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甘肃省兰州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练习
-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社戏》里,船头激荡的水声和伙伴们的笑声,交织成童年时鲜活的乐章:《灯笼》下,慈母的吩咐和祖父的絮语,传递着代际间浓厚的温情;《安塞腰鼓》中,隆隆的鼓点和后生的嘶吼,碰撞出生命最磅礴的力量。生活中,肯定也有一些声音在某个瞬间触动过你的心灵。
请以“触动心灵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1)、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下面是四位同学的阅读需求及对应《经典常谈》的阅读篇目,其中选择不恰当的是( )A、小珠对汉字演变感兴趣——阅读《说文解字》第一 B、小海对律诗创作有疑问——阅读《诗经》第四 C、小语需要了解史书体例——阅读《史记》《汉书》第九 D、小文想要了解屈原作品——阅读辞赋第十一(2)、某同学分享了阅读名著时做的读书笔记,请你将“批注”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摘抄
批注
摘抄一:保尔出去这么久没有回来,她很担心。他怎么啦?到哪儿去了呢?她发觉保尔那双一向活泼的眼睛,今天显得严峻而冷漠。达雅感觉到,他正在遭受某种不幸。
达雅具有的形象特征。
摘抄二:傍晚,风刮得紧了,烟囱里发出呜呜的怒吼,树林里响起呼呼的哀号,大风追逐着机灵善变、飘忽不定的雪花儿,凄厉的怒啸声搅得森林不得安宁。
该处环境描写巧妙:
摘抄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的心得: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天的鸽哨
程春梅
王奶奶刚扶住公园长椅坐下,耳边就传来李奶奶手棍儿的敲击声。两个老人,约好了似的,每日下午都要来附近的公园坐坐。
“唉——”李奶奶刚触到长椅,一声长叹扑面而来,接着她便像祥林嫂似的讲起自己的经历。“唉——都怪我当年赶得太紧,就那点庄稼,被雨淋了又能怎样?横竖不过少卖点钱而已。这下倒好,就为冒雨收百十斤玉米,竟搭上自己的眼……”李奶奶絮絮叨叨地说,空洞的眼睛里水润润的。几年前,李奶奶在漆黑的夜里冒雨往家搬玉米,一个不留神,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出几十米,醒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王奶奶每次都很耐心地听,这次也是,听完,仍像往日一样嬉笑着安慰几句:“凡事都往好处想。毕竟,你还有过那么多化,那么多草,该满足。你不如和我说说,你那片玉米地抽稳时是什么样子的?我都没见过玉米地呢!”
李奶奶却叹了口气,没好气地说:“玉米地有什么好看的……”
这时王奶奶突然说:“你听,一溜的鸽哨声又到春天了!”
果然,天空中有一群白鸽掠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长鸣悬挂在柔软的天空。王奶奶抬头,面朝着鸽群飞去的方向。
李奶奶仍深陷于当年的玉米往事,没好气地回应:“它飞它的,和咱有什么关系呢?”
王奶奶却认真得很,笑吟吟地,侧着耳朵追逐鸽哨的尾音。
“对了,李嫂,昨晚电视播放的《春草闯堂》你听了吗?春草这个小丫头可真灵巧,竟然想出那么个好主意,而且唱得也好,伶伶俐俐的.….….."鸽子飞远了,王奶奶又兴致勃勃地讲起昨晚电视里播放的京剧,海棠花红一般映着她愉悦的脸。
“啊,你家还买了电视?”李奶奶几乎是喊出来的,震得放在身边的手棍猛地从长椅上滑落。
“是的,买了电视。我现在特别喜欢听京剧,咿咿呀呀的声音真好听,绵绵长长、细细腻腻的——‘我小姐回府来悄悄言讲……”不自觉地,王奶奶还小声哼唱起来,手臂轻微抬起,和着绵长的腔调。
“唉,我自从眼睛看不见了,晚上都不开灯了。倒省了不少电费呢!”李奶奶苦笑着。
“断电可不行,我家现在什么都有,电视、电灯样样俱全,每天都亮亮堂堂、热热闹闹的,告诉你个事……”王奶奶抿着嘴,凑向李奶奶,“我最近在小区老年大学里学舞蹈呢,每天回家,先听听喜欢的京剧,然后就在灯光下练习舞步,哈哈……”王奶奶爽朗的笑在眉眼间闪烁,与温柔的夕阳交相辉映。
“听,又来了一阵鸽哨声!”王奶奶仰着脸,微笑着沉醉。
“唉,鸽哨是他们的,我们什么都看不见。”李奶奶的叹气声像秋日的枯草,没有半点色彩。
“没事,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我们心里要亮堂堂的。别人用眼睛看春天,我们就用心感受呗。”王奶奶站起身,暖风中,一朵粉粉的海棠花,迎风而落,飘在王奶奶灰白的发上。
李奶奶是个盲人,王奶奶也是个盲人,还是一位先天性失明的盲人。
(选自《羊城晚报》)
(1)、王奶奶说:“别人用眼睛看春天,我们就用心感受呗。”请你在文中找出她用心感受生活的具体表现。(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①王奶奶却认真得很,笑吟吟地,侧着耳朵追逐哨的尾音。(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李奶奶的叹气声像秋日的枯草,没有半点色彩。(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文章多次出现“鸽哨”,请分析其作用。(4)、小说以“李奶奶是个盲人,王奶奶也是个盲人,还是一位先天性失明的盲人”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东方,蜉蝣是朝生暮死的代名词,而在西方,同样也认为它“仅有一天的生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长期以来人们在自然界最直接的观察。他们观察到了舞姿灵动而生命短暂的蜉蝣,却没有注意这只是蜉蝣的成虫阶段。
蜉蝣的成虫有一双晶莹剔透的美丽翅膀,因为取食器官彻底退化,无需进食,肠道内存留有空气,所以随风起舞时姿态翩翩,而又因其通常在五月左右大量羽化,英国人便给它们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宇——Mayfly。成虫的寿命很短暂,不吃不喝只为一件事,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相比短命的成虫,蜉蝣的幼虫生存时间则长得多,不同种类的生活史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但有意思的是,现存于世的蜉蝣稚虫全部都生活在水中。从化石证据显示,早在中生代(跑今约2.5亿年前)蜉蝣就已经具有水生习性了。而且,相比成虫,幼虫阶段不同种类的蜉蝣体型关异非常大,大小从几毫米到儿厘米不等,而且形态各异。
在当世现存的千百万种昆虫中,蜉蝣显然不是最美丽的,之所以能入众多文人才子之法眼,完全仰仗于它朝生暮死的特质。据统计,仅在《全唐诗》中就有26首诗出现“s蝣”一词,大多都是对蜉蝣生命短暂的感悟。如白居易的“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虽然诗人大多喜欢伤春悲秋,但也有不落俗套者。苏轼的《前赤壁赋》,就别有一番气派: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羡长江之无穷。
(摘编自李勃《朝生暮死的蜉蝣不吃不喝只为这一件事儿……》)
材料二
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苏轼无爪蜉”在长江北段被发现。它的发现者和命名人郑徐弘毅称,苏轼在游览长江湖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为了纪念这场跨越近千年的缘分,因此将其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用宋代文豪的名字去命名一种小小的虫子?有些人觉得新奇有趣,部分批评者却怀疑命名者以“苏轼”为虫子命名有“炒作”之嫌。面对争议,郑徐弘毅表示,目己并无“妙”少音只是遵循业界普遍的命名规则,如若“苏轼”之名能让大家关注这个物种、增加对它乃至长江底栖生物的了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摘编自王隽杰《长江中的蜉蝣,缘何名为“苏轼”?》)
材料三
除了格式要符合规范,新物种的名字还得满足几个基本原则。首先,名字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不能和之前任何一种物种重复。科学家在命名前,会查阅大量文献,确保这个名字没被用过。其次,名字一旦确定了,就不能随意更改了,因为这会影响科学研究和交流的稳定性。再次,新物种命名还需要有科学依据,一般会根据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区域来命名。还有一些科学家会选用人名来给物种命名,有向先辈致敬之意。比如“达尔文雀”,就是为了纪念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最重要的是,名字必须用拉丁文书写,就算是从现代语言中借用的词,也要先“拉丁化”。
(摘编自王海诗《给新发现的物种命名,科学家能有多随性?》)
(1)、根据以上材料,选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认为蜉蝣只有一天的生命。 B、不同种类的蜉蝣幼虫体型差异大,形态多样,且存活时间比成虫更长。 C、“苏轼无爪蜉”的命名,引发了公众对该物种和长江底栖生物的关注。 D、新物种命名的依据包括物种的形态、习性、分布地等客观要素,具有科学性。(2)、请结合材料,谈谈“苏轼无爪蜉”命名的合理性。(3)、请结合材料一和链接材料,谈谈蜉蝣短暂的一生有何意义?【链接材料】
蜉蝣的一生,离不开水。蜉蝣稚虫在水中需要长时间生活,它们多以藻类、腐殖质和有机碎盾为食,这一特性使得它们对水中的污染物反应敏感,科学们利用其特性蝣种类和数量作为水盾监测中的一项重要生态指标。同时,蜉蝣稚虫还能加速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净化水质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逆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 ,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动男女俱耘于田间。益江北之俗,如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情不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珠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①旦子冈:地名,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偶舍骑步行 B、是日风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过一农家/人恒过 , 然后能改 D、余顾而慕之/顾野有麦场(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4)、读完【甲】文,小语对古诗文中各种“花”的意象产生了兴趣,制作了以下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图中的信息。(5)、结合【甲】【乙】两文,比较它们在内容和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
6、班级正在划倡导“低碳生活”的系列活动,游根据表格内容完成各题。
主题
倡导低碳,守护地球
活动目的
引导同学们树立“低碳生活”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宣传标语
低碳多发力,地球少“碳”气
活动内容
活动一:开展“低碳生活”专家讲座
活动二:____
活动三:____
(1)、本次系列活动的宣传标语很有特色,请分析其妙处。(2)、请你为本次倡导“低碳生活”的系列活动再设计两项活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海斗门将自然的馈赠化作一幅流动的画卷。
若你向往空灵的景致,不妨前往斗门的黄杨山。当晨雾散去,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chù lì山巅的金台寺披上金色霞光,钟声在山谷回荡,你便能感受那份庄严与静谧。山下的斗门古街,青石板路____,百年骑楼林立,时光在这里____出厚重的韵味。想要体验骑行的快意,莲洲镇十里莲江便是理想之地。迎着风,沿着蜿蜒的河堤chí chěng, 你能看见两侧稻田翻滚着碧浪,白鹭时而掠过水面,仿佛闯入了一幅田园诗画。每逢秋冬,斗门的自然盛景更令人惊叹。鹤洲北湿地,成千上万的候鸟fēn zhì tà lái,尤其是珍稀的黑脸琵,优雅的身姿点缀着帮波光,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长卷。看到黑脸琵鹜在湿地觅食,让投影爱好者们非常兴奋,纷纷举起相机拍摄珍贵的画卷。但令人遗憾的是,些曾经常见的物种如今已____,这警示我们需以行动守护生态。
从山峦到湿地,从古韵到野趣,珠海斗门的自然之美,正等待你的探索。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chù lì chí chěng fēn zhì tà lái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逶迤 沉淀 销声圆迹 B、逶迤 沉积 杳无音信 C、萦绕 沉积 销声匿迹 D、萦绕 沉淀 杳无音信(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看到黑脸琵鹭在湿地觅食,让摄影爱好者们非常兴奋,纷纷举起相机拍摄珍贵的画面。 B、看到黑脸琵鹭在湿地觅食,摄影爱好者们非常兴奋,纷纷举起相机拍摄珍贵的画面。 C、黑脸琵鹭在湿地觅食,让摄影爱好者们非常兴奋,纷纷举起相机拍摄珍贵的画卷。 D、黑脸琵鹭在湿地觅食,摄影爱好者们非常兴奋,纷纷举起相机拍摄珍贵的画卷。 -
8、默写古诗文。(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2)、 ,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虽有嘉看》)(4)、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5)、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6)、古人的诗篇总能寄托深沉的情怀。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送别友人时写下“ , ”,劝慰友人莫要挥泪告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发出“ , ”的呐喊,表达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白居易《卖炭翁》中写到“ , ”,单薄的衣衫与内心的活动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劳苦百姓在生存重压下的辛酸与挣扎。这些诗句穿越千年,依然映照出世道人心最本真的模样。
-
9、 题目:此刻,你不一样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泄露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更需要深度阅读
张焱
①在AI用一分钟就能总结一本书的今天,有多少人还在阅读,并以相对传统的方式阅读?这是一个严肃问题。
②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有媒体针对短视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以“世界读书日,可以不读书吗”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者表示每月会读完1~2本书,65.3%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使用AI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月阅读量超过5本的高频读者中,52.2%的人经常使用AI辅助阅读。商家的嗅觉是敏锐的,许多阅读类APP已经开始布局AI,有的电子书平台增加了“AI问书””功能,可以直接提取书中的人物、背景和金句,有的电子书平台即将上线书籍解读AI工具、AI伴读工具。
③这个调查结果与大众的感受是相符的。有媒体观察到,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
④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但我们真的能毫无节制地依赖AI辅助,让它主宰我们的阅读,甚至主宰我们的思想吗?
⑤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甚至是那些拿AI做读书报告的人,基本的观点都认为,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它可以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形成的深度认知,亦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启蒙。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动阅读更像是一种“反算法”行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孤独中完成心智的成长,最终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⑥物理学家霍金曾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带来人类文明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规避风险。人类对AI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尽管部分担忧带有未来主义色彩,但不得不承认,人类与AI的博弈确实是值得关注和警惕的。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主流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其意义在于强调人类深度参与和动态协助的技术范畴,其核心在于通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这就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而阅读且是深度阅读正是其中重要环节。
⑦换句话说,谁还能经受得住深度阅读的磨砺,谁就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胜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阅读第③段,简要写出“AI辅助阅读”的利与弊。(2)、下列关于二“人在回路机制”表述有误的一项( )A、“人在回路”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中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 B、强调“人在回路机制”的核心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 C、“人在回路机制”强调人在阅读中要深入参与。 D、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可以更好地调节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3)、阅读文章⑤⑥段,分析作者如何使论证更严谨。(4)、结合文章内容,为过度使用AI伴读工具的同学,提出“深度阅读”的合理化建议。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磨刀石里的岁月
高洪波
①磨刀石,是人们家庭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我曾用磨刀石磨过镰刀,那是在去外祖父家过暑假时经历过的生命体验。磨刀石长长的、窄窄的,是青灰的颜色,把镰刀和清水组合在一起,用磨刀石“嚓嚓嚓”地磨出锋利,是一个小男孩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内蒙古不产磨刀石,它只有草原、沙丘和骏马、羊群,所以磨刀石来自哪里一直让我很困惑,它肯定是来自不知名的远方、山上,那是大山劈下的一片山的叶片,随便一扔,扔到了内蒙古草原上,成为人们珍惜的磨刀石和我童年坚硬的记忆。
②也许是和磨刀石有缘,年龄大起来后,我养成一个习惯,喜欢购买各种菜刀,哪怕是还没有组建家庭的时候,我也逢刀必买。菜刀是家庭生活的必备。记得在云贵地区从军时,我在贵州的安顺买过菜刀,后来在重庆的大足买过菜刀,买刀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是当地名产。上世纪90年代,我首次走访金门,金门的菜刀赫赫有名,我也买过一把。最近一次买刀是在德国的莱比锡,我用欧元买过当地有名的菜刀,顺便还买了一块专用的磨刀石,它很像我们常见的砂轮,但它不是圆的,是一个长条状的。这把菜刀应该是世界名刀,锋利坚韧,确实好用。但是中国不同地域的菜刀也各有所长,不同的是中国的菜刀需要用中国的磨刀石。
③当代社会,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减少,但我仍然关注着磨刀人的存在。磨菜刀曾经是由一些走街串巷的磨刀人所经营的营生,而且他们的存在由于一部现代京剧《红灯记》而响遍全国,因为剧中一个磨刀人(地下工作者)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市井呼唤,很多北方人耳熟能详。
④这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倒是在社区经常举行不定期的“磨剪子戗菜刀”义务服务,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我仍然希望自己家的钝菜刀被人认真地磨戗。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了一声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但这吆喝明显是电喇叭声里的吆喝,没有什么激情。隔着小区的栅栏,我看见了一个磨刀人,于是我兴冲冲地把钝了的两把菜刀拎出去,包括德国名刀,请磨刀人帮我打磨。他磨刀的时候跟我闲聊,我才知道他是北京远郊一个村子里的人,而且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以磨刀为职业,这应该是一个磨刀专业村。磨刀的价格已经远非昔日所比,比如那把名刀,他一看就说:“好刀!但是很难磨,费用90元钱。”我请他把两把刀都磨完了,试了试锋利程度,手艺端的不错,于是继续跟他聊,才知道,磨刀这个职业已经非常罕见了。就拿他来说,将近60岁,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再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磨刀了。
⑤磨刀自然需要磨刀石。此前,我和一批作家到山西太岳深处沁源县,研讨一部关于1942年太岳军民围困沁源的纪实文学作品,那是一次两年多的围困战,最后使盘踞在沁源的敌人狼狈地撤退,“沁源围困战”因此成为轰动抗日根据地的一件大事,以至于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一位山西的女作家叫蒋殊,写了一部非常好的纪实文学,以1942年围困沁源为主要蓝本,而巧的是,沁源是我当年从军的四十师发祥地,她在文中写到的两个团就是后来我所在的四十师的一一八团和一一九团,主导了围困沁源的这次战役,最高指挥官是大将陈赓。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沁源,看到那片英雄的土地,浴血奋战的前辈们让我由衷地感佩,深受激励。离开沁源的时候,我们要坐车到太原再乘高铁回京,汽车在一处山脚边停下了,因为前面正在修路,需要耽搁一段时间,我们在无名山村的小河边休息,等待前面放行。这时一位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作家朋友突然捡起了一块石头,高声叫道:“哎呀,可是很好的磨刀石啊!”走过去一看,他拾起的是一块赭红色的条状山石,沉甸甸的长方形、果然是很标准的磨刀石,而且这些石头分布在路旁的山崖边,一眼望去有很多,分明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于是大家纷纷下去拾捡,这是一次偶然的、意外的拾捡,也是一次与太岳磨刀石的巧遇和邂逅。我捡起一块如戒尺般整齐的磨刀石,平整光滑,透着太岳的赭红色,握在手里有一种凝重和素朴,它让我想起童年时草原上的那块磨刀石,于是我把它装进了背囊,带回了北京。现在,这块太岳磨刀石就置放在我的书房。我当然不是用它来磨刀,我只是拾捡回一段记忆,一段人和历史、人和童年相关的沉甸甸的回味。
⑥沉重的太岳磨刀石,你当年可曾磨过围困沁源的八路军战士的刺刀?我想,这应该是三毫无疑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赏析有误一项是( )
A、第②段写“不同的是中国的菜刀需要用中国的磨刀石”,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B、第③段写磨刀人的营生因《红灯记》中的著名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而流行于北方。 C、第④段写“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反映了磨菜刀这一传统手艺的没落。 D、第⑤段写“它让我想起童年时草原上的那块磨刀石”,呼应了儿时“我”对磨刀石来源的猜想。(2)、通读全文,概括“我”与“磨刀石”相关的事件。(3)、从文章内容看,“磨刀石”是家庭生活的实用工具,是童年记忆的载体,是 , 也是。(4)、分析文章第③段是如何起到过渡作用。(5)、说说文章第⑥段的深层含义。(6)、综观全文,作者围绕“磨刀石”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 -
1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傅子见安乡侯曰:“今马钧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① , 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②、墨翟③、王尔④ , 近汉世张衡,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张衡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中,俱不典工官⑤ , 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节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马钧传》,有删改)
【注释】①武安侯:曹爽,魏明帝亲信。②公输般:鲁班,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③墨翟:墨子,擅长制造守城的器械。④王尔:战国时有名的工匠。⑤工官:掌管营建和各种工匠的官署。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①而轻以言抑人异能 ②犹忽而不察 C、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①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下列对两文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王叔远以桃核雕刻“大苏泛赤壁”,可见其工艺之精湛 B、乙文中安乡侯向武安侯举荐,但“马先生之巧”仍被忽视。 C、乙文通过记述马钧的遭遇,批判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实践、轻视科技发明、埋没人才的现象。 D、两文均着重写技艺,但各有侧重,甲文以“物”为重点,乙文以“人”为核心。(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4)、甲文中的王叔远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请根据乙文内容,判断马钧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并说明理由。 -
13、诗歌阅读;对本诗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咏景德镇兀然亭
缪宗周①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注释】①缪宗周:明代廉吏。
A、“陶舍重重倚岸开”,反映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发达。 B、“舟帆日日蔽江来”,描绘了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给景德镇带来了活力。 C、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 D、题目中的“兀然亭”,交代了作者观察的地点。 -
14、 请向同学小威转述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进一步规范地方课程设置,有效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地方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作用。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16日)
-
15、 下列括号中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旅游专列相继开通,“大河之南”号、“齐鲁之星”号、“赣闽风华”号等旅游列车一票难求。(该句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 B、这些历史经验表明,正因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特性,中国音乐才生机勃勃。(“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生机勃勃”的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画线部分在此句中的句子成分是宾语) D、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基石。(该句有语病)
-
16、 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1)、【任务一】阅读《艾青诗选》前,我们可以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等方面全面了解整本书。(2)、【任务二】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后,请将《范爱农》与《阿长与<山海经>》(或《藤野先生》)放在一起研读其共同点。要求设定探究专题,并结合内容进行解析。
-
17、 请根据提示,将下列能表达出丰富情感的诗句补充完整。(1)、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2)、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春日》)(3)、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4)、今日听君歌一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 ,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 ,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7)、 ,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8)、 ,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18、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苍穹(qióng) 聪颖(yǐng) 技高一筹(chóu) 势不可当(dāng) B、嘹亮(liáo) 豁亮(huò) 万象更新(xiàng) 以身做则(zuò) C、遒劲(jìn) 恬静(tián) 神通广大(tōng) 雕梁画栋(liáng) D、稠密(mì) 恪守(kè) 持之以桓(héng) 天伦之乐(lún)
-
19、 电影《哪吒2》中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彰显出强烈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祥子和保尔·柯察金身上也有所体现。请从这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他的经历谈谈抗争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
20、圈点和批注是传统的读书方法,文佳同学用这种方法进行了阅读。请根据提示,帮助文佳完成阅读批注。
阅读书目
句段
圈点和批注角度
《骆驼祥子》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
赏析式批注:
这段文字通过三个动词的连用,写出天气之恶劣,表现出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痛苦感受。请你把将要在句段中圈画出三个动词依次抄写在横线上。①
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
联想式批注:
电影《骆驼祥子》结尾,写祥子捡烟头时被一个年轻车夫撞了一下,祥子“久久地凝望着”那人,你认为此时祥子在想:
②。
③《》
现在他的演奏跟以前不同了。没有浮躁而飘忽的曲调,没有狂放不羁的音调,也没有曾经使他闻名全城的那种令人如醉如狂的奔放旋律。如今,他的琴声沉稳流畅,它依然有力量,但是比过去深沉多了。
评价式批注:
琴声沉稳有力量,暗示了当初那个年少轻狂的保尔长大了,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有奋斗目标的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