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小题。

    小满的“满”指什么?

    孟  扬

    ①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2025年小满始于5月21日。

    ②“小满见三新”,小满时,农作物陆续成熟,可供人们尝鲜。各地的“三新”品种并不相同,江南地区多指大麦、油菜、蚕豆;北方地区多指小麦、豌豆、油菜。

    ③这个时节,北京、辽宁、山东的樱桃迎来成熟期,而福建、广东的荔枝也来到了收获的季节。

    ④凝聚着中华先民的生活经历和农耕经验的二十四节气,是岁时变化的概括与标识,小满也不例外。 “满”,  《说文解字》 中释义为“满,盈溢也”。小满,意味着“满而不溢”  “满而不盈”  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一般认为,“满”的具体所指,即为农事物候,一方面与作物的生长有关,另一方面与降水量相联系。

    ⑤“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在北方.小满之“满”,指代作物籽粒充实饱满。小麦被认为是小满节气的表征作物。此时,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开始结实,进入灌浆险段,籽粒日渐充实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小满三候为“麦秋至”。麦秋,指的就是收割麦子。 “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很多地方把小满之后的“十八天”视为收割小麦的重要时间节点。

    ⑥“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在南方,小满之“满”,指代着雨水充盈。在这个时节,受夏季风等影响,南方地区降水逐渐增多。这时也到了蓄水种植水稻的时期,如果雨水偏少,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所以有所谓“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

    ⑦近年,对于节气文化的考证研究更为丰富,也有学者提出,小满之满表征气候,指代与日照强度、时长相关的“阳气”,为认知“小满”提供了又一视角。

    ⑧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节气之一。在节气体系中,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小暑大暑,表现出同构的对称之美,而小满之后,接续的是“芒种”而非“大满”。宋代马永卿在《懒真子录》中提到,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对此,有人认为,如果麦子“大满”收割则籽粒容易脱落,如果江河“大满”就会外溢,造成损失或危害。故而以芒种命名小满后的节气。也有人从文化角度解读,认为传统的中庸之道忌讳“太满”  “大满”,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小满之名,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们的智慧,也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⑨二十四节气是社会实践,也是知识体系。它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实际影响,也引发着感悟与思考。由“满而不溢”到“满招损,谦受益”,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富有情趣的意会与自洽。但即便是在当代世界,将满未满的“小满状态”,何尝不是对抗熵增定律的一种优雅的姿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满的“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自《岚文解宇》中“盈溢也”的释义。 B、在北方指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充实饱满。 C、在南方指雨水充盈。 D、指与日照强度和时长相关的“阳气”达到全年最盛。
    (2)、下列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B、选文引用《说文解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典籍中的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一般认为,‘满’的具体所指”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⑤⑥段将“北方”与“南方”作对比,突出小满节气的南北气候差异。
    (3)、第⑧段提到“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节气之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满而不溢”的理解。
  • 2、古诗文积累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原句。

    登临楼台,陈子昂写下《登幽州台歌》,用“①”抒发了因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苦愁闷之感;崔颢写下《黄鹤楼》,用“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面对风雨,李白高呼“③ , 直挂云帆济沧海”,以豪情点燃希望;刘禹锡吟唱“沉舟侧畔千帆过,④”,借自然之景昭示新生;杜甫虽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却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⑤  的呼喊;龚自珍虽辞官离京,却用“⑥   , 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表达他牵挂国家的一腔热忱。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宿泸山

    杨 慎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注释】①诗人被浣放云南返蜀省亲,途经建昌(今西昌),恰逢彝族传统火把节,夜宿泸山光福寺看到山下燃起火把,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情感基调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老夫”自称,流露出诗人晚年对生命流逝的深切悲叹。 B、本诗通过火把节的热闹场景,反衬诗人被贬后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 C、本诗以奇绝想象描绘盛景,展现诗人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豁达心境。 D、诗人借“天门”“星斗”等意象,表达对朝堂不公、仕途受阻的怨恨。
    (2)、这首诗运用奇绝的想象描绘泸山夜景,请结合诗句“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作简要分析。
  • 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列召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 “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毋乃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乘。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①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②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③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后民果作难④,杀子阳。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拊(fǔ)心:拍着心口,形容焦急或抱怨的样子。②过:拜访,这里指“派人.③罪:怪罪、治罪,④作难:发动叛乱。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妻妾之    奉:侍奉 B、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C、使者      去:距离 D、妻子皆得逸乐      妻子:妻子和儿女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则生       之:助词,的   B、弗得死         则:就 C、居君之国穷   而:连词,表转折 D、妻望而拊心曰   其:代词,他的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对比精当,排比精彩,说理深刻。 B、甲文作者认为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会丧失“本心”。 C、乙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D、乙文“列子不受粟”和甲文“行道之人弗受”都是“不义”的表现。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此吾所以不受也。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彝族银饰宛如最纯净的月光,静静落在彝族文化的版图上。在彝族文化深厚的土中,它既是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又聚着彝族人民对纯净无瑕、坚韧顽强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

    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誉。布拖人民对银饰的钟爱早已深入骨髓。当一个小女孩呱呱地时,家中长辈便会为她精心打第一件银饰,也许只是一只小巧玲珑的银耳环,轻轻挂在她嫩的耳垂上,伴随她开启人生的旅程。

    彝族银饰款式多样,繁复的纹样令人【甲】;②图案丰富,常见的有动物、植物、神话故事等元素这些图案虽然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但是美观。譬如,月牙纹代表思念家乡和幸福美满,羊角纹寓意富贵吉祥。

    走进越西县贡莫镇瓦曲村,仿佛踏入世外桃源。③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绿树田地;环绕相拥。这个被称为“银饰村”的地方,有200多户村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在瓦曲村,孩子们大多在十多岁时就开始向长辈学习这门手艺,经代代传承,银饰技艺愈发精湛。

    彝族银饰,这轮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希望的纯净月光,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它是的结晶,更是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未来, , 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让这轮月光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洒落(sǎ)      土壤(rǎng) B、凝聚(níng)  坚韧(rèn) C、坠地(zhuì)   捶打(chuí) D、稚嫩(zhì)     譬如(bì)
    (2)、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语无伦次 B、正襟危坐 C、眼花缭乱 D、目空一切
    (3)、文段中画横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图案之所以美观,是因为它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的原因 B、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 C、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还美观。 D、这些图案虽然美观,但是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
    (5)、在文段的空缺处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彝族银饰必将继续闪耀                  
    ②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

    ③彝族人民智慧                          
    ④照亮更遥远的地方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6)、假设你是一名校园小记者,计划采访瓦曲村的老银匠。请根据材料中关于银饰技艺传承的内容,设计2个采访问题(每个问题需涉及不同角度,如技艺学习经历、文化意义、未来展望等)。
  • 6、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根据下表内容和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科技成果

    名字及其来源

    运送航天员往返的载人飞船

    神舟——谐音“神州”

    进行科研的月球探测器

    嫦娥——神话故事

    用于森林灭火、海上救援的飞机

    鲲龙——文学形象

    用于地月通信的中继星

    鹊桥——民间传说

    (1)、下面是根据上表内容得出的有关“科技成果命名”的特点,其中有一项错误,请找出并修改;同时再补写一个特点。

    ①关联技术

    ②取材经典

    ③彰显文化

    错误项: , 修改为:;补充:

    (2)、请结合上表中有关“神舟”的内容,补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

    ?因为“神舟”意为“神奇的船”,用“神舟”来命名载人飞船,符合它自身的特点,很贴切;另一方面,② , 所以名为“神舟”而意为“神州”,表明其“中国造”的身份,③。④ , 今朝探索宇宙:“神舟”载人飞船,实现了古往今来中华儿女飞向太空的心愿。

    (3)、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增强了国人的自豪感。请仿照示例,结合上表内容,为“嫦娥”月球探测器和“鲲龙”飞机各写一则赞语。(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

    示例:“神舟”载人飞船——你是一叶轻舟,满载国人期待,徜徉浩瀚星海。

    “鹊桥”中继星——飞架人间与天上,连接科技与传说。

    ①“嫦娥”月球探测器——

    ②“鲲龙”飞机——

  • 7、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河流是村庄的秘史

    高卫国

    ①我脚下流淌的是一条具有神力的河,与其说河里面流淌的是水,不如说流淌的是静默的时间。那些流走的时光也如同河里的水一样,一会儿浑浊,一会儿清澈。

    ②望着眼前的水痕,前几日水涨满河床的情景就如同一个斑驳的梦影。小河水落之后,河床上横七竖八躺着的大青石清晰地裸露出来。我光着脚丫踩在细沙上,偶尔在石头底部的水洼里可以捡到铜钱,也有人在水底摸出过碎瓷片,水里还可以见到残破的石碑。它们都是村庄的一部分,曾见证过祖先的生活。那一刻,我脑海里掠过一句诗:“河流是村庄的一部秘史。”

    ③春风送暖,两岸的垂柳吐出了一片鹅黄。春光斜斜地铺在河面上,垂柳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几只鸭子拍打着翅膀跃入水中。夏日炎炎,柳树的浓荫罩在河面上,小鱼也游过来躲在浓荫下乘凉,不远处的荷叶下有几只青蛙正在鼓着腮鸣唱。秋风浩荡,站在堤坡上,能听见河水冲刷石头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声音含混、低沉,似乎是从时间的纵深处传来,它知道河流的秘密,也洞悉村庄的过往。冬日来临,柳树将最后一片枯叶摇落到河面上,站在岸边看河水奔流,一副阅尽沧桑的神态。要不了多久,雪花飘落,河流两岸就会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一景一物,都在讲述着村庄四季变化的秘密。

    ④河岸上的垂柳、芦苇、龙须草、碎叶莲,还有水中的小鱼、青蛙、水鸟、野鸭子,这些植物和小生灵一起丰富了生命的底蕴,我在与小河的对视中获得了“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

    ⑤我站在桥上俯视这条河,如今的河道比我小时候见过的河道弯曲了许多,河两岸密匝匝的芦苇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垦的农田。这使得我眼前的小河缺少了蓬勃的生机。

    ⑥有河流的村庄,都是古老的村庄,这样的村庄怎么会没有故事呢?河上架着的那座石拱桥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桥墩上端的两侧雕刻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几个大字。童年时期,每次看见这几个字我都心生欣喜,因为我可以从这几个字里面指认出我的姓名。祖母曾讲过,石桥修建前,这条河上面架着一座木桥,是我们高家和霍家两姓族人出钱出粮建造的。可是建桥的过程并不顺利,两家因为桥的高度发生过争执。但是那些陈年往事随时间卷入流云之后,两姓人家依然会和谐相处。如今七八百户人家的村庄,共有十几姓人家,就算是扯不上亲戚关系,也一定有着前面几代人的交情或来往。

    ⑦我在脑海里沉思村庄历史的同时,再一次打量眼前的河流,不禁想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下的一句话:“滔滔不尽而有规律的流水会使人体会到一种平静、雄伟、超人的生命。”

    ⑧小时候,我行走在河边,经常可以看见一个高姓的牧羊老人,他低头看着河面的流水和流水中被风卷入的落叶,也看水中的枯草。夕阳在山,霞光浓稠,桥头走过来一个庄稼汉和两个妇女,牧羊的老人将悠闲的山羊从河坡草地赶到了桥上,与他们一起走进了画面里。

    ⑨如今那个牧羊老人早已长眠于小河北岸的泥土之中,他头枕着堤坡下的泥土,依然可以望见缓缓流淌的小河。

    ⑩河水永不停息,看村庄里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人,平静地流逝,如同天上流逝的云。天空如此阔远,地面布满褶皱,河流也随着岁月流转逐渐变老了。

    ⑪那些远去的日子有一部分浓缩成了我记住的过往,还有一些我不曾记住的日子悄然沉入时光之河的深处,犹如____。

    (选自《2024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河流”为什么是“村庄的秘史”?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文章删掉第⑤段,上下文依然可以衔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请简要分析。
    (3)、下面哪一选项中的句子更适合放在第⑪段空缺处?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A.离乡的我将穿不上的旧衣抛在了残破的老屋……

    B.儿时的我打水漂时旋出去的瓦片沉入了眼前的河流……

    (4)、作者在写眼前河流时多次回忆过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8、名著阅读;学校开展“循变化,品人物”的主题读书活动。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变化,是品析人物的有效方法。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符合作者对其情感变化是“从讨厌到追念”的两项____
    A、陈莲河(《父亲的病》) B、衍太太(《琐记》) C、范爱农(《范爱农》) D、阿长(《阿长与<山海经>》)
    (2)、人物的行为变化,往往折射其内心追求。下面哪一项匹配不恰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修改不恰当的“内心追求”。

    A.未找到共产党的踪迹,朱德去北京继续寻找。(《红星照耀中国》)——对革命道路的追寻

    B.了解疯女人的真相后,简•爱离开罗切斯特。(《简•爱》)——对个人自由的渴求

    C.爆发第一次冲突后,保尔决定离开冬妮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崇高理想的坚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田耕舍记

    [明]高启

    白田在吴淞之滨,距郭三十余里。吴淞由具区之水东流而为川,去海不远,潮汐之所通焉。其旁名田数十万顷,悉赖以灌;惟白田最下,尝为水所冒,岁不得艺①,人因以是名之。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土以培其中。为勤累年而免于水,今乃遂成腴沃,与他田比;耕者资其所出,咸自致殷足焉。A     。

    丁志恭氏居田之左,尝辟一室,前临平畴,后列嘉树,日课僮奴以耕,休则偃息于其中,因名曰白田耕舍。予居江上,与其室甚迩,志恭因造予,固请为之记。予惟志恭欲知耕之说,则将求老农而学焉,又奚俟于予哉?吾知所以记之矣。

    盖尝观乎是田,始为蒲苇之陂,今则禾黍之所生焉;始为凫雁鱼鳖之所游集,今则耕者之来杂出于其上焉。B     。嗟夫!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至于其身而不思所以变之,岂爱其身不若于田乎?故凡人欲之汩②于其心者,能由礼以防之,充义以培之,使礼义之根常发,则愚者可为智,不肖者可为贤矣。志恭好学而修,固当有务于此,岂徒服力畎亩为野人之事而已耶!朝往于田,夕归于斯室,取圣贤之书而读之,求所以自治之道,至于有成,则其所获不止于有秋③矣。

    (选自《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艺:种植。②汩:扰乱。③秋:谷物成熟,收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他田                比:相比 B、后列树                嘉:美好 C、志恭因予                造:到……去 D、始为蒲苇之                陂:池塘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

    ②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

    (3)、“岂地有变哉?人力致然也”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抽离出来的,它更适合放到文中的A处还是B处?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 11、作文。

    艾青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

    “辛勤地劳作”“金色的颗粒”彰显自然的法则,藏着成长的密码,蕴含辩证的关系……上面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事件,可以抒发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从“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朗读时,眼到口到,朗读内容更容易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文章。同时,朗读还能训练口语发音,使朗读者字正腔圆。

    ③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需要运用一些恰当的技巧。朗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准确地停顿,清楚地表达句子意思,进而表现作品情感。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还要以重读的方式来突出强调。比如,当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重读“来”和“近”,以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另外,读《太空一日》中紧张危急的内容时,语速要快;读《昆明的雨》中舒展悠然的文字时,则需慢。这告诉我们,快与慢也影响着朗读传递情感的效果。再者,语调的高低变化,让声音富有音乐美感,也能表达出作品细腻的情感。总之,朗读时要依文而读,以读传情。

    ④朗读是母语学习的优良传统。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时,不妨打开课本,朗读起来吧。

    (摘编自《中国教师》,有删改)

    “朗读课文热潮”的背后

    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近,一名初中生在网上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视频,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许多网友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朗读,纷纷拿起课本加入这场朗读课文的热潮。

    ②只是“朗读课文”,为何就那么吸引人呢?文字被注入声音,恰似被赋予了灵动的精魂。《海燕》中的紧张危急氛围,被高昂的语调充分渲染;《背影》中的深沉父爱在低沉的语调里更动人心……朗读者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让文字化作潺潺的流水,滋润听众的心灵,生动地演绎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另一方面讲,那些优秀的朗读视频,在所读课文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格调明快的《春》,深沉感人的《背影》,恢弘大气的《沁园春•雪》……这些作品本身就富有情感,文字很有表现力,作为朗读材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④如今,学生时代所学的课文被精彩演绎,成为了互联网上具有热度的朗读视频。这些视频加上了适宜表现课文内容的图片、音乐等。这样的技术手段,使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更为具象。此外,这些朗读者还善于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轻轻扬手、紧紧握拳等,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⑤既要守“朗读”之正,又要创“技术”之新,这或许是“朗读课文热潮”背后更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关于“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甲文提到而乙文未提到的做法有哪些?请分点概括作答。
    (2)、甲、乙两文以同样的语句开头,哪一处开头的画线语句更适合删掉?请判断并简述理由。
    (3)、某同学要选择本卷“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一则材料(《陈太丘与友期行》)参加课文朗读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参照示例,给他提出两条建议。

    示例:朗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调要高,表达友人的愤怒。

  • 1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请在杜牧的《赤壁》和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 14、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去                委:舍弃 B、元方入门不                顾:回头看 C、未尝稍降辞                色:颜色 D、其欣悦                俟:等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去后至                     不知有汉 B、是人多以书假余          必分人 C、益慕圣贤道                     无丝竹乱耳 D、门人弟子填室                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我)收集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B、(我)收集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C、(我)抄写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D、(我)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下列从选文得出的道理,只能在甲文中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①交友应以信

    ②待人应以礼

    ③求学应以勤

    ④辩驳应以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 B、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让成都市民常常能够在天晴时看见远方的雪山。 C、校园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D、为了促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成渝两地联合开展了“文化中国行”系列活动。
  • 16、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都是可敬的。环卫工人一丝不苟地清扫每条街道,为市民创造洁净的环境;人民教师诲人不倦 , 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 , 还原一件件残损的物品……说到他们,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A、一丝不苟 B、诲人不倦 C、妙手回春 D、油然而生
  • 17、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完了所有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B、优雅风度靠祖祖辈辈的经验积淀而成,且标致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 C、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连声的一刹那。 D、她从池边崛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成娃娃样的东西。
  • 18、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记(míng)   洁(jiǎo)   然入梦(hān) B、(zǎn)    洋(yì)      不折不(náo) C、(lòu)    朴(chún)  花团锦(cù) D、冕(guàn) 切(kěn)    接而至(zhǒng)
  • 19、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题 , 借助你对材料的联想和思考,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作文1

    “点燃”不仅是物质上的发光与发亮,也象征着情感上的唤醒与激励、精神上的觉醒与激发、思想上的点醒与激活。

    作文2

    “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饺子导演的这句话成为他们主创团队打磨作品的座右铭。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⑤文中不得出现个人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 20、文学类文本阅读

    苹果树苗

    崔民

    ①电话铃声响了,李大川抓起话筒。电话里面问:“是山岭村吗?”李大川说是。对方又问:“您叫李大川,对吧?”李大川说对。那边接着说:“噢,这就对了,请您三天内到黄岭火车站取货,货物名称是苹果树苗。”

    ②李大川一听有点儿蒙,忙问道:“师傅,麻烦您看一下,发货人是谁,别弄错了。”电话里说:“错不了,发货人叫王星亮。”李大川一听,脸色顿变。等他醒过神来,那边电话挂断了。

    ③四年前的一天,村支书李大川刚迈进村部大门,就听身后有人喊:报告!李大川转过身看,是王星亮。只见他穿着新军装,格外精神。他来了个标准的立正,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李大川笑了,夸他穿上这身军装真威武,将来会有大出息。

    ④王星亮的爹过世早,他跟娘相依为命长大。他长到 18岁,跟娘说要去参军。娘望着高大的儿子,心想孩子真是长大了。

    ⑤李大川知道王星亮的心事,他放心不下他娘。李大川拍拍王星亮的肩膀,说:“你娘的事交给我了,你放心去保家卫国吧。”王星亮又给李大川敬个礼,离开了村部。出了村部的门,王星亮又折回来,说:“这几天夜里,我一闭眼睛,就想这里的大山、这里的河流、这里的乡亲……李伯,我要跟您一样,退伍后就回到山村来。”

    ⑥王星亮参军一年多的时间,就荣立了三等功。喜讯传到家乡,李大川拿着王星亮的立功证书,喜滋滋地站在村部大院,扯着嗓门喊:“咱村有喜事啦!看看,王星亮给咱山岭村争了光,长了脸。我早就说,这小子是个好苗子。”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王星亮的娘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⑦王星亮到部队后,常给李大川写信。在信里,他诉说着自己的部队生活,关心着家乡的变化,再就是感谢李大川照顾他娘。最近的信中,王星亮开始关心乡亲致富的情况。李大川很欣慰,觉得王星亮有出息,还不忘本。

    ⑧王星亮参军快四年的时候,李大川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在一次特殊任务中,王星亮为救遇险的战友不幸牺牲了。

    ⑨晴天里响惊雷。李大川顿感心如刀绞、天旋地转。他闭上眼睛,仿佛又看见穿着崭新军装的王星亮向他跑来,立正敬礼,说报告。缓了一会儿,他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村部院子,捡起一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一块旧钢轨敲得山响。这个挂在老榆树上的旧钢轨,是过去村民上工时敲的“钟”,已经废置多年了。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聚拢在村部大院。李大川哽咽着,颤声喊道:“王星亮,你是好样的!”乡亲们得知这一噩耗,有些人开始抹泪,也有些人齐声喊:“王星亮,好样的!”那喊声在翠绿的群山中久久回荡……

    ⑩李大川到火车站取苹果树苗的时候,请求车站工作人员帮忙,查找到了发货人的电话号码。他心急火燎地打去电话:“我收到了你们发来的苹果树苗,我想知道,发货人到底是谁?”电话里说:“我们是受发货人委托,直接发给收货人的。这个苹果树苗的发货人绝对是王星亮,没错啊。”电话那头接着又说: “这个事我记得挺清楚,这个人是军人,很爽快。得知这种苹果树苗适合你们那里的气候条件,还是新品种,结出的果子脆甜,当场就把钱交齐了。这不,今年苹果树苗出来后,我们就优先给你们发运了。”

    ⑪李大川清楚了,这批苹果树苗,是王星亮牺牲前就买好的。他手握着电话筒,凝视窗外,远处的青山在他的视线里模糊了。

    ⑫将苹果树苗运回村部大院,李大川再次捡起那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钢轨敲得山响。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赶到大院。李大川围着那些树苗慢慢地走,而后他猛然抬起头,大声说:“出发,种果树!”

    ⑬乡亲们含着泪,扛着苹果树苗,跟着走在前面的李大川和王星亮的娘,向大山奔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5年1月)

    (1)、【情节梳理】梳理小说情节,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完成内容填空。

    (2)、【技法欣赏】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二选一作答)

    A.小说叙述常设置悬念,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试对本文第②自然段的悬念设置作简要分析。

    B.小说叙述时常用不经意的一笔,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一些“暗示”,即通常所说的“伏笔”。“伏笔”有“伏”必有“应”,试找出本文中的一处伏笔,并作简要分析。

    (3)、【语言品味】阅读小说要重视品味一些特别的词句,它们往往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请对下列句子细加品味。(三选二作答)

    ①他来了一个标准的立正,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②缓了一会儿,他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村部院子,捡起一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一块旧钢轨敲得山响。这个挂在老榆树上的旧钢轨,是过去村民上工时敲的“钟”,已经废置多年了。

    ③李大川围着那些树苗慢慢地走,而后他猛然抬起头,大声说:“出发,种果树!”

    (4)、【主题探究】小说塑造退伍老兵李大川这个人物形象,它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