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0分)班级开展“回望革命岁月,展望美好未来”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山川壮美、人杰地灵,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

    ____,____,____,____……无数革命前辈的足迹遍布陇南,英雄们的战斗事迹广为流传,造成了形态多样、影响深远的陇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当前,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在陇南这片红色土地上,党史学习教育正在rú huǒrú tú地开展。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幸福美丽新陇南努力奋斗。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

    rú huǒ rú tú     

    (2)、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1935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宕昌哈达铺作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

    ②1932年4月,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两当兵变”

    ③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④打响了甘肃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2.  下面书法作品是两幅《七律·长征》的部分内容,展现了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
    图1图2
    A、图1是行书,飘逸洒脱,行云流水,疏密有致。 B、图1是隶书,蚕头燕尾,字形扁宽,方圆合度。 C、图2是楷书,横平竖直,结构严谨,字形端正。 D、图2是草书,笔画简省,狂放不羁,一气呵成。
  • 3. 语言表达
    (1)、班级组织同学们于本周日前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进行红色研学活动,请根据下列行程表,提取核心信息,向家长们发送一则消息,简要介绍本次研学的安排及意义。

    时间

    行程安排

    意义

    8:00

    学校大门口集合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中国工农红军曾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本次活动有助于中学生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情怀;激励大家奋发图强,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8:30—9:00

    乘车前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9:00—12:00

    参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12:00—13:30

    团队用餐

    13:30—17:30

    举行革命知识问答、红歌传唱等活动

    17:30—18:00

    结束行程,返回学校

    (2)、除了研学旅行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传承红色精神呢?请写出两条。
  • 4. 班级开展“回望童年时光”活动,下面是小语分享的一则材料,请你完成问题。

    儿歌健康与否关系着孩子的“精神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然而,当前流传于儿童之间的不少经典儿歌被篡改,“灰色儿歌”泛滥。比如有人将《静夜思》《春晓》等( )的古诗、《小燕子》《小螺号》等经典童谣,重新填词转变风格,乍一听朗朗上口,细究内容却尽显低俗化,引人担忧。

    针对这种现象,有的人认为,小朋友唱“灰色儿歌”仅仅是出于好玩,( )。事实上,____。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改编后的儿歌包含着大量低级庸俗内容,影响着他们健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的生成,容易给孩子们的价值观形塑等带来扭曲危害。

    从这个角度来说,拯救儿歌,( )。

    要让儿歌回归童真,从传播来说,首先成年人要以身作则,不转发“灰色儿歌”;从创作新儿歌层面讲,需要音乐人精益求精地创作出兼具文学性、语言性、教育性,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能浸润孩子心灵成长的儿歌。

    (1)、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妇孺皆知   无伤大雅   迫在眉睫 B、妇孺皆知   无足轻重   危如累卵 C、曲高和寡   无伤大雅   危如累卵 D、曲高和寡   无足轻重   迫在眉睫
    (2)、给短文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3)、经典诗文都是历经时间考验、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的佳作,小语整理了以下诗文,请你帮她补充相应内容。

    阅读古诗文,是一场与山水的对话,如曹操笔下的“①”,(《观沧海》)动静结合,辽阔而威严;阅读古诗文,是一份思乡的牵挂,似岑参所绘的“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想象烘托,细腻而悠长;阅读古诗文,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若孔子笔下的“③ ,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循循善诱,温润而有力;阅读古诗文,是一段真切的陪伴,像李白希望的“④ ,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抒怀,充满了关切与同情。

  • 5. 在诗文朗诵环节,小语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把握不准,请你帮她选择恰当的一项(   ) 
    A、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B、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C、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D、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二、阅读(60分)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

    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丰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1)、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有关“自行车”的哪几件往事?请阅读文章第①—⑥段,概括作答。
    (2)、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3)、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4)、文末用三个段落描写了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故乡的冬

    ①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天底下的事物纷纷变身。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收获了庄稼之后,土地变得坚硬而冷峻。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念着“开北风了”纷纷去晒瓜干。秋地瓜被切成薄片晾晒在大地上,很快成了脆响的口粮。北风抚摸着田野,大地上作物越来越少。

    ②冬天是被萝卜送来的。菜园里汹涌的白菜萝卜在做最后的冲刺,一天一个样子地生长。“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立冬了,不能再把萝卜放在露天旷野,而白菜越长越壮实,天气越冷。越长得瓷实,越冷,越生得鲜美。

    ③“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厚泥层,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

    ④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

    ⑤思念一场雪从树叶还没有落光开始。人们看向天空的眼神有了些期待,初雪撵着小雪节气而来,不经意间,草垛上、树枝上甚至墙头的草上,都传来沙沙声,那是雪的脚印。听雪的人高兴地跑过大街,一路报告着:下雪了,下雪了。

    ⑥雪在那个北风不紧的日子只是遥遥地打了个招呼,人间就热闹地接待,仪式感非常足。人们在大锅灶上用刚刚收回家的大白菜炖猪肉粉条。这是标准的雪天大锅菜,仿佛是给白菜过节,也是为小雪过节,更为接下来要休养生息的冬天过节。

    ⑦有风的冬日,村庄很安静,柴门吱吱呀呀,玉米秸垛窸窸窣窣,槐树豆叮叮咚咚,白杨树笔直而向上的枝丫就像竖琴,被风刮奏着。

    ⑧冬天的田园鸟雀盘旋,不到下雪的日子,它们不去啄那些高树上的柿子。秋天采柿子的时候,竹竿足够长,母亲却不让采最高枝上的十几个柿子,每棵树上都留着些。那些柿子长得饱满而丰腴,看起来很好吃。母亲说,留几个柿子“看冬”。光秃秃的枝丫上,那几个柿子看守着冬天,越来越红。后来,大雪覆盖了原野,柿子树梢成了鸟雀聚会的地方,它们啄着柿子,享受雪天里的盛宴。

        ⑨总得有一场鹅毛大雪才对得起冬天的想念,天地都被扯不开的“芦花”填满。芦花雪是数朵雪花粘在一起,像一只只柳叶船,硕大仍不失轻盈。它们飘荡在天空,慢慢降落在稀疏的篱笆上、草垛上,干扁豆藤上,落在月季花干透却未凋零的花骨朵上……那样自然,那样和谐,好似它们的到来就是为给那些枯木干藤汗一季花。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

    ⑩大雪来的时候,乡村是沸腾的、喧闹的。孩子们在雪扯起的帷幕间奔跑着,欢呼着,庆祝着。小手冻得好似小胡萝卜,捧起一把雪。就那么扬向对方,或将雪攥成团,“嗖”地打在对方肥大的棉袄棉裤上。

    ⑪雪持久不化的日子,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板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家有冬天“斋鸟”的传统。木橛上那些高粱穗不几日就变得轻了,若雪还没有化,母亲会另选一把穗子挂出去。

    ⑫故乡的冬天是浪漫而温暖的。那些冬夜,乡村寂静得只听见风吹草叶的轻叹。透过窗户,或是温暖的灯光伴着夜读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亲,守着一炕香甜的甜梦。

    (1)、“故乡的冬天是浪漫而温暖的”,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场景能够体现出这种浪漫温暖。
    (2)、文中多次提及“母亲”这一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多次提到了故乡的雪,围绕“雪”写了人们在雪中的活动,表达了故乡人们对冬日雪的喜爱。 B、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三处“过节”表现了人们对白菜、小雪、冬天的重视,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和浓重的仪式感。 C、文章第⑫段“故乡的冬天是浪漫而温暖的”是主旨句,后文“风吹草叶的轻叹”则表现出作者冬日里的遗憾和怅惘,丰富了内容,升华了主旨。 D、文章写的景、事、物看似杂乱繁多,其实都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作者对故乡冬季的喜爱与思念。
    (4)、本文描绘了故乡冬季的多种景物和场景,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一样或几样入画,你会选择什么?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说明理由。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諠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④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遽: 惊慌。②唱: 同“倡”,提议。③王: 同“旺”。④承响: 应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犹去不止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B、俄而雪骤    学而不思则罔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而时习之 D、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足以镇安朝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諠动不坐。

    (4)、谢氏一族人才辈出,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谢家儿女能够成才的原因。
  • 9. 阅读下面诗曲,完成题目。

    【甲】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前两句歌咏秋色。秋来山明水净,夜降秋霜;次日,秋染树叶色彩斑斓。 B、【甲】诗后两句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对比: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 C、【乙】曲首句通过“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的叠加,勾勒出深秋的萧瑟画面。 D、【乙】曲中,“小桥流水人家”直接抒情,以温馨的田园景象反衬了游子的孤寂。
    (2)、简要分析这两篇作品的情感基调有什么不同。
  • 10.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一篇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了
    (2)、学校文学社开展《朝花夕拾》阅读分享会,将主题定为“童年的‘趣’与‘憾’”与“情感的‘敬’与‘愧’”,并进行了篇目分类,请你选择一个主题中的一个篇目,阐述这样分类的理由。

    童年的“趣”与“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情感的“敬”与“愧”:《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三、作文(60分)

  • 11. 七年级 (1)班准备在10月10日下午4点在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拟邀请张校长来参加这次活动,请你以本班班委会的身份为班级写一份邀请函。(10分)
  • 12.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一种温暖,如花般绽放在我们的心田。刘湛秋有了雨的相伴,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走过一年四季;王昌龄有了李白的祝福与思念相伴,以更坦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失意;史铁生在母亲的陪伴下,感受到人间温暖……

    人生长河,温暖与伴。那一个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物,那一件件让你记忆犹深的事,都汇聚在你的心底,给予你勇气、力量和信心。

    上面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以“温暖的陪伴”为题目,完成作文。

    ②请以“一段    ▲    的旅程”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