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寻觅诗意”研学活动(18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打江南走过,于烟雨中漫行:看堤岸桃红柳绿,闻古寺晨钟暮鼓,____。指尖掠过汝窑天青的温润,眼前闪现勾栏瓦舍的热闹。瘦金体的锋芒在宣纸上流tǎng ____,交子的墨香诉说着商贸的辉huáng____。文化记忆源远流长,正等待着我们细细珍藏——在青绿山水间读懂江南风韵,在诗词歌赋中____千年回响。

    (1)、从下列选项中为①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句子。(      )
    A、描绘浓墨重彩远山 B、赏深巷杏花微雨 C、访小桥流水人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流tǎng   辉huáng

    (3)、语段④处应填入哪个词语?请从下列选择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聆听   B.抚摸

  • 2. 根据表格提示整理诗文名句,领会诗意理趣。

    诗歌之美

    诗文名句

    情感美

    刘长卿的诗句“ ,”把自己与贾谊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的主题。《长沙过贾谊宅》

    艾青用热血书写对苦难祖国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

    意境美

    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诗句“ , 人迹板桥霜”,意象叠加,让我们在霜月中体悟游子羁旅的艰辛。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 ,”,诗句寓情于景,浸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人格美

    范仲淹吟唱“ ,”,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岳阳楼记》)

    韩愈“”,足见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忠君之志弥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3. 班级准备邀请家长到校参加研学总结活动。下列拟用于邀请函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诚邀各位莅临我校,共话研学收获。 B、家校协同工作,务必准时参加。 C、活动丰富多彩,恳请不吝赐教。

二、“走近名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20分)

  • 4. 阅读文章,完成梳理探究。

    墙下短记

    史铁生

    ①几年前,有一天傍晚“散步”,我摇着轮椅走进童年时常于其间玩耍的一片胡同。那条小巷依旧,或者是更旧了。忽然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 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泌恐怖。

    ②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 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

    ③三年前我搬了家,隔窗相望就是一所幼儿园,常在清晨的懒睡中就听见孩子进园前的 嘶嚎。我特意去那园门前看过,抗拒进园的孩子其壮烈都像宁死不屈,但一落入园墙便立刻  吞下哭声,恐惧变成冤屈,泪眼望天,抱紧着对晚霞的期待。不见得有谁比我更能理解他们, 但早早地对墙有一点儿感受,不是坏事。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  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

    ④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一般林立的高墙和矮墙。我现在有很多时间看它们。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

    ⑤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⑥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跟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 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我转而祈求墙,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的腿……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⑦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 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背壁盘腿端坐在石凳上,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曲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的吐纳之声亦可悉闻。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谕或是神来引领 。

    ⑧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乎用不着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 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我常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默想不能逃离它时就出声地责问,也出声地请求、商量,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

    (选自《我与地坛》,有删减)

    【注释】①苏武牧羊:西汉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期间宁死不降,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最终归汉。

    (1)、上图是同学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请补充完整。
    (2)、本文能否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请结合上图进行分析。
    (3)、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  ( 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 ( 是否可以将前三个句号改成逗号?为什么?)
    (5)、第⑦段中的箫声为何能引发作者深刻共鸣?请简要分析。
    (6)、于史铁生而言,“墙”扮演着什么角色?请任选一项,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A.见证者     B. 对话者     C.启示者    D.其他
    (7)、特定的物象往往承载着人物的成长或蜕变。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名著中人物的经历进行分析。
    A.紧箍(孙悟空)       
    B.《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

    C.鹦鹉螺号(尼摩)     
    D.五星红旗(江姐)       
    E.其他

三、“坚持长期主义”综合实践活动(13分)

  • 5.  “长期主义”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请研读后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长期主义指在决策和行动中优先考虑长期利益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得失。当然,长期主义不是否定“着眼当下”,而是更强调,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哪怕当下无利可图,慢一点、难一点也值得。

    ②对长期主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表达——【甲】。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向来相信时间的馈赠。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也承载着这一价值观,让人相信连神力都会眷顾长期主义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些金句,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一代代国人的座右铭。

    (节选自京报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热点一:据网络平台数据,今晚(3月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148.10亿,进入全球票房榜前7.《哪吒2》耗时5年半,超4000人参与制作,特效镜头接近2000个。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海浪中鱼群流动、山间飘着的云雾、天上飞着的鸟群,来自一家动画公司160人次长达26个月的日夜奋战。出现在《哪吒2》片尾字幕的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共同努力“托举”了“吒儿”。《哪吒之魔童闹海》证明了“认真做事”的意义,彰显了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

    ②热点二:2018年,梁文峰创立DeepSeek时,AI赛道已经挤满了巨头和资本宠儿。但他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不做短期变现,专注底层技术突破。第一年,团队亏损3000万;第二年,核心成员出走;第三年,产品仍未商业化。但梁文峰坚持了下来。2022年,DeepSeek的开源模型引爆全球开发者社区,成为AI领域的一匹黑马。2024年年底,DeepSeek横空出世,风靡全球。连大洋彼岸的AI创业者们也竖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长期主义的坚持才能穿越周期。

    (节选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有删改)

    【材料三】

    (1)、【材料一】插图中第几象限最有可能代表“长期主义”?请选择。(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请根据画线句,补全【甲】处观点(不多于10个字)
    (3)、下面哪一图示适合表示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过程?请结合【材料二】阐明理由。

    A.   B.    C. 

    (4)、作为中学生,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你的学习生活说明理由。

四、“文化家园”古诗文阅读活动(16分)

  • 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甲】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 , 鸡犬林萝隐隐声。

    【乙】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缴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 , 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曰:“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孤山)

    【丙】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泱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节选自《宋史•林逋传)

    【注释】①红蕖,红莲。②诛茅地:源自屈原“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指隐逸之地。③缴:同“皎”,明亮。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下文的林处士是其别称。⑤遄:疾速。⑥晦迹:隐居。

    (1)、林逋的《长相思》词中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这与《湖上晚归》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2)、根据学习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范例或义项

    释义

    宋真宗征之不

    义项释义法

    ①接近,靠近。②就职,就任。③归于,趋向。④成,成功。(《古代汉语词典》)

    A.  

    (填序号)

    何不录以后世

    词语释义法

    天下

    B.

    就稿,随辄弃之

    课内迁移法

    出,得其船。

    C.

    且不欲以诗一时

    词类活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D.

    (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

    (4)、下面句子中的虚词“乎”有什么表达效果? 

    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

    (5)、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林逋的认识。

五、“精神家园”表达交流活动(50分)

  • 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