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8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任务一:诗酒年华,探酒中之意(20分)
-
1. 语段阅读
酒,是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符号。它从《诗经》的“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中汲(Ají Bxī)取灵感,飘香而出,穿越千年,在文学的星河中荡漾出万千气象。
在诗人笔下,酒是情感的催化剂,让情感绽放,让想象驰(chěng)。它给(Agěi Bjǐ)予诗人创作的秘(jué) , 让李白唱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也让苏轼在中秋月下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哲思。范仲淹镇守边塞,饮下的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沉郁;欧阳修醉情山水,品味的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旷达。这一杯酒,可以是个人悲欢的放大镜,也可以是家国情怀的结晶。
从“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到“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激昂,再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超脱。这缕绵长的酒香,萦绕在诗文的字里行间,让我们得以一品那跨越千年的悲欢与风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驰(chěng) 秘(jué)(2)、请选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汲取(Ají Bxī) 给予(Agěi Bjǐ)(3)、 有同学特别喜欢苏轼——这个爱酒爱生活的苏轼。想用一副对联来评价苏轼,上联是“把酒问天歌水调”,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的下联( )A、泛舟赤壁诵明月 B、举杯邀月醉江风 C、仰天长啸踏云归 D、倚竹听涛沐山风(4)、划线句存在语病,请修改。(5)、下面句子原是语段中文字,但语序混乱,请你进行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① 当它进入文学的领域,便与人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
② 酒,最初或许只是一种物质的饮品。
③ 最终,它凝聚成中华文化中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
④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白的豪放,苏轼的旷达,范仲淹的忧思。
⑤ 这情感的波澜被文人墨客捕捉,注入笔端,化为不朽的文字。
A、②①⑤④③ B、①②⑤④③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⑤③2.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也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和精神世界的折射镜。请根据提示,积累诗文佳句。情感折射
诗文名句
享受山水
山水之乐,。(《醉翁亭记》)——欧阳修
受挫迷茫
, 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其一》)——李白
喜乐忘忧
把酒临风 , 。 (《岳阳楼记》)——范仲淹
旷达祝福
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苏轼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忠君弥坚
欲为圣明除弊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自怜自叹
,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3. 阅读苏轼有关作品,师生了解到苏东坡曾任八州太守,所任之地社会安定、百姓和乐,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而苏轼始终与酒为伴,饮酒、酿酒、写酒,被时人比作李白在世。如果用一幅书法作品来形容苏轼及治理景象,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二、任务二:斑斓世界,解色之密码(16分)
-
4.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相应题目。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冯骥才
①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②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士,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③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更能如此震动人心?
④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⑤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风。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滋滋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泄露,给人以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
⑥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的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⑦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次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⑧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⑨"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⑩"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⑪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⑫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⑬迎着细密地、凉凉地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⑭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⑮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1)、【疏理内容,明文思】文章描写了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月份
主要描写对象
描写对象特点(概括)
三月
浪漫、诗意、令人震撼
四月
五月
窗外伸入的红玫瑰
蓬勃、辉煌、激动人心
(2)、【赏析句子,感文采】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色彩描写。请从以下句子中任选一句,从用词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A.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
B.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
(3)、【分析情思,悟主旨】文末作者说“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这里的“拥有”和“懂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与收获?
(4)、【联结名著,析内蕴】艾青诗歌中色彩词的运用也极为出色,请探究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并仿写。
原诗推送
色彩词的运用与情感表达间的关系
【甲 】
北 方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 给广大的北方 /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混浊”一词,营造 氛围,并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
【乙】
太 阳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请分析诗中“火轮”与“太阳”这两个意象所蕴含的色彩感,并阐释它们共同象征着什么。
【丙】
也许远古的哲人
怀着深沉的渴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给太阳》意象改写)
请参照其风格,仿照下面示例,创作一小节诗(2-4行),必须使用一个色彩词来传达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感受。
你的创作:
三、任务三:歌词问诗,思古今之变(11分)
-
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甲】古典诗词的流变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始终与民间文化血脉相连。唐诗在李白、杜甫手中达到艺术顶峰,但也因格律日益严谨、用典愈发精深,逐渐与大众产生隔阂。而民间对音乐与文字结合的需求从未停止,敦煌曲子词中“枕前发尽千般愿”的直白誓言,正是这种生命力的体现。当文人开始借鉴这种鲜活表达,将诗的格律与歌的节奏相融合,便孕育出了词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率性,恰是士大夫文化与市井风情碰撞的火花。
它打破了格律的束缚,解放了文学的表达力。它使精英文学走向市井,拥抱了更鲜活的社会生活与大众情感,为古典诗歌注入了更细腻的情感、更复杂的心理和更深刻的哲思。
【乙】古韵新声的当代回响
古典诗词以其凝练意象与深厚情感,持续为现代流行音乐注入养分。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经邓丽君《独上西楼》的演绎,让千年前的愁绪在当代听众心中泛起涟漪。苏轼《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在王菲空灵嗓音中重生,成为连接古今的月光桥梁。这些作品成功将古典意境与现代编曲相融,方文山在《青花瓷》中写下“天青色等烟雨”时,不仅化用了宋瓷美学,更延续了词曲相生的传统,证明经典情感穿越时空依然动人。
【丙】歌词审美变迁的三重镜像
当代歌词创作正经历审美范式的深刻变迁,呈现出三重转向:
从“诗境”到“语境”。传统歌词如《沧海一声笑》以“清风笑,竟惹寂寥”寥寥数字勾勒江湖苍茫,重凝练留白;而今《踏山河》等作品多用“我纵马守山河”般的直白叙事,强调即时场景,虽易传播却失却诗意。
从“含蓄”到“澎湃”。旧时《南屏晚钟》将情愫藏于钟声,含蓄悠长;如今《孤勇者》中“战吗?战啊!”以强烈情绪直击人心,如情感海啸,替代了往昔细腻的内心描摹。
从“完形”到“碎片”。昔日《橄榄树》需完整聆听方悟流浪哲思;而今《乌梅子酱》仅凭“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等片段即可洗脑传播,歌曲为“爆点”而作,不再为叙事而歌。
从“涟漪”到“海啸”,由“走心”至“洗脑”,歌词的演变映射媒介与受众之变。在唱片与磁带时代,媒介是线性的、完整的,受众拥有沉浸欣赏的耐心,因此歌词追求“诗境”的凝练、“含蓄”的留白与“完形”的叙事结构,如《山丘》般需娓娓道来。
而进入流媒体与短视频时代,媒介转向碎片化、算法化。信息爆炸争夺着受众以秒计算的注意力,歌曲必须在三秒内抓住耳朵。这倒逼创作转向:为适配短视频传播,歌词必须构建强烈的“语境”与即时“澎湃”的情绪,并切割出“魔性”的副歌“碎片”以供病毒式传播,如“挖呀挖呀挖”的走红。
因此,从“涟漪”到“海啸”,从“走心”到“洗脑”,歌词的演变是创作范式对新媒介特性和受众消费习惯的精准适配。变的,是载体与策略;不变的,依然是人心对情感共鸣的永恒渴望,只是这份共鸣的触发机制,已被时代重新定义。
(1)、阅读材料【丙】,对其主要观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当代歌词全是“口水碎语”,毫无艺术价值可言,体现了审美水平的倒退。 B、当代歌词的创作完全抛弃了古典诗词的传统,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C、歌词审美正从含蓄、完整、重意境的“诗境”,转向直白、碎片、重情绪的“语境”。 D、为了适应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所有歌词都变得简单重复,这是一种必然趋势。(2)、材料【甲】和材料【丙】都提到了文学艺术形式从“雅”到“俗”,从“含蓄”到“直白”的转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唐诗演变为宋词的原因与当代歌词审美变迁的原因有何异同。(3)、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敬业与乐业》《论教养》等议论文,学会了用事实和道理来阐述观点。请结合材料【乙】中的现象以及你自己的积累,以“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是相通的”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片段,不少于80字。四、任务四:诗文联读,探古人风骨(20分)
-
6. 阅读
【甲】刘禹锡集序(节选)
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工为文章,才力雄大,与柳宗元友善,齐名,时称“刘柳”。宗元善为文,禹锡尤精诗。既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象形,托于讽咏,以谲谏①时病,虽云谪居,而谈笑自若,不改其乐天易直之性。
是集也,编次其诗文,得若干卷,而为之序曰:禹锡之诗,如高山之巅,峻拔壮丽,不可逼视;如长江之水浩渺无涯不可涯浍。其文则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如风云之出没,不可捉摸。
禹锡之为人,亦自有其不可及者。其志节之高,行谊之笃 , 足以励世而垂后。故其诗文之传于世者,亦足以见其为人之大概矣。后之学者,读其诗文,而想见其人,亦足以兴其志节,而勉其行谊也。
呜呼!禹锡没已久 , 而其诗文犹传于世 , 亦足以慰其地下之灵矣。然吾辈读其诗文者,当知其人,而勉学其志节行谊,以继其遗风,庶几不负其诗文之所传也。
【乙】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②〔唐〕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③绒封④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⑤。
【注释】①谲(jué)谏:委婉地规谏。②刘禹锡谪居朗州五年后,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璧州竹鞭,写诗酬赠。③郢(yìng)客:这里借指元稹。④缄封:这里指包裹。⑤敲镫吟:敲击马镫,边走边吟诗。
(1)、【疏通文意,明大略】阅读【甲】文,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词句
方法
释义
工为文章
联系成语:工于心计
既谪沅、湘间
关联课内: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亦足以兴其志节
查阅词典:A.兴致;兴趣B.激发:振奋C.昌盛;旺盛D.发动;创办
(填选项)
(2)、【正确朗读,闻情思】请用“/”给【甲】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3)、请从语气、语调、重音等角度中选择两个角度,为【甲】文中画线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简述理由。句子:呜呼!禹锡没已久,而其诗文犹传于世,亦足以慰其地下之灵矣。
朗读设计:
(4)、【关联比较,知其人】“巴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从“巴山”中读到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夜雨涨秋池”时的孤独凄凉,进而感受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读【乙】诗,你又能从“巴山”这一意象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5)、请在下列颜色选择一种来代表刘禹锡,你会选什么颜色?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并联系《秋词(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其中一首,阐述你的理由。
A.绿色 B.红色 C.白色五、任务五“守望根系”,抒少年气象(50分)
-
7. 中国古典诗歌是我们精神的栖息地,它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志趣与神韵,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我们民族品质之根。阅读下面的诗句,你会有哪些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文。字数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