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语带着语文课本参加研学,邀你共同完成研学笔记。

    【第一站·绍兴兰亭】春风吹过王羲之练字的水塘,几只黄莺在枝头欢跃,让我想起白居易笔下的“几处早莺争暖树,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第二站·宁波天一阁】翻看那些发黄的书页,让我想到了古代一位位文人志士的博大胸怀:而这藏书楼不就像是庇护文化的广厦吗?让我欣然顿悟“②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三站·温州江心屿】独立江中,远眺江岛,忽然明白张岱“莫说相公痴,③”(《湖心亭看雪》)的孤寂心境。

    【第四站:金华双龙洞】攀爬至双龙洞最险峻的崖壁处,眼前云雾缭绕、群山环抱,不禁吟诵起课本中“④”的励志诗句(填写连续两句初中阶段所学的古诗)。

  • 2、江南诗路寻芳

    某社区文化墙需悬挂一副对联,上联为“湖山信是东南美”。以下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项是(  )

    A、沙河灯火连霄汉 B、千载风流此邑佳 C、烟水长流吴越清 D、百业繁荣今古稀
  • 3、市井字词觅踪

    小语对某老宅门楣的“市肆”二字产生浓厚兴趣,邀请你一同探究。

    知识卡片1:“市”字形演变

    知识卡片2:《说文解字》“市”

    买卖所之也。市有垣,从门从  。

    (1)、下面“市”的字形,属于小篆的一项是( )
    A、 B、
    (2)、根据知识卡片2,判断下列句子中“市”的用法,最符合其本义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B、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卖炭翁》) 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停公三十三年》)
  • 4、阅读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这条起伏曲折的道路上,身处不同境况,心有不同状态。此刻的你正处在哪个状态?你期待处在哪个状态?你又如何看待人生的各种状态呢?请你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进行写作。

    【任务一】漫画是否唤起你关于某段生活经历的感悟,请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漫画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进行文学创作;

    【任务三】漫画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抄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5、【读书月主题】做AI时代的理想读者

    【培训资料夹】

    资料一

    亲自读书的重要性(节选)

    陈平原

    所谓“读书”,不外借助文字、图像及声音,在知识的海洋里上下求索。这一寻寻觅觅的过程在挑战你的智力、锤炼你的意志、酝酿你的情绪、完善你的思考,等到你理清思路落笔为文时,其实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即便不做学问、不写文章,这个紧张寻觅的过程,同样决定了你阅读的质量与乐趣。在这个意义上,“过程”的重要性,一点不比“效果”逊色。

    饭要亲口尝,书要亲自读。为什么?因为吃饭以及阅读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如果有一天,人类不需要咀嚼,按一下按钮,肚子就饱了,营养也足够,那并非福音。会读书的人,求知之外,很享受这阅读的过程。这就好像球迷半夜起来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就是为了享受那紧张而刺激的场面:你要是劝人家别看,明早起来告诉你谁输谁赢,那球迷是绝不答应的。

    对于今人来说,如果真想读书,“金钱”及“时间”的障碍不是特别严重:反而是另外两个因素,限制了我们的阅读,一是电脑强大的检索功能,二是铺天盖地的名著缩写及论文提要。现在的读书人,不再欣赏“博闻强记”,这我能理解,因为电脑的检索功能实在太强大了:但省略了寻寻觅觅的阅读过程,则实在有点可惜。

    (引自《阅读时代》2025年第1期)

    资料二:

    (引自中国新闻网2025年4月23日)

    资料三:

    用户对于使用AI技术进行阅读的态度

    (引自“科学+”公众号2025年4月23日)

    (1)、【模拟引导】

    场景一:大未同学认为自己看过《骆驼祥子》的短视频解说,就不用读原著了。

    请从资料一中提炼观点,结合你阅读《骆驼祥子》的体验,引导大未阅读原著。

    (2)、场景二:小来同学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困难重重,决定不读了。

    请参考资料二、三,给小来提供2条运用AI辅助《经典常谈》阅读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附:《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札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3)、【撰写心得】

    请你结合本次培训,以“AI时代,如何做一个理想读者?”为话题,撰写一则心得。

  • 6、文学天地|重磅推介!新锐小小说三则

    原创:温州未来第一中学2025年05月15日9:00浙江

    选文悦读

    ____ .

    ——包文源小小说三则

    汉堡人

    汉堡人的大脑由许多夹层构成,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脑中央入各种夹层,所以头越来越大。

    他们已经遗忘了许多祖先曾经夹过的层次,例如芝士。因为据说芝士不健康,所以政府没收了所有幼年汉堡人脑中央着的芝士层,汉堡人慢慢遗忘了自己以前曾经夹过芝士。

    有极少数汉堡人 , 会始终觉得自己的身体缺少某种未知的事物。他们在生活中游荡,妄图寻找到自己遗失的大脑央层,不过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所以永远在找,也永远无法确认找到了

    回形针人

    回形针人的意识由他央过的文件内容构成:央过政治公文的回形针人扮演官员,夹过经济报表的回形针人扮演商人,央过艺术材料的回形针人扮演艺术家

    有一个回形针人会在自己原本应该央的文件里偷偷央其他东西,在一行行代码里、在超级计算机运行的字符串里、在监控日志里、在无人注意的新闻下滚动的字幕里....偷偷藏入自己喜欢的一句诗。

    他一直想找到一个由回形针人自己书写的句子,然而回形针人的历史中只有“央”这个动作,没有关于“写”的记载。

    为了找到那个关于回形针的句子,他日复一日地继续偷偷在自己原本该夹的文件里,夹进各种来自童谣、流言、怪谈的句子。

    直到某天,他偷央异文的行为被发现了。为了阻止他破坏各类文件内容的规范,人们只

    能让他再也无法央任何文件—一群回形针人合力将他直了。

    他的身体在逐渐扭曲变形中投影出了一连串姿态。那时,他发现了那个句子。一这是回形针人写诗的唯一方式。

    炸鸡

    为了满足星际联邦的“食品道德标准”,炸物者生产出了一种鸡,他们能在油炸中感到快感,即便咽喉、四肢、内脏都已酥脆,不能言语与行动的他们仍旧持续感到幸福,只有被吃下之时才会死去,以此保持食材永远新鲜。

    鸡们立碑感谢伟大的炸物者,赐予他们梦幻、幸福与宇宙的意义。在一颗颗从他们体内翻滚涌上油面的气泡里,某颗是两位相爱的炸鸡爱人共眠的梦吃,某颗是一位炸鸡哲学家关于“炸”的本体论思索,某颗是一位炸鸡物理学家关于油面之外时空的十种模型,某颗是一位炸鸡艺术家用身体沿锅底向油面游动画出的一幅最唯美的气泡爆裂轨迹·

    后来,那片星系在一次超新星爆发中毁灭,鸡们、鸡们的制造者、道德监察员都被炸得酥脆。生命均已死去,除了炸鸡们,即便他们已经支离破碎,在强大引力与斥力被撕碎成夸克尺度,他们仍旧保持着清醒的意识。恒星毁灭释放出的热量像是一口星际油锅,不死的鸡们会在这口横跨千万光年的锅里,无尽沸腾下去。

    直到很多亿年后,这里演化出的新文明,吃下他们。

    最后,这片星际废墟里剩下的,关于这里曾存在过勇气与爱的唯一证明,是某只炸鸡用身体翻涌出的一颗颗气泡构成的一本诗集一《失败学》,独具浪漫幻梦风味。

    [注]《炸鸡》一文,标题由编者增加。

    (1)、【鉴赏点一:怪诞的人物设定】
    “人物”的动机设定都异于常理:(   ),(   )炸鸡能在油炸中获得梦幻、幸福与宇宙的意义,读来令人感到新奇。
    “人物”的结局走向都趋于覆灭:汉堡人永远寻找下去,回形针人被直,炸鸡被新文明下,这些覆灭时刻耐人寻味,值得揣摩。
    ①阅读三则小小说,根据文章内容,补全空白两处。
    ②任选一则小小说,结合结尾画“”句,描摹“人物”覆灭时的心理活动。
    (2)、【鉴赏点二:个性的语言表达】
    本文语言体现作家强烈的个人色彩。
    A.“据说”“直到某天”“后来”等模糊用词(文中画“_”词):
    B.“极少数汉堡人”“有一个回形针人”“某只炸鸡”等不确切指代(文中画“”词):
    C.“永远”“日复一日”“无尽”等夸张表达(文中加点词)。
    选择一项,联系上下文,品析该类词的表达效果。
    (3)、【鉴赏点三:多义的主题寓意】
    推送三篇小小说时,我们将总标题拟为    ▲        ▲    (阐述拟题理由)
    请从下列备选中选择总标题,结合三则小小说具体内容,完成“鉴赏点三”。
    备选:A.怪兽    B.螺旋式失败   C.(自拟)
    (4)、读者声音

    爱读小小说的小小孙

    所以包文源可能很快迎来两种读者。

    前者楼着他的肩膀,称兄道弟,询问下一屉何时出笼?

    后者则是将一纸传票递至收银台,索取蛰伤的医疗补偿。

    你是怎样的读者?请你也用形象的语言分享本次阅读体验。

  • 7、复盘活动

    在古诗文中,物象如何发挥作用?结合本次品鉴活动,简述你的新认识。

  • 8、活动二:骤雨时刻处处情

    【甲】雨势

    张大复

    大雨狂骤,如黄河屈注,沸喊不可止。雷鸣水底,碎碎然往而不收,如小龙漫吟,如伐湿鼓。电光闪闪,如列炬郊行,来著门户,明灭不定。仰视暗云,垂垂欲堕。道上无弗揭而行者,籍肩曳踵,入坎大叫,如啼深林、鬼啸云外,而裂垣败屋之声,隐隐远近间。雨势益恣,每倾注食许时。天辄明,旋即昏暗。如盛怒狂走,气尽念舒,稍稍喘息,而后益纵其所如者。此时胸中亦绝无天青日朗境界,吾其风波之民

    (选自《梅花草堂笔谈》)

    【注】①张大复(约1554-1630),明末文学家,自号“病居士”,少时聪慧,科举不中,四十岁失明后放弃仕途,晚年于病苦困顿中著《梅花草堂笔谈》。②揭:手高举(的样子)。③坎:坑穴。④食许时:约一顿饭的时间。⑤其……欤:表反问语气。

    【乙】骤雨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选自《宋诗选注》)

    【注】①华岳(生卒年不详),南宋爱国志士、诗人。②车:指水车。③侵早:天刚亮。

    借助“比喻梳理图”,品鉴诗文。

    (1)、【赏比喻】请你借助“联想助手”,结合原文,赏析比喻。

    比喻

    联想助手

    具体赏析

    大雨:黄河沸喊

    旧知迁移法: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梁衡)

    乌云:泼浓墨风雨声:翻车轴

    漫画助读法:

    (2)、【感氛围】甲、乙运用多个比喻营造“骤雨”氛围,你是否能感受到氛围的前后变化?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分析。
    (3)、【探心境】同是“骤雨”环境,甲、乙不同的喻体选择,对传达作家的不同心境有何作用?请借助诗文结尾画线句,阐述你的理解。
  • 9、活动一:抒情时节家家雨

    请根据所学,填写①-⑥处,补全含“雨”的诗句。

  • 10、请根据学校广播站审稿意见,完成稿件修改。

    “时评速递”审稿单

    稿件标题

    机器人半马:在跌倒中积蓄进步力量

    投稿人

    大华

    送审日期

    2025年5月13日

    审回日期

    2025年5月15日

    正文内容

    审稿意见

    近日,北京亦庄开跑的一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备受(甲)属目。机器人在21.0975公里赛道上状况百出:摔倒、换电、降温、再出发.比赛中的这些“翻车名场面”恰恰是技术(乙)叠代的坐标。

    这场赛事没有绝对的失败者—之所以有些机器人未达终点,是因为参与比赛的机器人都在积累宝贵的数据资产。马拉松(丙)竞技的“极限测试”,可以①开拓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空间,②评估机器人现行技术的成熟度,③发现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性能。有参赛队工程师坦言:“我们收集的过程数据,价值远超比赛名次。”

    a.甲、乙、丙画“_”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修正。

    b.画“____”句子中的关联词使用存疑,请明确语意并修正。

    c.“①②③”句语序需优化,请重新排序。

    d建议给本则时评补充一段评论性结尾,以突出观点,传达意义。

    审稿结论:修改后录用。

    (1)、请根据“意见a”,指出错别字并修正。

    (甲)改为(乙)改为(丙)改为

    (2)、根据“意见b”,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以下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有些机器人未达终点,参与比赛的机器人也都在积累宝贵的数据资产。 B、不仅有些机器人未达终点,而且参与比赛的机器人都在积累宝贵的数据资产。 C、虽然有些机器人未达终点,但是参与比赛的机器人都在积累宝贵的数据资产。 D、也许有些机器人未达终点,也许参与比赛的机器人都在积累宝贵的数据资产。
    (3)、根据“意见c”,你认为以下语序调整合理的一项是( )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4)、请根据“意见d”,从备选中选择一组词,为本则时评拟写结尾,不超过50字。(备选:“当下”与“未来”:“跌倒”与“爬起”:“不完美”与“完美”)
  • 11、学校校刊开展“青春之路”主题征文,请你参与。

    “青春之路”主题征文启事

    【征稿对象】全校九年级学生

    【征稿目的】青春,是一场永不停息的跋涉。青春路上,我们时而面临无路之境,时而陷入多路迷局,时而迎来择路瞬间…你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面对青春路上的这些困境,我们该如何应对?请阅读下列名家语录,结合你的经历,向你的学弟学妹展示你的生活、你的思考、你的想象!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征稿要求】(一)可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可根据你的理解发表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也可根据你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二)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截稿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6月6日

  • 12、阅读

    【材料一】

    当前,多地中小学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人民日报教育版头条稿件《看,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探访多地中小学课间“微改革”,引起广泛关注。

    对话嘉宾:王攀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

    吴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

    记者:____。

    王攀:对学生而言,课间活动不仅是体育活动,更是放松身心、自我调节的好机会。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对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安排做出调整,原则上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考量,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小切口,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长远看,张弛有度的一日学习生活,或将带给孩子从容自若的一生。

    吴键:5分钟的“微改革”针对的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一“消失不见”的课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出于安全考虑,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课间不允许学生随意走出教室,且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学生被“园养”在教室,厕所成为孩子“社交角落”,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选自《5分钟“微改革”,带来什么?》,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5日)

    【材料二】

    奉化居敬小学的课间15分钟被注入别样起味。在学校的人工智能棋类教室里,一台台高约40厘米、通体洁白、头部带液晶显示屏的机器人,正用机械爪灵活抓取立体棋子,与对面的学生投入对弈。这位AI棋手相当“聪慧”,不仅能与人机对弈,还具备记谱复盘等多样功能。在这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棋艺渐长,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慈溪市慈吉实验学校在课间15分钟开启了一场非遗之旅。学校特意邀请宁波市非遗传承人、“面人孙”工作室负责人孙文聪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

    (选自《课间延长至15分钟,孩子们都在玩什么?》,央广网2025年3月11日)

    【材料三】

    (来源:小红书)

    【材料四】

    采荷实验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4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只有19%的学生通常会在课间进行体育活动,约33%的学生选择上厕所或接水,利下的学生会闭目养神、聊天,或预习、复习功课。看到这份调查结果,采荷实验学校校长直言在意料之中:“这学期刚开始,我们老师一起商量如何安排课间活动时也有疑问,安排这么多体育运动,学生是不是都喜欢?”这位“90后”校长也能理解待在救室里的学生,“15分钟要干什么,不能一刀切,青春期是最渴望人际交往与同伴认同的阶段,但现在想在学校里拥有一段健康、稳固的友谊越来越难,“课间15分钟”最主要的目的,我觉得是呼唤学校社交属性的回归。”而坐在教室里和同学聊聊天,结伴一起在走廊走走,同样能满足学生社交的需求。

    (选自《近八成学生课间更想“静”下来》,杭州日报2025年3月31日

    (1)、阅读上述材料,完成关于“课间15分钟”调查采访的有关任务。

    ①【材料一】是人民日报记者的访谈实录。根据嘉宾回答,推断记者提问内容。

    ②如果你要开展校园调查,请根据不同采访对象分别设计一个问题。

    面向校长提问:

    面向同学提问:

    (2)、课间15分钟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挑战?请根据材料阅读,简要回答。
    (3)、如果【材料三】漫画中的老师或小朋友就在你的身边,你想对她(他)说些什么?要求选择一个对象,结合其他材料的阅读所得和生活体验,简洁得体地表达。

    我想对(   )(老师/小朋友)说:(   )。

  • 13、阅读

    拾取岁月的珍珠

    迟子建

    ①回忆让时光倒流。

    ②翻阅过去40年间写下的非虚构文字,那些远行和尘封的日子,像月下的迷离树影,又在晚风中交错浮现了。

    ③童年时父亲用罐头瓶,给我做了一盏迎新的灯,我在除夕夜走街串巷时,不再怕夜黑:母亲在雨雪交加的时刻,给沉浸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作中的我,送来回家的伞,怕被命运风雨淋湿的我,再被自然的雨雪淋湿;爱人离世的前三天,我们还携手去花店,买了娇艳的玫瑰和康乃馨,可是看不见的魔鬼给他的生命,亮起了永远的红灯,让我在雪山脚下的长夜仰望星空时,是那么地想在星星的眼眸,发现他的目光—哪怕隔世,也是照耀;30年前我和同事去北极村奔赴白夜时,终于明白外祖母的存在,才是我生命中永不消逝的白夜;还有童年时我和姐姐弟弟在山林小镇,那些孩子间可爱的“战争”,都是那么难以忘怀。

    ④除了亲人和乡邻,故乡的山林、溪流、风雪、庄稼、动物、农具、蚊烟、吃食等等,这些让生活熠熠闪光的珍珠,这岁月最美的镶嵌物,也成为我追忆的对象。

    ⑤我发现夏日的天空能涌起九级浪:冬天的火炉会唱歌;一滴水可以有三生三世:时光会在音乐中飞舞:疼痛可以唤醒我对黑暗的柔情。

    ⑥我还在慢行列车上看过在大平原的朝阳中翻起舞的鹤:在西栅的深夜听过清寂的榔声:在张家界的月下竹林感受萤火虫带来的幽微光明:在察布查尔看一支飞向泥土的箭:在上海的冷风中追寻鲁迅先生的足迹;在香港假日祭奠萧红女士:在巴黎的石桥下感受它优雅的流水;在俄罗斯的泥泞中遥想春天;在尼亚加拉的彩虹前心念隔世爱人:在都柏林的酒吧饮黑啤酒看欧洲杯;在柏林墙下看形形色色的涂鸦:在法国诺曼底海岸穿行于阵亡者庞大墓群中反思战争;在墨西哥城欣赏里维拉的壁画和卡洛在蓝屋留下的画作:在西班牙阿尔卡拉遥想王冠应该加冕于谁;在芝加哥艺术馆为那些宸撼心灵的艺术品而痴狂。

    ⑦这些行走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许浮光掠影,不够深刻,但它真切记录了那一段段仿佛含着雨露的时光,令人怀恋。

    ⑧好时光仿佛一场场冬日的妖烧霜花,盛开和消逝,总在刹那之间。它留下的痕迹有黑有白—黑的是年长后睡眠渐短而更多感受到的长夜;白的则是愈来愈多的白发。我发现白发很浪漫,不像青春的黑发直溜溜的,它像五线谱一样曲曲弯弯。人也许还没活通透呢,白发却是活明白了,开始在我们头顶跳起舞啦!

    ⑨一个甲子的时光过去了,无论是苦辣酸甜,还是风霜雨雪:无论是喜乐哀愁,还是悲欢离别,都像电影的分镜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幕靠地上演了。经历了这一切,你会更深切地懂得爱与包容,懂得感恩与怀恋。没有哪个日出是平凡的,也没有哪个夜晚是贫乏的。所幸生机、勇气和信心,没有被磨蚀掉,它们依然绵密地埋藏于生命的肌理,与我共呼吸。

    ⑩而到了耳顺之年,能够更多地倾听不同的声音,更深地理解复杂的人性,保持自己的音色,坚韧而独立,入世而出世,那么生命之河,依然会泛起动人的涟游。

    ⑪深秋了,万木萧萧,候鸟又开始了迁从的旅程。此时的天空仿佛春运的车站和机场,异常繁忙。我看过一个资料,被迫成为北地羁鸟的,除了伤病无法南飞的,还有因贪食浆果而了的鸟儿。我故乡的野生都柿(蓝莓),就是可以醉人的浆果,我童年曾在采山时吃醉过。醉了的候鸟,翅膀就是败军的旗帜,岂能高飞。而如采它们抵御不了浆果的诱惑,一再吃醉,就会错过最佳迁徒时刻,被突然而至的大雪阻断脚步。留下的醉鸟,有的在瑟瑟发抖中失去生命,有的则在搏击中傲然适应了寒流,成为暴风雪中展翅的一员。

    ⑫我羡慕和钦佩后一种醉鸟,无拘无束地欣享大自然赐子的琼浆,无畏无惧命运轨迹的改变,率性天真,自由舒展,不期然间开辟了生命新天地,迎来另一番好时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1月10日,有删节)

    (1)、阅读选文,根据要求回答。

    ①梳理作者在文中的回忆,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其内容。

    ②根据阅读体验,说说回忆性散文以什么方式呈现回忆内容。

    (2)、根据要求,品味本文的语言。

    ①还有童年时我和姐姐弟弟在山林小镇,那些孩子间可爱的“战争”,都是那么难以忘怀。(从用词的角度品析)

    ②我发现白发很浪漫,不像青春的黑发直溜溜的,它像五线谱一样曲曲弯弯。人也许还没活通透呢,白发却是活明白了,开始在我们头顶跳起舞啦!(从修辞角度品析)

    (3)、阅读选文的⑤⑥段时,小语和小文在阅读时发生了讨论,请你参与。

    小语:我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了一处错误,第⑤⑥段中的分号应该改为逗号。

    小文:哦!我们一起查找资料,看看是否能解释这个现象。

    【资料一】根据《标点符号使用法》,分号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若分句内部无逗号,通常无需使用分号。但这只是原则性的规定,适用于语法层面,实际应用中要复杂得多。

    【资料二】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文学创作中允许一定灵活性。在文学性散文中,标点符号常服务于表达需求而非刻板规则,这也属于作者的个性化表达。

    小语:这不属于误用。分号在这里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4)、回忆性散文常通过往事探讨人生、社会。作者在文末说“慕和钦佩后一种醉鸟”,请结合全文,分析蕴含其中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 14、【任务四:思辨争鸣】

    组员围绕“因境对人的影响”展开辩论。你支持哪方的观点?请从备选的名著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具体情节写一段发言稿,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20字左右。

    正方观点:困境利于人的成长!

    反方观点:困境有碍人的成长!

    备选人物:A.孙悟空(《西游记》)  B.祥子(《骆驼祥子》)  C.匡超人(《儒林外史》)D.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

  • 15、【任务三:诗文联读】

    探究组发现北宋文人王禹偶与苏轼先后被贬黄州。在困境中,他们以笔墨为舟,寻求自渡之路。请你参与赏析,体会文人的精神困境与诗意突围。

    【甲】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 , 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此文是王禹偶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作。②刳(kū):削剔,挖空。③雉蝶(dié)圮毁:城上的矮墙倒塌毁坏。④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阔。⑤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⑥稔:谷子一熟叫作一稔,指一年。

    【乙】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船耕的地方。②野人:泛指村野之人,此处为作者自称。③荦(luò)确:石多而坚硬的样子。④铿然:声音响亮貌。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屋皆然      至陈,车辆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B、不可状     此人一一为言所闻(《桃花源记》) C、诗韵清     湖中人鸟声俱(《湖心亭看雪》) D、岂惧竹楼之朽乎     寒署节(《愚公移山》)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从下列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 )
    蓁莽A荒秽B因作小楼C二间D与月波E楼通。
    (3)、探究组发现【甲】为文,【乙】为诗,但在写作技法上不乏共性。下面是组员整理的共性策略,请根据要求,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策略

    阅读任务

    以声传情

    ①甲文和乙诗都涉及对声音的描墓,请分析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

    隐喻寄意

    ②甲文中的“竹楼”与乙诗中的“路”都带有隐喻色彩,请结合下面的思考锦囊,探究两者的隐喻义。

    思考锦囊

    古诗文中的意象常带有隐喻色彩。解读意象的隐喻义,

    可结合意象的特点,并联系诗人的经历进行探究。

    (4)、甲文文末划横线句流露出作者王禹偶对“与我同志”之人的期待,你认为下列哪位作者与他的志趣最为相近?请结合作品简述理由。

    A.范仲淹(《岳阳楼记》)

    B.欧阳修(《醉翁亭记》)

    C.刘禹锡(《陋室铭》)

  • 16、探究组发现“仕途受挫”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常见的困境。下列诗文中的加点词不能解释为“降职”之意的一项是( )
    A、三年宦此栖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潮州路八千 D、陟罚臧
  • 17、【任务二:诗文漫溯】

    下面是探究组在整理古诗文名句时写下的语段,请根据要求完成填空或选择。

    文言诗文中的困境与突围,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道深刻而复杂的文化景观。苦闷于生命短暂,曹操高歌“烈士暮年,①____”(《龟虽寿》),以昂扬斗志突破时空局限:受缚于仕途失意,吴均借山水抒怀,吟咏“莺飞房天者,②____;经纶世务者,③____”(《与朱元思书》),在自然中寻求超脱:困囿于离愁别绪,王勃挥毫写下“海内存知己,④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豁达胸襟消解别离之痛:挣扎于战乱流离,杜甫发出“⑤____,⑥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呐喊,他心系⑦(A)(A.xì  B.jì)苍生,推己及人,以济世情怀超越个人苦难他们从未因人生的各种困境而tuí⑧____唐,而是始终怀着一腔热chén⑨____,凿刻出最壮美的生命印记。

    (1)、根据积累,完成①--⑥古诗文名句填空。
    (2)、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完成⑦⑧⑨。
  • 18、【任务一:汉字探源】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请根据探究组整理的资料,推测字义。

    “困”字的甲骨文字形,由“口”(象征围墙或封闭范围)和其中的“木”(树木)构成。由此推测,“困”字的本义是引申为困境、围困等义。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祛魅”一词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引发热议,它指去除他人、事物或现象的神秘性、神圣性和魅慈性,使其回归到更真实、普通的状态。这不仅仅是对他人、世界的重新认识,更是对自己内心的调整。比如,在追星的过程中发现了偶像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就会更理性地看待偶像;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原本被视为神秘的现象其实也有合理的解释;巴黎奥运会赛场上,中国队无所畏惧,创造了历史,击破了偏见,也是对“祛魅”的最好诠释。

    结合上述材料,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20、阅读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辛,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握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完宗造使者往风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装度、崔群曰:“愈言讦牾 , 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救。”于是中外骇惧虽威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丙】伯夷颂

    [唐]韩念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赛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慈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率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选自《韩愈集全鉴》,有删改)

    【注释】①会:伯兄韩会。②鞠:抚养。③讦牾(jié wǔ):冒犯。④乖剌(là):博谬失当。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

    愈生三岁而

    词类活用

    .

    记数千百言

    课内迁移法:日有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

    能通《六经》百家学

    查找字典法:①竭尽;②止,终;③都,全部

    (填序号)

    率乎泰山不足为

    结合语境推断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3)、有同学认为“欲为圣明除事”是韩愈的不邂追求。请你结合乙文分析印证。
    (4)、在了解韩愈后,你认为韩愈能否称得上他在丙文中所提到的“豪杰之士”?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