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等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乡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乡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六中学、屯庄营中学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镇中学、冶陶镇中学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有学生阅读《世说新语》《水浒传》《聊斋志异》三部古典小说后,有以下发现:小说中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对抗”当时黑暗的社会。
《世说新语》:风流名士用简傲、狂放的行为,对抗魏晋动荡的时局。
《水浒传》:英雄好汉聚众梁山泊起义,对抗北宋朝廷的腐败统治。
《聊斋志异》:借助花妖狐魅或幽冥幻想,对抗清初满目疮痍的人世。
任选一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该小说中的人物是如何对抗黑暗社会的。
-
2、小实是宋韵文化的爱好者,他讲述了自己遇见并痴迷宋韵文化的经过,以下是他讲稿的节选。
一阵向晚的春风让移旦开始了他的凝望:地上青草丰____rùn,绿树摇曳____;天空飞鸟漫游,白云____liú盼。一幅《千里江山图》也让我开始了对宋韵文化的凝望:山水间错落着渔村野市、水榭亭台、竹篱茅舍,平和而诗意。我和宋韵文化小组的同学不仅共读诗词歌赋,共品书画碑帖,而且走进博物馆共赏瓷器服饰。宋韵文化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濡养了我们的精神,我们附庸风雅 , 审美能力与日俱增。今后,我们努力一定让千年宋韵文化在新的时代传承下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①丰rùn
②摇曳
③liú盼
(2)、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无与伦比 B、附庸风雅 C、与日俱增(3)、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
3、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让人产生无限向往之情,用心品味历代诗文中的草木鸟虫、风花雪月,能养成高雅的情趣。
审美对象
古诗文名句
草木
①野芳发而幽香,____。《醉翁亭记》
鸟虫
②____,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③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霜雪
④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⑤鸡声茅店月,____。《商山早行》
风帆
⑤____ ,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明月
⑦但愿人长久,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风雨
⑧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咸阳城东楼》
感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闲情雅趣上,更要体会其中深厚的家国情怀,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⑨____(写人名)和“太守乐其乐”的欧阳修等,他们为国为民的一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楷模。
(1)、请在横线处填入古诗文名句。(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
4、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一种温暖,如花般绽放在我们的心田。刘湛秋有了雨的相伴,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走过一年四季;王昌龄有了李白的祝福与思念相伴,以更坦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失意;史铁生在母亲的陪伴下,感受到人间温暖……
人生长河,温暖与伴。那一个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物,那一件件让你记忆犹深的事,都汇聚在你的心底,给予你勇气、力量和信心。
上面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以“温暖的陪伴”为题目,完成作文。
②请以“一段 ▲ 的旅程”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
5、七年级 (1)班准备在10月10日下午4点在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拟邀请张校长来参加这次活动,请你以本班班委会的身份为班级写一份邀请函。(10分)
-
6、名著阅读。(1)、《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一篇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了。(2)、学校文学社开展《朝花夕拾》阅读分享会,将主题定为“童年的‘趣’与‘憾’”与“情感的‘敬’与‘愧’”,并进行了篇目分类,请你选择一个主题中的一个篇目,阐述这样分类的理由。
童年的“趣”与“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情感的“敬”与“愧”:《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
7、阅读下面诗曲,完成题目。
【甲】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句歌咏秋色。秋来山明水净,夜降秋霜;次日,秋染树叶色彩斑斓。 B、【甲】诗后两句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对比: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 C、【乙】曲首句通过“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的叠加,勾勒出深秋的萧瑟画面。 D、【乙】曲中,“小桥流水人家”直接抒情,以温馨的田园景象反衬了游子的孤寂。(2)、简要分析这两篇作品的情感基调有什么不同。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諠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④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遽: 惊慌。②唱: 同“倡”,提议。③王: 同“旺”。④承响: 应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犹去不止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B、俄而雪骤 学而不思则罔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而时习之 D、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足以镇安朝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諠动不坐。
(4)、谢氏一族人才辈出,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谢家儿女能够成才的原因。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故乡的冬
①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天底下的事物纷纷变身。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收获了庄稼之后,土地变得坚硬而冷峻。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念着“开北风了”纷纷去晒瓜干。秋地瓜被切成薄片晾晒在大地上,很快成了脆响的口粮。北风抚摸着田野,大地上作物越来越少。
②冬天是被萝卜送来的。菜园里汹涌的白菜萝卜在做最后的冲刺,一天一个样子地生长。“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立冬了,不能再把萝卜放在露天旷野,而白菜越长越壮实,天气越冷。越长得瓷实,越冷,越生得鲜美。
③“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厚泥层,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
④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
⑤思念一场雪从树叶还没有落光开始。人们看向天空的眼神有了些期待,初雪撵着小雪节气而来,不经意间,草垛上、树枝上甚至墙头的草上,都传来沙沙声,那是雪的脚印。听雪的人高兴地跑过大街,一路报告着:下雪了,下雪了。
⑥雪在那个北风不紧的日子只是遥遥地打了个招呼,人间就热闹地接待,仪式感非常足。人们在大锅灶上用刚刚收回家的大白菜炖猪肉粉条。这是标准的雪天大锅菜,仿佛是给白菜过节,也是为小雪过节,更为接下来要休养生息的冬天过节。
⑦有风的冬日,村庄很安静,柴门吱吱呀呀,玉米秸垛窸窸窣窣,槐树豆叮叮咚咚,白杨树笔直而向上的枝丫就像竖琴,被风刮奏着。
⑧冬天的田园鸟雀盘旋,不到下雪的日子,它们不去啄那些高树上的柿子。秋天采柿子的时候,竹竿足够长,母亲却不让采最高枝上的十几个柿子,每棵树上都留着些。那些柿子长得饱满而丰腴,看起来很好吃。母亲说,留几个柿子“看冬”。光秃秃的枝丫上,那几个柿子看守着冬天,越来越红。后来,大雪覆盖了原野,柿子树梢成了鸟雀聚会的地方,它们啄着柿子,享受雪天里的盛宴。
⑨总得有一场鹅毛大雪才对得起冬天的想念,天地都被扯不开的“芦花”填满。芦花雪是数朵雪花粘在一起,像一只只柳叶船,硕大仍不失轻盈。它们飘荡在天空,慢慢降落在稀疏的篱笆上、草垛上,干扁豆藤上,落在月季花干透却未凋零的花骨朵上……那样自然,那样和谐,好似它们的到来就是为给那些枯木干藤汗一季花。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
⑩大雪来的时候,乡村是沸腾的、喧闹的。孩子们在雪扯起的帷幕间奔跑着,欢呼着,庆祝着。小手冻得好似小胡萝卜,捧起一把雪。就那么扬向对方,或将雪攥成团,“嗖”地打在对方肥大的棉袄棉裤上。
⑪雪持久不化的日子,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板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家有冬天“斋鸟”的传统。木橛上那些高粱穗不几日就变得轻了,若雪还没有化,母亲会另选一把穗子挂出去。
⑫故乡的冬天是浪漫而温暖的。那些冬夜,乡村寂静得只听见风吹草叶的轻叹。透过窗户,或是温暖的灯光伴着夜读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亲,守着一炕香甜的甜梦。
(1)、“故乡的冬天是浪漫而温暖的”,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场景能够体现出这种浪漫温暖。(2)、文中多次提及“母亲”这一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提到了故乡的雪,围绕“雪”写了人们在雪中的活动,表达了故乡人们对冬日雪的喜爱。 B、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三处“过节”表现了人们对白菜、小雪、冬天的重视,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和浓重的仪式感。 C、文章第⑫段“故乡的冬天是浪漫而温暖的”是主旨句,后文“风吹草叶的轻叹”则表现出作者冬日里的遗憾和怅惘,丰富了内容,升华了主旨。 D、文章写的景、事、物看似杂乱繁多,其实都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作者对故乡冬季的喜爱与思念。(4)、本文描绘了故乡冬季的多种景物和场景,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一样或几样入画,你会选择什么?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说明理由。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
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丰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1)、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有关“自行车”的哪几件往事?请阅读文章第①—⑥段,概括作答。(2)、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题
(3)、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文末用三个段落描写了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
11、在诗文朗诵环节,小语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把握不准,请你帮她选择恰当的一项( )A、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B、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C、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D、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
12、班级开展“回望童年时光”活动,下面是小语分享的一则材料,请你完成问题。
儿歌健康与否关系着孩子的“精神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然而,当前流传于儿童之间的不少经典儿歌被篡改,“灰色儿歌”泛滥。比如有人将《静夜思》《春晓》等( )的古诗、《小燕子》《小螺号》等经典童谣,重新填词转变风格,乍一听朗朗上口,细究内容却尽显低俗化,引人担忧。
针对这种现象,有的人认为,小朋友唱“灰色儿歌”仅仅是出于好玩,( )。事实上,____。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改编后的儿歌包含着大量低级庸俗内容,影响着他们健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的生成,容易给孩子们的价值观形塑等带来扭曲危害。
从这个角度来说,拯救儿歌,( )。
要让儿歌回归童真,从传播来说,首先成年人要以身作则,不转发“灰色儿歌”;从创作新儿歌层面讲,需要音乐人精益求精地创作出兼具文学性、语言性、教育性,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能浸润孩子心灵成长的儿歌。
(1)、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妇孺皆知 无伤大雅 迫在眉睫 B、妇孺皆知 无足轻重 危如累卵 C、曲高和寡 无伤大雅 危如累卵 D、曲高和寡 无足轻重 迫在眉睫(2)、给短文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3)、经典诗文都是历经时间考验、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的佳作,小语整理了以下诗文,请你帮她补充相应内容。阅读古诗文,是一场与山水的对话,如曹操笔下的“① , ”,(《观沧海》)动静结合,辽阔而威严;阅读古诗文,是一份思乡的牵挂,似岑参所绘的“②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想象烘托,细腻而悠长;阅读古诗文,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若孔子笔下的“③ , ,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循循善诱,温润而有力;阅读古诗文,是一段真切的陪伴,像李白希望的“④ ,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抒怀,充满了关切与同情。
-
13、语言表达(1)、班级组织同学们于本周日前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进行红色研学活动,请根据下列行程表,提取核心信息,向家长们发送一则消息,简要介绍本次研学的安排及意义。
时间
行程安排
意义
8:00
学校大门口集合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中国工农红军曾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本次活动有助于中学生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情怀;激励大家奋发图强,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8:30—9:00
乘车前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9:00—12:00
参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12:00—13:30
团队用餐
13:30—17:30
举行革命知识问答、红歌传唱等活动
17:30—18:00
结束行程,返回学校
(2)、除了研学旅行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传承红色精神呢?请写出两条。 -
14、 下面书法作品是两幅《七律·长征》的部分内容,展现了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


图1 图2 A、图1是行书,飘逸洒脱,行云流水,疏密有致。 B、图1是隶书,蚕头燕尾,字形扁宽,方圆合度。 C、图2是楷书,横平竖直,结构严谨,字形端正。 D、图2是草书,笔画简省,狂放不羁,一气呵成。 -
1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山川壮美、人杰地灵,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
____,____,____,____……无数革命前辈的足迹遍布陇南,英雄们的战斗事迹广为流传,造成了形态多样、影响深远的陇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当前,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在陇南这片红色土地上,党史学习教育正在rú huǒrú tú地开展。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幸福美丽新陇南努力奋斗。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rú huǒ rú tú 汲取
(2)、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1935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宕昌哈达铺作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
②1932年4月,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两当兵变”
③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④打响了甘肃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6、写作
“风土”,主要是说山川河流、草木景色、地理风貌与天气特征等自然状况;“人情”,则指各地人们的生活习俗、饮食风味以及情感方式之类。风土人情不同于那些抽象的理论注解,它们大多既实际又平凡,可以耳闻目睹。感受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总有一处让你沉醉,总有一些日子令你难忘。
上面的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触动和思考?请以“让我沉醉”为题,结合写作提示,完成一篇习作。
主题类别
内容提示
文体选择(选择一项)
新闻热点
捕捉新闻瞬间,发表新闻评论
A.散文
B.人物小传
C.新闻特写、通讯
人物小传
叙凡人小事,发掘闪光之处
名胜风景
描绘山川之美,寄托情思志趣
【要求】①自选以上一种类别和文体; ②不少于 600字; ③不得套写、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姓名、学校等真实信息。
-
17、古诗文阅读
同学们搜集了几篇浙东诗文,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甲】
【材料一】顾长康①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材料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换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 ,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曰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矣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③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
【乙】
南湖④
【唐】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⑤。
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南山
【'唐】贺朝
湖北雨初晴,湖南山尽见。
岩岩石帆影,如得海风便。
仙穴茅山峰,彩云时一见。
邀君共探此,异箓残几卷。
【注释】①顾长康,即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②流觞曲水:殇读shāng,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③信:实在。④南湖,即绍兴鉴湖;南山,即绍兴会稽山。⑤潇湘,指湘江。
(1)、参考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字词
方法
解释
①千岩竞秀
参考成语法:物竞天择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课内联系法:无丝竹之乱耳
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查阅字典法:①恰逢;②会议;③相会,聚会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 (限断2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南山》中的景物描写,均展现修辞之美 , 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句赏析。
A.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B.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4)、追寻文化情思。①诗中寓情。温庭筠与贺朝在《南湖》《南山》中各自寄寓了怎样的情思?结合诗文内容回答。
②文中寓意。“会稽”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象和情感寄托,请结合【甲】文二则材料中提到的“会稽”,谈谈古人追寻的情思有何不同。 -
18、阅读以下三则新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标题:____
人民网南宁9月12日电 9月 12 日,记者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奋进突破新闻发布会获悉,桂林市与人民网合作开发、旨在推动文旅产业智能化变革的“AI桂林”文旅大模型即将在第 22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正式亮相。当前,桂林积极赋予千行百业“科技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等比较优势,主动融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科创桂林”,打造科创广西先行试验区。
材料二:
桂林“魅力之城”亮相东博会:以AI 技术赋能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9月 18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桂林展区内,数智人“桂灵儿”正用东盟语言为观众指引路线——这个全国首个16K超写实文旅数智人,既能切换东盟十国特色服饰,还能精准推荐桂林旅游攻略。而不远处,一场更吸睛的“人机共演”正在上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传承人周黎维手持茶杵,与机器人“阿宝”默契配合,前者把控火候与风味,后者精准完成捶打茶叶、添水等标准化动作,油茶的清香与科技的新鲜感交织,让展台前挤满了驻足观众。
“老手艺遇上机器人,不是取代,而是让非遗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周黎维一边翻动茶锅,一边向观众解释,“机器人的动作稳定规范,能把打油茶的基础流程清晰呈现,我们传承人则负责传递技艺里的‘门道’,比如什么时候添水、火候怎么调,这种搭配能让更多人看懂油茶文化。”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推进中心副主任廖国新补充道,机器人“阿宝”搭载了 AR 技术,是专门为非遗展示研发的辅助设备, “这是桂林用 AI 赋能文化传承的尝试,希望通过科技打破传统非遗的传播边界。”
(记者梁瑜琳见习记者滕艳娇)
材料三:
“AI 桂林”惊艳亮相,数智赋能文旅新体验。以下是相关采访记录。
记者提问: A____.
媒体记者唐雨薇:我感觉这个AI 智能非常的完善,想要问她关于桂林的问题基本上都能答出来。不但答的非常详细,而且还非常口语化,生活化。如果是我们老百姓去跟这个AI交流,我们可以更快更方便的去便利我们的生活,(因为)现在AI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里了。
记者提问: B____
桂林市政府副秘书长、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促进局局长潘玲:今年,桂林作为中国唯一城市代表亮相东博会魅力之城,今天,我们的新成果AI桂林文旅大模型上线首发,标志着桂林文旅迈向AI 赋能新阶段,向世界展示一个更智慧的山水之城。
(1)、【新闻·体裁】请根据文章,完成下面的新闻素材整理。
角度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标题
桂林“魅力之城”亮相东博会:以AI 技术赋能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AI 赋能桂林文旅新篇章
事件
“AI 桂林”文旅大模型即将
在第 22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正式亮相
体裁
访谈
特点
简明、扼要
详细、丰富
/
(2)、【新闻·语言】请赏析文中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油茶的清香与科技的新鲜感交织,让展台前挤满了驻足观众。
(3)、【新闻·标题】在“新闻阅读研讨会”上,有同学认为“新闻只是客观事实”。请任选一则材料,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情感,回应此观点。
(4)、【新闻·采访】材料三是采访片段,请你根据两位受访者不同的身份与回答内容,补全记者在 A、B两处提出的问题。
-
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南山
普溪钓叟
①陶渊明的南山是庐山,王维的南山是终南山……我的南山是干山。
②乡下房子朝南,山在吾乡之南,照理是时时处处可以望见南山的,正所谓“开门见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山,是静默的存在,人的心灵若不能与之相契相应,便不能觉着它的有无。
③祖母六十六那年,姑姑捎来一块肉。好大一块肉,它雍容端方地坐在大罗碗里,还高出一截来。上面的肉皮和肥肉被精心地切成方块状,整整六十六块。这肉名义上是给祖母吃的,但很大程度上饱了她孙子孙女的口福。到最后只剩汤了,我拿筷子往汤底探寻,终于攥到极小的一块。放进嘴里一咬,才知只是块骨头,但绝不是普通的骨头,它圆融融,滑塌塌,坚硬如铁。吐到桌面上,却是一块石头。这是怎么回事呢?母亲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风俗里也包括肉碗里放块小石头,以石头代山,取“寿比南山”之意,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经了这事,我看南山时,心底里每每会生出一份温情,当然还有一份亲近南山的期盼。
④后来在梦里无端地出现这样的情形:港面开阔,河水清澈,菱蔓挨挨挤挤,密密的枝叶间有白色菱花绽放,星星点点。祖母把舵,我扳桨,我们一路往南山。
⑤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得见南山的情形。夏夜,闷热难耐,便起身走出门去,仰面躺在篱笆边的水泥洗衣板上数星星,不觉恍然入眠。醒来天已大亮,世界清凉可爱。站起身来,不意间就望见那南山,心中便涌起难以言表的大欢喜。
⑥从此,南山便融入我的世界,眼中有山,心中亦有山。每至雷雨过后,碧空如洗,便会欣然南望。南山静默如太初,但颜色分外凝重清晰,面目可亲。南山是三座玲珑小山的组合:东山长,西山高,中间矮又小。在我的想象里,那是两个大人护着小孩玩咧。从祖母的口里,我知道了那三座山在德清界里,东面的叫龙山,西面的叫凤山,中间的叫干山。
⑦上学时的春游干山,终于让我得偿所愿。春游队伍开出学校大门,前面红旗引路,浩浩荡荡,蜿蜒前行。山越来越近,两个多小时后,那一抹黛色终于变成具体可辨的乌青山石和青葱草木。然而一条大河横在了面前,让我们不能进前。于是只得就地休息,隔岸观山。
⑧终于眼见得载了一年级同学的水泥船就在干山溪对面了。小同学登上南岸后,船便回来渡我们过去。过了干山溪,旋即登山。大多数人选择登龙山或凤山,我不假思索上干山。干山海拔只有六七十米,比凤山低了一半。从没登过山的我,虽也很快登顶了,却已是腿酸脚软、气喘吁吁了。我坐在山石上歇力,发现山下的世界一下微缩了。河道纵横交织,村坊星罗棋布。干山溪贴山而流,蜿蜒西去。水面的船小似蚌壳,溪畔的塔细若笔杆。我极目北望,努力寻找韩家湾的所在,但终究徒劳无果。我想此刻祖母也许正抬头远望,但也定然看不见她坐在山巅的孙子。我大失所望,两只清明粽子落肚后,便歪在石头上恹恹欲睡了。不一会,哨声响起,便下山集结,渡河北归了。
⑨以后,亲近干山的机会就很多了。暑假跟着大人们到德清斫草,每次往南进入干山溪,然后往西、过东或上南。德清所多的是圩田,上得岸去,遍地是草,圩埂、田埂、水渠,蹲下来一路斫去,身后便留下一堆堆的草。不多时便一担一担地装进船里。
⑩然而,我不见南山久矣。外出读书,继而工作,终年为俗务所绊,不复有闲散从容之心。即便回家,也多半没有了悠然望南山的情致。年过半百之后,却时时忆起往事来,嘘唏不已。去年赴德清开会,回浔时特意取道干山,竟发现已然面目全非。龙山、凤山均已挖去大半,大片黄色土石裸露,令我触目惊心。应该不会再挖下去了吧,因为道旁已赫然竖树起广告宣传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⑪唉,不知何时我能重归旧居,闲望南山?
⑫恍惚中,又是“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的水面,我们的小船在水面滑行。祖母把舵,我扳桨,我们一路往南山……
(有删改)
(1)、阅读散文,完成思维导图。
(2)、本文语言精妙,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①好大一块肉,它雍容端方地坐在大罗碗里,还高出一截来。
②水面的船小似蚌壳,溪畔的塔细若笔杆。
(3)、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第⑫段,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4)、根据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分析南山于我而言的特殊意义,请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生活体验进行探究。知识卡片:回忆性散文通常具有双重视角:一是过去的“我”(体验主体);二是现在的“我”(回忆主体)。
-
20、名著阅读
班级准备开展“我向革命先辈致敬”的读书会,共读《红星照耀中国》,传递时代精神。
(1)、《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纪实性很强的传记作品,让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作者斯诺是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的?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2)、小语即将代表班级参与主题演讲活动,致敬革命先辈。请你为小语选择一个人物,参考示例,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示例:毛泽东。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
A.周恩来 B.彭德怀 C.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