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1分)

  • 1. 请补充下面对话中的古诗文。

    主持人:诵读诗文,我们可以欣赏无限旖旎的自然风光。

    小语:“中无杂树,① , ②”(《桃花源记》),桃花源落花纷纷的绝美景色让人陶醉不已。

    小文:“曲径通幽处,③”(《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令人心驰神往。

    小美:“④ , ⑤”(《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水天一色、包容万象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

    主持人:诵读诗文,我们可以品味古代先贤的人格魅力。

    小启:《关雎》中“⑥ , 君子好逑”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小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⑦ , ⑧”展现了王勃乐观旷达的心态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小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⑨ , ⑩”表达了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小超:陆游《卜算子·咏梅》中“⑪ , ⑫。”通过梅花的品质表达诗人坚贞自守的人格魅力。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乡野烟火处,节庆渐浓时,迅哥儿在皎洁的月光下,守候yì lì于赵庄临河的戏台,带我们____江南水乡的社戏;回延安的途中,贺敬之将陕北的山水、田野、村庄等风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景描绘得____,呈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黄土高原上,茂腾腾的后生以强健的身姿舞出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仿佛冲破了一切的束缚和jī bàn。

    这幅民俗的生活画卷,不仅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更展现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们享受着大自然和传统的____,享受着生活的烟火气和诗意,měi bù shèng shōu。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ì lì 

    ②jī bàn

    ③měi bù shèng shōu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领会    淋漓尽致    赠送 B、领略    淋漓尽致    馈赠 C、领会    栩栩如生    馈赠 D、领略    栩栩如生    赠送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幅民俗的生活画卷,不仅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更展现人文景观的独特风味。 B、这幅民俗的生活画卷,不仅蕴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更展现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 C、这幅民俗的生活画卷,不仅展现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更蕴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D、这幅民俗的生活画卷,不仅展现人文景观的独特风味,更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 3. 八年级(1)班准备举行语文综合性活动,请你根据活动要求完成小题任务。
    (1)、任务一:八年级的同学举行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书画大赛,请你把以下书法作品用正楷抄写下来。

    (2)、任务二:根据以下发言稿的内容,把下列的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中华大地上,翠绿的柏树,苍劲的松枝,数千年来把祖国装点得一派秀丽;清晨朝霞弥漫,黄昏夕阳照耀,把万里江山染成了绚烂的红色。”

    万里红

    翠柏苍松

    千年秀

    染就江山

    装点祖国

    晨霞夕照

    上联:下联:

二、阅读(49分)

  • 4.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鸟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 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骈死槽枥之间/涓人言君曰 B、鸣之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捐五百金 C、不能尽其材/千里马至者三买 D、真无马邪/首五百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二处)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4)、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5)、回答下面问题。

    ①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②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丁肇中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3)、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酿造甜味

    ①我对节气有感觉,居多从秋天开始的,那还是因了庄稼。母亲说,节气是不可违背的。立秋那天插的秧苗,即使施肥再多,耘稻再忙,稻秧长出来的谷粒会有更多的秕谷。后来收获季一到,脱粒了,秕谷真的很多。那时起,我开始相信“时令就是命令”的话了。

    ②事实上,立秋一到,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自觉排着队,像坐滑梯似的一骨碌来了。时间通过节气变化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我们跟着节气的脚印,一步步地走向岁月深处。有一日,开门就看见,场外南面青菜的叶面上挂满了厚厚的白霜,发出钻石般的光芒,让人感觉到某一种的突然。

    ③这原本是没有什么突然的。世上许多现象的出现,总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种种预告。母亲一直告诉我,庄稼、蔬菜都有关口的,也是有节奏的:惊蛰一道关,是醒物;霜降一道关,是甜物。醒物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要想吃到最甜的蔬菜,就得等到霜重的日子。因为蔬菜的甜味,先要靠天地,再要靠自己,非白糖注入。

    ④从无甜到有甜,从有甜到很甜,等待的就是时间。

    ⑤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甜味的产生。即使是一棵蔬菜,也是如此。蔬菜在岁月里走过夏天,迎接秋天。夏天里酷热的煎熬,需要经受;霜降的冷峻和肃杀,需要捶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看上去是时间的等待,其实是生命质量的提升过程。与立秋的未来走向一样,也是由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我对此的理解,充满现场感觉。到了深秋的早晨,往窗外看一看霜降之夜留存的景色,你会发现:霜降的夜里一片寂静,这寂静满是冷峻与无情,天下万物,包括植物、动物都愿意听命,静静地让时间洗涤身体与心灵。我们不难从这大静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号令,同时也感到万物的守信。所以,甜是时间锻打出来的,它需要无数次的霜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霜而立的整棵青菜看着干净且安静,也有些许自傲的心绪,更有经霜的沧桑历练。

    母亲对时令是奉若神明的。她背得出蔬菜种植与收获的时间,鸡毛菜几时落种,蓬蒿菜几时卷叶,芹菜几时长叶,萝卜几时空心,青菜几时起蕻,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而家里所有播种或者收获,从未脱过节气与时辰。我惊异于母亲的细心,更佩服母亲的记忆力。她经常教导我,农家孩子,要识节气,要懂庄稼,要懂蔬菜。有一个晚上,吃好饭,坐下来,母亲与我讨论播种的时间时,郑重地对我说,二十四节气不说话,但不是哑巴,种子会发脾气的,所以人要真心计算时间的,还有时辰。讨论到最后,母亲摊摊手,笑着说,你假使不相信,就等着将来,日子会教育大家的。

    ⑦日子很快证明,母亲没有一次是错误的。

    ⑧霜打最厉害的时候,母亲还喜欢腌制白萝卜。母亲将萝卜刨出来后,切成长丝。切完后拿过竹匾,将萝卜丝放进去,再放在阳光下晒,要晒到太阳落山。我去收竹匾时,母亲劝住我,说,夜里不落雨,不要收进来,让霜好好打一打。每当这时,我就悬想:无涯的星空,清冷光亮之下,夜宿在外的萝卜在不断地接受着霜气的抚摸,有点修炼的成分。是的,七八天白天是阳光的照耀,七八个夜晚是白霜的浸染。只有这样,萝卜才开始弯转,才开始打皱,才开始散发清香。所有的清香都渗透着阳光的气息,都裹挟着清冷的霜气。只有这样,萝卜才可成为家里独一无二的菜蔬。

    ⑨这样的萝卜确实很甜,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甜,总感觉萝卜成了白天阳光和夜晚白霜结合后酿造的甜果。

    ⑩秋色“浓”出了冬日的寒气,霜意一天比一天重,但菜园一直活泛着,因为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蔬菜,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蔬菜都是很甜的。岁月流转,但那些被霜打过的甜味,将永远留在心底。

    (1)、说说第①段中“时令就是命令”在文中的意思。
    (2)、阅读②至⑤段,请简要概括“时间”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作用。
    (3)、阅读第⑥段,请简要概括“母亲对时令是奉若神明的”的具体表现。
    (4)、阅读全文,谈谈怎样才能在时间中酿造甜味?请简要概括。
  • 7. 名著阅读,完成小题。
    (1)、“选择性阅读”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名著。喜欢研究历史的小汕想让你帮他从《经典常谈》中选文章阅读,你会推荐《经典常谈》中的哪些篇目?(   )
    A、《<周易>第二》、《四书第七》、《诸子第十》 B、《<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 C、《<尚书>第三》、《三礼第五》、《辞赋第十一》 D、《“春秋”三传第六》、《<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如何体现主人公的家国情怀的?请你结合具体情节谈谈。

三、作文(5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大自然中,背阴的地方,往往环境幽暗,氛围冷清;向阳的地方,常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长拥有春天般的生活。

    请以“向阳春常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