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以“转眼间    ▲     ”为题,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②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④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⑤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⑥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⑦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作者为什么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
    (2)、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请概括雨果的性格特点。
    (4)、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具体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回归阅读,拓展生活的光谱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一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近八成,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与2015年相比均有增长。而在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仅1.7%的人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逾四成的人感觉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国民阅读率的与日俱增和个人对阅读量的“不知足”,说明人们对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在乎了。

    事有所成,常常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往往是读有所得。阅读有益于吸收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更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也正因此,古人有“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的感慨,而在忙碌非常的信息时代,“全民阅读”这一关键词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③杨绛小的时候,有一次被父亲询问:“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对于热爱读书者,书籍如同亲密的精神伴侣。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邈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④读书,意味着熟知世间万物,品悟宇宙之妙。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茨威格认为,“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的确,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融入一本书的具体场景,就不再仅仅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与作者和无数心灵为伴,去奔向生活的广袤原野。“人是知识的这种特定存在和自为存在”,如果说书籍是知识的载体,那么阅读则堪称人类的生存之道。

    ⑤【A】今日之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交流迅捷、价值多元多变,不少人常感慨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苦闷于庸常的局限。读书,无疑为吮吸生活精华提供了一条捷径。【B】面对现实生活的芜杂丛林,驻足阅读,何尝不是在为人生掬一捧清泉?以书籍为灯塔,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必能找寻到通向美好的林中之路。

    ⑥“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把书籍当作生活必需品,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体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自然越来越强。也许,读书日正确的打开方式,恰在于此。

    (1)、试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3)、为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下列道理论据,放在第⑤段【A】【B】两处的哪个位置更合适?为什么?

    热爱自然而独居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动情地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 4、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 , 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zhòu):砌。②阈(yù):门槛。③瞑色:夜色。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闻堂左下有黄经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为叹惋

    ②盖为高寒所

    无可观

    路登绝顶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石甓塞其门        ②不物喜,不以己悲 B、①至则一发僧结庵前    ②战胜朝廷 C、从小径            ②记之而去 D、①又里许,珠帘水    ②中轩敞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回忆所学《醉翁亭记》,比较两篇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
  • 5、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词的上片想象丰富,开篇问月,接着写词人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经受不住琼楼玉宇的 , 觉得不如留在人间;下片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的感慨,展现了词人的胸襟,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从本词和《使至塞上》中,你都能读出诗人的心绪转变。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是什么触发了这样的转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6、抗战时期,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和“”。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的歌手。
  • 7、学完本单元后,语文老师拟召开以“面对困境·乐观豁达”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
    (2)、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备选人物:诸葛亮  文天祥  欧阳修

    示例:苏轼——宋代词人,虽屡遭挫折但依然豁达乐观。

    (3)、班会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面对困难·乐观豁达”的看法。下面是小玲的即席发言,其中有几个问题,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A】当面对困难时,你会怎样?是止步不前,自我埋怨?还是勇敢向前?【B】其实,困难能克服完全在于你怎样看待它。如果你以忧愁、抱怨的心理去对待,困难就是一面巨大的墙,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是让你信心消失的致命毒药。可如果你乐观向上、豁达、不抱怨,困难就会变成一座连接成功彼岸的桥,一条使你从平庸通向高尚的路。

    ①【A】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有误,应将“”改为“”。

    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 。

  • 8、按要求默写。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舟子喃喃曰:“!”(张岱《湖心亭看雪》) 
    (4)、今日听君歌一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李白在《行路难》中,以“ ”来比喻人生路上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无尽的怅惘之情。
    (6)、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9、下列作品、作家和出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老舍——《骆驼祥子》 B、《秋天的怀念》——郑振铎——《植树的男人》 C、《狼》——蒲松龄——《聊斋志异》 D、《皇帝的新装》——伊索——《伊索寓言》
  • 10、栏目抄录了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诗,不少同学表达了自己读后的感受。以下感受正确的一项为(   )

    煤的对话

    ——A—Y。R。

    艾青

    你住在哪里?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从地壳第一次变动的年代

    你的年纪——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死?不,不,我还活着——

    比岩石的更大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①A法语词汇,致、给的意思。Y。R。:人名,指又然,即李又然,散文作家,艾青的朋友。

    A、题目虽然是“煤的对话”,但从诗的内容看,指的就是“煤”跟自己对话。 B、由“煤”联想到“深山”“岩石”较为恰切,但再联想到“恐龙统治”“地壳第一次震动”就有些牵强,不太科学了。 C、本诗将“煤”这个事物拟人化,有“住”所,有“沉默”“怨愤”等情感,还有对生死的认识,很有个性化特点。 D、从全诗看,本诗情感上哀伤、愤懑而不消沉,内容上就“煤”的特点写“煤”,“煤”这个形象并没有被赋予象征意义。
  • 1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把握,为第二自然段补全首句。

    一个语言片段有两种或多种解释,这种现象称为语言的“歧解现象”。

    语言的歧解现象,。如“他叫张亮”这个语言片段中的“叫”,常用的词义有两个:①叫作,②呼叫。由于这两个词义同时存在,所以产生了歧解现象。在“他叫张亮,他的哥哥叫张明”“他叫张亮,叫了半天了”这两句话中的“他叫张亮”,就不会产生歧解现象。

    语言的歧解现象,需要靠背景知识来克服。例如“他爸爸上午要做手术”这个语言片段,如果他爸爸是大夫,那就是他爸爸上午要给病人做手术;如果他爸爸是病人,那就是大夫上午要给他爸爸做手术。听话人如果了解“他爸爸”的相关情况,歧解现象就不会产生了。

    还有的语言歧解现象,需要靠文化交流来消解。例如,汉语听力课上播放《龟兔赛跑》的故事,留学生谈感想时说:“我多么愿意做一只大乌龟啊!”当时听课的几位新教师笑得前仰后合。在中国,“龟”一词从元代开始就被附加了贬义的比喻意义,如今没有人“愿意当乌龟”。可能在他国文化中,“龟”一词没有贬义,所以他才说出让中国人听了觉得好笑的句子。这是因文化不同而出现的一个对语言片段意义的歧解。

    (《语言的“歧解现象”》董树人文,有删改)

  • 12、阅读下面文段,画线处填写成语或词语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白求恩同志____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____,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____,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____,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A、毫不利己        自私自利        小心翼翼        怅然 B、毫不利己        拈轻怕重        满腔热忱        佩服 C、精益求精        拈轻怕重        小心翼翼        怅然 D、精益求精        自私自利        满腔热忱        佩服
  • 13、栏目贴出了与多音字“和”相关的三个词语,希望有意参与者分别为“和”标音,并将词性为形容词的词语用正楷字抄写在答题卡对应处。

           蔼        掺

  • 14、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吴乃宜(1929—2014),温州苍南县霞关镇三澳村人。2006年的超强台风“桑美”夺走了他3个儿子的生命,并留下了近80万元债务。年已77岁的年迈老人开始吃稀饭、织渔网、捡废品,用6年多的艰辛与毅力,最后基本还清了儿子的债务。其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国人关注,被称为“诚信老爹”。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 15、小邕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后,整理了一份《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并设计了几个活动,请你完成。
    (1)、活动一:回顾经典,传承精神。请阅读选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选段一】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选段二】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①选段一中,作者亲切地称“他们”为“”。

    ②选段二真实地描述了 的历史事件。

    (2)、活动二:走进领袖,感悟风采。小邕制作了一份人物资料卡,请你完成。

    人物资料卡

    姓名

    外貌

    相关情节

    形象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对父亲积累资本,买进许多别人田地的行为不满,父子经常辩论。

    敢于反抗

    觉得学校授课不好,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修半年。

    他的财产只有一条毛毯、几件个人用品,伙食也同其他人一样。

    生活简朴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细心、热情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走过乡间田埂。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本文作者苏培成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选文有改动)

    (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3)、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4)、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5)、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上前制止时,有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天降横祸”的风险。

    (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 C、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酒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2)、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 
    (3)、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4)、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
  • 18、文言文阅读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荣峻茂 ,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处     城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 C、引凄异      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状    高处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B、或异二者之为,哉      吏呼一 C、王命急宣     而长烟一空 D、满目萧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4)、把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19、古诗鉴赏,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既是眼前实景,又是诗人想象,虚实结合,引动游子思乡之情。 B、这首曲的句法也很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 耐人寻味。 C、“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 D、这首曲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2)、请赏析本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
  • 20、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 ,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 ,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 , 望峰息心;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5)、 ,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