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诗怡情】读诗是种享受,读诗可以怡情,请你根据提示补全下面诗句,完成积累。

    诗绘景,是“树树皆秋色,①”的浓浓秋意,是“② , 狐兔翔我宇”的荒芜破败;诗源情,是“③东皋薄暮望,”的彷徨与苦闷,是④ “ , 归雁入胡天”的抑郁凄凉;诗言志,是“⑤?松柏有本性”的卓然风骨,是“烈士暮年,⑥”的自强不息。

  • 2、【知信传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⑴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⑵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袁采(宋)

    【材料二】

    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资讯的发达程度、法律的完备程度,都堪称历史之最。但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被信任危机包围:老人、孩子倒地无人敢扶;亲人因债务纠纷反目成仇;上市的电商平台,却充斥着假货······

    这是因为飞速的城市化和市场转型,将两千多年的熟人圈子,抛进了陌生人社会的市场规则,旧的道德伦理被边缘化,新的文明底线尚未确立;普通人获得了竞争经济、荣誉的机会,也助长了从上到下的投机心理;法律的防范机制时常失灵······

    【材料三】

    (新华社成都9月27日电)9月21日,在四川泸定地震中失联17天的甘宇在人们不懈寻找下,终于获救。人们被生命的奇迹震撼,更被奇迹背后一个个平凡英雄的善意接力深深感动。

    17天,甘宇经历了饥饿、寒冷、伤痛,他用强大的求生信念克服着恐惧、孤单、绝望。为了找到他,不放弃希望的亲人,全力搜救的救援队,自发找人的村民,踏上了危险重重的征途。一个个普通人善意的累积和爱的传递,也回应了甘宇的坚持和坚守。最终,他们共同创造了这场生命的奇迹。

    (1)、结合材料一、二,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角度中,任选两个,给出构建“诚信”社会的建议。
    (2)、小洪同学为材料三这则新闻拟写两个标题,请你选择最合适的一条,并说明理由。

    A.致敬,生命奇迹背后的平凡英雄!

    B.失联17天后,甘宇找到了!

    选择:理由:

  • 3、语段阅读

    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审美习惯、价值判断、知识构成,多来自阅读。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在A____(①燥热 ②噪热)的棚屋里,我们看到了居里夫妇的坚韧与淡泊;凝视着托尔斯泰的眼睛,看到了他利与卓越的精神世界;看着鲁迅的讲义,仿佛听到藤野先生B____(①余音绕梁 ②抑扬顿挫)的声音;与现场观众一同bǐng息敛声,见证吕伟跳水瞬间······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犀

    ②bǐng息敛声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审美习惯”与“价值判断”调换位置。 B、将“审美习惯”与“知识构成”调换位置。 C、将“价值判断”与“知识构成”调换位置。 D、在“多来自阅读”后面加“数量的提高
  • 4、“大国工匠”李万君,焊工出身,是吉林省第一个获得教授级荣誉的工人。有记者采访他,他的回答耐人寻味:“我第一次看到焊花,就感觉像过年放烟花一样有意思。这一焊,没想到就焊了这么多年,还焊出一个教授来。”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 5、名著阅读
    (1)、《水浒传》善于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刻画人物,请根据下表中的片段填写相应的水浒英雄的姓名。

    人物姓名

    原文片段

    描写角度

    ……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

    肖像

    ………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动作

    你倒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

    语言

    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

    心理

    (2)、在《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一书中,作者认为宋江“明显是一个软弱不济之人”。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从《水浒传》中概括出两个支持你观点的事件。
  • 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 , 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余强饮三大而别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③鲁直所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得更有此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B、更有痴似相公          马之千里 C、是日定矣              万象 D、雨雪所阻            天子
    (3)、【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出
    (4)、甲乙两文都展现出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分别体现在哪里?
  • 7、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人认为,以上两首诗词在感情基调上的前后变化如出一辙。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 8、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高秀花

    萋萋毛,又名小蓟。这种野菜极常见极普通,它的叶子满身全是刺,嫩时刺软,可以做菜。叶子的汁还可以止血。它开出的小花,也蛮漂亮。

    说起萋萋毛,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些往事。

    1954年,我10岁,和邻居女孩一块报名上一年级。那时我父亲已病逝,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还能支持我上学,真是不简单。16岁我参加初中考试,只考语文数学。分数考得挺好,可惜按当年规定,年龄超了,没能录取。

    我20岁那年,村里办教育,缺教师,让我教孩子们学文化。我跟孩子们一块学习汉语拼音,一些字词也得到熟悉和巩固。24岁结婚后,整天忙着干农活,把孩子们养大,供他们上学,教书和读书也就没再继续下去。

    多年后,孙女出生了,我到北京帮忙照看。我和孙女一起看书,由此又开始提笔写字。这时候已经是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字了。孙女上小学后,每天她回家写完作业,我就和孙女一起抄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抄了好多遍,有的都能背下来,还能默写出来。这让我很高兴、很充实,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了。

    近些年,儿子鼓励我写回忆录,说将来给孙辈们看,有意义。我说一个农村老太太,没什么成绩,也没什么功劳,有什么可写的?儿子说,种地养家糊口就是成绩,把孩子培养成材就是功劳,就写小事小人物,慢慢来,写一点是一点。我偷偷写了一些,自己藏着。后来儿子偶然看到了,很高兴,说太好了,虽然看着像白开水,可是挺真实挺有味道。他拣出一些成篇的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些自言自语的白开水小文章,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和支持。

    那之后,我写得越来越勤了。写事、写人、写物、写吃、写玩,庄稼、蔬菜、家畜、炊食、用具等这些我熟悉的东西,都写到文章里。几十年里,眼见的、耳听的、亲历的,用笔记下来,还不少哩。

    张嘴说容易,写在纸上对我来说可就难了。要么字不会写,要么句子不通。我自己查字典,老伴在网上给我查成语、查谚语。一篇文章一两千字,草稿写两遍,最后再誊清一遍,基本一个礼拜完成一两篇。除去做饭、吃饭、刷碗、打扫卫生,每个星期抽出一天去公园,其余的时间,我都花在笔头上。

    有事忙挺好。在写的过程中,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忘记了我已腰弯背驼,全身心投入。过去的事浮现在眼前,挺有画面感。不少事几十年后再端详,苦的淡了,好的存了。写出来是放下,说出来是安慰。我写的文章,是最简单、最实在的那种,一眼看到底。能保证的,是自己真实的记录,是真诚的念想。

    写字作文锻炼了大脑,还锻炼了手指灵活度。自己生活自理,活得有质量,不给孩子们添负担,也是福气。写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快,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上学的日子。

    儿子给我当编辑,录入、配图、发文,给我买了大字本词典,还准备了好多本子,嘱咐我不要为了节约写得太满,方便以后修改。老伴每次用毛笔书写标题,还拍了誊清的稿子,通过微信发给儿子录入修改。我常想,如果当年娘不让我去上学,如果村里不让我当老师,如果不和孙女一起读书写字,如果不是儿子鼓励我继续写,如果不是大家鼓励指点我,就不会有这些文字。

    一次,孙女玩耍时管家门口的小花叫“生命花”,我发现这名字取得好,于是我的小书就取名叫《生命花》了。这本小书印出来了,让我在如今这个好时代里活得更有趣味。牡丹花是花,萋萋毛也有花。经历了生命的苦,才体会日子的甜。草木用生命开花,我们用生命生活。不怕千辛万苦,只要希望在,美好就在,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人民日报》2023年2月22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朴实,可用文中“看着像白开水,可是挺真实挺有味道”一句形容其特点。 B、“我”的写作经历,体现了“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乐观的生活态度。 C、“我”写字作文的目的是锻炼大脑和手指,生活能够自理,不给孩子们添负担。 D、“我”的作品能得到网友们的喜爱和支持,是因为内容的真实和念想的真诚。
    (2)、分析文章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作用。
    (3)、品味语言,说说对文中划线句“写出来是放下,说出来是安慰”的理解。
    (4)、清朝袁枚有一首小诗《苔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本文结尾也提到了牡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这种写法的妙处。
  • 9、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同的人送礼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的人送礼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的人则只是出于“礼尚往来”。所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并不是送礼行为的唯一解释。

    礼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赠送和接受的双方都有意义。礼品能反映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因为,每件礼品都是精挑细选或亲手制作后才送出去的,对方能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品味,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另外,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人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同样的行动对不同的人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比如,贫困的人送礼和富人送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最缺的可能是钱,而后者最缺的可能是时间。如果一个百万富翁给乞丐100元钱,那可能只是一种施舍;同样的,陪人聊天,可能是他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干。贫困的人送一件价格100元的礼物,与富人送1000元的礼物,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不能以实际价格衡量的。贫困的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强烈一些。反过来,闲人陪你玩一天,富人只陪你一个小时,表现出来的信号也可能是富人更重视和你的关系。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张维迎《博弈与社会》)

    【链接材料一】

    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是因为它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送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发现、被读懂。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链接材料二】

    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在端午节的时候,买粽子、送粽子的人并非注重粽子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表达牵挂和祝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载体。 B、礼品不仅对接受者有意义,也是赠送者精神情感的渴求。 C、不是所有的送礼行为都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D、“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
    (2)、下列关于原文和链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互馈赠礼品,在有的时期和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B、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 C、礼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与送礼人是否用心无关。 D、只要互送书籍,就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3)、关于赠送礼品,常存在两种误区:①“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②“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请分别指出其不当之处。
  • 10、活动三:学校诗社举办“寻古人雅趣”活动,下面是小宇同学制作的诗文名句练习卡。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
    (1)、《咸阳城东楼》中许浑用“ , 蝉鸣黄叶汉宫秋”来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
    (2)、《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3)、中国古诗词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自强是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即使被“赐金放还”依然坚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强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纵然理想与现实有矛盾冲突,仍忧国忧民、奋发有为。
  • 11、活动二: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  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2)、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张贴在墙上,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12、语文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在活动中,我们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请你参与下面的活动。活动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ráo____的风景。①千百年来,神州大地孕育了无数光辉的诗篇,留下了众多杰出的诗人。读《沁园春·雪》,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可以体会作者那深沉的敬意;读《我爱这土地》,我们可以谛听诗人恳切的絮语;读《乡愁》,____;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可以与作者分享那“四月天”的____婷;读《我看》,我们可以畅想那摇yè____着的自由。

    诗歌不仅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而且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③朗诵诗歌时,能否掌握朗读的技巧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始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学习诗歌,一时间班上学诗、读诗成为一种风尚。④那些学习散漫的同学,看到认真学诗的同学们的表现都自惭形秽起来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B、 C、 D、
  • 13、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回首逝去的岁月,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存感激:或许是相依相伴的家人、老师,或许是短暂相逢的同学、朋友,或许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体贴入微的照顾,严厉中善意的批评,看似平常的只言片语都化作一份厚重的情感沉淀在心底,伴我们成长,让我们难忘。

    请以《让我心存感激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外公的新核桃(刘德)

    ①大约每年八九月份的时候,外公都会从很远的老家背上一麻袋现打的新核桃亲自送到我家里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今年外公来电话,说是不小心把腰给扭伤了,来不了了,只能叫我自己回老家去拿。

    ②放下电话,我真是又忧又喜。忧的是,外公伤得怎么样?是否严重。喜的是,好久没有和外公见面了,这下又有机会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外公,并和他促膝长谈了。因为,我是外公带大的。在这个家里,我和外公最亲近。

    ③安顿好家里的一切之后,带上家人的祝福和一大堆礼物,我独自一人开车去了趟老家。

    ④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三个小时后,就下道走机耕道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家了。远远的就看见村口那棵大黄葛树。多年不见,黄葛树已经长得高大,枝繁叶茂。它那巨大的树冠就像一把大伞,郁郁葱葱的样子,就像一位挺立在村头庄严而威武的哨兵一样,老远就能够看见,给人一种十足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俨然成了故乡的一道标志。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故乡。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家。我不禁在心里轻轻的呼唤着:外公,孙儿终于回来了。

    ⑤外公听说我要回家,竟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一大早就独自拄着个拐棍,一瘸一拐的来到了村口。当我第一眼见到外公的时候,眼泪禁不住扑簌簌的掉了下来。外公清瘦了很多,胡子拉碴的。虽然腰扭伤了,但人还是挺精神的。我见到外公额头上的皱纹又多了一些,脸上的肉也松弛了许多,心里就发酸。毕竟,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岁月不饶人啊。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他老人家有生之年里多抽时间回去看看他,陪陪他。

    ⑥见到外公的那一刻,我便心急火燎的迎上前去,一下子扑进了外公的怀里,就像小时候一样。因为,外公的怀抱永远是温暖的!

    ⑦那一刻,我的声音也哽咽了。而外公则不停地抚摸着我的后背,然后自言自语道:“孙孙啊,外公也想你喽!”话音未落,我的眼泪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稀里哗啦的掉了下来。

    ⑧外公拉着我的手急切的问道:“孙孙,家里一切都好吧?”得到了我的答复后,他放下了心来。

    ⑨外公拉着我的手,指着后山那一片郁郁葱葱的地方大声说道:“走,咱们打核桃去”我扶着外公,一颠一簸的慢慢的走向了后山。

    ⑩秋天的后山,亮丽、清新,山朗润、水清澈,一切在这个季节该成熟的都成熟了,把整个后山点缀得五彩斑斓的。桂花的香芬,老远就能闻到。不知名的小草茂密的生长着,微风一吹,摇摇摆摆的,就像欢迎我们祖孙俩的到来。

    ⑪顺着外公手指的地方,抬眼望去,一棵高大的核桃树矗立在那儿,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新核桃。那青青的滚圆的果实,很是诱人!一切都和童年时一样,让我心动。我家就在后山旁,那棵核桃树是外公多年前种下的,现在它都这么大了。它给了我童年的欢乐,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⑩带着从家里拿来的那根长竹竿,我欢天喜地的打起核桃来。长长的竹竿在我手中不停地飞舞,新鲜的核桃夹着翠绿的树叶应声落地。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呼朋引伴打核桃的快乐无忧的童年时代。

    ⑬不多一会儿,我们就打了满满一袋新核桃。祖孙俩高高兴兴的背着它回了家。

    ⑩幸福的时光总是去的那么快。晚饭后,我就准备驾车返城了。临行前,我从身上摸出一叠钱来递给外公,外公不要,他拉着我的手说:”孙孙啊,外公现在还动得了,还能自食其力,等外公哪天真的老了,做不动了,你那时来养外公,好吗?”一句话,说得我眼圈又发红了。

    ⑮我劝外公别送了,外公执意要送我到村口。临上车前,我拉着外公的手,带着近乎哭腔的声音对他说:“外公,你一定要保重哈!”外公笑呵呵的对我说道:“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⑯我启动了汽车,车子缓缓的驶出了村口。

    ⑰我从车窗伸出手来向外公挥手道别,外公也向我挥着手。

    ⑱车子开出老远之后,从后视镜里,我看见外公还站在那里,向着车子驶离的方向挥手。

    ⑲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文章有改动)

    (1)、你打算向班刊推荐这篇散文,你在撰写推荐语时,请首先从文中“我 ”的角度,简要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你要在推荐语中加入文章的亮点介绍,于是你选择了文段④中的画线句子,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它那巨大的树冠就像一把大伞,郁郁葱葱的样子,就像一位挺立在村头庄严而威武的哨兵一样,老远就能够看见,给人一种十足的亲切感和安全感。
    (3)、最后,你要在推荐语中剖析文章结尾处“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之谜,你理解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两个原因)
    (4)、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本文,你的语文学习伙伴小文还对文章的相关方面做了一些补充说明,请你指出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题目叫《外公的新核桃》,但实际上文中写新核桃的相关内容非常少,表面看来文不对题,但实际上正因为有新核桃我才回乡,打核桃是我和外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所以并没有文不对题。 B、“我独自一人开车去了趟老家”表明全家只有我一个人关心外公,从而表达呼吁人们要关心留守老人的主旨。 C、“秋天的后山,亮丽、清新,山朗润、水清澈,一切在这个季节该成熟的都成熟了,把整个后山点缀得五彩斑斓的”这句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故乡后山秋天的美丽,还表现了“我”与外公见面后愉悦的心情。 D、文中“我”的几次落泪,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外公年迈的样子心疼而落泪;第二次是因为被外公慈爱的安抚和话语感动而落泪。
  • 15、阅读下面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冬天 (老舍)

    ……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1)、阅读散文要学会朗读。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和停连的处理,把握感情基调,读出语气语调,读出蕴含的情感。请你仿照示例,进行朗读设计。

    知识卡片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时标点处也不停顿。

    示例

    我会设计

    句子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句子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朗读

    设计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朗读设计

     

    依据

    “也许”重读,“明天”和“也许”间稍作停顿,“也许”和“就是”间连起来读,读出期待的感情基调,语速稍慢,语气轻柔,这是作者的猜测,突出人们因济南冬日的温暖产生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欣喜之情。

    依据

       

    (2)、阅读散文要品味语言。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3)、阅读散文要探究情感。作者笔下济南的风景处处为“小”,比如下的是小雪,覆盖的是小山,请结合链接材料,探究作者为何以“小”形容济南?
    链接材料一:济南境内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山,高的山海拔超过900米。
    链接材料二:1930年7月,老舍已经在北平找了3个月的工作,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后来,他应邀前往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不久,就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老舍心中的失意就渐渐淡忘了,改用温婉、舒缓的文字描写济南的时令美景,感叹“济南是极美的”。
  • 16、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暑寒。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元末 阿鲁图《宋史》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限标一处)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至 不 知 饥 渴 暑 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去后乃至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自是手不释卷 

    ④众皆弃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光持石击瓮,破之。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下对该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字。 B、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处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C、作品中“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D、“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触发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前三句所展现的画面。
  • 18、班级组织“有朋自远方来”综合实践,请你参与其中,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1)、仿照示例,为本次综合实践拟写两个活动。

    活动一:畅谈交友之道

    活动二:

    活动三:

    (2)、活动中,佳慧的爸爸来到现场,佳慧开心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爸爸,如果是在古代,她会选择哪个称呼?(    )
    A、令尊 B、家君 C、令堂 D、阿姨
    (3)、你还知道哪些朋友交谊的故事?试举一例,并概括他们的故事。
  • 19、阅读《朝花夕拾》,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打算把《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编成话剧,搜集了一些有关人物对话的素材,请你帮忙选出人物姓名(填选项)。

    A.陈莲河    B.衍太太    C.父亲    D.范爱农

    相关内容

    人物名称

    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2)、读《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是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请结合相关篇目及阅读体验,仿照示例,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我看到了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坚决捍卫白话文,对虚伪的封建孝道进行猛烈抨击,展现了鲁迅勇猛的“斗士”的一面。

  • 20、根据情境,默写句子。

    经典诗文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徜徉其间,你会惊喜地发现:景纷呈,情各异,志亦殊。我们能领略到“① , 山岛竦峙”的磅礴壮观;能体会到“峨眉山月半轮秋,②”景色的融合变幻;似乎还能看见“③ , 受降城外月如霜”的苍茫。面对自然景色,孔子通过“子在川上曰④:”表达了对时光匆匆、世事变迁的感喟;李白则写出“⑤ , 随君直到夜郎西”,希望月亮能够将自己的情思传递给远方的友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