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菜花开

    ①常年工作在外,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去年回家,大巴车刚到镇上,父亲就骑着摩托车来接我,老家离镇上还有 10 多里地。

    ②他说一定要带我看看山里最美的风景。我疑惑着。

    ③车子绕过几个急转弯向山顶驶去,周围草木越发繁茂,突然眼前一亮,整个村子尽收眼底,幽静古朴,恬淡安然,一缕青烟直入云霄。

    ④我们漫步村口,有许多淡黄色小花正在路边绽放,从枯萎的草丛里探出脑袋,我试探性地问父亲:“这是苦菜花吗?”他笑着说:“你还记得呀!”看着繁花盛开,往事浮现脑海。苦菜三分粮,越是贫瘠的土地,越能扎根,老一辈人都说全靠它,才勉强度过了灾荒年。我虽然未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关于苦菜的记忆早已深入脑海。

    ⑤印象里,立春过后,“苦菜芽”就早早地钻出地面,以欣欣然的姿态,扬起小小的花苞。我和小伙伴们就挎着篮子,拿着铲子,你追我赶地跑在田间地头、渠边溪畔,一边玩耍,一边剜采苦菜,乳白色的汁水从叶茎里流出,沾满衣袖、裤筒,我们就去河边清洗,顺便摘去苦菜的根茎,拣出枯叶。我们把苦菜交给母亲,她是做苦菜的高手。母亲焯水过后,放入冷水泡成淡黄色,苦味就淡了许多。锅里再添些油,倒入苦菜炒一炒,打个鸡蛋,撒点盐花,香味久久萦绕。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在内心升腾。

    ⑥但在高三那年,我吃过最苦的苦菜。接连几次考试失利,内心极度厌学。不久后,在外务工的父亲特地赶回家。本以为会少不了一顿打,接着一定是无休止的说教。谁知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将一包苦菜拿到厨房。清洗后连着根放进锅里煮,撒了少许盐,不一会就捞出两大碗。他说:“今天,我们就吃苦菜吧。”他夹起一大口苦菜塞进嘴里,我也沉默不语地吃了起来,直到苦菜见底,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他才慢慢地说:“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怎么吃生活的苦?”

    ⑦那一刻,苦涩的味道仿佛流入血液,彻骨入髓。我暗暗告诉自己,遇到困难一定要坚持。后来,我考上大学,父亲笑着说:“苦,是不会白吃的。”

    ⑧“夏三月宜食苦,能益心和血通气也。”这是本草纲目关于苦菜的记载,除了做菜,苦菜还是清热解毒的良药。有一年,不小心被马蜂蛰了腿,夜里红肿疼痛,母亲赶紧让父亲去挖苦菜、摘些薄荷叶。他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坡上,大口喘着粗气,不一会儿,半篮子苦菜就提了回来。捣碎以后敷在腿上,第二天消肿了

    ⑨工作以后,我得知苦菜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就买了苦菜茶,工作之余泡上一杯,顿感轻松不少。

    仔细想来,苦菜没有娇美的容颜,没有婀娜的身姿,没有优雅的气质,只是花落成絮,随风飞扬,落地生根,蔓延生长。它虽然味道苦涩,但也孕育出了甘甜滋味,正如诗经里写道:“谁谓荼(苦菜)苦,其甘如荠。”

    ⑪历经风雨挫折,方能成长豁达,才知道苦,原本是一种人生况味,苦尽甘来才是人生的真谛。

    ⑫离家前的那天,母亲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我偷偷挖了些苦菜,潜入厨房,焯水后加点盐、醋、葱花、蒜末,做了一盘凉拌苦菜。母亲果然惊喜道:“这个味道可是久违了呀。”父亲也跟着说:“想想以前的日子,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⑬一盘苦菜竟成了下饭菜,我才恍然大悟:苦菜的坚韧不仅激励了我,也激励了他们,成了家乡最深的情愫。

    ⑭原来,那淡淡盛开的苦菜花,才是父亲要带我看的最美的风景。

    (文/熊聆邑,有改动)

    (1)、文章题目有什么含义?
    (2)、请概括⑤~⑧段中与苦菜有关的三件事。
    (3)、揣摩下列语句,按照括号里的提示作答。

    ⑴仔细想来,苦菜没有娇美的容颜,没有婀娜的身姿,没有优雅的气质,只是花落成絮,随风飞扬,落地生根,蔓延生长。(从修辞角度赏析)

    ⑵捣碎以后敷在腿上,第二天消肿了。(分析加点词“就”的作用)

    (4)、文章前有悬念后有照应,请找出一组这样的段落(写段落序号)并分析作用。
    (5)、请分析第⑤段和第⑥段母亲和父亲做苦菜的区别及各自的目的。
    (6)、第⑫段画直线句子中,“我”为什么要“偷偷”挖苦菜和“潜入”厨房?
  • 2、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广泛阅读是培养兴趣的好方法。一次偶然机会,我(数学家袁亚湘)借来华罗庚的《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在这两部经典数学科普读物里,大名鼎鼎的数学家用严谨又有趣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那种获得知识的快乐令我至今难忘。一个从小喜欢打算盘、喜欢琢磨数学问题的孩子,从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积极心理学已经证明,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更大程度地成就丰盛与幸福的人生。

    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重视身心感受的阅读者比只注意内容逻辑的阅读者对知识具有更宽广的理解。这是因为,人类的情绪与体验也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对于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功更加重要。读书能赋予我们更多追求与守护幸福的能力。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无论年轻读者还是老年读者,阅读都自带社交属性。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群体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书”适圈。随着商圈与实体书店结合的时代新浪潮的来临,“书卷气”逐渐融入了“烟火气”,26—35 岁的受访群体更偏爱商场书店,舒适的购物体验、多元化图书文创展示和面对面的书友交流易受到他们青睐。深受互联网影响,25 岁以下“网生代”对网红书店表现出最浓厚的兴趣,在高颜值的设计、高流量的人气影响下,纷纷约三五好友前来打卡拍照。文化沙龙等读书交流活动更受到 25 岁以上受访群体的喜爱,在快节奏生活中享受慢节奏阅读,让阅读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深度与纯粹。而在 60 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更多以“加入读书社或俱乐部”的传统形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随着基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以书会友”等读书会活动的定期开展,让老年群体在读书活动中体会到了社交的乐趣。

    (节选自《大连日报》)

    【材料四】

    (根据《大连日报》整理)

    (1)、对以上四则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让喜欢打算盘和琢磨数学问题的袁亚湘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B、人类的情绪与体验对于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功十分重要。 C、60 岁及以上的受访者都以“加入读书社或俱乐部”的传统形式参与阅读活动。 D、以“忙于工作学习,没空阅读”为由不读书的人最多。
    (2)、请根据前三则材料,概括阅读的功能。
    (3)、世界读书日,中学生晓慧接受记者采访。请根据【材料三】补全对话。

    记者:你好!你和同学们最青睐的阅读或购书场所是哪里呢?

    晓慧: ①

    记者:请问你们喜欢那里的理由是什么呢?

    晓慧: ②

    记者:好的,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 3、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可鼻①者,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馨;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可口②者,则莲与藕并列盘餐,互芬齿颊③。只有霜中败叶零落不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④裹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眼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⑥之中,此命为最。

    (节选自李渔《芙蕖》,有改动)

    【注释】①可鼻:适合用鼻子嗅闻。②可口:适合食用。③互芬齿颊:使牙齿和嘴边感到芬芳。④经年:全年。⑤芙蕖:荷花的别称。⑥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水陆草木花           以手拂, 其印自落(《活板》) B、濯清涟不妖           康肃笑遣之(《卖油翁》) C、则莲与藕并列盘餐             已后典籍为板本(《活板》) D、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陋室铭》)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只 有 霜 中 败 叶 零 落 不 堪 似 成 弃 物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甲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则直白地写出了芙蕖“可鼻”“可口”“”的实用价值。
  • 4、阅读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己亥杂诗(其四)

    此去东山又北山①,镜中强半②尚红颜。

    白云出处③从无例④,独往人间竟独还。

    【注释】①东山、北山:古人隐居之地。②强半:多半。③出处(chǔ):进退。④无例:无法控制。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句表现了诗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 B、乙诗“强半尚红颜”流露出了诗人容颜未老、还大有可为的想法。 C、两诗中诗人分别以“落红”和“白云”自比。 D、两诗后两句都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却仍将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 5、默写填空。
    (1)、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2)、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3)、 ,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6)、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7)、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采用类比手法,指出自己的“陋 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肩。
    (8)、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慨叹;杜甫仰望泰山极顶,有“ , ”的决心。(请用杜甫《望岳》 中的诗句回答)
  • 6、班级创办“名著•人生”主题板报,请完成图后各题。

    (1)、上图“名著与人”板块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2)、请完成上图“名著与人生”板块中“情节二”的“起因”。
    (3)、请补全上图“名著与人生”板块中的对联。
  • 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端木蕻良,他的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B、《爱莲说》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抒情性文体。 C、《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8、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①以“和平、健康、交流、一起走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在生机盎然的五月举行。②来自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 20 多个省市的徒步爱好者在这里充分感受绿色生态之美。③行走在如诗如画的滨海路,穿过槐花飘香的绿色山谷,远眺山水朦胧、影影绰绰,近处百花绚烂、葱茏草木、人头攒动

    A、第①句中的第三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B、第①句中的“在”和“举行”都是动词。 C、第②句中的“徒步爱好者”和“充分感受”都是偏正短语。 D、第③句因“葱茏草木”与“百花绚烂”“人头攒动”短语类型不同而不顺畅。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蓝(wèi) 息(shùn) 闲(xiá) 忧心忡(chóng) B、(sì) 密(chóu) 烦(zào) 以身作(zé) C、(qì) 热(chì) 凛(liè) 惊心动(pè) D、(wǔ) 悔(chàn) 陡(qiào) 沥尽心(xuè)
  • 10、请用正楷将下面句子(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笃行致远,擘画蓝图。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南灯塔

    ①海南岛海域辽阔,有众多的港口、暗礁、险滩和岬角。对于船员们来说,灯塔是最直观有效的避险和校正航标,攸关安全乃至生死。在航海活动中,船员可以根据灯塔的方位、高度、射程等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远近,在迷雾、风暴等恶劣环境中也不会迷路。由此,灯塔也被誉为“航船的保护神”。

    目前, 海南沿海地区分布着30座灯塔和400个大小灯桩、灯浮标等航标。这些大大小小的灯塔和航标,如环嵌宝岛的夜明珠,形成绵长的灯塔链。

         ③矗立在海南省文昌市北端海角的木栏头灯塔,就守卫着一片格外危险的水域。这里扼守着琼州海峡东口,岬角前方有着海水流速号称世界第二的“急水门”,海况极复杂,暗礁密布,到了退潮时,海上甚至会出现一段段“小瀑布”般的激流。历史上这片水域被叫作“鬼门关”,船只常会遇险。灯塔建成后,过路航船不再误入歧途。

        ④2019年3月,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铜鼓咀新灯塔建成,这座形似火箭、位于文昌航天发射基地附近的灯塔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护航“天运”。海上运来的大型火箭会凭借灯塔指引进入基地,同时,灯塔还为火箭发射进行安全警戒,设置专用方位点校准轨道坐标。

        ⑤海南省三沙市目前已拥有灯塔十几座。北礁灯塔和浪花礁灯塔被称为西沙双子塔,如同屹立在南海上的“女神”,守护着西沙的南、北大门。没有灯塔之前,两礁附近水深流急,平时涨潮时礁盘多隐没水下,很难发现,有不少船只在此触礁遇难。灯塔建成后,避免了很多海难。一些在附近打鱼的渔民喜欢把渔船锚泊在灯塔边上的环礁湖里,躲避风暴或休憩。他们说:“有灯塔在,心里更 踏实。”

          ⑥如今,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已一日千里,但卫星导航定位仍有微量偏差,而即便是微量偏差,也可能导致船毁人亡,所以,船长、水手仍喜欢看灯塔导航。灯塔是航船的守护神,而守灯人则是灯塔的守护者。灯塔需要24小时有人值守,“人塔合一,塔人不分”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行。守灯人的生活充满了琐碎和寂寞,他们也被称为“海和尚”。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枯燥的工作之外,还穿插着困苦甚至危险。在海南的不少灯塔中,都有着专门的守灯“世家”,世代传承守灯之重任,同时也延续着守灯人所独有的寂寞、孤独、困难甚至是危险,还有忠诚!

        ⑦南海“珠链”——海南灯塔,照亮了航船前行的方向,也见证了海南海岸的美妙与变迁。

    ——《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

        海南还有罕见的女守灯人,如“女承父业”的吴秋芳。她的父亲吴朝芹曾是琼崖纵队的战士,1957年成为守灯人。吴秋芳就诞生在灯塔旁的小茅草屋,因为住得太偏僻,她被村里孩子叫“野姑娘”。父亲去世后,她按照父亲的遗愿,把父亲葬在灯塔之畔,并在19岁就开始了艰苦而危险的守灯生活。

    ——《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

        网友说:当今世界,卫星导航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先进导航技术的帮助下,驾驶舰船扬帆远航就像我们平时利用车载导航驾驶汽车一样轻松自如。灯塔已经没有实用价值,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1)、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字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选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链接材料一可以作为选文中哪一段文字的佐证材料?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
    A、第①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⑥段
    (4)、你是否认同链接材料二中网友的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 1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②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③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④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⑤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节选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选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中加点的“至少”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用疑问句给选文第④段拟一个小标题。
  • 13、请你用对偶的形式,根据下面的文字为图书馆写一则广告,大致介绍清楚图书馆的环境和馆内藏书,20字以内。

    图书馆设在四合院中,有很好的环境;馆内有古今中外的上万卷图书。

  • 1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 B、无论是谁,只要他发愤图强、持之以恒、充满正能量,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C、遭受痛苦,我就用喊叫和泪水来回答;遇到卑鄙,我就愤慨;看见肮脏,我就憎恶。 D、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
  •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今初中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B、为了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我们要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 C、通过开展诗词诵读活动,使我们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 D、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与否,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说话总是滔滔不绝, 一看就知道是个八面玲珑的人。 B、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C、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 D、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大家都已经淡忘,为什么你还是耿耿于怀
  • 17、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由此上朔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B、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缦的小庑殿顶。 C、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D、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账,去和敌人战斗。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仰(zhān)    敬(chóng)    领(shuài)     定(diàn) B、重(lóng)     成(qiē)       不(xiǔ)       浮(diāo) C、毁(xiāo)    坑(yáo)       挑(xìn)       旗(shēng) D、(tà)      愤(gài)       扶(chān)     越(yú)
  • 19、拓展阅读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4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  选自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文章第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2)、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3)、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字 )

    材 料 5月14日,川航空客A319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健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 20、“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请结合文章和当今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