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强国之路】下面是你们小组在爱国教育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请解决其中的问题。

    ①从____到____,80年来,一个又一个事实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之力,我们定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制造新的更大辉煌!

    (1)、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入第①句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复兴征程   B.烽火岁月
    (2)、请你再写一句和第②句类型相同的复句。
    (3)、第③句画线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2、【诗词寻趣】小文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请把下面空缺处的诗文原句补写在横线上。

    《沁园春·雪》中毛泽东用“”两句词赋予静态的景物以动感,为苍凉壮阔的景象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同样是写雪景,张岱则以“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描画出了大雪后西湖冰天雪地,既浑然一体又层次隐约的画面;不同于毛泽东和张岱所写的雪景,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所写的“?”则充满被贬后的悲慨。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用“”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中的“ , 怜君何事到天涯”在怜惜贾谊命运的同时,也哀叹了自己两遭贬谪的命运。

  • 3、【治学有道】下面是某位同学给校广播站的投稿,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清代的经学家戴震有言:“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这句箴言放在现代更显宝贵。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里有很多虚假的、偏激的、片面的内容。如何从这些庞杂的信息中jí取能够rú养我们精神世界的养分,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就得学会“识断”,否则任何理想终成可望不可即的梦幻泡影。

    (1)、请写出稿件中加点字的读音。

     可望不可

    (2)、请写出稿件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jí 取     rú 

  • 4、文题

    致敬,是表达敬意的意思。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往往会有所识之人、所读之书、所见之景……让你心生敬意。也许会有一番仪式性的表达,也许只是在心中凝聚,抑或还有了行动上的奔赴和追随……致敬的形式其实不一而足。无论怎样,那一份敬意的产生,与之相关的经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弥足珍贵,一定是值得回味,也值得分享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曲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5、根据你对《水浒传》的阅读积累,在表格的横线处填写与情节相关的人名。

    人物

    情节

    1

    他为人豪爽仗义,勇敢无畏。他出手救助被郑屠欺凌的金氏父女,在野猪林救下被陷害的林冲并一路护送其至沧州附近。

    2

    他为人孝顺,在沂岭杀四虎为母报仇;他直爽率真,有情有义,为报答宋江,自告奋勇去讨鱼;他具有反抗精神,面对朝廷招安,强烈反对。

    3

    他重情重义,武艺高强,也嫉恶如仇。他为报答施恩,醉打蒋门神,帮其夺回了快活林酒店;后遭人陷害,识破奸计后杀死仇人。

    4

    他为晁盖献计智取梁中书的生辰纲,利用连环计攻破祝家庄,智取大名府、文安县……他一生屡出奇谋,屡次建功,不愧为“智多星”。

  • 6、据某数据平台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天津位列全国周边游最热门城市第八、“00后”最热衷的旅游目的地第六、首日入境游热门目的地第十,津城旅游业持续火爆。怀着对家乡的深情,津津中学九年级某班开展了以“乐享五一,畅游津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五一”假期,市文旅部门以“五一狂欢日,漳城任逍遥”为主题,围绕“天津始‘钟’响你”和“春风十里,天津等你”等品牌精心策划,营造出积极正向、热烈欢乐的假日氛围。

    【材料三】

    “五洲艺来·看见非遗”时代记忆非遗市集惊艳亮相天津古文化街民俗文化旅游节,为市民与游客呈献一场集国学体验,非遗展示与互动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弦乐。戏韵”河畔音乐会,以西洋乐器和京剧国粹形式拉开“‘桥’见海河,邂逅浪漫”桥边音乐汇活动帷幕。这些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活动不断释放文旅消费新活力。

    【材料四】

    积极打造文旅新地标、新场景。“五一”前,西北角特色美食街区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设置新的指路立体标识和拍照打卡区,绘制出天津方言、复古场景、特色美食等内容,为游客提供更好体验。位于西关北街的甲骨文主题文化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1)、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津城“五一”旅游持续火爆的原因。   
  • 7、阅读《人间烟火气》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3)、本文第⑤段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两段文字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4)、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 8、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书,忠烈勇武,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 , 业挟纩 , 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有删改)

    【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宋代著名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绵絮,丝绵。⑤殆:几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业挟纩       但:       ②众皆感泣不肯       去: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3)、战败之际,众军士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
  • 9、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③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⑤借助典故表达思想感情,是古代文人在诗词创作中惯常使用的手法。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就以“”揭示出将士思归而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 10、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书以观             致:得到 B、送之             走:跑 C、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负:背着 D、沃灌             汤:热汤羹、汁水
    (2)、下面句子反映的内容不能体现作者所言“勤且艰”的一项是(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日侍坐备顾问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在强调求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包括: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B、文章开篇写作者“嗜学”而“家贫”,所以求借于藏书之家抄书,体现出作者少时读书的艰难。 C、文中“未尝稍降辞色”表现了老师的言辞、脸色很严肃,这里写老师的严厉是也反衬出作者求师的恳切。 D、第二段作者将富家子弟的“烨然若神人”与自己“缊袍敝衣”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作者甘于敝衣粗,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

    高雁

    ①人生之路,常有风雨,向上前行,终达峰顶。只有经历风雨洗礼,勇敢地攀上高峰迎接挑战,才能领略雨后彩虹的壮美,欣赏绝顶风光的无限。纵然心中有诗意,处处皆风景,但唯有行至景深处,我们才能见识天地之广阔,万物之浩渺。

    ②不畏挑战,需在困顿中执着坚守。“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擘,你会发现此言不虚。唐代王昌龄两次被贬,几经浮沉,但一片冰心,始终为民;宋代黄庭坚被贬黔州,生活艰苦,仍兴办教育,广写诗文;明代王阳明流放贵州,尝尽辛酸,却开坛布道,恩泽后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面对艰难困苦,他们都不弃初心,不改志士风骨,坚守文化之魂。他们点亮的精神之光亦穿越时空,闪耀至今。

    ③不畏挑战,需在挫折中砥砺前行。囿于一方,浅可见底的池塘总是静谧无波,而吞纳百川、浩浩汤汤的江河终年激越。固然,任谁都希望安逸舒适,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傅雷所说:“人的一生充满高潮和低潮,只有庸碌之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游泳运动员潘展乐在2021年第一次出征世界大赛,因其参加的单项比赛均未晋级决赛,故只能在看台上观战,他戏称自己是“看台观战选手”。此后的他苦练泳技不骄不躁,把每个薄弱点练上几百遍、几千遍。三年后,19岁的他终获“四冠王”“亚洲飞鱼”的称号。从“看台观战选手”到“四冠王”,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是竞技体育对他的召唤,是他点燃自我、勇往直前的信念,更是他不屈不挠、敢于挑战的决心。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今有不少年轻人好高骛远,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对前途迷茫,对眼前该做的事无所适从。而青年教师黄灯却在日常平凡的教学中,思考当下教育问题,不畏挑战行且知。她将目光聚焦普通本科学生这一庞大却很少有人关注的群体。五年里,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跋山涉水、横跨南北,进行家访。其中不乏时间、精力、财力、与不同学生家庭沟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而她却在行走间,化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靓丽风景,更以独特的视角,给予当代中国教育新的启示。

    ⑤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在这漫长而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与其哀怨叹息,不如破茧成蝶,勇敢地迎接挑战,展翅高飞。

    (1)、概括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人生之路,常有风雨 B、不畏挑战,需在困顿中执着坚守 C、当今有不少年轻人好高骛远,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 D、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
    (2)、为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内容准确且与第②和③段首句形成关照的一项是(     )
    A、不畏挑战,需要坚定理想和信念 B、不畏挑战,需在平凡中不懈追求 C、不畏挑战,需在困境面前有智慧 D、不畏挑战,需认清形势脚踏实地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以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为主。 B、第②段画线部分列举了古代文学大家的事例来支撑分论点。 C、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中第②至④段,是逐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述。 D、作者善用比喻,在深入浅出阐述道理的同时,语言生动,文采斐然。
  • 12、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描写了北国明净如洗的秋天。从整首词来看,赏心悦目的秋景反倒烘托了下文国难家愁带来的悲哀。 B、“四面歌残终破楚”使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与心的对比,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句使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体温、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A、,;, B、:,; C、,,; D、:;,
  •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叽叽喳喳的鸟儿吵翻了柳树枝头,吵乱了它的秀发,春风就不停地替它_________;风尘沾在它身上了,雨滴就忙不迭帮它洗浴,还有谁比这一大家子更温馨更幸福呢?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楣插上新折的柳枝。小时候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_________,只记得有人告诫:“到了这一天,不能再吹柳笛!”长大后,我才知道,清明节插柳枝、将柳条编成头冠,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介子推。可惜年少时只知折柳、戴柳,只觉得好玩却缺少了应有的_________之情。

    A、梳理   风俗   恭敬 B、抚平   习惯   恭敬 C、梳理   习惯   恭顺 D、抚平   风俗   恭顺
  • 1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渺茫       墨守       走头无路       自暴自弃 B、修正       捷报       腐草为萤       行之有效 C、推敲       流俗       持之以恒       辩伪去妄 D、诓骗       鲁钝       不言而喻       不功自破
  •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洞(suì)       绳(qiàn)       停(dài)       而不舍(qiè) B、粉(zhī)       迷(máng)       笑(wō)       根深固(dì) C、词(dùn)       伤(zhòng)       夫(nuò)       孜孜不倦(zī) D、(miè)       养(juàn)       梁(jǐ)       前后继(pū)
  • 17、筹备组计划开辟新的展区。请你选择合适的材料,筹划新展区并阐述理由。

    【资料一】

    读诗小技巧

    1现代诗歌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等手法,读起来气韵通畅。因此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受诗歌节奏美和音韵美。

    2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因此在阅读现代诗歌时,应注意联想与想象,体会意境之美。

    3现代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凝聚了诗人浓烈的思想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读诗歌,关键就是要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资料二】

    艾青生平记事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轰动诗坛。

    1937年艾青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

    1976年出现创作另一个高潮,出版了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

    1996年 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资料三】

    艾青各个时期的作品及手稿

    (1)、设计海报;宣传组为展览会设计了如下活动海报,向同学们征集建议。请你结合《艾青诗选》的具体内容,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宣传组:我们选用“伞”做海报主元素。因为《伞》这首诗歌运用

    的手法,歌颂了

    , 是艾青的品格的最好写照。

    我:艾青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更具代表性的意象,可以用更多的元素彰显艾青的诗歌创作风格。

    同学B:我觉得可以在海报里添加“太阳”的元素。

    我:是的。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诗歌中常借太阳意象表达

    宣传组:那我们可以再加入艾青诗歌的其他意象元素,让海报内容更加丰富。你能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再推荐一个意象元素吗?我:当然有!比如④

    宣传组:你们的推荐真棒!我们马上着手修改海报!

    (2)、外联组准备邀请其他班级同学参观诗歌展览会。根据要求,借助以上活动资料,代表班级拟写一封邀请函。(要求:说明活动的内容、意义等相关信息;120字左右;不得出现人名、校名。)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 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④有余而无穷。

    (选自《义田记》,有删改)

    【注释】①负郭:靠近外城,指近郊。②稔(rěn):庄稼成熟,丰收。③计:计簿,账目。④沛 (pèi) 然: 充沛的样子。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若春和明/四时之不同 B、吾谁与/云而岩穴暝 C、平生好施/未复有能其奇者 D、日有 , 岁有衣/设酒杀鸡作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3)、请用三条“/”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

    (4)、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李白和范仲淹所处的人生境遇比较接近,但表现出的心境、追求不尽相同,请简要说明。
    (5)、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请结合【乙】【丙】两篇选文,概括范仲淹被誉为“一世英杰”的原因。
  • 19、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在作者被逼出京,朋友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的。 B、乙诗诗题中的“左迁”是被贬、贬官之意,“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这首诗是韩愈贬官途中行至蓝关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留言。 C、甲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为下文抒发作者苦闷的心情作铺垫。 D、乙诗颔联诗人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却无辜获罪,委婉表示不愿再0朝廷效力。
    (2)、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诗划线句子都用景物展现人物的情思,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相同点?

    ②小叶同学想用甲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话来安慰乙诗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你同意小叶的这个想法吗?试结合甲诗的内容说一说你的理由。

  • 20、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游岳阳楼记

    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①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玄鬓已皤②,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③,是则真可哭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鹅溪练:通称鹅溪绢,为四川一种名绢。②皤:白色。③知己骨肉之变:指胞兄袁宏道等相继去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何而乐耶    有小舫往来 B、进亦忧    则真可哭也 C、属予作文以记    游 D、重修岳阳楼    去后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先后从时间、空间角度描写,层次清晰,简练生动。 B、甲文假托古仁人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点明文章主旨。 C、乙文中作者对于岳阳楼优美景致的描写,照应了甲文中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两句。 D、甲文骈散结合,使用大量双声叠韵词,音韵和谐;乙文多用比喻,语言生动,情感自然。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甲文第④段中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语段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乙文作者和甲文“古仁人”的观物之情有何不同?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