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24分)请你参与班级开展的“ 动人情韵” 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
1. 【活动 一 :集诗文悟古人情】
同学们整理了课本中蕴含情感与志向的诗文,完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第一组 情,是人间至真。“ 露从今夜白,____ ”(杜甫《月夜 忆舍弟》),是对亲人的思念; ____ ,万古惟留楚客悲” (刘 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是对先贤的凭吊。
第二组
第二组 志,是人生追求。它是刘禹锡“ ____ ,病树前头万木 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豁达进取,是李白“ 长风破浪会 有时,____ ”(《行路难(其 一 )》)的坚定信念,是范仲淹 “ ____ , ____ ” (《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是 欧阳修“ ____ , ____ ” (《醉翁亭记》) 的与民同乐。
第三组
景,是心境写照。读张岱《湖心亭看雪》中“ ____ ,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可见冬日西湖的苍茫;读温庭筠“ ____ , 枳花明驿墙” (《商山早行》),可见旅途早行的清冷。
【小结】【小结】读诗文,悟情怀,我们应怀( )心,修品德。
(1)、 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2)、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A、浮躁 B、赤诚 C、狭隘 D、冷漠2. 【活动二:____】9. 3阅兵仪式激动人心,下面是某电视台解说词,请你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步履铿锵,气冲斗牛;铁流滚滚震耳欲聋;"东风“ 浩荡,锐不可当;银翼咆哮,气吞山河 ……一个个方阵傲然"走"过天安门,"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顿时,全世界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大阅兵现场,观众时而屏息敛声,翘首而望,时而欢腾起跃,心潮澎湃;壮丽七十载,中国人民 zin xún 自主创新的原则,用苦难淬炼意志,用改革冲破禁锢 ,用坚韧书写传奇,用奋斗镌刻荣 光!正所谓” 长安街上战旗扬,铁流 xi δng yŏng惊八方;抗日精神激斗志,神州永固胜金汤!
(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zūn xún xiōng yŏng
(2)、请阅读上面的解说词,仿照【活动一】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3. 【活动三:写讲稿燃少年志】同学们参与了“ 看阅兵与】促拼搏” 主题演讲,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 当困倦如潮水涌来,想想长安街上的铿锵脚步;当挫折企图绊住脚步,听听仪仗队整 齐如一的跫音。不必仰视寒门贵子的神话,真实的成长从来都是静水深流。解对一道函数题需要 的专注,与校正军姿需要的定力,本质都是对极致的追求。
同学们,请收藏今天国际方阵带给我们的启示:个人与集体的完美共振,方能提升时代的强音。让我们以笔为枪,用每一个按时抵达的晨读、每页写满心得的笔记、每场超越自我的测试, 走好属于自己的青春方阵!
(1)、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下面是一副有关阅兵仪式的对联,请你重新排列,使其对仗工整。振奋 如此 天下 威严 三军 试看 无双 阵容 挥戈亮剑
上联:气势何其壮阔,万马奔腾,拉朽摧枯,敢问世间有几?
下联:(3)、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 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理想执着追求并付诸行动。” 请你从以下人物 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鲁智深(《水浒传》) 艾青(《艾青诗选》)
二、阅读(46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文天祥亡 ,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失声哭。
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①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②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 ,竹石俱碎。
(节选自《宋史 · 谢翱传》)
【注】①主:牌位。 ②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丙】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节选自夏完淳《别云间》)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亡” ,死亡、逝去,与《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中的“ 亡”意思相同。 B、“ 时” ,当时,与《论语十二则》“ 学而时习之”的“ 时”意思不同。 C、“ 绝” ,非常(高),与《三峡》“ 沿溯阻绝”的“ 绝”意思不相同。 D、“ 阕”有“ 终了”“ 一阕就是词的一段”“ 姓”等多个含义,推测“ 歌阕,竹石俱碎。 ”的 “ 阕”是“ 终了”的意思。(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酹毕,A号而恸者B三,C复再拜D起
(3)、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歌阕,竹石俱碎。
(4)、【甲】【乙】两文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分别列举一例。(5)、【甲】【乙】【丙】三篇诗文中人物的共同点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孤寂、坚守、情怀 ……请 围绕其中一个词语,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5.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缺点“上上秤”
邱学武世上有卖有买的东西才上秤称量,戥称其重,斗量其容。能进行买卖的,大都是人们所需、受人喜欢的物品。“缺点”是人的毛病,躲之、烦之、弃之,唯恐不及,哪还有人买?还称它干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得不断克服缺点。克服缺点的前提是正视缺点,不把缺点上秤看看斤两,就难以有清晰准确的认知,进而影响缺点的改正。所以,缺点还真得好好称一称。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如果只凭肉眼“估堆”买卖很难交易成功。即便完成了交易,一方也可能产生吃亏上当的感觉。采用双方都认可的度量衡,进行精确量化,相对而言可较愉快地完成交易。要把人的缺点、问题量化是有难度,但也不是办不到。比如说明代万历皇帝,可以说“因种种原因,疏于朝堂之事” , 也可以说“三十年不上朝”。后一种说法,不就把这件事的程度量化出来了吗?
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讲成绩,滔滔不绝,仓满囤堆;讲问题缺点,蜻蜓点水,笼统概括:某某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显著,还有提升的空间,等等。简而言之,面对缺点问题,用模糊语言代替了“上秤”量化。群众对这类现象非常反感。
给缺点称重,使之以一定数量、程度明确呈现出来,对评价一个人、一个领导班子、一项事业的发展来说,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含糊不得。是接受宴请1次,还是接受宴请20次;是安排1个亲属工作,还是走后门安插10个亲属,不仅数量上、程度上有差异,“量变引起质变” , 有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大往小说,重往轻说,不合适,不允许;小往大说,轻往重说,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伤害团结,制造分裂,后果更加严重。我们对缺点、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化准确,恰如其分。
敢不敢对自己的缺点称重,可以看出一个人对错误危害的认知能力。能自己发现缺点,掂量出缺点的分量,就有可能及早解决和克服,避免大的“翻车”。陈胜、李自成都是历史上的例子,他们不注意发现和称重自己的缺点,在取得一时胜利之后又一步步走向失败,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被自己的缺点打败的。也不乏正面的例子,战国时期的西门豹发现自己脾气急、易误事,便采取佩戴韦(熟牛皮)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要柔缓。春秋时期的董安于认为自己性子过慢,便佩弦提示自己紧张起来。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以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单靠自己还是不够,还应请别人帮着对缺点称重,不仅“闻过则喜” , 而且要知道“过”的多少。中国古代设置谏臣,听言纳谏是千年智慧。
在今天发展建设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让缺点问题逐一“上秤” , 无疑是值得重视和提倡的好风气。唯有真抓实干、标本兼治、久久为功,才能让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选自2025年10月20日的《人民日报》)(1)、【信息辨析】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 上秤”为喻,形象地阐述了正视并量化缺点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对缺点进行模糊处理虽会引发群众反感,但不会影响对一个人的准确评价。 C、文中用西门豹佩韦、董安于佩弦的例子,说明古人善于发现并针对性改进自身缺点。 D、除了自我认知,听取他人意见也是准确“ 称量”缺点的重要途径。(2)、【思路梳理】 请将文章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文章首先通过 引出“ 给缺点上秤”这一核心观点;接着运用 和对比论证,阐述了量化缺点的必要性及方法;然后通过 ,进一步论证了能否正视缺点关乎个人成败;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让缺点“上秤”的重要意义。
(3)、【内容理解】 文章提出“ 量变引起质变” ,在对待缺点时,我们应如何把握这个道理?请结 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学以致用】 请结合《水浒传》中李逵的相关情节,分析其性格中的缺点,并联系本文观点, 谈谈如果李逵能给自己的缺点“ 上上秤” ,可能会带来怎样不同的结果。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通灵的小刀
刘利元真的,我曾经拥有一把通灵的小刀。
这把小刀是我在交流会上买的。按说,我是没有钱买小刀的,可是妈妈给钱了。具体是这么回事儿,麦子收割后,公社组织夏季交流会,我也很想去看看热闹。掀开柜子找钱,零钱一张也没找到,在柜底找到一张十元的。现在的人可能觉得好笑,十元不就是零钱吗?不是的,在我上小学时,十元是最大面额的钱。我本意是找一张五毛的或者一块的,连两块和五块的都没敢想。
怎么办呢?不拿吧,实在心里痒痒。拿吧,怕挨揍,更怕弄丢了。经过好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拿了,准确意义说,应该是偷。装在衣兜里,感觉衣兜很浅,怕把钱掉出去,又用针线把兜子密密地缝上。到了交流会上,没敢买东西,更没敢拆开衣兜。甚至连交流会上有什么东西,也迷迷瞪瞪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守护衣兜上了。这十块钱虽然完整无缺地带回了家,但我衣兜上的针脚还是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在我全部坦白后,妈妈给了我两块钱,让我去交流会买东西。
之前是有钱不敢花,现在有钱,却不知该买什么了。目光游离地来回穿行,忽然看到路边一个摊子上闪烁金光。我凑到跟前,原来是卖刀具的。摊主在地下铺了一张蛇皮袋,蛇皮袋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刀子,有长长的杀猪刀,有窄小的杀羊刀,还有宽厚的切菜刀,而我看到的那个闪光的东西,是个子弹壳。小孩子心性,觉得非常好奇,拿起来仔细观看。原来子弹壳是个刀鞘,里面藏着一把精致的小刀。设计非常巧妙,轻轻转动几下,小刀就从里面旋转出来了。小刀的尾部有螺纹,对准子弹壳的口子拧,再旋转几次,就拧在一起了,原来的刀鞘变成了刀柄。价格也不高不低,正好是两块钱。我付了钱,把小刀装兜里,一路上用手紧紧捏着,跑回家了。
这把小刀特别厉害,用来削铅笔,就像切豆腐一样。不像平日买的削铅笔刀,要么卷刃,要么吭哧吭哧老半天,铅笔头折断几次了,还削不出笔尖来。为了试验它的锋利程度,我找一本旧书放在桌子上,用力往下扎,竟然把几十页纸全部戳穿了。刚开始,我时时向村里的孩子炫耀,自告奋勇帮人家削铅笔或者削其他东西。到后来,怕损伤了小刀的锋刃,就不再轻易示人了。但不论走在哪里,我都把小刀装在身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脱衣服。捏捏衣兜,感觉小刀还在,才能睡得安稳。
农村,收麦的时候特别忙碌。打完麦子,夏田全部收割了,可是秋田还在成长,大约有一个多月的农闲时间。正好也是暑假,一帮孩子天天在河沟里疯玩,要么游泳,要么捉鱼,要么捉迷藏。就这样,回家后,我发现小刀弄丢了。
天已经黑漆漆,无法找寻,只好把无奈和沮丧全部放下,上炕睡觉。睡到半夜,忽然做了一个梦,梦到河边的一棵大杨树下金光闪闪。哎呀!我一下子从梦中惊醒,赶忙往白天玩泥巴的那棵树下跑去。赤脚跑去的,连鞋子也没穿。跑过去看,果真在那里!
但是,白天捉迷藏的时候,小刀又丢了。中午不知睡到什么时候,忽然梦到一丛红柳下面闪光,而那丛红柳正长在屋后自留地堰上。我一骨碌翻身下炕,大踏步往自留地走去,也是没顾上穿鞋。红柳一面对着马路,在路面上没有看到小刀。另一面对着麦地,前不久刚刚收过麦子,还没有翻地,到处都是麦茬。光脚踩在上面,感觉非常扎,但为了小刀,管不了那么多了。或许因为和麦茬颜色相近的缘故,找了几遍没找到。最后我把红柳枝条拢起来,在红柳根部找到了。
两次的失而复得,吓得我不敢再带小刀出去玩。掀起席子来,把小刀藏在炕角。秋季开学,我到城里读初中。国庆节放假时,一位同学说要去我家玩。到家里,我从炕角拿出小刀,展示给他看。他捏在手里,问我可不可以送给他。刚开始有点儿犹豫,但又想是人家第一次来玩,我拒绝了不好。而且人家能来村里玩,给了我多大的面子呀!看看村里的孩子,他们有多羡慕呀!于是,我忍着心里的不舍,把小刀送给他了。
返校上课,我热切期望他带小刀过来。不光是留恋,更想在同学面前讲讲这把小刀的神奇。可是他没带,我也不好意思说。再后来,他一直没带,我只能在心里搁着。可是不管有多么想念,之后的梦里再没有梦到这把小刀了。学了万有引力定律,我明白了。吸引是相互的,你心中有它,它心中就有你。在我把它送人的那一刻,已经意味着心中无它了,不管之后有多少念想,都是徒然。
(选自2025年10月16日的《羊城晚报》)(1)、【梳理内容】 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概述“ 我” 与“ 小刀” 相关的主要事件。序号
事件
①
“ 我” 经过思想斗争,偷拿了家里的十元钱想去交流会。
②
③
“ 我” 用妈妈给的两元钱,在交流会上买下了这把子弹壳小刀。
④
“ 我” 非常珍爱小刀,用它削铅笔,试验锋利程度,并时时携带。
⑤
⑥
“ 我” 两次在梦中得到提示,找回丢失的小刀,之后将其藏于炕角。
⑦
(2)、【品味语言】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这把小刀特别厉害,用来削铅笔,就像切豆腐一样。
(3)、【赏析写法】 文章结尾处写道:“ 学了万有引力定律,我明白了。吸引是相互的,你心中有它,它心中就有你。”请分析作者这样结尾的妙处。(4)、【情感体验】 班级举办“ 童年旧物”分享会,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知识卡片” ,分享你对 文中“小刀”所承载情感的理解。知识卡片
情感载体:指那些能够寄托、承载人的各种情感的具体事物。 一件旧物,往往关联着一段往 事、 一种心境或一份思念,成为情感的物质依托。
三、作文(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微小的善意,能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光。
②真正的温暖,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③被温柔以待的人,更懂得如何温暖他人。
请根据你对上述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 75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