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作家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星期天的经历,表达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你的记忆中是否有一个星期天,发生过特别的事情,遇见过特殊的风景,获得了别样的体验?在你的想象中是否有一个星期天,经历一场奇遇,解开一个谜团,见证一个奇迹?

    请你以“那个星期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不得抄袭套作;②不少于500字;③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 2、《西游记》中,唐僧曾狠心赶走悟空,下列事件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悟空盗食了太上老君炼制的金丹。 B、悟空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三个村民。 C、悟空毁掉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 D、假悟空打伤了唐僧,抢走了行李。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箍棒

    ①盼我爷爷从田地回家,就像我在冬天阴霾的日子盼风一样。风不可捉摸,我爷爷却总带来惊喜。

    ②“你想不想要一根金箍棒?”爷爷神神秘秘地说,双眼似乎被金箍棒的金辉照亮,可他摊开的两手却是空空的。

    ③爷爷把一双空手探进他深而阔的粗布衣服的口袋,再拿出来,还是空空的。反复无数次,他的手,连一把苦李子都没掏出来。

    ④这真叫我失望。按说我爷爷的口袋是神奇的,酸甜苦辣,往常总能拿出来。

    ⑤以往爷爷把两只空手在我面前一晃,立即探进他的衣服口袋。手再掏出来,手心摊着三颗小青杏,那是春天刚从花朵里孵出不久的小杏子。如果爷爷从口袋里掏出山核桃、毛栗子,说明秋天来了,这个季节食谱的范围扩大,会有很多惊喜。

    ⑥但这次,爷爷的口袋是空的,不过他的眼睛里却藏着从未有过的光亮,这光亮指引向一根神秘的金箍棒。

    ⑦孙悟空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每夜,坐在核桃树下乘凉的时候,隔壁的连伯伯总要讲这个故事。他故事的口袋叫我们反复翻掏,都翻出里子了。

    ⑧比起劈山救母的沉香,用自家私房钱周济书生却书生背叛落得自己跳江的杜十娘,我们更喜欢孙悟空。他能耐大,从不哭哭啼啼,就算被师父体罚,痛到在地上翻滚,也没见他哭哭啼啼,还有,他从来没觉得饥饿。被如来佛祖在山下压了几百年,出来还精精神神的。这些都叫我们羡慕敬佩。

    ⑨现在,我要是有一根金箍棒,我自己就能闪闪发光了。

    ⑩爷爷说:“你再等两天,我给你弄一根金箍棒。”爷爷眼里全是笑,却一点都没糊弄我的意思,我能看出来。爷爷描述那根金箍棒的时候,把我拉近他,把我的身体拉到他的身体前比量,说:“不能太长,太长磕绊;太短,又成武松的短棒了。”

    ⑪  “好看得很。”爷爷搓手,空手在口袋里进进出出,末了,却还是两手空空。

    ⑫“金箍棒啥时候会有?”我问爷爷。

    ⑬“快了。”爷爷回答。

    ⑭等得再磨人不过,我的“金箍棒”来了。

    ⑮这个下午,当我在院门口眺望,见爷爷远远走来,我跑上去迎接。爷爷加快步子走向我,之后,从身后的腰带抽出一根棒子,在我前面猛一挥,喊一声:“变!”

    ⑯我真的就有了一根“金箍棒”。

    ⑰光灿灿,黄亮亮,带着深邃纹理的一根棒子。拿在手上比划,在地面上扫荡,在头顶上运过,在双手中倒来倒去……不长不短,恰是按我的身高量身定制。

    ⑱有棵黄龙木被金银花的两根缠着了。一个拼命缠,一个拼命挣脱,却终究不脱,最后,两个都被我爷爷逮住了。

    ⑲爷爷说,幸好藤蔓藏住了树身,要不准被人发现了。因为不会轻易被人发现,因而爷爷并不着急。他要挑晴朗的日子去砍那棵树,再把上面有金银花的藤蔓一段段从树身抠出来,把黝黑的树皮揭下来,晾晒树干到干透,这期间,他还要用砂纸适度打磨。于是,当我看见这根爷爷打造的“金箍棒”的时候,“金箍棒”完美的程度可想而知。

    ⑳爷爷看我在屋檐下习棒,一根棒子在双腕间翻飞,在两根大拇指间来回倒换,我凭一根手指使棒子翻飞如舞,用脚尖把棒子一挑踢到半空,棒子落下,我又稳稳地在半空接住,这是何等美好的时候。

    ㉑现在,夜晚依旧是隔壁连伯伯讲故事,他装故事的布袋尽管被我们翻倒出来,里子都被我们看见,但只要他讲故事,我们总是围坐着听,因为谁都不能把那些故事讲述得那么好听。白天,是属于我的,因为太阳下,能把一根棒子舞弄得欢实,舞弄得变幻无穷的,是小子我。小伙伴们叫,你来一段呗,我就来一段;大人喊,小子来一段吧,我就来一段。

    ㉒我的表演大概没叫大家失望,因为叫好声远超我想象,响亮又持久。

    ㉓是这缘故吧,连伯伯给队长说,等下回马戏团来的时候,要让我表演一回棒术,和马戏团那个舞棍的小伙子比试比试。

    ㉔这真叫我高兴,叫我上进,叫我期待。

    ㉕上次马戏团走的时候我失落了好多天,现在,盼他们来,变得如此具体,如此可期。

    ㉖我爷爷住在生产队,他照看牛,晚上是不回家的。

    ㉗现在我去看他,穿过黑夜也不害怕,因为我有“金箍棒”。

    ㉘我还要告诉他连伯伯给队长的建议,告诉他我是多么盼望马戏团来。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文章围绕“金箍棒”展开,请按时间顺序重新梳理文章情节,仿照示例填写空格。

     →制作金箍棒→②→③→比试金箍棒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17段的画线句子。
    拿在手上比划,在地面上扫荡,在头顶上运过,在双手中倒来倒去……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爷爷”这一人物形象。
    (4)、文章以“金箍棒”为题,请你简要谈谈标题的作用。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谁是近期全世界最受瞩目的聊天对象?

        在今天,答案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 ChatGPT。 ChatGPT 是一款由美国OpenAI 公司推出的智能聊天程序,用户只需简单注册,就能与这款世界上参数规模最庞大的AI 机器人对话。

        令人称奇的是, ChatGPT 不仅能像常规的搜索引擎、问答机器人一样,答复你所提问的基础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编故事、写情诗、敲代码、写作业……ChatGPT 凭借着丰富的“学识”,让大家切实感觉到科技的震撼。

        ChatGPT自2022年11月发布后,短短5天注册用户数就超过100万。仅两个月时间, ChatGPT 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人次大关,成功打破 TikTok 的纪录,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要知道为了实现这一数值,互联网用了7年, Facebook用了4年半。

        现在,作为一款强势吸睛的人工智能程序, ChatGPT每分钟要与全球1300多万用户同时对话,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乃至整个科技圈最炙手可热的“新宠”,它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杂志》)

    材料二

        小新同学看了一部现代科幻电影《我和机器人》,影片中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机器人顷刻间控制了整个城市。小新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忧虑,于是,他去互联网论坛发帖求助,网友纷纷跟帖。

    材料三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和机器人协调工作并且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制度”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项重点任务,着力促进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ChatGPT 自2022年11月发布后,仅两个月时间,成功打破 TikTok 的纪录,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 B、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富有创意和想象力并且能够和机器人协调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C、教育部为推进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行动,从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向高校提出18项任务。 D、ChatGPT 不仅能像常规的搜索引擎、问答机器人一样,答复你所提问的基础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非凡能力,编故事、写情诗、代码、做饭,写作业……
    (2)、你认为“材料二”中网友的跟帖,哪一条最能帮助小新化解忧虑?请说明理由。
    (3)、请结合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己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太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甚。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己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其一坐于前

    一狼其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己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令嗥 B、目似瞑,暇甚/甚仓皇 C、狼不敢/跑号如 D、数十步/一狼径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 6、综合性学习

    学校准备举行以“阅读滋润心灵,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

    (1)、【任务一】:策划小组设置了调查问卷,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类型进行调查。请根据下面调查汇总表,概括调查结果。

        

    (2)、【任务二】:为了使这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同学提出增加活动内容的建议。请仿照示例,再写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示例一:举办好书推介会,介绍经典著作,为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

    示例二:举办征文比赛,交流读书经验,分享读书感悟和收获。

    你的建议: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一方jìngmì(  )之处,读一本成长之书。来到白鹿原上,我看到了小白鸽在蓝天翱翔,心情瞬间 huò lǎng(  )起来:读白求恩,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可贵的精神品质,让我不再ni ān qīng pà zhòng(  );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遇见了与不幸命运抗争的海伦·凯勒,她百折不挠,使罴暗的世界变得____。读书时要是遇着难题,我会____, 直到解决了为止;要是碰到一本好书,我就会____地读下去。阅读使我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再徘徊、不再怅然,心怀美妤与高贵,奋然前行。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通过阅读,使我们的阅读量倍增而产生质变,思想也发生大的转变,阅读能力更是迅速增加。人生何尝不是一本____ 的书呢?

    (1)、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词语。

    jìng mì   
    huò lǎng
    niān qīng pà zhòng

    (2)、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神采奕奕   不求甚解   通宵达旦   美不胜收 B、花团锦簇   不求甚解   翻来覆去   美轮美奂 C、花团锦簇   刨根究底   通宵达旦   美不胜收 D、神采奕奕   刨根究底   翻来覆去   美轮美奂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使我们的阅读量迅速增加,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思想得以升华。 B、阅读,使我们的阅读量迅速增加,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思想也得到升华。 C、通过阅读,我们的阅读量得以迅速增强,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思想也得到升华。 D、阅读不仅使我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思想得到升华,阅读量也得以迅速增强。
  • 8、默写古诗文。
    (1)、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一笔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十二章》)
    (3)、 , 百草丰茂。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到家乡后与亲人团聚,共话今宵的诗句是“
    (5)、中国古典诗歌是典型的自然意象诗。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就是诗人的性格、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天净沙·秋思》中“ , 古道西风瘦马”承载着马致远浓浓的思乡之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两句,“落花”这一意象既点明诗人与友人相逢的季节,也感叹自身如“落花”一般飘零。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表现。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等,都是自强不息的表现。请你以“自强不息”为话题,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浮云道院记

    【元】揭傒斯

    之言曰:吾所居郡曰庐陵,邑曰永丰,是为欧阳文忠公之乡。吾之里在鸡山之阳鹫岭之滨山川深厚草木浓丽。其人秀而多寿。弦诵之声溢于四境,耕种之民交于四野。时危代易,干戈所不加焉;水早疾疫,盗賊所不入焉。人无甚富,亦无甚贫。吾刘氏族居已三百有十二年矣。泰定四年秋,吾归自河南,乃辟园数亩,种桑柘三百株,若“橘皆千株,木实之脂可食可烛俗号山茶又曰木子树者七百株,茶五百株,桃、李、杂果、松、竹之属又称是岁先畴”之入虽不足以自给,计数年之后,叶者、实者、脂者萌可茹、材可器者、可薪者各效其用,则吾春秋之事、朝夕之供、宗族乡党宾客之奉可不具而足矣。吾又有兄弟子侄数十人,承祖父之训,皆颇知学,足为保家之主。天之所以与我者,亦既厚矣,复何求哉!乃筑室四楹其中,为藏修之所,取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榜曰“浮云道院”。

    客名鹗,字楚奇。其学以六经为主,其文以义理为本,其诗近陶、柳”之间,其大父盖寿至百三岁云。

    (选自揭傒斯《文安集》,有删减)

    【注释】①客:刘鸦,字楚奇,元代文学家,世称浮云先生。②若:和。③称是:与此相当。④先畴:祖先留下来的田地。⑤萌可茹:开始可以吃了。⑥楹:房屋一间为一楹。⑦陶、柳:指陶渊明和柳宗元。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吾所郡日庐陵

    吾刘氏族居已三百十二年矣

    岁先畴之人虽不以自给

    夕之供

    (2)、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从A-E中选择正确的三处(填写字母)。

    吾之里A在鸡山B之阳C鹭岭之滨D山川深厚E常木浓丽。

    (3)、文中说:“天之所以与我者,亦既厚矣。”上天给“我”的厚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概括。
    (4)、你认为文中刘鹗的志趣与谁比较接近?请选择,并结合上文内容及你的阅读体验简述理由。

    A.张岱B.陶渊明C.李白

  •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学习任务。

    女儿浦歌(其二)

    【元】揭傒斯

    大孤山前女儿湾,大孤山下浪如山,

    山前日日风和雨,山下舟船自往还。

    (选自揭傒斯《文安集》)

    【注释】①揭傒斯:元代文学家,诗与散文俱佳,江西人,②大孤山:在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

    《女儿浦歌》一诗表现了船民的艰辛与勇敢。从哪一句诗中可以看出来?请作出判断并分析。

  •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铭刻在岩石上的足迹

        行至远离人烟的荒野或深林中,忽然在岩石上发现几个巨大的神秘“手印”,十有八九会产生怪力乱神的联想。古今中外,很多地方都有“鬼手印”"神仙足迹”“金鸡爪”的传说,但其实,它们都指向一类东西——古代动物的足迹化石。

    亿万足迹中的幸存者

    古生物的足迹是怎么变成化石的?它与常见的骨骼化石,又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形成足迹化石,比形成实体化石还要偶然,需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首先,古生物要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都适中的地面留下足迹,太硬或太软都不行:在干燥的土地或石头上行走,压根儿留不下痕迹;地面太软的话,足迹是踩出来了,却又很容易发生泥浆塌陷或泥浆回流,不能形成有价值的足迹。能够完美留下足迹的地表,一般出现在湖滨、海滨及河滩,事实上,众多恐龙足迹化石都是在这样的地域发现的。

        留下足迹,也不一定能形成化石,还得满足两点:一是,印有脚印的地面要适当暴露一段时间,让脚印有机会固化,再及时被外来沉积物覆盖,这时机过早或过晚都不行。二是,覆盖足迹的沉积物,必须跟原本的地表质地不同,这样才不至于将足迹“融掉”。今天找到的脚印化石,常常出现在砂岩和泥岩的交界面上。

        第三,覆盖掩埋后还需要地壳下降,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和压力,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岩石。最后,保存有足迹的岩层,经过地质运动,被抬升出地表。由于保留足迹的地层与覆盖足迹的沉积层质地不同,成岩后的岩性也会不一样,经过长期自然风化、侵蚀,岩层会发生剥离,将足迹暴露出来,从而被人发现,

        你看,虽然动物一生会踩出千千万万足迹,但能遇到这么多重偶然、最终变成足迹化石的,却只是百千万乃至千万亿中的一枚或几枚,可见足迹化石有多么珍贵!

    地层页码上的“笔记”

        骨骼化石是生物死后留下的,所以它所在的地层,不能等同于古生物生活的环境—遗体可以被水流搬运,比如在我国山东诸城,发现了好几处不同时期、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很可能是遗体被水冲走、堆积在几处浅滩或湖岸而形成的。

        但行迹化石不同,它是生物“生前”留下的,与生物活动时的环境一体不可分,不会出现被搬移的情况。古生物学家把这一点作为“行迹化石”定义的一条。

        这一特点,成为恢复古生物生前环境的重要依据:在复原古环境时,一般根据化石围岩的岩性进行研究,比如泥岩通常形成于湖泊、沼泽或浅海;砂岩一般是沙子沉积在河床而后成岩;碳酸盐岩主要在海洋中形成……所以,通过行迹化石围岩的岩性,就能判断造迹者是在什么地方活动。骨骼化石也有围岩,但因为骨骼可能发生过移动,靠它恢复生活环境就不够准确——在研究古环境方面,行迹化石要比骨骼化石更直接。

        理论上,只要是存在过的生物,都能在地层中留下行迹。它们像地层中的“笔记”,记录了地球过去的历史,从远古微生物、两栖动物、恐龙、翼龙、远古鸟类,到洞熊、洞狮、猛犸象等史前巨兽,以及人类的祖先,它(他)们的脚印和行迹保存在对应年代的“页码"上,读解它们,我们就能知道这些生命生活过的地域、环境、气候。

    (选自《博物》2023年05期)

    (1)、阅读上面材料中的"亿万足迹中的幸存者”部分,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2)、生物可能在下面哪一种环境中留下有价值的足迹?(  )
    A、坚硬的土地上 B、石头上 C、湖滨、河滩 D、淤泥中
    (3)、《博物》杂志面向的读者可能是哪一类人?请根据上文的语言特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A.普通读者B.科学家

    (4)、行迹化石定格亿万年前的一瞬间。请选择其中一条行迹化石信息,参照示例,写一段话描述那一瞬间。

    示例:

    【行迹化石信息】海底  泥沙  幻龙“狗刨”式觅食

    【定格的一瞬间】“你听到‘沙沙'声了吗?”就在我们眼前这片泥沙铺满的海底,这只幻龙贴着海底,半爬半游,身体先后深入泥沙并往后划,正用“狗刨”姿势在沙上缓缓前行,以饱食一顿。

    备选化石信息:

    A.河滩 一串排列规律的凹陷的雷龙足迹 漫步

    B.荒地  手掌大小的足迹 3根趾头中间夹着一小段树枝奔跑

  • 13、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学习任务。

    天使在人间

    【澳大利亚】凯恩特

    她第一眼看上去跟普通老太太没什么两样:低着头,孤零零的一个人,无人看管,在雪地里脚步沉重地缓慢前行。繁忙的城市人行道上的人们会把目光从她的身上移开,唯恐她的存在提醒他们,痛苦和磨难并没有因为圣诞节而终结。

    一对年轻人胳膊上挎满了圣诞礼物,春风满面,有说有笑,没有注意到老太太。

    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很小的孩子急匆匆地经过她身旁,在往奶奶家赶,他们没有注意到老太太。

    一个牧师右手拿着《圣经》傲慢地经过,如同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徒士兵,他的思想停留在天上,他没有注意到老太太。

    假如这些人注意到老太太的话,他们会看到老太太没穿鞋,她是赤着脚在冰雪里行走的。老太太头上戴着一条红蓝相间的围巾,双手把没有扣子的破旧外套的衣领裹紧了些,来抵御寒风。她在公共汽车站停下了脚步,佝偻着身体,等待开往市中心的汽车。

    一个提着一只看起来很重要手提箱的绅士在她旁边候车,与她保持着一定距离,说到底,她可能会有传染病。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扫过老太太的脚,却一句话也没说。公共汽车来了,老太太慢腾腾地痛苦地上了车。她坐到了司机后面的边座上,那个绅士和那个女孩急忙跑到了她的后面。公共汽车司机看见了她的赤脚,心中暗想:现在的这个临时邻座正在贫穷中越陷越深,我不愿意看到,我会很乐意他们把我换到大学公园那条线。一个小男孩指着老太太说:“看呐,妈妈,那个老太太光着脚,”尴尬的妈妈把孩子的手拍了下去:“不要指着人,安德鲁,用手指着人不礼貌。”她向窗外看去。

    一个穿毛皮大衣的女士说:“她一定有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她的孩子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她感觉在道德上有了优越感,因为她照顾自己的母亲。

    “人们必须学会储蓄,"一个穿着考究的男大学生说,“假如这个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开始积蓄的话,她现在不会这么受罪,这是她自己的错。”

    于是,所有在场的人都为自己的明察秋毫和入木三分的分析而自得。

    可是,有一个商人模样的人对其他公民的不切实际的叽叽呱呱夸夸其谈很反感,于是伸手掏出钱包,拿出一张崭新的二十美元,他傲慢地大踏步地穿过过道,把钱塞进老太太满是皱纹的颤巍巍的手里:“给你,夫人,给自己买双鞋吧。”

    老太太感激地点了点头。商人大踏步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对自己很满意,觉得自己是一个行动型的人。

    车到下一站的时候,一个小伙子上了车,他穿了件深蓝色的夹克衫,脖子上围了条褐紫色的围巾,头上戴着一顶灰色的羊毛帽,帽子向后拉着,盖住了耳朵,耳朵里塞着一条随身听"的线跟随身听连在一起。小伙子随着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音乐轻轻摇动着身体,他付了车票钱以后,扑通扑通沿着过道走去,径直在老太太对面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小伙子的视线一落到老太太的赤脚上,身体就不再摇摆了。他一动也不动,目光从她的脚上落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昂贵的崭新的运动鞋,是他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买的,圈里人都会认为他“这么酷”。小伙子弯下腰来开始解鞋带,他把自己那双给人印象深刻的新运动鞋脱了下来。他跪在老太太的面前。“妈妈,”他说道,“我看到你没有鞋穿,不过,我有。”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捧起老太太带硬壳的脚,把自己的袜子和精致的运动鞋穿到了老太太的脚上。老太太点了点头表示感谢。

    就在这时,公共汽车停靠在下一站,小伙子下了车,在雪中赤着脚走远了。

    车上的乘客都涌到窗前,看他光着脚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雪里。

    “他是什么人?”一个人问道,

    “他一定是个先知,”另一个人回答。

    “他一定是个圣人。”有人暗示道。

    “他一定是个天使。”还有一个人说。

    “看呐!他的头上有一个光环。”有人大叫。

    可是,那个用手指过老太太的小男孩说:“不是的,妈妈,我看得一清二楚,他就是一个人。”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减)

    【注释】①随身听:指携带型袖珍播放机,属于电子产品的一个种类。

    (1)、这篇小说的情节看似平铺直叙,实际上却是层层推进的。请结合相关情节加以阐述。
    (2)、这篇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请你举出一例,品析其表达效果。
    (3)、不同的叙事视角有着不同的叙述效果。如果要复述这个故事,你会选择哪个视角?请选择(若决定运用其他视角,可选D,再写明是什么视角),并阐述理由。

    A.小男孩 B.老太太 C.小说本来的视角

    (4)、小说中的人物承载着揭示主题的功能。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 14、为了更好地传承"自强不息”这一中华美德,除了开展上述活动,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至少写出两个活动)。
  • 15、同学们想要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你认为下面哪个人物可以人选?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艾青 B.武松C.蒲松龄 D.范仲淹

  • 16、传承古诗文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1)、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2)、完成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古诗名句积累卡。

    积累卡

    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③ 。 (写出连续的两句,可以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李白《行路难(其一)》、陆游《游山西村》、王安石《登飞来峰》)

  • 17、理解“自强不息”的意思。下面选项中的“息”字意思与“自强不息”中的“息”相同的一项是(   )
    A、息息相关 B、偃旗 C、休养生 D、聆听
  • 18、历历在目,乐在其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鲁迅来说,在百草园中自在玩耍,释放好奇心,就是快乐;对莫怀戚来说,能够和家人散步,让一家人各得其乐就是快乐;对孔子来说,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就是快乐。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那么,你的快乐来自哪里?你对“快乐”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请选择你学习或生活中一次具体的经历,以“ , 使我无比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19、海内知己,诗歌寄情;请欣赏以下诗歌,感受朋友间的情深义重。

    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注:①韩侍御:即韩歆。公元758年被贬,此时去广德隐居。 ②贳(shì):租借,赊欠。③泉明:即陶渊明。此处将韩待御比作人格高洁的陶渊明。

    (1)、诗歌前两句中“”与“贳酒”两个词最能触发作者今非昔比的情绪。
    (2)、诗歌后两句抒情巧妙,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
  • 20、见古知今,文言生意;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让我们在徜徉书海的过程中领悟生活、收获方法。【动笔做积累】

    做笔记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阅读资料包中的内容,将笔记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阅读资料包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

    【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魏文侯:战国初年魏国国君。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一:当初。

    (1)、明字义(为加点字标注字义)

    ①相而去 

    不习乎? 

     

    ④天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知新    相委 B、下车引    身自罢 C、去后至       D、尊君在    亦说乎
    (3)、会断句(请用/标出两处停顿)

    今 日 饮 酒 乐 天 又 雨 公 将 焉 之?

    (4)、【晓意知其人】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5)、【悟理说感悟】三则选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结合丙文内容简要分析。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