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桃花源记》(略)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 , 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②枲(xǐ):麻。③授:给与。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林                  悲守庐,将复何及 B、俨然                        其人然大喜 C、麻枲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D、来                        未 , 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桃花源人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感叹“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时光易逝。 B、【甲】文桃花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不想受到外界的打扰。 C、【乙】杨氏经过老人的引导进入了村落,得到了当地人杀鸡作食,热情招待。 D、【乙】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后来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4)、【乙】文记述的“穴中村落”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简要回答。
  • 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做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末段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刘子骥的规往未果,印证了当时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D、《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教材“思考探究”三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3)、“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4)、结合选文,分析“后遂无问津者”的含义。
  • 3、翻译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散文家,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发表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散文。 C、“世外桃源”的故事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桃花源记》文体上,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部分,“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
  •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6、下面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处之/寻向所 B、之,欣然规往/村中有此人 C、向所志/病终
  • 7、重点词语解释。
    (1)、便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3)、不知有汉                  乃:
    (4)、无论魏晋                  无论:
    (5)、太守                          诣:
  • 8、重点词语解释。
    (1)、溪行    缘:
    (2)、芳草鲜美  鲜美:
    (3)、渔人甚之          异:
    (4)、仿佛若有光   仿佛:
    (5)、屋舍俨然  俨然:
  • 9、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复行数十步,
    (3)、 , 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 , 闻之,欣然规往。
    (6)、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7)、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荫,菽稷(泛指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美(xiān)  船(shě)  然(huò)  平(kuànɡ)  然(yǎn)

    阡陌(qiān)(mò)  垂(tiáo)  便要还家(yāo)(huán)  

    妻子人(shuài)(yì)  下(jùn)  太守(yì)  刘子(jì)

    易写错字

    溪  缤纷  豁  阡陌  垂髫  率  邑  焉  郡  诣  骥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略)

    【乙】子瞻迁于齐安 , 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____。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①齐安:黄州,今湖北黄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③移日:连续好几天。④洒然:吃惊的样子。⑤要之:总之。⑥委于臭腐:(吃下的食物)都归于腐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取道(砍伐) B、明灭可(看见) C、于前(陈列) D、而姑焉(寓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3)、给画线句子断句。

    撷 林 卉 拾 涧 实 酌 水 而 饮 之 见 者 以 为 仙 也

    (4)、【甲】【乙】两文分别是柳宗元和苏轼被贬后所作,【甲】文“心乐之”,【乙】文“有乐于是”,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文中的“乐”有什么不同。
  • 11、你觉得文章《小石潭记》哪处景物描写最精彩?试举例进行分析。
  • 12、文章《小石潭记》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 13、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 14、【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小石潭记》,完成问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景,点面结合。如写石,以“全石以为底”为面,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为点;如写鱼,先以总体介绍为面,再采用特写镜头为点。 B、文中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鱼在水中自由欢快游乐的情景。 C、文中运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小石潭溪流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 D、本文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境。
  • 15、翻译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参加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B、“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为“刘柳”。
  • 1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8、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 B、卷石底以出 C、全石以为底 D、水尤清冽
  • 19、重点词语解释。
    (1)、水清冽         尤:
    (2)、青树翠蔓   翠蔓:
    (3)、潭中鱼头  可:  许:
    (4)、不动          佁然:
    (5)、俶尔远逝          俶尔:
    (6)、往来          翕忽:
    (7)、悄怆  悄怆:  邃:
    (8)、以其境过  清:
  • 20、默写。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 , 参差披拂。
    (3)、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6)、《小石潭记》中,尽管眼前有“”的溪流、“”的小石潭等魅力无穷的景致,但心境凄凉的柳宗元还是感到“”。
    (7)、《小石潭记》中表面写鱼,实际上是侧面写潭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8)、《小石潭记》中既能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能含蓄地表现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竹(huánɡ)  环(pèi)  心之(lè)  为(chí)  为屿(yǔ)

    (kān)  摇(zhuì)   参差(cēn)(cī)  然(yǐ)  尔(chù)

    忽(xī)  斗折(dǒu)(zhé)  悄怆(qiǎo)(chuànɡ)(suì)  

    古(ɡōnɡ)

    易写错字

    篁  珮  冽  坻  屿  嵁  缀  俶  翕  凄  邃  龚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