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乡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03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共7小题,计24分)学校文学社将推出“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专刊。你作为文字编辑需完成以下任务。
-
1. 【缅怀先烈】请解决栏目一《记忆》导语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八十载岁月悄然流逝,但抗战英烈们锐不可挡的斗争精神仍如星辰闪耀。面对某些势力妄图纂改历史的卑劣行径,纪念碑上振聋发聩的铭文始终警示我们:那些用鲜血浇铸的抗战丰碑,那些用生命捍卫的民族尊严,永远不容亵渎。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这个秋天,我们以最深的敬意擦拭历史明镜,让先烈们的呐喊声永远回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
(1)、请确认导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只填序号)悄然(A. qiāo B. qiǎo)
振聋发聩(A. kuì B. guì)(2)、校对导语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锐不可挡 纂改
2. 【诗情画意】请补充诗文名句,完成栏目二《感悟》的寄语。诗词的魅力在于涤荡心灵,它如微光闪烁,温馨而明亮,指引内心的方向。王绩用“ , ”(《野望》)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秋景的萧瑟、宁静与寂寥;崔颢用“ , ”(《黄鹤楼》)实写汉阳一带树木葱翠、芳草如茵的美丽风景;白居易用“ ,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禽鸟的动态,展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李白用“ , 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的开阔景象,表现了对人
生新起点的憧憬;曹操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壮心不已”(《龟虽
寿》)表现其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3. 【责任担当】下面是栏目三《青年》中的一段文字,请完成编辑任务。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②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卢沟桥边的枪声、太行山里的抗战,不只是试卷上一道道填空选择题,更是一个民族的低沉怒吼,《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不只是阅读篇目,更是为中国争取光明前途和命运的光辉文献。③今天的青少年,只有真正____、真正____,才能____,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语段第①句中“最好的教科书”是短语。(填短语结构类型)(2)、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入第③句的横线处。('只填序号)A.领悟伟大抗战精神 B.赓续好红色血脉 C.读懂抗战历史
4. 【红色精神】学校举办了整本书阅读分享活动,栏目四《胜利》要刊载读书心得。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出“红色革命必将胜利”的预言,请根据下面同学们摘录的内容,简要概括他预言的依据。
选段一: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
选段二:“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二、综合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共13小题,计46分)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
影片讲述了一群生活于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被迫帮助侵华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了记录日军屠城罪证的照片,并谋划将罪证运送出去、公之于众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照片记录的都是人生最值得留念的时刻,一张照片往往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导演申奥认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发动的舆论战、宣传战无处不在,一些照片一度成为军国主义操纵舆论的宣传工具。
“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照相馆里充满了侵略者需要去掩饰的罪行,实际上这都是需要被曝光的真相。”申奥说,“鲜少有人知道这些影像图片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希望能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
(摘编自《主创谈电影〈南京照相馆〉:守护不能忘却的历史真相》,2025.7.31“新华网”)
【材料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部讲述那段历史里一个小角落、几个普通人的影片《南京照相馆》来到观众面前。1937年,南京沦陷,一名年轻的中国邮差,阴差阳错地为日军摄影记者洗印照片;透过后者的相机,他看到了当时的人间地狱景象,并以生命为代价,保留下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忆。
幸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也没有相信侵略者的谎言。小邮差、小老板、小龙套等人咬牙坚持生存的剧情,无形中隐喻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黑夜中的坚强不屈。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技能,谋求生路,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坚决留下代表希望的孩子,留下民族的记忆。
如果说,影片里冲洗照片的血色“暗房”象征着历史的沉痛章节,那么,影片本身就可看作是中国对待历史与文明态度的一次“显影”。《南京照相馆》以一次向死而生的叙事,书写了整个中华民族艰难新生中的历史一页。在重温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庄正氛围中,它造时出现,在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维度上,为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做出了新的探索。
(摘编自《正义之光让历史显影》,2025.7.29《人民日报》)
【材料三】自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掀起了一股别样的“寻根热”,很多南京市民来到南京市档案馆查询祖辈档案,想了解一些从那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中幸存的祖辈的消息。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户籍卡是2006年南京市公安局在浦口区的一个仓库中发现的,由于长年无人问津,部分卡片已经虫蛀或者霉烂。移交给南京市档案馆后,工作人员进行了四到五年的大规模修复,最终形成了电子档案,面向公众开放。
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很多人的照片都没能妥善保留下来,而这些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创建于1946——1948年的南京户籍档案卡意外地提供了一次与祖辈“重遇”的机会。
从那些泛黄的户籍卡中搜寻到的信息,还原出一个个家庭的遭遇。她们是南京大屠杀的旁证,透过一双双祖辈的眼睛让人了解到他们遭遇暴行留下的创伤,更看到了他们眼中不曾被磨灭的骨气。
(摘编自《〈南京照相馆〉很热,南京档案馆很忙》,2025.8.11“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目前,电影《南京照相馆》已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院线。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将宏大历史具象于普通人的生死抉择之中,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历程,在国内外的社交平台上,不少观众纷纷分享观影感受。
一位国际观众说:“看完电影后,我现在的状态很沉重。”
另一位国际观众说:“我深深地被这部电影的内容,以及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所触动。”
还有一位国际观众说:“作为一名波兰人,我很遗憾地看到,我的民族,波兰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在二战期间有很多悲惨的相似之处。南京发生的那场大屠杀是无法想象的、非人道的,我对这种反人类的行为感到强烈反对。”
(摘编自《电影〈南京照相馆〉持续热映 引发国际观众深刻共鸣》,2025.8.10“光明网”)
(1)、南京户籍档案卡的发现与修复具有哪些历史价值?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京照相馆》讲述了吉祥照相馆的摄影师主动拍摄日军罪证并公之于众的故事。 B、鲁迅先生的话印证了影片中普通百姓在绝境中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内核。 C、南京市档案馆的户籍档案卡因电影热映被发现,修复后成为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证据。 D、波兰观众提及的“悲惨相似”指两国在二战中均遭受过完全相同的侵略暴行。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风又绿东风城 神州喜迎神舟归
——写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胜利归来之际
①出征时,大漠胡杨金黄;归来日,春风又绿神州。
②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别离没有四季更替的太空,成功返回东风着陆场,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③“太空出差时间最长”“完成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取回我国首批舱外暴露实验材料样品”“为常态化实施飞行任务乘组轮换与训练积累经验”……经过工程各系统航天人躬耕不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30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结出累累硕果。
④春风又绿东风城,神州喜迎神舟归。始于30多年前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如同一颗蕴藏着梦想的种子,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奋斗和付出,也已经开花结果。
⑤半年前飞船升空时的情景犹在昨日,转眼归期已至。
⑥踏上归程前,汤洪波换上了出征时穿的那身乳白色舱内航天服。此时,他的身上“多了几个标签”:“首位重返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我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⑦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两年多的时间里,汤洪波亲身感受了太空家园从“一居室”到“三居室”所彰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⑧4月30日8时43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撤离中国空间站组合体,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飞天英雄踏上了回家之路。
⑨这次凯旋,恰逢天和核心舱在轨稳定运行满3周年。
⑩透过核心舱舷窗,能看到这样一番景象:飞船在太空中游弋,舱体散发着莹白色的光辉,两侧太阳翼伸展开来,背景是蓝色星球,上有云层、陆地、海洋。
⑪这是神舟十八号乘组目送队友远去时的凝望。
⑫此时此刻,天上地下,人们的目光聚焦一处,盼神舟平安返回地球。
⑬凝望,是工程各条战线的高度集成。
⑭“各号注意,我是北京,下面通报返回舱第一次落点预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调度口令响起,精确经纬度坐标瞬时由祖国的心脏传到正在西北戈壁深处待命的搜救力量。⑮凝望,是各个航天测控点位的默契接力。
⑯“喀什发现目标。”我国最西边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率先捕捉到返回舱入境的身影,随后和田、东风等多个地面测控站接力跟踪测量,一路为返回舱保驾护航。
⑰凝望,是雷达和光学设备的可靠升级。
⑱返回舱刚进入黑障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敦煌测控区光学图像操作手郭鹏鹏就准确捕获了目标。穿越黑障区时,飞船内部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会产生异常乃至中断,只能依靠雷达和光学设备对其进行跟踪测量。⑲傍晚的戈壁滩上,地面搜救分队人员、媒体记者以及周边的牧民群众已经守候多时,人们抬头望着天空。
⑳“开伞了!”人群突然沸腾起来,只见红白相间的伞花在阳光下绽放。
㉑“这次任务中,着陆末段高精度飞行轨迹测量有新突破,落点预报精度由公里级提高到百米级以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卞韩城介绍。
㉒空中搜救分队数架直升机、地面搜救分队百余台车辆迅速向落点收拢集结。
㉓反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稳稳着陆。
㉔开舱手刘文博随空中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将开舱手柄精准插入锁孔。正式开舱时使用的手柄重量,仅为某种训练用手柄的三分之一。
㉕舱门开启,他清晰地看到了3名航天员带着笑意的脸庞。
㉖“欢迎回家!”刘文博发自肺腑。
㉗从湘江之畔伟人故里,到黄土高原,再到豫东平原,3名航天员的父老乡亲围坐在电视机前欢呼,鼓掌。
㉘大江南北,无数关切的目光交织汇集,为3名航天员铺就了一条安全、可靠、温暖的回家路。
㉙夕阳西下,直升机载着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向远方飞去……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作为新闻的开篇有什么作用?(2)、这篇新闻语言既准确、精练,又鲜明、生动。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是如何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的。①始于30多年前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如同一颗蕴藏着梦想的种子,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奋斗和付出,也已经开花结果。
②开舱手刘文博随空中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将开舱手柄精准插入锁孔。正式开舱时使用的手柄重量.仅为某种训练用手柄的三分之一。
(3)、文章以“春风又绿东风城 神州喜迎神舟归”为标题,有什么妙处?(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感悟。【链接材料】“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就是中国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30多年来,中国航天员不忘初心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① , 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②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削:陡峭。②容:容许,这里是能够的意思。
(1)、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非亭午夜分
查阅词典法:①自己,自身。②从。③如果,假如。④即使,虽。
绝?多生怪柏
语境分析法:联系上下文推敲
无逾此者
课内迁移法: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幸石不坠
成语推断法:摇摇欲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B、春冬之时 何陋之有(《陋室铭》) C、以指攀草根而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幸攀而上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4)、【甲】【乙】两文同样写山,但写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小语在默写这首诗时,把“征蓬出汉塞”中的“蓬”字写成了“篷”。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帮他解释为什么要写作“蓬”。(2)、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请说说你的理解。三、写作表达·展现成长体验(5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听几首歌,画几笔画,来一次旅行,做一回志愿者……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请选择你这个暑假参加过的一项活动,以“难忘暑假的 ▲ ”为题写一篇文章,或记述活动经历,或讲述活动故事。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感情真实;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