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读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节选自曾国藩《与诸弟书》)

    (1)、下列选项与原文相符的是(     )
    A、四弟想外出读书,曾国藩赞同,认为在外读书比在家更好。 B、曾国藩认为只有真正的立志学习,才能不受外界干扰。 C、四弟没有听曾国藩劝告,执意在外读书。 D、曾国藩看完四弟的信后,知道四弟要发愤学习,于是告诉他一些学习的方法。
    (2)、座右铭是指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如果从文中任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联系生活实际说明理由。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外从师                                        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B、出外读书                                        汤汤乎流水 (《伯牙鼓琴》) C、其耽搁更甚家塾矣                           群儿戏庭     (《司马光》) D、即旷野地                                        炎帝少女     (《精卫填海》)
  • 2、父亲头上的雪

    李柏林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的大一些。那是父亲人生中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一场雪。我就是在那个下雪天出生的。父亲一大早去找医生,在大雪里踉踉跄跄地奔行。雪花落在父亲的头发上,他丝毫没有察觉。就这样,在漫天的雪花中,我开始了与父亲的故事。

    ②那时,父亲在村小教书,收入微薄。一家人住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安置房里。单凭父亲的收入是根本养不了一家人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只能靠赊账。父亲每到年关便开始发愁,可是他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除了舞文弄墨,别的也不会。于是,在快过年的时候,他想到了卖春联。

    ③父亲开始在学校一间闲置的屋子里“创业”。他买来红纸,用刀剪裁,然后便开始写了。因为白天要去卖春联,所以他只能晚上写。他经常写到半夜,就在那间屋子披着外套睡去。我早晨去那间屋子玩,就会看见凝固的墨水,还有地上晾干的春联。

    ④天气晴好时,父亲去集市摆摊卖春联,如果碰到下雨雪,就只能收摊。摆摊就是看天吃饭。可是,他不愿意因为坏天气在屋子里耗上一天。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一副春联很便宜,可是父亲翻山越岭,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却是十分辛苦的。

    ⑤等到父亲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他带着满身风寒站在门外,全身都是雪。他把蛇皮袋放下,然后跺掉脚上的雪,拍打掉身上的雪。我在屋里笑着说:“呀,爸爸变成白头发的老爷爷了。”父亲走进屋里,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用冰冷的手指点一点我的鼻子说:“那我给你变个魔术,白头发马上变成黑头发!”他用毛巾拍掉头上的雪,头发也从花白变成了湿润的黑色。

    ⑥刚上学的那个暑假,我特别喜欢出去玩。平日里操劳的父亲,总想在中午休息一会儿,又害怕我出去乱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午休的时候喊我去给他拔白发,一根一分钱。这样既可以锻炼我数数,又可以让我别乱跑,可谓一举两得。而对于我来说,这是赚零花钱的最好方式。

    ⑦那时父亲才30来岁,已经有白发了,可这成了我的“生财之道”。我在父亲的黑发里仔细寻找着白发,把白发一根根地拔下来。有时候,我看见一茬头发里有几根白发,便兴奋起来。有时候,我会将两根一起拔掉,然后哈哈大笑。经过多次的试验,我找到了拔白发的窍门,比如后脑勺的头发拔起来最疼,头顶上的头发拔起来最容易。每次拔完,我都要炫耀一番我的“战果”。

    ⑧后来上了初中,我和父亲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了,我也不好意思再拔父亲的白发。

    ⑨一个下雪天,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学校接我,因为成绩不好,我沉默着。他让我在车子的后座上撑着伞,并说:“你别挡住我的视线,下雪天路滑。”我坐在车后面,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痕迹,看着他的头发在风雪中开满白色的花。回到家,父亲用毛巾拍掉头上的雪。我站在他身后默默望向他,猛然发现他头上的有些雪花是拍不掉的,

    它们永久地留在了父亲的头上。

    ⑩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父亲不用再为了我四处奔波,不用在下雪天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也不用为了我不乱跑让我拔白头发,更不会因为我的成绩不好而在一场大雪中那样沉默。但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上完课后小跑回家,在门口停下,跺跺脚上的雪,拍拍头发上面的雪。可是那白发终究不像从前那样,拍一拍就变成了黑发。父亲满头的雪花再也拍打不掉,那些风霜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⑪‌我的思绪时常会回到当年,宁静的中午,父亲在熟睡中,而我在父亲的黑发中寻找白发。每当想起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教书的父亲,收入微薄,于是每到年关都会卖春联。 B、不管天气是否好坏,父亲都会出门卖春联。 C、父亲因为我成绩不好而责骂我,导致我心情低落、沉默不语。 D、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坚韧、勤劳、有责任且深爱家人的人。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关于“我”与父亲之间的事,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出生时,因为“我”的出现,家里收入变少,父亲就卖春联赚钱。 B、“我”刚读书时,父亲在午休时让我帮他拔白发,不让我出去乱跑。 C、“我”上初中时,因为“我”的成绩不好,所以父亲才在雪天骑着自行车来接我。 D、“我”大学毕业,父亲不再像以前一样年轻,“我”和父亲渐渐变得无话可说。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

    (4)、请说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作答)
    (5)、请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引了你怎样的思考?
  • 3、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从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这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人,概述其形象特点。
  • 4、下列篇目中,不属于《朝花夕拾》中的篇目的是(     )
    A、《父亲的病》 B、《琐记》 C、《无常》 D、《彷徨》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B、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与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C、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宋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杂剧《汉宫秋》等。 D、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诗文集《踪迹》。
  • 6、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日月之行,。(曹操《观沧海》)

    (2)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盼望着,盼望着, , 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4) ,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7) ,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强欲登高去,。(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7、我终于来到新学校了!在校园里见到最多的颜色就是绿色,那浓绿像是①zhù xù______了终年的绿意。教师传来朗朗书声是银河上回荡的波光粼粼的清波,老师踏着清波,把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入初中学习,我们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领略到四季雨的不同风韵,体会到包容双腿②tān____痪儿子坏脾气的深沉母爱,理解了母亲和儿子意见有分歧时决定委屈儿子的那份孝顺。希望,是茫茫天宇间的一个闪烁的星宿,她使人飞奔驰骋,充满着诱惑。勇敢勤奋的人会想尽办法去摘取,使之成为自己的现实;懒惰蠢钝的人只会永远地张着大口,茫然地看着希望飞逝在别人的领空,翻来③fù _____去睡不着觉。小学六年的锻炼,使我们都成为一个个战士,花枝招展地拿上我们的武器,抖擞精神,整装待发,向新学期的目标冲击!
    (1)、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波光粼粼 B、分歧 C、花枝招展 D、抖擞
  • 8、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假如苍山没有接纳绿树的气节,便没有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美景;假如花儿没有接纳绿叶的胸襟,便没有红花衬绿叶的美谈。一个懂得接纳的人,既能接纳幸福,也能接纳痛苦;既能接纳完美,也能接纳缺憾……

    请以“接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9、班级开展“欧阳修”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政治生涯风流岁月

    政涯首次受挫

    1036年(30岁)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再次被贬外放十年

    1037年(31岁)作《峡州至喜亭记》等

    1045年(39岁)贬为滁州知州

    1046年(40岁)作《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醉翁亭记》等

    【甲】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作者: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乙】

    峡州至喜亭记欧阳修

    ①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②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夷陵为下州 , 廪与俸皆薄 , 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乐易,《诗》所谓“恺悌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 , 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笔于修焉。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怀嵩楼: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李德裕由袁州长史徙为滁州刺史,建“怀嵩楼”,并写有《怀嵩楼记》一文。②群玉峰: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此处借指白雪覆盖的山峰。③沥酒,洒酒于地,表示祝愿或起誓。④朱公再治:指朱再治,时任峡州知州。⑤下州:偏远州县。⑥廪:米仓,这里指官员的供给。⑦薄:少。⑧恺悌君子:泛指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人。⑨岁数:年年。⑩余:生活富足、有余。

    【解释字意】

    【读通语意】

    【赏读语言】

    【悟读精神】

    (1)、请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乙】文中的加点字。

    文言语句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江出峡温为平流

    课内迁移法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

    夷陵为下州

    查阅字典法

    ①稳固;②顽固;③本来;④已经

    (2)

    去忧患而乐易

    语境推测法

    句中“去”为远离之意

    (3)

    笔于修焉

    关注通假字

    予作文以记之

    (4)

    (2)、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故 舟 人 至 此 者 必 沥 酒 再 拜 相 贺 以 为 更 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

    (4)、【甲】诗颔联“争”字用的绝妙,请简要赏析此字的妙处。
    (5)、有同学模仿《醉翁亭记》多次运用虚词的写法,给【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添加了多个虚词,你认为这样改是否合理?请简述理由。

    改句:

    倾折回直,捍怒斗激也,束之为湍,触之为旅也。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 , 不及顾视 , 一失毫厘与崖石遇 , 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

    (6)、欧阳修一生多次被贬,他行至困境时是如何突破重围的呢?请联系上述诗文,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自从去年11月ChatGPT这款超级强大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问世以来,在业界引起巨大轰动,仅仅两个月就斩获了1亿用户。比尔·盖茨断言:“ChatGPT的出现,其影响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

    ②起初,人们只是如同训练电子宠物一般和它打了个招呼。随后有人开始询问菜谱,有学生开始用它写作业,之后,各行各业的用户纷纷加入,网友们戏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ChatGPT办不到的”。

    ③ChatGPT表现出了相当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让它带有了一丝人味,也无限迫近于艺术作品中那些强大而危险的AI(人工智能)。感受到ChatGPT强大的同时,网友开始反思:如此强大的技术投入应用,是否意味着部分岗位甚至行业将被AI取代?

    【材料二】

    ①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使用者完成一系列任务。但人们也应看到,ChatGPT与其他前沿技术工具一样,有局限性和潜在风险。虽然ChatGPT潜力巨大,但高度依赖ChatGPT可能减弱人对特定类型事实的记忆力和思维批判能力。

    ②ChatGPT可以轻松归纳出英语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10部作品的情节、名句,并分析作品的意义,但如果这种简单化、统一化的“简洁版”成为读者的唯一选择,会给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在教育和科研领域,ChatGPT可能加剧抄袭现象、扼杀原创力。应该允许还是禁止ChatGPT在考试和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如何将ChatGPT纳入教育和科研政策,是教师和学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③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另一类风险是恶意使用,例如不当言论和传播虚假信息、网络攻击。这类风险在数字生态系统中并非新现象,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流行或将加剧恶意使用人工智能的问题。

    【材料三】

    ①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进展。它能够做那些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以及具有特定范式的工作,但难以洞察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完全不用担心它会威胁到人类。

    ②业内人士还指出,人工智能的算法应用场合,很多跟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相关。而且,数据在采集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造成隐私的泄露。对此,法律应建立一个问责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应该找谁去追责。

    ③在博闻强记和逻辑思辨上,人类已不是电脑的对手,但人类思想情感的微妙细腻处电脑是难以解析的。真正的艺术关乎生命能力和活力的传递。相关专家认为:“我相信AI可以模仿杜甫而更像杜甫,但李白杜甫终究有电脑所不具备的存在,那就是人类的诗意承载。”

    (1)、请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ChatGPT具有不错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让它带了些人的情味,也越来越接近艺术作品中的AI(人工智能)。 B、ChatGPT能协助使用者完成一系列任务,但与其他前沿技术工具一样,有局限性和潜在风险。 C、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将很快威胁到人类生存。 D、人工智能的算法应用场合,很多跟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人类应该建立一个法律问责机制。
    (2)、结合材料二,说说ChatGPT使用不慎会带来哪些问题?
    (3)、下面两首诗一首是ChatGPT所写,一首是诗人所作。你认为哪首诗是诗人所作?请结合材料三以及A、B两首诗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A梅花娇艳似红霞,白梅晶莹如羡玉。

    花香袭人飘入梦,愁绪顿消心情好。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11、茶癖

    李军民

    ①老赵是介休人。介休人的一大嗜好就是喝茶,而且是从大清早一直要喝到晚上上床。无论男女老少,早晨起了床,匆匆洗漱完毕,在家里或在外面地摊上吃早餐。留在家里的人,在火炉子上坐一个茶壶,等水烧开,沏茶泡水做家务。到单位上班的人,打扫完办公室,拎上暖瓶,到茶炉房打两壶水,然后各自拿出茶杯,从茶叶桶里撮一把茶叶,冲上一杯热茶,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了。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一成不变。介休的饭店比不上孝义和榆次,但是介休的茶店星罗棋布,南方人在介休开茶店扎了根、挣了钱的不在少数。

    ②老赵父母是机关干部,自打老赵升入初中那年,端起父亲那个茶渍斑斑的搪瓷缸子,喝下第一口苦得咋舌的浓茶的那刻起,就再也抵挡不住茶的诱惑,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他嫌父母喝的茶太浓,倒一些在碗里,再兑上一些白开水,稀释了以后才喝,慢慢地浓茶他也适应了。别人喝了茶晚上睡不着,而他晚饭后不喝茶反而睡不着。

    ③上班以后住集体宿舍,老赵宿舍在楼梯口第一间,哪个下班路过,都要进老赵房间绕一遭。一块上班的大多是外地人,年轻人没有喝茶的习惯,但是刚下班,又走了一路,而且,年轻工人不讲究,多数人都会端起老赵的杯子喝两口,解解乏,品品鲜。老赵说吧,怕工友嫌他小气;不说吧,这样做不符合卫生习惯。后来他就备了几个小茶碗,谁要喝,就从公用大茶杯里倒出来喝,显然这样卫生多了。有工友调侃他:“我们又没病,传染不上你!”老赵百口莫辩,只能讪讪地说:“我是怕我有病传染给你们!”

    ④介休人喝茶上瘾,而且不讲究,几块钱到几百块钱的,只要是茶就行。老赵刚上班的时候挣钱少,买的是一二十块钱的茶,后来挣钱多了,尤其当了单位的小头儿后挣钱多了,喝的茶就上了档次,从一百到三百再到五百。别人一天抽两包烟,一个月下来成千块钱冒了烟,而且可能还会熏黑肺,而喝茶不仅解渴而且还养生,所以老赵每次领了工资,首先到介休最好的茶店,花五百块钱给自己买上一斤“女儿环”花茶,不能亏待了自己。太好的茶他不是喝不起,而是不敢把自己的胃养刁了。他有过教训,喝过几回好茶,再喝其他档次低的茶就难以下咽,所以他只选自己待见的这一种,十几年没变过样。

    ⑤开会的时候服务员给参会人员沏茶,别人一杯接一杯地喝免费的茶,老赵这个爱喝茶的反倒无动于衷。有人悄悄地问他为什么不喝,他说怕喝多了会上厕所。其实他是瞥见服务员用刚刚抓过墩布和擦桌布的手抓了茶叶放进茶杯给人们沏茶,心里边膈应才拒绝动那水杯。

    ⑥老赵办公桌一侧一成不变地放着他的水杯和茶叶桶,有同事没茶叶的时候会过来问他讨要茶叶。老赵来者不拒,会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把茶叶从桶里倒到盖里,然后再倒入同事杯中,不厌其烦,从没怨言。

    ⑦一天,有外单位来办事的人问他要点儿茶叶。那个人手快,未等老赵动手,自己就拿起茶叶桶打开,伸手抓出一把放在杯中。老赵稍稍愣了一下,从对方手中抓过茶叶桶,把盖子紧紧拧住,大方地让人家把一桶茶叶拿走了。这下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不满意了:“咱俩在一个屋十几年了,你可从来没有说给过我,外面不相干的人你倒大方,满满一桶茶叶就送了人家!”老赵双目如炬,一字一顿地说:“不!他的手触碰过桶里的茶叶,那茶叶已经没有灵魂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文章围绕老赵与“茶”的故事展开,请以老赵的口吻,将故事补充完整。

    (2)、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老赵来者不拒,会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把茶叶从桶里倒到盖里,然后再倒入同事杯中,不厌其烦,从没怨言。(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2)老赵双目如炬,一字一顿地说:“不!他的手触碰过桶里的茶叶,那茶叶已经没有灵魂了!”(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3)、小语和小文讨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请你补全对话。

    (4)、请结合文本,并联系链接材料,说说小说标题“茶癖”的深意。

    【链接材料】

    ①癖:对事物的偏爱成为习惯。

    ——《汉典》

    ②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张岱《陶庵梦忆》

    ③爱茶、嗜茶之人,人言茶痴。茶痴,往往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一些“任性”的癖好,简称“茶癖”。癖是病字头,凡癖都是有病的,但茶癖非但不是病,而是一种悦己的“任性”。

    ——摘自网络文章《茶癖是悦己者的任性》

  • 12、判断下列三首诗歌选段中哪一首是艾青的诗作,并阐述理由。

    A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

    B

    冬有冬的来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就是那样地

    像待客人说话

    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C

    冬天的旷野

    是我所亲切的——

    在冷彻肌骨的寒霜上

    我走过那些不平的田塍,

    荒芜的池沼的边岸,

    和褐色阴暗的山坡,

    步伐是如此沉重,直至感到困厄

    ——像一头耕完了土地

    带着倦怠归去的老牛一样……

    我选 , 理由:

  • 1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的体裁是词,其词牌名是“沁园春”,词的题目是“雪”。 B、《我爱这土地》作者是艾青,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 C、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D、欧阳修,字永叔,自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14、古诗文名句积累。

    (1)《沁园春·雪》在一片肃杀的北国雪景中毛泽东用了“① , ②”两句诗赋予静态的景物以动感,在苍凉的壮阔中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同样是写雪景,张岱则以“③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画出了大雪后西湖冰天雪地,既浑然一体又层次隐约的画面。

    (2)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用“④ , ⑤”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⑥ , ⑦”来表达感时叹逝之情、物是人非之感;苏轼《水调歌头》用“我欲乘风归去,⑧ , 高处不胜寒”来表达对摆脱人生困境的向往,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3)范仲淹登岳阳楼,看见洞庭湖里“浮光跃金,⑨”,思绪万千;欧阳修登醉翁亭,看到琅琊山“日出而林霏开,⑩。”乐亦无穷。

  • 15、汉字字形不仅典雅,还可以表意。请根据要求理解和推测字义。

    我们可以通过偏旁来推测字义,比如“氵”大都和水有关,所以“泉香而酒洌”中的“洌”是“”的意思。“王”大都和有关,比如“琼楼玉宇”的“琼”字;有的汉字几个偏旁都表意,如“沙鸥翔集”中的“集”,“隹”与“木”合起来,表示“”的意思。再如“拥毳衣炉火”的“毳”,就是“”的意思。我们还可以根据汉字字源理解字义。比如:下图是“仁”字的金文字形,字形的上半部是一个侧立的“人”。下边的“二”,是“人”字的重文(异体字)。因此,“仁”的本义是“”,所谓“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经解》)

  • 16、根据语境写汉字。

    【甲】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1)hé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2)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乙】秋色   胡也频

    悲哀的颜色/笼罩着瘦削的树枝/如既往的失意之梦影/流荡在我心头,隐隐约约/低低叹息在生之(3)pí乏中/我凝睇于无数芦苇之颠沛/呵,回忆旧情/我的眼泪,如残叶上之坠露/凄凉的寂寞的秋风/恍惚地浮漾着我的青春之美/这回忆之迷茫的力/毁灭了我所有之微笑/我的悲哀,如江边的乌云/随旋风卷入淡漠之斜(4)huī/染上脱叶的树枝/现出黯淡的秋之颜色。

  • 17、漫步时光,与四季相拥。春风吹绿柳丝条,燕子衔泥搭暖巢;夏天荷风带清香,蝉在树上吵夜凉;秋霜染红枫树叶,桂花飘落在石桥;冬雪盖满寒树枝,梅花在篱边傲冰霜。每一个季节皆有独特景致,每一处风景都有绵长情愫。

    请以“________天来了”为题,任选一个季节,按要求进行写作。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誊抄到答题卡上;(2)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3)字数不少于600字。

  • 18、根据要求答题。
    (1)、【填写阅读卡】以下是学习委员小文制作的《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记录卡,请你结合名著内容填写。

    篇目

    情节

    感悟

    A《

    “我”正要出发看庙会时,父亲却B

    描述了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情时的无奈和厌烦。

    《二十四孝图》

    “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C”的故事。

    可以看出“我”对D观念的批判。

    (2)、【撰写推荐语】请你仿照示例,从内容、形象、主旨、意义等方面为《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

    示例:同学们,《西游记》记叙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刻画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慈悲为怀的唐僧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他们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精神,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感受神魔世界的奇妙多彩,学习团结奋进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记》,感受书中的精彩纷呈!

    (3)、【编辑劝说语】刚进入初中的小明不喜欢看书,尤其不喜欢阅读名著,他觉得有些名著不好看、没意思,而且将来也用不着。作为他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劝说他?
  • 19、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 问 , 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弃       (2)问

    (2)、读了这个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 20、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雪日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       义:义理 C、俄而雪骤       骤:急 D、撒盐空中可拟       差:相差
    (2)、下列关于甲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琐语。 B、文中“寒雪”“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温馨、风致儒雅、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C、文中的“柳絮”,将动态化为静态,把寒冷的雪天,化为秋天的萧瑟,独有新意,后世以“咏絮之才”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D、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今指儿子和女儿,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的小辈。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本文是“以言写人的典范”,而言语往往传达人物的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兄子、兄女的人物形象。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