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吾始至琼州,环视天水,横无际涯,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孰不在岛者?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时,水涸,蚁径去,见其友,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顷刻间竟化险为夷?念此可以一笑。

    (苏轼《试笔自书》,有删改)

    【注释】①大瀛(yíng)海:范围最广大的海。②覆:倒。③芥:小草。

    (1)、借助《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古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句子

    I.字音(填字母)

    II.词语理解(填序号)

    III.句子翻译

    A.   héng       ①门前的木栅栏。②与“纵”相对。③宽阔、广远。

    B.hèng       ①粗暴、不讲理。②不吉利的、意外的。

    (1)水中藻、荇交




    (2)环视天水,无际涯。




    A.jǐ   ①古水名。②姓

    B.   jì   ①渡,过河。②通,贯通。

    (3)茫然不知所



    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渡过。

    (2)、阅读两文,分别概括苏轼是如何调整心态的。
  •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是李杨同学的学习笔记,请你帮他补全表格中的内容。

    诗句

    易混淆字

    词义

    探究结果

    示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萋(凄)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凄:寂寞、冷落,凄惨。

    “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的是鹦鹉洲绿树成荫,草木茂盛,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凄”的意思不符合此景,所以此处不能写作“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决(绝)

    决:断,断裂(极言睁眼之大之久)。

    绝:极、非常;最。

    (2)、同学们集体朗诵《望岳》,你觉得哪种风格的音乐更适合作背景音乐?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欢快明朗          B.慷慨激昂

  • 3、讲“东坡故事”大赛于2024年6月底举行,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作为一名参赛选手,你将从确定主题、等方面做准备。
    (2)、张东同学因身体不适不能参加大赛彩排活动。下面是他的请假条,其中两处有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请假条

    尊敬的李老师:

    我因为身体不舒服,特向您请假,恳请批准。

    此致

    敬礼!

    张东

    2024年6月25日

    (1)这则请假条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这则请假条内容不完整,请写出修改意见。

  • 4、在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原句。

    苏轼六十二岁,被贬海南。海南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地域文化使其心灵逐渐解脱枷锁,达到沉稳平和。

    船行海上,放眼望去,“ , 山岛竦峙”(《观沧海》),此时的他百感交集。停驻临高,举目四望,家乡遥不可及,“”的思乡情再次涌起。抵达儋州,他居无室、病无药,更无“ , 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闲适生活。他始终心系百姓,怀“”(《岳阳楼记》)之心,兴修水利、修建学堂,为民造福;他登儋耳山,展“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之志;他吃生蚝、喝美酒、赏明月,抒“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愿。正如他所言“海南万里真吾乡”!

  • 5、“寻东坡足迹”研学活动在海口苏公祠开展。听了李文同学对苏公祠的讲解,同学们提出了若干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苏东坡,这位千百年来受人敬仰的北宋文豪,一生屡遭贬谪,却风起云涌 , 堪称传奇。早年眉山修身养志,弱出蜀入京,金榜题名,一举成名天下知。正值盛年被贬黄州,人到暮年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世人眼中的天涯海角,在他眼里却变得绚丽多姿、生机盎然。

    苏轼是千年一遇的   kuàng(     )世奇才,他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学方面无所不能。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宋代的诗、词、文在他手里达到了高峰。

    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东坡肉、龙井虾仁流传至今……

    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心态乐观豁达,他的诗词豪迈酒脱,_________。

    (1)关于字音

    同学1:“冠”字的音读错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冠”读guān音时,解释为帽子;读guàn音时,意思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弱冠”指男子不到二十岁。

    (1)我来正音:

    加点字“冠”的读音是:

    (2)关于字形

    同学2:“kuàng世奇才”的“kuàng”不会写。

    (2)我来填字:

    kuàng世奇才

    (3)关于成语

    同学3:画双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3)我来选词:

    A.百折不挠

    B.跌宕起伏

    (4)关于句子

    ①同学4:“他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学方面无所不能。这句话有语病。

    ②)班级进行仿写接龙大赛:仿照画横线句再补写一个句子。

    (4)

    ①我来改句:

    ②我来接龙:

    (5)关于口语交际

    同学5:李文同学因为出现错误感到很难过,我们怎么安慰她?

    (5)我来安慰:

  • 6、从四副作品中任选一幅,用简体楷书,按现代汉语书写顺序,将作品内容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米字格内。

    A.             B.          C.       D.   

  • 7、2024年4月2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在“苏轼主题文物展·身行万里”展区,师生了解到苏东坡曾任八州太守,所任之地社会安定、百姓和乐,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如果用一幅行书作品来描绘这一景象,下边作品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 8、阅读材料:“每一朵野花都不模仿另一朵,它们认真做自己,所以春天才百花争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5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9、请根据作文的开头,自拟题目,续写一篇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体裁为记叙文,不少于55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开头:“叮!时光机启动成功。”我凝视着眼前这台闪耀着银光的神秘机器,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与发明,这台时光机终于迎来了它的首次试运行。手指轻轻触碰启动按钮,瞬间,一股耀眼的白光将我紧紧包裹……

    提示:你可以选择回到过去的某个重要时刻,弥补曾经的遗憾,如挽救一段友情、改变一个决定或见证一段历史;或者,你也可以勇敢地前往未来,探索未知的世界,遇见未来的自己,体验科技的高度发展或社会的深刻变革……

  • 10、名著阅读,回答问题。

    好的书名往往内涵丰富。请仿照示例,从下面名著中任选一部,解读其书名。

    《朝花夕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本指红军战士帽子上的红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它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 11、下列名著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台词

    人物

    经典形象魅力

    A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

    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钢铁战士形象

    B

    “我是站在被压迫人民的一边的,现在如此,而且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远站在被压迫国家人民的一边!”

    尼摩船长

    一个追求正义的民族志士形象

    C

    “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爱

    一个敢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

    D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李逵

    一个除暴安良的草莽好汉形象

    A、A B、B C、C D、D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遇见野牦牛

    余显斌

    ①去阿里的路上,已经是黄昏了,我很着急,车子飞快地行驶着,一不小心冲出了路外,我整个人被摔了出来,晕倒在无边的雪地里。醒来时,面前是一大一小两只纯黑色的野生牦牛,正甩着长毛,津津有味地吃着我背包中的糍粑。

    ②我屏住呼吸,额头出汗了。在藏地,野生牦牛跟家牦牛可不一样,性格火暴,动辄伤人,有时被惹恼了,甚至会喷着粗气,朝汽车冲过去。

    ③我担心遭遇它们袭击。趁其不注意,便微倾身子小心翼翼贴着雪地轻轻爬着,一寸一寸,将自己挪到一块大石后藏起来,悄悄探出脑袋观察着。只见它俩慢悠悠地吃着糍粑,时不时甩甩尾巴,满足地叫两声,或抬起头望向远处的雪山,那双眼睛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其中一只偶尔漫不经心扫我一眼,但丝毫没有搭理的意思。

    ④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不再紧张,但同时也感到寒冷正在渗入体内,如同置身冰窖。雪山的夜幕逐渐降临,虽仍是一片白亮,可温度却在不停下降。我悄悄来到车旁,企图开动车子逃离,但多方周旋都只是徒劳。车坏了,看来今晚只能在这里过夜了。此时车里早已如冰窖一般,一夜过去,我一定会成为一具永远都不再醒来的冰雕。

    ⑤我心中难受,想起父母,想起家人,一阵阵悔意涌上心头。

    ⑥天是蓝的,就在头顶,蓝得透明,蓝得看不见底。一颗颗星星伸手可及,晶亮晶亮的带着细碎的光芒,布满天空。这些光芒显得格外冰冷,如冰花一样。

    ⑦我哆嗦着,缩成了一团,呼吸都带着冷气。车里仅有一个背包可供我抱在怀里,但根本不起作用。远处,在蓝光和白光的交错中,两只野牦牛的黑色剪影,显得格外清晰,连弯弯的犄角都能清楚看见。它们也是走散的牦牛吧!此时,两只牦牛正紧紧地挨着。凭借这几天在高原行走的经验,我知道它们这样是为了互相取暖,为了御寒。

    ⑧我心里突然一动,为什么不去加入它们呢?

    ⑨不,它们肯定会用那刺刀般的犄角顶我,把我伤害得很惨。

    ⑩可是,不去会冻死的。

    ⑪时间慢慢流逝着,天空蓝得静谧,星星亮得透明,它们所释放的寒气,如恶狼般围困着我,侵袭着我的身体,咬啮着我的神经,冲毁着我最后的坚持。终于,我忍不住了,心说,伤害就伤害吧,总比冻死好。想到这些,我咬咬牙,朝着那两只牦牛走过去,一寸一寸,慢慢靠近。才几步,就惊醒了那只大的,我一个激灵正打算逃跑,却见它只是抬起头看着我,在天光的映衬下,那双眼睛依然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不一会儿,它再次把头垂下靠近旁边的小牦牛,那只小牦牛早已熟睡,发出轻微的鼾声。

    ⑫我放心了,再次慢慢靠近把身子轻轻贴向他们,很快,一股暖意就弥漫到我身上,虽然还是很冷,可比刚才强多了。伴随着他们轻微的鼾声和淡淡的毛腥味,我那颗彷徨无助的心终于安静下来,也同他们一起进入了梦乡。

    ⑬天空依旧蓝得一尘不染,好像亘古如此,远远看去,雪山在天幕下显得庄严、庄重,泛着洁净的光芒,和天光映衬着,也相互沁润着。

    ⑭天亮后,我等来了救援的人。当听说我和野牦牛相互取暖、一起入眠、并支撑了一夜时,大家都睁大了眼睛,不断地发出惊叹。此时,两只野牦牛已走向雪山的那边,太阳出来了,照在无边的雪地上,一片红白交杂。在雪山的山脊上,不是两只,竟然是一群野牦牛。那两只走散的野牦牛,显然已找到了他们的同伴。

    ⑮我很高兴,对着牦牛群挥舞着胳膊,大声喊着:“牦牛,你好,你们好。”

    ⑯我的声音在雪山上远远地传开,传向遥远的天边:“你好,你好,你们好……”

    ⑰牦牛群慢慢远去,远去,庄严的影子映衬在雪峰天光之间,如雕塑一般。我想,我还会回来的,还会回到这片土地的。到时,还能和你们相逢吗?

    ⑱那一刻,我流泪了。

    (选自2023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中学正在举办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课本剧拍摄活动,小陶拟用本文作为拍摄素材,请你参与完成脚本的撰写。

    【理相遇轨迹,感心路历程】

    【见细微之处,品语言特色】

    【赏优美环境,见匠心之妙】

    【补剧本尾声,悟人与自然】

    (1)、为了取镜,请帮忙梳理“我”和野牦牛相遇的有关情节和心理变化,完成思维导图。

    (2)、小陶在精选解说词时,发现文中好多句子动人心弦,他摘选了一句,请从修辞角度帮他分析其精妙之处。

    它们所释放的寒气,如恶狼般围困着我,侵袭着我的身体,咬啮着我的神经,冲毁着我最后的坚持。

    (3)、拍摄当天,道具组忘了准备“蓝天”“雪山”等拍摄背景,小陶坚定地认为这些背景必不可少,请你结合文中第⑬段分析理由。

    天空依旧蓝得一尘不染,好像亘古如此,远远看去,雪山在天幕下显得庄严、庄重,泛着洁净的光芒,和天光映衬着,也相互沁润着。

    (4)、拍摄完成后,小陶打算引用《绿色中国》中的话作为剧幕尾声,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这段话谈谈你的启示。

    “野牦牛,雪域高原的神兽。它们虽然高大,但能够与周边的藏羚羊、藏野驴以及藏民和谐共处。它们不是敌人,而是共同守望这片高原净土的朋友。”

    ——《绿色中国》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校园内人群密集、运动场所集中,心搏骤停发生风险较高。”据某全国政协委员介绍,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校园里,师生心肺复苏技能普及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率都较低。在他看来,校园急救普及越来越重要。

    ②这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提高校园AED配置率并推动校园AED设备管理维护标准化规范落地实施;提高校园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和效率;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校园,推动急救资源下沉。

    (摘编自《提高校园急救设施和急救技能普及率》,“人民网”2024年3月8日)

    【材料二】

    急救方法需要普及,学校应是第一普及场所。据报道,因一些原因,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尚未全部开设“急救教育”相关课程,且校园急救设施配备不足,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也较低,急救知识培训也未跟上。可见,让“急救课”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十分必要。2021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学校应急救护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其目的就是通过“校园急救知识培训”,使“应急救护”成为每个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让“急救课”走进更多学校,还需有必要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要将“急救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分层实施,制定不同阶段的课程;其次,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将“急救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或课程,鼓励引导一定比例的教师取得应急救护专业资质;最后,要保障一定专项经费。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急救教育”推广运用专项经费,在教育培训经费中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要确保应急救护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这些保障机制国家已逐步建立。

    (摘编自《让急救课成为学校每个孩子必修课》,“人民网”2023年4月11日)

    【材料三】

    目前,学校已把安全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把安全意识当成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并据此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只有持续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教育常态化开展,才能让“安全”二字深深铭刻在孩子们心中并逐渐践行于日常。

    中暑:遇见中暑者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迅速将中暑者移至阴凉通风处;②让中暑者安静休息,用凉水湿敷身体,喝些含盐的清凉饮料;③严重时马上将其送医院急救。


    蜂蜇:①被蜜蜂蜇伤,应小心将残留毒刺拔出,轻轻挤捏伤口,挤出毒液,涂点氨水或苏打水;②被黄蜂蜇伤,应涂醋酸水,以中和毒液,并局部冷敷减轻肿痛;③若出现恶心、头晕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摘编自《校园急救知识指南——10类校园常见急症的“教科书式操作”》2024年2月23日)

    【材料四】

    ①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试点建设原则坚持分类探索。结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学校类型开展多元探索,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急救教育育人体系。学前阶段,了解简单急救常识,树立安全健康意识;义务教育阶段,熟悉基本急救知识,增强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高中教育阶段,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倡导救护志愿服务。

    ②普及教育知识。将急救教育融入学校的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军训、急救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学校急救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率。

    ③配备急救设施。试点学校要按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摘编自《教育部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新华网”2023年4月7日)

    (1)、为了让“急救课”走进更多学校,国家建立了哪些保障机制?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你校被拟选定为“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之一。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如何配合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工作的开展?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回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应当重视校园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尽量提高校园AED等急救设备的配置率。 B、只要开展了安全教育,就能让“安全”二字铭刻在孩子们心中并践行于日常生活。 C、被黄蜂蜇伤后,我们可马上涂醋酸水并局部冷敷,若感觉恶心、头晕,应卧床休息。 D、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熟练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并能主导日常急救工作。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问侍臣:“创业与守成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 , 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所以动心

    (2)入则无法家

    (3)创业与守成

    (2)、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4)、【甲】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积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另举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新媒体与青少年成长”主题活动,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微信是一款手机通讯软件。支持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单聊及群聊,还能根据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带给人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材料二:微信成“危信”,引起很多人的担忧。一些网友认为,微信比QQ等网络聊天工具更可怕,因为微信交友更迅速,见面也更容易,一些警惕性不高尤其是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骗。除此之外,微信海量信息中错讹多,读来让人有种碎片化之感。

    (1)、任务一:请从微信的优点和弊端两方面,用“既……又……”的句式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任务二:班级讨论会上,有同学认为“微信对中学生弊大于利”。作为班长,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围绕“合理使用微信”拟写一条建议提纲。要求:采用动宾结构短语;体现趋利避害的辩证思维。如:善用智能功能。
  • 16、默写古诗文。

    (1)古人常常借用典故表情达意。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① , ②”两句,以古代名贤自比,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

    (2)请将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上联:两袖清风存正气       下联:③

    (3)请你结合语境,填写古诗词,完成以下对话。

    小豫:《哪吒2》经典动作引起了全网模仿。还是传统文化更有魅力,根植于百姓内心。咱们来个诗词串烧吧,就从《诗经》的第一句开始吧,“④ , ⑤。窈窕淑女,⑥。”

    小文:“⑦ , 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小豫:岑参以春意写冬景,乐观豪迈!听我的:“⑨ , ⑩。(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小文:诗中禽鸟成群,春意盎然,挺应景的,春节嘛,阖家团圆,没能和亲人团聚的游子,我们也祝福他们“⑪ , ⑫。(苏轼《水调歌头》)”

    小豫:虽说没有圆月,但共看电影也是在传递祝福啦!

  • 17、大作文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

    这句话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记叙文内容充实,情感真切;

    ②议论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少于600字。

  • 18、大作文

    回顾,《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回过头来看;②回想,反思。回顾一诗一文,回顾一人一事,回顾一段时光……回顾过往,总有新知。

    请以“回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记叙文内容充实,情感真切;

    ②议论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少于600字。

  • 19、小作文

    以下资料卡是校报记者整理出的“名家谈写作”经典语录。请你阅读后将三位名家的写作建议进行梳理与整合,写一段体现你思考与感悟的学习心得。作品将刊登在校报“写作之我见”专栏,不少于150字。

    名家谈写作

    我经常一个人在街上走,走到一个角落,停下来看看周围的情境和人物,这个时候的感觉是很特别的。

    ——余华

    写作就像是一场修行,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写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贾平凹

    写作一定要有激情,只有充满激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

    ——莫言

  • 20、班级举行“经典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小组活动并完成任务。
    (1)、人工智能(AI)具有模拟历史名人与用户对话的功能。小语小组尝试用AI与朱自清先生对话。请你将下面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小语:朱先生好,我是八年级学生小语。很期待与您交流。目前,我们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有一些困惑,如兴趣不高、读不太懂。面对这种情形,您有好的建议吗?

    朱自清:你好,小语。苏轼曾说过“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说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同学们可以先按兴趣或目的读。

    小语:哦,明白了。您说的是我们可以采用(阅读方法)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是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内容与《经典常谈》中介绍的传统文化经典有关联。比如,你学过《唐雎不辱使命》或《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后,还希望拓展《战国策》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战国策〉第八》。

    小语:确实是。我读《〈战国策〉第八》时有了新的认识,如。谢谢您,朱先生。

    (2)、小文小组根据兴趣,以《西游记》中的重要地点与精彩故事为专题,绘制了“唐僧西行途经诸山简略图”。请你在图中空缺处填写相应的故事情节。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