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5-2026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北京市文汇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河北省承德市民族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知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河北外国语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成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1、 词语(1)、已而之细柳军:(2)、彀弓弩:(3)、天子且至:(4)、居无何:
-
2、 词语(1)、惧其不已也:(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 以备胡:(4)、上自劳军:
-
3、 词语(1)、固不可彻:(2)、 虽我之死:(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 何苦而不平:
-
4、 词语(1)、寒暑易节:(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其如土石何:(4)、北山愚公长息曰:
-
5、词语(1)、杂然相许:(2)、投诸渤海之尾:(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始龀:
-
6、 词语(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惩山北之塞:(4)、出入之迂也:
-
7、 词语(1)、贫贱不能移:(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人恒过,然后能改:
-
8、词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父命之:(3)、与民由之:(4)、富贵不能浮:
-
9、 词语(1)、委而去之:(2)、得道者多助:(3)、多助之至:(4)、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10、 通假字(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无陇断焉:(4)、军士吏被甲:(5)、改容式车:
-
11、 通假字(1)、亲戚畔之:(2)、往之女家:(3)、曾益其所不能:(4)、困于心,衡于虑:(5)、入则无法家拂士: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材料《船歌》中提到,“船,唱着,唱着它自己谱写的歌。”“船歌依然吟唱着,吟唱在我的心头。”那么,在你的岁月里,又吟唱着怎样的歌呢?
要求:请以“ ▲ 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体验,展开联想与想象,或叙述故事,或抒发情感、亦可表达看法;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补全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13、学校拟举行“身边的文化遗产——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主题展,请你参与筹备工作。(1)、小嘉同学收集了一则消息作为展板内容,请为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孕育出峨眉武术、沐川草龙、夹江年画、罗城麒麟灯、嘉阳河川剧艺术等非遗“瑰宝”。阳春三月,23件乐山非遗作品版本跨越千里来到北京,正式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这里,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是守护文明根脉、涵养文化自信的国家文化新地标。
入藏仪式上,13件五通桥根书艺术作品依次排开,有根画《龙舟》,根艺摆件《农耕》,还有一件1.5米宽的作品《百年征程》;纸帘、纸刷、手工竹纸成品等10件夹江手工造纸技艺作品版本也吸引了参观者目光。五通桥根书艺术、目前已在韩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逆展;夹江手工造纸技艺作品涉及的“夹江书画纸”,年产能占全国行业市场份额60%。
接下来,乐山还将从优化版权服务、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交流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提升乐山文化影响力。
(2)、活动准备选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美术作品放入“笔墨绘乡情”主题版块,请你根据不同项目知识选择相应的作品填入表格。项目名称
绘画特点
主要创作题材
级别
代表作品
嘉州田园画
以工笔勾勒乡土,用果蔬描绘烟火
白菜、荔枝、农家小院、篱笆草虫等
市级
井研农民画
色彩鲜艳、构图饱满,画风质朴
农耕文化、农村生活、农业文明
省级
峨眉山指画
刚柔并济,神形兼备,可视性更强
独特的山水、鸟兽、人物、风土人情等
省级
夹江年画
叠实相间,人物聚散,造型夸张,表情生动
祖像、门神、戏曲人物、神话传说等
国家级

-
14、以下是小嘉从课本“名著导读”中摘抄的名家评语,请你从中选取一则,结合名著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对评语加以阐述。
书名
评语
《朝花夕拾》
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在简洁洗练的文笔中有深长的韵味。(王瑶)
《西游记》
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贾植芳)
《昆虫记》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罗斯丹)
《经典常谈》
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吴小如)
《水浒传》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
-
15、小嘉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内容,查阅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发红军长征》),绘制了长征路线图,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事件向同学们分析其中体现的长征精神。

-
16、文学类文本阅读
船 歌
林 希
①有九条河穿过我居住的城市,我自幼和船结下了不鼾之缘,且那时河道上并没有几处桥梁;荒凉的渡口,古旧的木船,还有那沉默的船老大,反而使人们能于喧嚣的市声中得到一点乡思的温暖。
②而且,每年我都要沿河道乘船逆水而上,到远处的乡间去看望故土亲人。这时,无论是闲坐在低矮的船舱里,或是漫步在湿滑的船板上,乡间两岸的静谧、河中流水的浪波、缓缓前行的木船正如从琴弦上滑出的一只音符,这时我才听到,船,正在唱着一支它自己的歌。
③船歌不是纤夫沉重的步音,船歌也不是船老大的喝唱,人们错把船夫的号子当作船歌,其实那只是船歌在人们心间唤起的回声。
④船歇是在船头被分开的流水,船歌是在船尾波动的浪,船歌是木船两侧永远的涟漪,船歌是行进的船。
⑤船歌起始的音符总是充满着怀旧的忧伤,因为,每一次启航,便首先是一次离别,在船板和大地连接在一起的日子里,船板上飘溢着泥土的芬芳和人群的温暖,在船与大地共同分享忧愁与欢乐的日子里,存在显得坚实。
⑥只是,船有自己的梦,那时系结在岸边石桩上的缆绳在随着流水的节奏摇晃,未来在召唤,河上的风雨、航程上每一处湍急的水流、水下的礁石和岸边的浅滩,都在向船发出召唤:岸边的平静与闲适不属于你,属于你的岁月里只有航行。
⑦所以,船总是唱着自己的命运驶进风风雨雨,船为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只有前进和方向。一副木桨、一根撑竿和一只舵,还有船夫沉重的脚步,还有船夫古铜色的肩膀。前进。是一场搏斗,风的阻挡、水的逆流,只有在河道上拼搏过的人才会知道,原来一条河竞似一座山峰,航行比黎登更艰难,每一寸航程都考验着你的毅力、你的理想。风似一面墙壁,水流是横刀立马的莽汉,只有船行进着,它为自己的行进付出了一切,它以自己付出的一切塑造着自己的形象。
⑧有谁听到过船的呐喊?电闪雷鸣,风,撕着船帆,河道上唯一的光明,只是船家一双寻觅方向的眼睛。浪劈打着船头,船板发出了咯咯的音响。那几乎使人会联想到咬牙切齿的仇恨,联想到惊天动地的吼叫。我看到过,我看到过船似是一匹猛兽,咬紧牙关,它至死不肯在磨难面前低头。对于猛兽来说,失败便是受伤被擒,而对于船说来,失败就是沉没。
⑨搏击的船,唱着搏击的歌,在这搏击的歌声中,我比船还要亢奋,尽管属于我们的已经有了千次万次的胜利,但是唯有那毁灭的失败,却一次也不应该属于我们。在旁观的人看来,搏击真是无比的壮烈与豪迈,而对于正在搏击中的船、船家和每一位水手来说,搏击中度过的时间,都是一片阴郁。
⑩船,唱着,唱着它自己谱写的歌。
⑪你感知到船歌中浸润的泪水吗?我感知到,并且看到船的泪水;我感知到,而且看到过流泪的船。
⑫不是在风暴中,不是在航程的坎坷中,不是在远航的劳顿中,我看到船的泪水滴落在枯裂的船体下面,那时它长久地扣翻在沙岸上,风与阳光撕裂了它的肌肤,它离开了河道,永远永远地失去了航行的日子,尽管河里还是帆影绰绰,尽管水上依然波浪回荡,只有它被搁弃在沙滩上,那河里的帆、天上的云和水上的浪,对于它都变成了一种嘲讽与奚落。这时我看到已被阳光烤焦的船板上,正从一道一道裂缝间向外涌出泪水,那是船的泪水,是它生命的泪水,更是怀念航行、怀念搏击的泪水啊!
⑬有九条河穿过我居住的城市,今天,河面上早筑起了足够市民通行的桥梁,昔日的渡口处,已连接进带状的沿河公园,水面正有游艇以它彩色的旗帜召唤游人;只是,船歌还在河水上回荡,还残留在缓缓的水流和安详的涟漪上,船歌依然吟唱着,吟唱在我的心头。在无声的船歌里,我重温昔日辉煌的梦和美丽的向往。
⑭船,唱着,永远在我的心间吟唱。
(选自散文集《照见两如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感受到乡思温暖,自然引出下文对船歌以及家乡有关往事的回忆。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船,这句写船不追求平静和闲适,向往梦在远方,行在路上。 C、文章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船,借船之歌唱来赞美像船一样的人们,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2)、第⑦段中,作者为何说船在“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请谈谈你的理解。(3)、本文在写“船歌”时又写了“船的泪水”,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4)、请通观全文,探究“船歌”丰富的内涵。 -
17、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如同电视诞生后电影依旧生机盎然,数字阅读横空出世,纸质图书依然拥趸;、,。数字阅读并未终结和取代传统阅读,而是丰富和拓展了阅读的方式,呈现各有所长、互为补充、长期并存的态势。
如何推进全民阅读,优化阅读资源供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年出版图书超50万种、数字平台作品超5900万部,涵盖纸质与数字双重资源,阅读资源极大丰富。10万余家实休书店、3000多家公共图书馆、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遍布城乡;城市书房、社区书屋、共享书架等新型阅读空间不断涌现,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教字化时代,而对海量信息,格外需要思考和洞察。全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早已超过过去数千年的总和。应对“信息过载”“信息茧房”,我们需要强大而敏锐的思考力、洞察力,避免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迷失方向、随波逐流。
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阅读方式也应因时而变,快慢结合、浅深并用、碎片化与系统化互补,深阅读的意义格外凸显。数字阅读让我们紧跟时代、获取资讯,传统阅读让我们沉淀思想、深化理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充实内核,提升素养,才能真正收获成长与力量。
(摘编自《数字化时代,深阅读的意义在哪里》)
材料二:
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出海作品总量为80.84万部(种),同比增长6.03%。《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大奉打更人》等网络文学IP 改编剧集走俏海外,《庆余年(第二季)〉成为迪士尼旗下的流媒体平台有史以来播出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
如今,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IP 源头。“截至2024 年年底,阅文向海外推出了6800部中国网文翻译作品,推出海外原创作品70万部,覆盖200多个国家与地区,网络文学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说。
中国数字阅读作品正加速走向全球,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架起跨文化理解的新通路。
(摘编自《数字阅读用户6.7亿!“云上”读书正热》)
材料三:
综合提高青少年阅读的量与质,要用更多元的内容供给提供物质基础,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青少年的阅读体验。
优化阅读内容供给,要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青少年阅读不该是“喂饭”,而应是“点菜”。强迫阅读只会适得其反,点燃孩子的内在兴趣才是关键。从“要我读”到“我要读”,为孩子种下终生阅读的种子。一方面,要尊重青少年阅读的主体性,立足青少年成长需要,开发契合其认知发展规律与精神成长诉求的阅读产品;另一方面,鼓励非功利化、摒弃娱乐至上的阅读,持续推出涵盖新发现、新成就、新现象等新知的图书,倡导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取向。
优化阅读内容供给,要充分利用好数字阅读资源。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青少年阅读打开了新天地,也创造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对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综合利用好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加强阅读资源的投放和管理,促进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的互补。同时,应进一步推进城乡阅读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保障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推出健康、多样、优质的数字阅读资源,助力更多孩子跨越数字鸿沟。
好书不该“养在深闺人未识”,优质的内容供给还要依赖创新的推广方式。充分利用好网络直播、图书市集等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让高质量的阅读内容走好“最后一公里”。
(摘编自《优化阅读供给,让责必年爱上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文字的载体如何演化,采用读屏或读书的方式,人类只能通过阅读传承文明。 B、数字化为全民阅读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海量的信息也应保持“深阅读”的追求。 C、我国数字阅读出海作品总量的增长,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出跨文化理解的新路径。 D、充分创新并利用作品的推广方式,把更多高质量的阅读产品带给青少年,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2段用数字说明我国在优化阅读资源供给方面做出的努力,为全民阅读带来更多便捷。 B、材料二以阅文集团推出网络文学作品为例,论证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IP 源头。 C、材料三以“喂饭”“点菜”进行比喻论证,强调高质量阅读内容的供给才能让青少年爱读书、多读书。 D、三则材料从阅读方式的并存到作品的海外传播,再到青少年的阅读供给,说明我国已经实现全民阅读目标。(3)、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才能让阅读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
1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学校诗社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朗诵活动,小嘉整理了相关古诗文辑录,请你帮他补充完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曹操登上碣石山,望见“水何澹澹,”(《观沧海》),感叹大海的辽阔与威严。杜甫登临泰山,“荡胸生曾云,”(《望岳》),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白居易漫步钱塘湖边,春和景明,流连忘返,“ , ”(《钱塘湖春行》),诗人余兴未阑,陶醉在这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柳宗元探访小石潭,潭水清澈澄净,游鱼“往来翕忽,”(《小石潭记》),活泼灵动,共享山水。范仲淹想象自己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 , ,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感受湖面的壮阔和水势的浩瀚。李白仗剑去蜀,渡过荆门,以“ , 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两句咏叹中华山川的壮美。
-
19、古代诗歌阅读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注]①广平公:诗人的朋友宋盈祖。②正使:纵使。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点题,表现大雪连天的壮观场面,“忽”字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B、颔联视听结合,描写雪花飘落的声音和优美姿态,突出夜间与拂晓时的变化。 C、尾联想象桃李竞相开放的场景,勉励自我,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D、这首咏物抒怀诗,前四句是写景,于景中见情;后四句议论,是言志抒怀。(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意境,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
20、文言文阅读
【甲】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 ,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而其东则庐山,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北俯滩水,慨然太息。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注]①酵:淡酒。②渝:烹煮
(1)、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B、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C、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D、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到达,与后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中的“适”意思不同。 B、登,这里指庄稼成熟,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的“登”意思相同。 C、之,充当代词,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用法不同。 D、名,用作动词,命名,与《狼》“一狼洞其中”中的“洞”用法相同。(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叙写了苏轼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修整园圃、打扫庭院、修葺高台、酿酒等生活场景。 B、甲文结尾交代作者亲自为超然台命名的缘由,照应前文“吾安往而不乐”超然外物的观点。 C、乙文描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以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展现太守的自信与得意。 D、甲、乙两文都以“乐”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怡然自得的情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