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斗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0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积累(20分)

  • 1.    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词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可以连通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它如wǔ①      媚的女子,在亭台楼阁间翩然起舞,散发优雅的气质;又如汩汩的河水,时而喧腾,时而静默,时而如chí chěnɡ②      的骏马,时而若温驯的绵羊……徜徉在诗歌的国度里,古老的曲调历历在目,yínɡ③      绕在耳畔,与现代思想相辅相成,连情感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翩然起舞 B、喧腾 C、历历在目 D、相辅相成
  • 2.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 
    (2)、 ,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4)、!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5)、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 ,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7)、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赞美梅花即使化作泥土也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的句子是“”。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呐喊,表现了诗人的崇高理想、美好愿望和济世情怀。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C、杜甫和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D、“市南门外泥中歇”中的“市”,指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二、阅读能力(50分)

  • 4. 整本书阅读
    (1)、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文中的“Z”是(    )

    Z又迈开脚步。Z本来想跟保尔说几句话,但是Z没有说,只用一只手做了个打招呼的姿势。保尔生怕引起那个黄胡子押送兵的注意,就转身走向一旁,让Z走过去,好像他对这两个人一点也不注意似的。但是,他脑袋里又闪出一个叫人不安的念头:“要是我的枪瞄得不准,子弹也许要打中Z”……保尔出其不意地向他扑过去,抓住他的枪,使劲地往地下一按。刺刀刮着石头哧哧地响着。彼得留拉匪兵没有防备这个突然的攻击,马上吓呆了,可是立刻就拼命往回夺枪。保尔用整个身子压住枪,死也不放手。枪啪的一声响了。子弹打中石头,跳到沟里去了。

    A、谢廖沙 B、维克多 C、朱赫来 D、阿尔焦姆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理想坚定,英勇无畏,也有过挣扎绝望。请结合相关情节,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角度对保尔的英雄形象进行分析。

    理想坚定        英勇无畏        挣扎绝望

  • 5. 现代文阅读

    折耳根里寄乡愁

    兰  欣

    ①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折耳根隐匿其中,稍不留神,便噌噌生出芽叶,破土而出。这种在西南一带土生土长的野菜,学名鱼腥草,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②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青红的折耳根嫩叶探出头来,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与红土地浑然一体。

    ③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多么旺盛的生命!在寒冷的季节里,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便向上生长,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聆听着春天里鸟儿的鸣啭。待到夏天,折耳根的茎叶硬朗起来。淡紫色的茎上陆续绽放出雪白的花朵。嫩绿的花柱上吐出黄色的蕊,衬托着绿叶白花,煞是动人。这时,母亲会采摘新鲜茎叶和花朵在小院里晒干。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顿觉解暑。

    ④母亲用力抖下折耳根根须上黏着的泥土,然后将其熟练地装进篮子。我也挽起袖子,一手紧紧扯住冒出地面的茎叶,一手用铲子挖开根部。我仿佛可以听到顽强的根须被一根根切断的声音。一株寸余长雪白鲜嫩的折耳根被抽出了泥土。女儿蹲在一旁歪着头仔细地看着,然后学着外婆和妈妈的样子。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⑤母亲转过头看着她的外孙女,温柔地笑着,金黄的阳光洒在她花白的鬓发上。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折耳根,一到春天遍坡生。外婆带我挖根根,我是外婆乖孙孙。”在母亲的童年里,折耳根是家常菜,也可以卖到乡场集市,以增加收入。山谷清幽,歌声随风声四处飘荡。

    ⑥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不一会儿,竹篮已装得满满当当。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

    ⑦看着那折耳根我不禁感慨,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竟生长出这样一种神奇的草根。聪明的先祖们将目光投向这种泥土深处的草根,以它入食,用它治病。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淘去泥土,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母亲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甘洌的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接着,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母亲还有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除了凉拌,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

    ⑨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它逐渐走上各地的餐桌。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是折耳根特点的一项是(    )
    A、一片枯黄 B、节上长根须 C、雪白的花朵 D、淡淡的草腥味
    (2)、文章讲述了多件与折耳根相关的事情,其中与母亲无关的一项是(    )
    A、到郊外挖折耳根 B、唱关于折耳根的童谣 C、制作折耳根美食 D、网上购买折耳根
    (3)、折耳根是一种神奇的草根,有很多用途。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折耳根的用途。
    (4)、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本文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小组同学讨论时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补充完整下列对话。

    甲:从文章标题《折耳根里寄乡愁》看,作者借折耳根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乙: 从第①段内容可知,折耳根是作者家里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还抒发了①  

    丙: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到郊外挖折耳根的情景,所以本文同时也寄托了作者②  。 

  • 6. 现代文阅读

    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

    程  龙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青年更应该砥砺奋进,不负时代机遇,不负青春时光。

    ②这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时代。“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新时代的舞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祖国的哪个角落,都要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当青年理想与历史使命同频共振,奏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③无奋斗,不青春。袁隆平23岁时立志解决水稻如何高产的问题,把田间地头当作自己的实验室;北大退伍军人宋玺22岁时参与亚丁湾护航任务,成功解救人质;____……奋斗者们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默默付出的无悔青春。

    ④无创新,不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时代正因创新而进步发展。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及创造性的群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作为我国“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陆朝阳长期辛勤耕耘,获得了国际上一系列重量级奖项。他确信,不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科研,并坚持做到极致,“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保证量子计算领域的健康发展”。在创新的时代,青年正当其时,潜能无限,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⑤“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如何找到成就自己梦想的人生舞台,是当代青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全新挑战。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紧密契合,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是青年奋斗奉献的过程。当代青年定能抓住时代机遇,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请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以下选项哪一条最符合本文第⑤段的主张?请做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C.梦想、勇气和担当,是青春最好的“模样”。

  • 7. 古代诗文阅读

    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 , 友人救护得免。窃感赵壹穷鸟之事,遂作《穷鱼赋》。常思报德,故冠之篇首云。

    有一巨鳞,东海波臣。洗净月浦,涵丹锦津。映红莲而得性,戏碧波以全身。宕而失水 , 届于阳濒。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竞下任公之钓 , 争陈豫且之网。蝼蚁见而甘心,猵獭闻而抵掌。于是长舌利嘴,曳纶争钩,拖挫鬣,抚背扼喉。动摇不可,腾跃无繇 , 有怀纤润,宁望洪流。

    大鹏过而哀之曰:“昔余为鲲也,与尔游乎。自余羽化之后,予其遗孤。”俄抚翼而下,负之而趋,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涂。

    (选自《全唐文》,作者卢照邻,有删改)

    【注】①横事:遭遇横祸。指作者因诗作《长安古意》得罪权贵而被下狱。②深议:从重论罪。③赵壹穷鸟:东汉辞赋家赵壹,曾遭诬告下狱,获释后写了《穷鸟赋》。④失水:搁浅。⑤阳濒:北岸水滨。⑥任公之钓:指巨大的钓钩。⑦豫且之网:指巨大的渔网。⑧繇:同“摇”,动摇。

    (1)、“大鹏”和“渔者”“蝼蚁”等对待“穷鱼”的态度各不相同,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蝼蚁看到穷鱼,心中只觉满意知足。 B、大鹏看到穷鱼,感叹后舍弃它而走。 C、渔者看到穷鱼,设钓钩铺网欲捕捉。 D、獭看到穷鱼,高兴得击掌相庆祝。
    (2)、参考词典解释,联系全文,说说《穷鱼赋》中的“穷”字应该选择哪个义项,并分析作者写作的深意。

    《古代汉语词典》中“穷”的义项:①极,尽;②困厄,处于困境;③止,息。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作《穷鱼赋》              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B、之而趋                        命夸娥氏二子二山(《愚公移山》) C、之篇首云                中峨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D、渔者犹怅望于泥涂        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 8. 诗歌鉴赏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应怜:应当怜惜。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
    A、黄莺归巢图 B、红杏爬墙图 C、春色满园图 D、暗香浮动图
    (2)、两首诗均是写赏春,人物心境却不尽相同。请你参照第一首诗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情感。

    示例:第一首诗中诗人轻轻地敲柴门,柴门却久久不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到墙外来了。表现了诗人的欣喜激动。

三、综合运用(15分)

  • 9.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1)、某社区为了宣传“和”思想,拟写了几条有“和”的标语,其中不能体现“和”思想的一项是(    )
    A、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B、亲仁善邻,社会和谐 C、和以共处,平以养心 D、春和景明,鸟语花香
    (2)、八年级(1)班组织主题为“以和为贵”的演讲比赛,以下是小贵同学的演讲稿片段,因为粗心,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①我们要认识到,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世界发展的基石。②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我们安居乐业的保障。③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④只要各国之间建立起和平、友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⑤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⑥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尊重彼此的差异,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3)、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流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该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四、写作能力(60分)

  • 10. 校园活动,就是学校组织的面向全校师生的涉及文化、娱乐、体育、

    户外素质拓展等的相关活动。入校以来,你参加过不少校园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了见闻、提高了能力、拓宽了视野、增进了情谊。哪一个活动让你印象最深刻呢?请以《这个活动,很特别!》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⑴明确“这个活动”是什么,写清楚活动过程。

    ⑵具体写出“特别”的表现及其原因,且符合逻辑。

    ⑶写出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表达真情实感。

    ⑷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⑸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