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整本书阅读;结合《水浒传》整本书的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近日,班级开展阅读《水浒传》活动,同学们产生了以下困惑,老师建议立足作品特点, 寻找阅读突破路径。请根据提示完成任务。

    困惑:《水浒传》人物众多,文脉梳理不清楚怎么办?

    方法:可以从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入手,明确作品是先分后合的① 结构,然后画出人物、情节关联图:

    前 40 回“分”的部分:史进→鲁智深②(典型情节)→林冲→汴京城③(人物) 卖刀→吴用→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武松④(典型情节)

    41~100 回“合”的部分:梁山聚义,庙堂招安,水浒梦断

    (2)、《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有的人义薄云天,是真英雄;有的人却滥杀无辜、草菅人命,虽然武艺超群,却不能称为英雄。你最欣赏的水浒英雄是谁?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人物简介:于敏,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

    沉默是金

    张天南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呕心沥血,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一)“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③于敏生前的卧室里,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和煦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照着泛黄起皱的封皮。可想而知,那位温文尔雅的主人,曾经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翻阅着心爱的书籍。

    ④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⑤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⑥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⑦“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⑧“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⑨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二)“土专家”的“真把式”

    ⑩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

    ⑭“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 50 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⑮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1)、请仿照示例概括文章(一)(二)部分的主要事件,并摘录于敏的话语作为文段(三)的小标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主要事件

    小标题

    (一)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二)

    “土专家”的“真把式”

    (三)

    继续研发,矢志不渝

    ③ “

    (2)、请联系文章内容,任选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 - 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

    (3)、于敏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概括。
    (4)、联系全文,说说第⑮段“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这个句子的含义。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沉默是金”为题,既呼应于敏安静低调的性格,也暗含对其默默奉献的赞美。 B、于敏虽自谦“地道的国产”,却无条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体现其开放包容的理念。 C、文中写到于敏的妻子、子女对他的评价,侧面体现出他工作的隐秘和繁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文章多处引用于敏自己的话,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心之所守,行之所选

    ①人生如长河奔涌,每一次转折处的浪花,都是内心坚守的回响。庄子曳尾涂中,守住精神自由:宋人返璞归真,守护美学本真:包家骏追随父志,传承血脉深情。这些选择昭示着:心有所守,方能在人生岔路坚定方向。正如诗人所言:“我心自有白云山青,任它八面来风。”当坚守成为生命底色,选择便有了穿越迷雾的力量。

    ②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困境中对信念的执着。高位截瘫、双目失明的曾春,在命运的至暗时刻,依然用轮椅丈量大地,用微笑面对生活。这份选择,源于他对“生命平等”信念的坚守——即便身处黑暗,也要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正如史铁生在轮椅上书写生命的哲思,困境从未磨灭他的信念,反而让坚守的光芒愈发璀璨。当我们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时,不妨想想曾春的选择: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

    ③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繁华中对情怀的珍视。90后青年大萌放弃都市的繁华,重返深山创办农场,用有机种植守护绿水青山,用新农人精神唤醒乡村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他选择扎根土地,用汗水浇灌情怀,将“诗与远方”种进田间地头。这让我想起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在黄沙漫天的洞窟中守护千年文明。这些选择看似“逆行”,实则是对家国情怀、生态理想的深情守望。当情怀成为人生罗盘,再崎岖的道路也能走出风景。

    ④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喧嚣中初心的坚守。在当下,有人为出名降低底线,有人因压力唉声叹气。但总有人如曾春、如大萌,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初心,用行动诠释“坚守”的重量。正如张桂梅扎根大山几十载,只为兑现对乡亲的承诺。初心如炬,照亮选择的方向;坚守如磐,赋予前行的力量。

    ⑤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的重量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而在于心中是否有坚守的灯塔。无论是守护信念、情怀还是初心,每一次慎重的选择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书写。愿我们都能以坚守为舟,以选择为桨,在时代的江河中,划出属于自己的璀璨航迹。因为真正的人生,从来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

    (选自《青年文摘》2025年6月上半月刊 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认真阅读第②段,根据内容填写下面空格,补全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⑴的分论点;接着列举⑵、⑶(概括事例)的事例证明分论点;最后得出“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的结论。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的? 
  •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小题。

    月夜游宝石山记(节选)

    [明]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踞,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 , 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注】①玩月:赏月。②黄晋卿:黄溍,元代名士。③飞觞:举杯。④巡阑:在栏杆边来回走动。⑤夸:夸耀。⑥殆:大概。⑦靳:吝啬。⑧第:只是。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            胜:

    ②将以夕玩月其上                      斯:

    ③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而登     阴: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

    (3)、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山前踞,类屏障然。

    ②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

    (4)、对比《醉翁亭记》,分析本文作者都穆与欧阳修的“乐”有何不同。
  • 5、古代诗歌阅读

    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作于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③银汉:银河。

    (1)、 诗中的“玉盘”是指;这样写的好处是
    (2)、月光下,苏轼的心情有何变化?你认为下图中哪一条(A 或 B)折线能表现其心情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

  • 6、古诗文默写;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面对人生的不圆全,古人常借笔墨抒发情怀:中秋月色牵起情思,苏轼望月思亲,借“但愿人长久,①”,于个人思念里映出面对“不圆”的通透,寄望人间团圆;身陷逆境也可寻希望,刘禹锡困厄时如逢“月缺”,却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②”,道破“缺后终圆”的人生之理;柳宗元被贬永州,游小石潭见“潭中鱼可百许头,③”,内心孤寂却定格了自然美;面对“不圆”能怀“古仁人之心”,不因“④ , 山岳潜形”的晦暗而悲,也不因“沙鸥翔集,⑤”的欢快而喜;面对“不圆”还能品悟哲思,欧阳修写山间朝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⑥”,朝晴暮晦恰似人生“阴晴圆缺”,于变化中寻得山水灵动;最深沉的力量源于把个人“不圆”融入家国担当,杜甫居破屋,历困顿,却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⑦”,这份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 7、 班级开展“民俗蕴藉中秋意”展览活动,根据下面的资料,完成任务。

    【资料一】中秋赏月的习俗,早在魏晋时期便有记载。唐代文人尤爱中秋望月,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杜甫“月是故乡明”的怅惘,都将个人情愫融入皎洁月色。如今,城市阳台、乡村院落,仍是人们举头望明月的最佳坐标——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

    ——《人民日报》中秋特稿

    【资料二】从宋代“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简单形制,到如今广式、苏式、京式等三十余类月饼争奇斗艳,这枚圆饼承载的不仅是味蕾记忆,更是“团圆”的文化符号。2021 年,“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这道节日滋味有了更坚实的传承注脚。

    ——澎湃新闻《非遗里的中秋》

    【资料三】兔儿爷是北京中秋特有的民俗形象,源于明代“祭月”习俗。早期兔儿爷为泥

    塑,身着铠甲,骑虎或坐象,寓意“镇宅辟邪”;如今演变为卡通造型的玩偶、灯笼,成为孩子们中秋最爱的“玩伴”。这一形象的变迁,恰似中秋民俗在传承中创新的缩影。

    ——光明网《老北京的中秋符号》

    【资料四】中秋民俗的发展,始终围绕“团圆”核心展开。从古代祭月祈福的庄重仪式,到文人赏月题诗的风雅之举,再到现代家庭围坐品饼、共享天伦的温馨场景,民俗形式虽随时代演变,但情感内核从未改变。

    (1)、请为展览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包含“中秋”“传承”两个关键词。
    (2)、作为展览讲解员,请你选择一种中秋民俗(赏月、吃月饼、兔儿爷),结合资料写一段讲解词,向同学们介绍该民俗的发展及意义。(不得完全抄写材料)
  • 8、 班级筹备“月圆牵动中秋情”主题板报,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任务。

    当夜幕为大地披上温柔的纱,中秋的圆月便从云端缓缓升起。清辉遍洒处,每一寸土地都似浸在牛乳中。岸边的柳枝在晚风里轻软(yáo yè)____,偶有晚归的渔舟在粼粼波光中游弋,船头渔火与天边星月相映,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月夜图。能否在这样的月夜中感受到团圆的温暖,是我们在双节同庆时收获幸福感的核心。抬眼望去,城市中矗立的高楼间,那轮明月更显皎洁,仿佛是夜空中最耀眼的冠冕 , 赠予人间满庭清辉。此时若漫步街头,或许会瞥见窗内阖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老人正将象征圆满的月饼分与孩童,年轻人则心无旁骛地为家人书写双节祝福,笔下 [甲]____有“但愿人长久”的柔情,[乙]____有“我爱你中国”的赤诚。这份对团圆的珍视、对家国的热爱,正是中国人世代坚守的情感底色,也是我们在双节同庆时倍感幸福的(mì jué)____。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áo yè) ②(mì jué)

    (2)、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②

    (3)、在甲、乙两处补充上合适的关联词。
    (4)、根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提出修改意见。
  • 9、阅读下面文字,然后作文。

    风用它的力量让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雨用它的力量让孱弱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流水用它的力量让船只扬帆远航......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神奇的力量,社会生活中也一样。那么,这些力量带给了我们怎样神奇的改变呢?

    请以“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0、整本书阅读;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阅读下面《水浒传》的节选内容,完成小题。

    【回目节选】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片段节选】

    话说当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不知,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嘱付道:“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有诗为证: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当时洪太尉听罢,浑身冷汗,捉颤不住。急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真人并道众送官已罢,自回宫内,修整殿宇,起竖石碑,不在话下。

    再说洪太尉在途中分付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贵。于路无话,星夜回至京师,进得汴梁城,闻人所说:“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天师辞朝,乘鹤驾云,自回龙虎山去了。”洪太尉次日早朝,见了天子,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到京师,臣等驿站而来,才得到此。”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亦不在话下。

    (选自《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1)、下面是对《水浒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其中小恰当的一项是(     ) 
    A、回目是章回体小说一大特点。回目语言工整,句式相同。读者通常可以通过回目了解本回关键人物和发生的主要事件。 B、“话说”二字,体现了话本小说中“说书人”的语言特点。早期长篇白话小说都是在宋元以来民间故事和说书底本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C、“有诗为证”,这种表达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或概述前文,或引出下文,或暗示人物命运,有明显的文人雅士加工的特点。 D、《水浒传》中人物众多,“一百单八个魔君”衍化成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他们的故事在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全都有体现,高俅和洪信是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
    (2)、阅读完《水浒传》后,班级开展“重设人物结局,升华小说主题”的读书研讨活动,要求大家为人物重设一个能突破作者认知局限,体现人物性格发展的结局。请你以“林冲”为例,参考小说原著中的结局,为他重新设计一个结局,并具体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小说原著中的结局:林冲随宋江接受招安后,参与征讨方腊,战后因风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料。半年后病逝,被追封“忠武郎”。)

  •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铁砧上的岁月

    王祖胜

    ①暮春的风掠过村头,晨光未及推开窗户,村口老榆树下的铁匠铺已升起袅袅青烟,风箱呼哧呼哧吞吐着岁月。三块青石板垒成的炉灶里,橘红的火焰,将铁块烧得通体透亮。铁砧上火星四溅,“叮当”脆响,惊落了露水,惊飞了檐下打盹的麻雀,也惊醒了一个村庄的农事记忆。

    ②那个年代的村庄像块温润的璞玉,铁匠铺便是璞玉上最灵动的纹路。

    ③老周头的铁匠铺设在村口的老榆树下。那时的老周头,总爱把蓝布衫的袖子卷得老高,露出古铜色的手臂,肌肉随着铁锤的起落如老树根般虬结。他握锤的手布满老茧,指节处的疤痕如凝固的岩浆。每当铁块烧至金黄,他便操起小锤,与徒弟小六的八磅大锤“一唱一和”,重锤落下时,铁砧发出闷雷般的轰鸣,惊起树上的灰雀,在霞光里扑棱棱飞向远方。

    ④老周头的打铁手艺是祖传的,他打造的铁器,坚韧耐用。那时的铁匠是个好行当,农忙时节,铁匠铺更是热闹非凡。农户们扛着磨损的农具,带着焦急和期待,纷至沓来。

    ⑤张木匠的刨刀卷丁刃,李瓦匠的瓦刀豁了口,都要找老周头拾掇。“周大伯,给我家锄头开个口!”“周大哥,我家铁锹啥时能拿,等着用呢。”老周头总能让废旧或损坏的铁器焕发新生,如同妙手回春的郎中。

    ⑥就这样,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总爱扛着缺角的锄头,揣着豁口的菜刀来找他。他总是不慌不忙接过农具,眯起眼睛细细端详,瞬间洞悉它们的“病痛”。老周头从不急着收钱,总是说:“先用着,秋后收了粮再说。”

    ⑦“打铁讲究火候,就像做人要拿捏分寸。”烧红的铁块浸入水桶,“磁啦”一声,白色的水雾升腾而起,缭绕的水雾里,老周头时常说这样的话。他传授技艺从不吝啬,随时教徒弟小六观察铁块的颜色变化。他说,从暗红到金黄,再到淬火时的银白,每种色泽都暗藏玄机。

    ⑧老周头的工具箱里藏着个铁皮匣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他打的铁钉,每枚铁钉都刻着年份。有时他小心翼翼从匣子里取出一枚枚铁钉,自豪地向人展示:“七七年发大水,这钉子钉过王家的救命木筏;八二年包干到户,这钉子固定过村里仓库的门锁······”老周头如数家珍。有次暴雨冲坏了村小学的门槛,老周头连夜赶制了八颗铁楔子固定门槛,还用红漆在每颗楔子上画了笑脸。

    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年老体衰的老周头已鬓染霜白。年轻人纷纷扔下锄头,涌进不同的城市,徒弟小六也奔自己的前程去了。老周头的铁匠铺门可罗雀,只有几位老人偶尔来修修旧农具。他依然每天清晨生起火炉,把铁块烧得通红,静静地望着袅袅青烟飘散天际。那珍藏多年的铁皮匣子里的铁钉,在阳光下泛着暗红的光,纹路里还嵌着细碎的火星。老周头颤抖着抚摸那一枚枚铁钉,老泪纵横地叹息:“这些铁钉呀,都是会呼吸的啊!”

    ⑩老榆树下,那弥漫着烟火气的“"可听当当”的打铁声,混着新麦的香气;混着老铁匠掌心的温度,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轻轻叩响那在岁月深处沉睡的铁砧。

    ⑪老周头和他的铁匠铺,已成为中华农耕文明里的一抹记忆,在岁月的流转中沉淀发酵······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注]铁砧(zhēn):打铁时垫在底下的铁墩。

    (1)、阅读选文②~⑨段,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铁匠铺的生意状况

    老周头的身体状态

    第一个时间段:那个年代

    第二个时间段:①

    门可罗雀

    年老体衰

    (2)、请赏析选文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铁砧上火星四溅,“叮当”脆响,惊落了露水,惊飞了檐下打盹的麻雀,也惊醒了一个村庄的农事记忆。

    (3)、选文中老周头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
    (4)、选文第⑧段和第⑨段都写到铁皮匣子里的“铁钉”,对表现老周头的情感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5)、有人认为,在时代大潮中,像“老周头和他的铁匠铺”这类曾经的人事和传统的行当,大多会被遗忘和取代,不值得留恋。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 1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仅8秒

    ①《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②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专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③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是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④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⑤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看到的画面快速切换,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⑥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屏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的取舍和过滤。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

    ⑦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信息牵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这更像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⑧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

    (选文有删改)

    (1)、网络阅读时代 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2)、第④~⑥段,作者把真正的阅读学习与网络阅读进行对比论证,请概括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学习”? 
    (3)、下列更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B、陶行知说:“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C、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D、闻一多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直,听者忘倦。太子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节选自《贞观政要》)

    【乙〗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太子:李承乾。李纲:太子李承乾的老师。②三卫:唐禁卫军的合称。③泰:郭泰,东汉时期名士。④经师:讲授经书的讲师。⑤人师:德行、学问等各方面可以为人表率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    尝:

    ②理顺直    辞:    

    ③泰之    许:    

    ④昭为粥重进    更:    

    (2)、用“/”给甲文划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

    ②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

    (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经师遇虽千里不敢也(《唐雎不辱使命》) B、托六尺孤|先天下忧而忧(《岳阳楼记》) C、杯掷地/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遂友善之 游人去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5)、【甲】文中的太子和〖乙〗文中的魏昭具有什么共同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 14、古诗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子陂荷花

    [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曲尘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

    【注】①曲尘:借指柳树、柳条。②恼:撩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万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系已学课文学习新诗词,开展以下三项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朗读

    诗歌朗读,重读某些字词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比如杨诗第三句“无穷”一词重读,可以强化开阔感和纵深感,令人心生喜爱。朗读唐诗第四句,你认为哪个字词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2)、活动二:比较

    两首诗均描写荷花,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简要概括。

    唐诗侧重写 , 杨诗侧重写

    (3)、活动三:描写

    “露红新”是夏日风荷图的点晴之笔,请展开想象,对唐诗划线句加以描述。

  • 15、默写;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大美中国,风景独好;少年君子,晓雾将行。独行于湖心亭,张岱痴迷于“雾凇沆砀,① , 上下一白”的西湖雪景(《湖心亭看雪》);畅行在琅琊山中,欧阳修盛赞“日出而林霖开,②”的朝暮美景(《醉翁亭记》)。大美中国,景美情更美。描绘岳阳楼之大观,范仲淹表达自己“③ , ④”的豁达胸襟(《岳阳楼记》);历数岁月的长河,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斗志昂扬,也难免会遇到波折,那就让我们像李白那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⑤”还可像刘禹锡那样,“今日听君歌一曲,⑥”乐观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可自信放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 16、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上联:去老范一千年,后____先____,几辈能担天下事;

    下联:揽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喜 八百里大湖 B、乐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 17、学校利用校园角落设置了一些课间活动区域,向同学们征集区域命名。请你参考示例,根据项目拟写区域名称。

    项目

    区域名称

    花样跳绳、跳格子等跳跃项目

    示例:“跳”出快乐

    拔河、同心击鼓等团体项目

    ① 

    围棋、跳棋、五子棋等棋类项目

  • 18、下面文字中划横线局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众多高校学子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们当中,有人积极开展智力扶贫,为孩子们架起知识。有人将人才培训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致力于为当地打造一支优质人才队伍。他们用实际行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淬炼青春、茁壮成长。

    修改意见: 

  • 19、请修改、完善同学提供的“艾青诗歌研读活动”开场语中的文字。

    一位作家这样评价艾青: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A)是在(fēng huǒ)连天的战乱岁月,(B)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取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进步······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

    同学们,这样一个(zīzībùjuàn)的人,写出了怎样的诗呢?《艾青诗选》中,有对苦难的悲悯,有对光明的向往,有对生命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艾青的诗歌世界,去聆听他的诗歌,去领悟艺术的魅力,去汲取营养吧。

    (1)、为了朗读流畅,请给加点的字注拼音。

    聆听

    汲取

    (2)、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①fēng huǒ

    ②zīzībù juàn

    (3)、根据语意,请在A、B处填入一组关联词语。

    AB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漫步于自然风景,欣赏四季花开花落;穿行在街头巷道,体察市井众生百态;徜徉在茫茫书海,沉迷文学浪漫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才让我们顿悟,催人奋发,促进成长。

    请以《行走在》为题写作。要写出自己的行走经历、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