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21分)

  • 1. 请你阅读以下两段文本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1)热的家国情怀,诠释出矢志报国的厚重信仰。导弹功勋们隐姓埋名地奋斗,殚精竭虑地付出,精忠报国,淡泊名利,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永远是中国航天事业银河中一颗颗闪耀的明星。

    【乙】

    武警西藏总队拉萨支队执勤八大队官兵担负着“世界屋脊第一长隧”□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羊八井一号隧道、二号隧道守护任务。他们铁血丹心、坚守哨位、冲锋排险,对人民忠心耿耿,并克服高寒缺氧等恶劣条件,忠诚守护这条承载着希望□梦想与幸福的“天路”,在雪域高原(2)juān刻使命的高度、诠释青春的礼赞。

    (1)、阅读甲乙两个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热          (2)juān

    (2)、以上两个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

    (1)殚精竭虑:

    (2)诠释:

    (4)、依次填入乙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

    (1)             (2)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C、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一方面思想上要重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
  • 3. 请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出处





    四季

    之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①”写出了仰视角度下的早春禽鸟之欢。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写出了放牧人和打猎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场景,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王绩《野望》

    ③“ , 回清倒影”两句,从色彩、动态等方面写出了春冬之时水之秀美。

    ④(人名) 《三峡》

    ⑤“”写出了冬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

    刘桢《赠从弟》


    思乡

    之情

    ⑥ “”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⑦ 。”

    崔颢《黄鹤楼》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 4. 阅读下面三则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材料一】

    ①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②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③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①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③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④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⑤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①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②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黄旭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和第⑦中画线的句子。

    (1)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2)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3)、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                                      木兰当 B、然终不山空人静                         不无闻也 C、相与步中庭                                宋君令人问之丁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止增笑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欣然起行”中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乙文记叙两次游虎丘的情景,着重描写在夜深人静时获得的审美愉悦。 C、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记的形式完成的,在结构上都是先写景再议论。 D、甲乙两文的作者赏月时都喜欢有人陪同,这样才不会觉得孤寂。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4)、《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嘲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5)、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六、综合(10分)

  • 8. 在中华民族形成早期,诚信就被先人所推崇,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为提高同学们的道德修养,班级召开“诚信助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沐浴党恩,茁壮成长,阅读下面名著节选,回答问题。

    他貌不惊人,说话声轻,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他告状。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他喜欢跟一般的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以上文字选自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选文中的“他”指的是①(人名)。并结合原著中该人物事迹品评人物形象:②

    (2)、任务二:班会课上积极探讨,同学们就“诚信助我成长”的话题滔滔不绝。

    ①“信”,金文可写作“”,请分别说出金文“信”字的结构组成和本义。

    ②请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写个座右铭,要求紧扣主题,起到激励、警醒的作用,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

    (3)、任务三:为推动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坚持考试公平公正原则,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在期中考试来临之际,请你写几句话,向全校同学发出诚信应考倡议。

七、写作(5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未来的精彩永远生长在不断努力的枝干上,前方究竟是贫瘠的荒漠,还是葱郁的原野,取决于每一阶段的努力。有的人下定决心,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不安逸;有的人做好打算,在书香中找寻更好的自己……不想在未来留下遗憾,就必须不断刷新自我。

    请以“刷新自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