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至于斟酌损益/益慕圣贤之道 C、不思蜀/学而不思则罔 D、郤正闻之/村中闻有此人(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若 王 后 问 宜 泣 而 答 曰 先 人 坟 墓 远 在 陇 蜀 无 日 不 思
(4)、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后人都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你能从【乙】文中找出这种说法的依据吗?(用原文语句回答)(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感叹诸葛亮的语句,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英雄落泪的原因是什么。 -
2、在毕业季到来之际,班级开展了“名著伴我行”专题活动,希望同学们能从经典中汲取智慧,解答成长困惑。请完成以下题目。(1)、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写道:“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有同学认为这几句现代诗与《春望》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2)、毕业离别季,很多同学身陷迷茫,请针对毕业困惑清单上的某一个问题,从三张卡片中任选其一,结合所选卡片中“知音”的经历为其中一名同学排忧解惑。
毕业困惑清单
小广:我的成绩一般,就怕考不上好学校,我该何去何从?
小粤:我已经被××学校提前录取,现在学习还有意义吗?
小东:对于高中学校的选择,我有点迷茫。
初心卡
知音:杜少卿“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苏轼
理智卡
知音:简·爱“让我们首先遵循理智吧,它是可靠的向导。”
——法朗士
意志卡
知音:保尔·柯察金“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
——杰克·伦敦
-
3、为响应“世界湿地日”主题活动,班级准备制作湿地保护宣传手册,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起到调节流量的作用,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湿地也是许多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材料二:
(1)、请根据材料一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湿地的功能。(2)、小粤把“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志分享到了班级群里,请你向班里的同学介绍该标志的构成要素及寓意。 -
4、默写古诗文。
(1)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2) ,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3)角声满天秋色里,。 ,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4)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 , 。
(5)云岭大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有“ ,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绿波荡漾、水天一色的湖泊;有“树绕村庄,”(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这样树木围绕、水池充盈的村庄;有“ , ”(陆游《游山西村》)这样生活富足、热情好客的老百姓。
-
5、【表达美】写作
在光明的大街小巷穿梭,总能邂逅触动心灵的色彩。那是虹桥蜿蜒时跃动的中国红,是新城公园草木舒展的生命绿,也是科学城实验室里智慧流转的科技蓝,更是平凡之人在自己岗位上散发出的耀眼光彩……每一种色彩背后,都藏着你与光明的独特故事。请你以《这,就是光明的色彩》为题,选择一种让你心动的光明色彩,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泄露真实人名、校名。
-
6、【发现美】八(2)班在梳理《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发现每个人的成长足迹各有不同,请阅读以下材料作答。
材料一: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他的著作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经典常谈》节选)
材料二:篝火旁,保尔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由于太专注了,额前的头发都被火燎了。战友们都笑着问:“你看的是什么书啊?”“精彩不精彩?念给大家听听吧。”保尔摸了摸被烧焦的一绺额发,笑着说:“同志们,这本书叫《牛虻》。这可真是本好书啊,我读了很受感动。给你们念几段吧。”书中的故事和牛虻的死,感动了所有人。一个战士说:“这个故事真悲壮。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当他为理想而奋斗的时候,就可以毫不畏惧,视死如归。”另一个战士说:“如果知道为了什么而死,人就会有力量。要是你觉得真理在你这一边,你就应当死得从容。英雄行为正是这样产生的。我认识一个小伙子,叫波莱卡,当被白军包围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1)、材料一的“他”是谁?这部著作是什么?(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人物是如何获得成长的?这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
7、【探究美】八(1)班的小张同学在默写古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时,“初”这个字总是写成“礻”字旁,请你根据下图,以及《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来探究字义。
“初”是①字(造字法),意为② (字义)。
-
8、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一双筷子蕴含的智慧
郭震海
①“好好拿筷子,食指怎么又跑出来了!”一声温和且严厉的声音传来,我从梦中猛然惊醒。台灯依然亮着,手里的书已经滑落床下,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②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因为没有太多的课外作业,每天放学后便能尽兴地玩耍。一溜烟跑进家门,把书包一扔,咕咚咕咚,喝下一大瓢冷水,然后用衣袖抹抹嘴,大喊一嗓子,就能召集来三五伙伴。一堆碎石子、一棵大树、一汪浅湖,便能让我们尽情撒欢。
③我的童年又是苛刻的,因为父母在培养习惯方面非常严厉。比如见到长辈,必须要尊称;吃饭必须有规矩,嘴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手握筷子的姿势必须正确等等。母亲很总祥,但在规矩面前总是一丝不苟。前一秒还是风和日丽,后一秒脸色可能就会突然阴沉。母亲常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得听。
④就因为拿筷子的姿势,母亲没少唠叨。手持筷子时,应该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和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童年时我总觉得母亲有点过分,心想不管怎么拿筷子,能吃到饭才是关键。后来我才慢慢理解,一双筷子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⑤人为什么会用筷子呢?如果一路追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初,大家都用手抓食物。有一天,某个人突然发现可以用树枝摘到远处的桃子,他立刻呼唤大家,炫耀这一伟大发现,大家纷纷效仿。后来,闪电击中树木,有了火,也就有了熟肉。大家觉得用火烤熟的肉味道与众不同,而且用树枝作为辅助工具,还不烫手,于是出现了筷子的雏形。有资料显示,成型的筷子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考古发现那时的筷子是用青铜制成的,十分精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筷子已经成为礼仪的一部分,《礼记》中有记载,“饭不用著,则失礼也。”到了汉代,筷子已经非常普及,几乎成为餐桌上的标配,那时不叫“筷子”,而是称之为“著”,据说直到明代时,“筷”的称呼才开始兴起。
⑥有人说,筷子之所以称之为“筷子”,源自江南一带。当时江南有一些避讳的风俗,比如船家在划船时,避讳说“著”,因为“著”和“住”同音,有“停”的意思,于是就将“著”改为“快”,表达“一路顺风”的美好愿望。后来因为筷子大多用竹子做成,便加了竹字头,成了现在的“筷”。
⑦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一双筷子,一头圆来一头方,表示的是天圆地方。当时我全然不解,后来才慢慢懂得,筷子的方头寓意大地,圆头代表天空,这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这并非古人刻意为之,而是代表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古人对人与世界相处的理解。在用餐时,方头向上,圆头进食,除了实用之外,古人还借此提醒后人,一定要敬畏天地,吃到嘴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上天的恩赐,源于日月精华,切莫糟蹋。
⑧传统的一双筷子,长度为七寸六分,古人认为,人有七情六欲,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围绕这七情六欲展开。吃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筷子是吃饭的工具,自然也要与人的情感和欲望相呼应,也就是告诉后人,粗茶淡饭可养人,遇到美食需节制。其实,一双筷子,不仅是三餐的工具,更是古人对自然秩序和天地和谐的尊重。
⑨我披衣起床,捡起滑落的书本,重新躺下,关上台灯,四周万籁俱寂。其实,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每个童年都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用耐心做画笔,勾勒出最初的轮廓。在这徐徐展开的画卷中,规矩是基石,是成就一生的框架。
⑩感谢母亲,因为童年学到的规矩让我受用一生。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读出美】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梦境中母亲纠正“我”拿筷子姿势的场景,巧妙引出下文对童年与筷子相关记忆的回忆。 B、筷子雏形源于古人用树枝摘果实、取熟肉,成型于商周,汉代普及,明代才出现“筷”的称呼。 C、文中母亲在培养“我”习惯方面的严厉,与童年自由玩耍的快乐形成对比,突出母亲对规矩教育的重视。 D、文章结尾强调“规矩是基石”,直接点明中心,揭示了规矩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2)、【概括美】文章围绕“一双筷子蕴含的智慧”展开,具体写了哪些智慧?请分点概括。(3)、【分析美】文章第⑤段详细说明筷子的历史演变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4)、【欣赏美】请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个童年都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用耐心做画笔,勾勒出最初的轮廓。(5)、【唤醒美】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的理解和感悟。 -
9、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古已有之。在中国,刚刚摆脱原始氏族社会的野蜜状态而进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求制社会,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救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部类发挥了他的荧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美育不仅是传统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更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与心灵教育的融合,具有激发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推动大美育发展格局的形成呢?
深圳通过开展学生“美育一件事”工作,推动学生每年坚持做好一件事,以“小切口”推动“大美育”,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帮助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在大美育观统领下,学生“美育一件事”作为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切入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推动形成“时时、处处、事事、人人”的大美育发展格局。同时各学校要遵循美育特点,去功利化,抓细抓实学生“美育一件事”。
(选自《南方都市报》,2025年5月7日,有删改)
【材料二】
家校社协同美育图
(选自深圳光明教科院公众号,有删改)
“日行一美”成为生活常态,在深圳某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美育一件事”的全员大讨论,一张张“能量卡”上写满了学生对于“美育一件事”的理解。如今,已有90%的学生坚持完成自选“美育小事”,85%的家庭参与这些“共美时刻”,孩子们变得更加懂得感恩,家庭氛围也更加温馨。
(选自深圳教育公众号,2025年5月27日,有删改)
【材料三】
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cepSeck的火爆出圈,为各个领域带来新场景、新应用,“数字+美育”也成为热点话题。如何以数字之翼助力美育拓展新边界?
一些艺术家放弃使用物质材料,而是运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创造数字艺术及其展演和体验的全新形式,一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独特的感染力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
美育与科技的融通,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更是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以云展览、虚拟演出等激活中华上下五千年艺术资源,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数字技术带来美育新形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温润人心,更可惠及人人:教育部指导建设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中小学智慧教育、智慧职教、智慧高教三大板块中均设立美育专题。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加,使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平等地享有学习机会,实现美育浸润常态化。
美育资源的丰富呼唤着美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面对海量数据资源和终身美育需求,教育者如何用好数字技术,让其成为美育的“助力”而非“阻力”?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拓宽美育空间,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美育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如果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带来的虚拟审美体验,可能会削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美的感知力,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和谐性。美育是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共舞,注重保持各艺术门类实践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孩子们才能在美的海洋中游得更远、更深、更快乐。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3月14日,有删改)
(1)、【理解美】根据三则材料,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通过开展学生“美有一件事”工作,推动学生每年坚持做好一件事,以“小切口”推动“大美育”。 B、美育不仪是传统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更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与心灵教育的融合。 C、各区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运用评优评先等方式,抓细抓实学生“美育一件事”. D、“数字+美育”的新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教育者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带来的虚拟审美体验。(2)、【追溯美】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简要说明孔子是如何推动中国古代美育发展的?(3)、【提升美】若要进一步推广“美育一件事”,除了发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作用外,请结合材料二的图表说说还有哪些提升美育的方式。(4)、【践行美】请你说说你的“美育一件事”是什么?并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 -
10、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糟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院先生。昭王回:“寡人将谁朝而可?”郭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① ,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回:‘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回:‘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 , 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傀始。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战!”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有删改)
注释:①君人:指君主。②涓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滑。官名,俗称太监。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③不能期年:不满一年。
(1)、完善文言字词积累卡。文言词语
方法运用
解释字义
策之不以其道
词类活用
策:
才美不外见
成语助读:图穷匕见
见:
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语境推断
师: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课内迁移:愿为市鞍马(《木)
市: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手槽之间。
②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3)、请用“/”为乙文中的划线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捎五百金
(4)、乙两文在“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何区别,并结合两文谈谈你得到的对待人才的启示。 -
11、朱自清先生说:“读《经典常谈》,是帮助我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请运用《经典常谈》中的指导方法,结合所学,完成鉴赏任务。
《经典常谈》中的指导方法
经典诗文
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所以往往需要注释。用典故和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之处。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
——《经典常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鉴赏任务:请从用典的角度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表达主旨的手法。
-
12、【少年精神】
本届文博会中,深圳少年大放异彩!古诗文中有许多少年们可以传承的精神。请结合所学,将下表补充完整。
少年之精神
诗句
不畏艰难
溯河从之, 。(《诗经·蒹葭》)
旷达胸襟
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躬行实践
虽有至道,弗学, 。(《礼记·虽有佳肴》)
自由精神
水击三千里, 。(《庄子·北冥有鱼》)
家国担当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志趣高洁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
13、【建筑成果】
小明和小红站在刚开放的深圳科技馆新馆外被其独特的外形深深吸引,根据语境完成对话。
深圳科技馆新馆结构图
(图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公众号)小明:这个造型太特别了,像一只巨大的、 深圳科技馆新馆结构图充满科技感的“眼睛”在看着我们!
小红:真的哎!我也觉得它像一只眼睛,尤其是中间那个圆环,感觉像是“瞳孔”一样。设计师为什么要把它设计成眼睛的形状呢?仅仅是为了好看吗?
小明:我觉得肯定不只是好看。光明区是“科学之城”,科技馆又是探索未来科技的地方。这个“眼睛”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它肩负着 .
小红:太有道理了,眼睛作为窗口确实有这个使命。这样设计确实很巧妙。而且它的整个外形还像一个太空飞船,这可能寓意了对深圳科技发展。
的美好祝愿。
-
14、【宣传大片】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的主宣传片《向文博出发!》从剧本创作、角色建模到画面渲染、动效制作全流程均由AI“操刀”。3D建模+虚实结合+实时动捕+电影级运镜,AI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创作团队的“脑洞”通通变成了现实。如何让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如何让传统文化“老树生新芽”?如何让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21岁的文博会,用一部AI大片开启答卷。以文会友,共赴佳期。来自全回引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激合地区 , 以及全球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6280家机构准时赴约这场盛会。《向文博出发!》正是深圳向全球发出的邀请函,让我们齐聚这场跨越时空打破次元的文化盛宴。
阅读材料,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开启答卷、跨越时空、打破次元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 B、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问句增强了对AI用一个月将创作团队的“脑洞”通通变成现实的质疑效果。 C、“让我们齐聚这场跨越时空打破次元的文化盛宴。”这个句子是祈使句。 D、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的盛大情况。 -
15、【展厅一览】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文博会光明展区以“科学如此好玩,一起奔向光明”为策展主题,展馆位于文化产业综合展(11号馆)。展馆提炼光明区城市天际线与古村建筑轮廓,将生态绿与kuàng yě气息交织于现代白中, yùn yù出科学城创新基因与都市田园的诗意交融。主入口以清新拱门装置为标志,既诠释“田园里的科学城”这一(①)的定位,又以“门户”意象象征开放包容的未来愿景。
光明展厅规划图(图源:深圳光明公众号)
其中,科创乐土区聚焦“科技+文化”主线,以极具冲击力的设计感与科技感吸引观众(②)。展区不仅集中展示水母智脑、工匠社等企业的尖端成果,更推出AI全息数字人舱、脑机接口智能终端等令人(③)的体验项目。从脑机交互的精密算法到格斗机器人的动态张力,每个细节都绽放了光明区“科技赋能文化”的核心理念。都市橱窗区重点展示科学城建设成果,深圳科学技术馆、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虹桥公园等重大文体设施项目及重点旅游资源。随着观展热度攀升,光明这片沃土将持续汇聚全球目光。
(1)、请你写出相应的汉字。
kuàng yě yùn yù(2)、 请结合语境选词填空(填字母)。
A.叹为观止 B. 名副其实 C. 纷至沓来
①②③(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横线上。(4)、请你仿照示例为文博会光明展馆的“科创乐土”区域设计一则标语。示例:都市橱窗——诗意新地标区;影视高地——光影新机遇区;文创聚落——生活新美学区:
标语:科创乐士——
-
16、阅读以下内容,写一篇作文。
生活处处皆风景。有人视野中装满了青山绿水,有人专注于科技的迭代升级,有人钟情于家乡的人情风物,有人眼眸里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请以《我的眼里只有你》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泄露真实人名、校名。
-
17、任务三:成长启示
根据祥子与保尔命运的差异,结合作品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启示?
-
18、任务二:命运思辨
结合链接材料与原著内容,分析造成祥子与保尔不同结局的原因。
链接材料:
①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
②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
——《骆驼祥子》
③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9、任务一:苦难淬炼
保尔和祥子都经历了生命中的苦难,请完成下列表格。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落:①攒钱买的车被大兵抢走。②(A) ③虎妞难产,祥子卖车安葬虎妞。
四次死里逃生:
①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②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因为 (B)头部受了重伤。③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④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
20、阅读
又到椿芽飘香时
毕传高
①我的老家在鄂东一个名叫“乌沙畈”的小山村。记忆中,老家的云雾总是带着三分药香。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
②老家的春天是从石缝里钻出来的。新修的水泥路刚被夜雨洗得发亮,山上的野樱还未谢尽,榨林的竹林里早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笋尖。这时候,若往“小镇的早集上走一走,定能遇见头戴蓝布巾的阿婆,竹篮里码着扎成小把的香”椿芽。叶片上沾着露水,茎秆招断处凝着琥珀色的汁,空气里浮动的香气,裹挟着泥土与晨雾的湿润,直往人肺腑里钻。
③“椿树打头不作梁,四月芽尖赛参汤。”祖父在世时常念叨这句老话。故乡人家多在檐前屋后栽种香椿,倒不图它成材,单为这年年岁岁守时的馈赠。我总记得屋前那株,树干虬曲如卧龙,树皮皴裂似百岁老人的手。惊蛰过后,枝丫间便缀满玛瑙般的芽苞,待到清明雨落,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④采椿芽是门讲究活儿。父亲会选在露水将散未散的清,扛着带钩的竹竿往山上去。香椿多长在老宅旁、竹篱边、山林里、梯田坎上,越是贫瘠处越生得精神。父亲教我们姐弟看叶尖颜色:紫红者味醇,碧绿者气清。采时不可贪心;每枝只取顶芽两三片,留得母树续生机。我们拎着篮跟在后面,看父亲用竹竿轻巧一勾,嫩芽便簌簌落进篾篮里。
⑤最妙的还是母亲灶台上的戏法。青石全的土灶烧着松针,铁锅热得泛青时,莱籽油“滋啦”一声跳起舞来。焯过山泉水的香椿切得细碎,拌上自家老母鸡下的蛋,金玉相融倒入锅中。霎时间香气撞开雕花木窗,浸过晾着草药的竹匾,惊醒了梁上打盹的花猫。这味道不同于城里的香精调料,倒像把整个春天的山野之气都收在碗里——初尝微苦,细品回甘,末了舌尖还留着草木的清气。
⑥椿芽炒蛋刚出锅,总要先给隔壁老人送一碗。他常说我家的香椿是沾了医圣的灵气——李时珍当年在泗流山采药,曾在我家歇脚饮茶,临走时将药篓里几粒椿实遗落院中。这话我原是不信的,直到某日在《本草纲目》翻见“椿樗”篇:“香者名椿,臭者名樗……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心中不觉一怔,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
⑦山里的春天总伴着交换与分享。四一奶端来腌得透亮的香椿酱,敦六叔送来新挖的野竹笋,母亲则用晒干的香椿芽包了艾青团回赠。最难忘那年春早,香椿发得稀落,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全给了坐月子的菊芬嫂。母亲说草木知仁义,人更要懂情分。夜里我们姐弟仨就着腌萝卜喝粥,却觉得比往日更有滋味。
⑧那年椿芽季,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大山,调到了县城。临行前,母亲往车里塞了一包连夜焙制的香椿茶,叶片蜷曲如碧螺,:热水一冲便舒展成振翅的绿蝶。这些年东奔西走,尝过湖南的腌腊肉;.吃过重庆的辣子鸡,却总在春雨绵绵的夜,想起老屋瓦檐滴落的椿芽香。小城也能买到香椿,但城里的香椿用保鲜膜衰者,躺在冷气充足的货架上,终究少了山野的魂魄。
⑨前日收到老家带来的包裹。粗布包着的玻璃瓶里,紫红的香椿芽浸在琥珀色的茶油中,底下沉着几粒青花椒。按母亲所嘱,取一勺拌在刚出锅的挂面里,倏然又见老屋炊烟袅袅。窗外的霓虹映着玻璃上的雨痕,竞幻化成老家山涧的飞瀑流泉。
⑩又一次梦回乌沙畈。门前那株香椿愈发苍劲,枝干上系满红布条——都是求医问药的外乡人挂的。原来老树竞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药王椿”,说是用它的芽尖煎水可治咳喘。醒来翻看手机,家人群里正热闹:姐姐在晒新采的椿芽,母亲站在老树下手搭树干,笑容比枝头的春阳还暖。
⑪又到椿芽飘香时。我披衣起身,听见远山的香椿正在抽芽,那声音轻得像母亲年轻时哼的采茶调。(《光明日报》2025年4月5日)
(1)、【香椿之辨】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中“揉碎”一词,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写出香椿香气的弥漫。 B、第⑤段“金玉相融倒入锅中”一句中,“金玉”分别比喻蛋液与香椿芽,既贴合金黄蛋液与翠绿椿芽的色彩特征,又暗含作者对食材的喜爱之情。 C、第⑦段写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送给菊芬嫂,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喜欢炫耀的性格。 D、文末“母亲站在老树下手搭树干,笑容比枝头的春阳还暖”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与自然景物交融,传递出温暖的故乡情与对亲人的眷恋。(2)、【香椿之忆】文章围绕家乡的香椿依次回忆了哪些事件?请结合文章③⑧段内容,按顺序概括填空。段落
事件概括
段落
事件概括
③
祖父念叨关于香椿的老话。
⑥
关于香椿的传说与典籍记载
④
A
⑦
C
⑤
B
⑧
母亲为“我”准备香椿茶。
(3)、【香椿之美】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4)、【香椿之情】结合第⑥段,分析作者“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的原因。(5)、【香椿之义】文章第⑧段作者说“小城也能买到香椿,但城里的香椿用保鲜膜裹着,躺在冷气充足的货架上,终究少了山野的魂魄”,请结合全文,探究“山野的魂魄”的具体内涵。(6)、【香椿之旨】《又到椿芽飘香时》一文拟收录于班刊,你认为本文最适合归入以下哪个栏目?请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阐明理由。栏目: A.平凡人物 B. 生活哲思 C. 乡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