发展。
    (3)、我们的家乡——米易,近几年也成为攀西地区火热的文旅康养小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米易,爱上了米易!但是想要更好地持续发展县城的优势资源,请结合材料分析,我们应该怎么做?
    (4)、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我们的家乡——米易,有特色美食、有特色农产品、有独特的人文风情以及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让你来做“城市推荐官”,你会怎么推荐自己的家乡呢?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黄令仪(1936-2023),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少年便立志报效祖国,年逾八十仍奋战在科研一线,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用一颗纯粹的“中国心”打造出最硬核的“中国芯”。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她用一生诠释了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1935年,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当众发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振奋了南开师生的爱国情怀,时至今日,仍需我们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 ,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表达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6、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①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②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③“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④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A)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⑤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B)何师傅操一杆微型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⑦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⑧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⑨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⑩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

    ⑪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⑫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兵器,将何爹的剃刀称作“微型青龙偃月”,是因为何爹与关羽有些许相似之处。 B、小说开篇写“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就打道去了镇上”,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崇洋媚外行为的强烈批判。 C、小说结尾处“最后的极乐”既明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暗示何爹的剃头绝活可能退出生活而成为历史。 D、小说中“关公拖刀”“张飞打鼓”等对剃刀功夫的四字命名,体现了小说的古典文化意味,具有文学气息。
    (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1)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 , 突出了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

    (2)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 , 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手法娴熟。

    (3)、《青龙偃月刀》是韩少功“乡土人物”系列作品之一,小说中何爹与三明爹是好友,文中哪些情节体现了他们的情谊?
    (4)、如何看待何爹对传统剃头手艺的坚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7、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③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④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⑤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等。

    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⑦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⑧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

    ⑨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象只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就可以成为意象。 B、“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这是古代诗人反复运用的结果。 C、第⑥段引用诗句,是为了表明同一物象,因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D、本文阐释了意象和物象的关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有什么作用?
    (3)、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构成诗歌的意象,请结合文章⑦⑧段,简要回答。
  • 8、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几乎涵盖陆地上所有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还包括水深低于6米的海域。

    湿地一定是绿色的吗?其实不一定,湿地还可以是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甚至是彩色的。一般来说,湿地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根据湿地名字来判断。如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红树林湿地,虽然叫红树林,但却是一片翠绿。

    湿地仿佛一个调色盘,大自然用它的丹青妙笔绘就了一幅幅斑斓的湿地长卷,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湿地景观。

    (摘编自《湿地是什么颜色的?》)

    【材料二】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等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湿地具有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地提供水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湿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可以给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

    (摘编自《什么是城市湿地?》)》

    【材料三】

    从大庆市区向南,漫溯青草更青处,那是鱼的世界,是鸟的天堂。高铁不时飞驰而过,繁华都市近在咫尺。这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大庆龙凤湿地。几十年来,因着人们的觉醒和护佑,这里成为“油城”大庆一道亮丽的风景带。

    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5050公顷。大庆市打造了“生态桥”龙凤湿地跨线桥,建设了芦苇抚育、湿地补水等项目,设专人负责野生动物养殖救助、周边环境及水面浮萍清理。

    湿地美了,鸟儿来了。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中旬,迁徙鸟类达9批次45万余只。这里每年免费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湿地游”成为大庆旅游的必选项。

    (摘编自《波光与时光里的“百湖之城”》)

    【材料四】

    大庆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利用湿地,在价值实现上发生转变。不断健全湿地用途监管机制,严把建设项目使用湿地关,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

    大庆市狠抓湿地文旅产业,成功举办了中国(大庆)湿地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打造出龙凤观鸟、鱼湖赏莲等知名湿地旅游品牌,各地游客、摄影爱好者常聚于此,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摘编自《黑龙江大庆以“三种理念”推进湿地保护“三个转变”》)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湿地颜色不一定是绿色的,还可以是其他颜色的,我们能够根据湿地名字来判断颜色。 B、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一些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C、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湿地具有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重要的部分。 D、大庆市狠抓湿地文旅产业,成功举办了系列文旅活动,打造出多个知名湿地旅游品牌。
    (2)、材料三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3)、材料中,大庆市除了打造“生态桥”龙凤湿地跨线桥,建设芦苇抚育、湿地补水等项目,在湿地保护方面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说明。
  • 9、【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②出人:超出一般人。③众人:一般人。④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2)蒙以军中多务            辞:

    (3)往事耳                      见:

    (4)是故圣益圣                  是故: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卿今才略                  前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B、当涉猎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余                         能谤讥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不解                      马千里者(《马说》)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古之圣人A其出人B也远矣C犹且D从师而问焉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师说》中的“说”就是这种文体。 B、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其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显示了两人的融洽关系,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C、乙文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甲乙两文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中孙权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劝吕蒙学习,乙文中韩愈对李蟠“能行古道”给予赞扬。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及鲁肃过寻阳。

    (2)作《师说》以贻之。

  • 10、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塞上”指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B、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明轻车简从,写出了诗人行程中内心的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 11、在下列两则材料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神舟”“天宫”“北斗”“玉兔”“嫦娥”“天问”……这些名字,熔铸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假如有机会为中国未来的航天器命名,你会拟写一个怎样的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呢?

    1.请写出该名字并简要阐明理由,不超过50字(标点符号占字数)。

    材料二:

    龙舟竞渡,劈波斩浪。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鼓声、水声、呐喊声,汇成一首催人奋进的交响乐,诠释着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市将在黎明湖举办赛龙舟活动,

    2.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句通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标点符号占字数)。

  • 12、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虹是一个彩色光环,由外环至内环光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通常,我们很难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只能看到半弧彩虹,因为另一半在地平线之下。如果站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虹的宽度色彩与雨滴的大小有关。雨滴愈大,虹带愈窄,;雨滴愈小,虹带愈宽,色彩愈暗淡。

  • 13、用课文原句填空。

    (1)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

    (2)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3) , 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

    (4)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

    (5)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绘了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的“洞庭春晴图”。

    (6)“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谢庄在《月赋》中写道“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等。 B、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中庸》《孟子》《礼记》合称为“四书”。 D、《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的科普巨著,他根据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生动地描写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
  •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巾(guān)       绊(jì)     立(zhù)        咄逼人(duō) B、息(bǐng)       禁(gù)     然(qiāo)       振聋发(kuì) C、(qiàn)       然(mù)     动(cuán)     食壶浆(dān) D、劲(qiú)        菜(qí)       桥(zhàn)     揉造作(jiǎo)
  • 16、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yùn)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huì)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17、微写作

    优秀的文学作品蕴藏着信仰的力量,那些闪光的人物引领着我们前行。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形象阐述其带给你的积极影响。(不少于150字)

    名著推荐:《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红岩》       《平凡的世界》

  • 18、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阅读名著时所用的方法,请根据“阅读方法小贴士”,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简要介绍你阅读该名著时所用的方法。

    阅读方法小贴士

    精读与跳读、快速阅读、圈点与批注、摘抄与做笔记、对比阅读、专题探究……

    名著推荐:《朝花夕拾》             《昆虫记》             《经典常谈》             《名人传》

  • 19、下列选项中,序号对应的名著信息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西游记》中,猪八戒有诸多缺点,如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等,但也不失忠勇和善良,是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在《骆驼祥子》中,他用通俗朴素的叙述笔调,平实亲切的北京口语,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创作前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之一,小说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的战士,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庄征君、严贡生、周进等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 20、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时,描写了词人深夜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甲】词中“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连用,营造了万物静谧、寂寞清冷的氛围。 C、【乙】词上片,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独自开放且无人欣赏,暖阳夕照,处境悲凉。 D、【乙】词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本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赞梅花,与众不同。
    (2)、“诗缘情而托物”,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词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