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无色透明的碱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A、Fe3+、Na+、、Cl- B、Mg2+、、、Cl- C、Na+、K+、、Cl- D、Cu2+、Na+、、
-
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漂白粉、胆矾都是混合物 B、烧碱、氯化钠都是离子化合物 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 D、水、氨水都是弱电解质
-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Cl2+I-=Cl-+I2 B、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C、碳酸钠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2H+=H2O+CO2↑ D、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
4、下列各组反应,最终一定能得到白色沉淀的是A、向Na2CO3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B、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C、向FeCl2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D、向Al2O3固体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石灰乳中通入少量: B、往溶液中通入少量: C、碳酸氢钾溶液中滴少量氢氧化钡溶液: D、向溶液中滴加溶液至中性:
-
6、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HNO3=H++ B、Ba(OH)2=Ba2++OH- C、NH4NO3=+NO D、NaHCO3=Na++
-
7、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的主要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黑火药的使用 B、用铁矿石炼铁 C、打磨磁石制备指南针 D、粮食酿酒
-
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很早就把化学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了“KNO3 的氧化性” B、《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 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 烟起,乃真硝石也”,二者也可以利用“焰色试验”区分 C、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用孔雀石和木炭一起加热进行火法炼铜的工艺,孔雀石的主要成分Cu2(OH)2CO3物质类别属于碱 D、夏天晒盐,冬天捞碱,是古人巧妙运用温度变化和溶解度差异获得资源的方法
-
9、某同学对胶体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氯化钠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而胶体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D、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
10、有关Na2O2性质实验如下:
已知:①Na2O2与水反应经历了Na2O2+2H2O =2NaOH+H2O2;
②酚酞褪色原因与溶液的强碱性或强氧化性有关。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双氧水能使酚酞褪色 B、浓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褪色 C、双氧水和浓氢氧化钠都能使酚酞褪色 D、可利用二氧化锰和水来完善实验方案 -
11、利用超分子可分离和 , 将、混合物加入一种空腔大小适配的“杯酚”中进行分离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分子中含有90个键 B、“杯酚”与形成氢键 C、一个晶胞中含有8个分子 D、该分离过程利用的是超分子的自组装特征
-
12、、、分别表示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达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时不变,的平衡转化率可能增大、减小或不变 B、在、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使用催化剂后增大 C、室温下 , 说明的酸性比的强 D、时,均为4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不相等
-
13、在我国空间站的太空课堂中,航天员向水球内注入蓝色颜料后,将一颗泡腾片(由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组成的混合物)放进了水球内。水球“沸腾”了!无数气泡在其中产生,逐渐将水球充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泡腾片溶于水只发生物理变化 B、气泡的主要成分是酸性氧化物 C、泡腾片中的碳酸氢钠属于碱类 D、泡腾片溶于水发生分解反应
-
14、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其反应能量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三种物质中B最稳定 C、A与C的能量差为 D、A→B的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
-
15、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为了探究其原因,进行下图三个实验。实验①取反应后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②溶液变红,且不褪色:实验③通入氧气,溶液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①中发生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实验①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需要作催化剂 C、实验②③证明使酚酞褪色的不是氢氧化钠和氧气 D、由上述实验可知:过氧化钠与水混合有这个反应发生
-
16、下列反应中,只做氧化剂的是A、 B、 C、 D、
-
1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表: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1
Mg、Al
稀盐酸
偏向Al
2
Al、Cu
稀盐酸
偏向Cu
3
Al、石墨
稀硝酸
偏向石墨
4
Mg、Al
NaOH溶液
偏向Mg
根据表中记录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2中Al电极的作用是否相同?。(2)、实验3中铝为极,石墨电极反应式为。(3)、实验4中铝为负极,写出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18、以CO2、H2为原料合成CH3OH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1<0
Ⅱ.CO(g)+2H2(g)=CH3OH(g) ΔH2<0
Ⅲ.CO2(g)+H2(g)=CO(g)+H2O(g) ΔH3>0
向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CO2和3molH2发生上述反应,平衡时CH3OH、CO、CO2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 B、图中曲线B表示CO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 C、某时刻CH3OH(g)为amol,CO为bmol,此时H2O(g)为(a+b)mol D、为提高CH3OH的平衡产率,需要选择低温、低压的反应条件 -
19、向100 mL 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经充分反应后,再向所获得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产生CO2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 B、通入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mL C、V(盐酸)=0~25 mL的范围内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H+= D、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为Na2CO3和NaHCO3
-
20、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可以表示氢气的燃烧热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含20.0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28.7kJ/mol D、已知2C(s)+2O2(g)=2CO2(g) ΔH1 ;2C(s)+O2(g)=2CO(g) ΔH2;则ΔH1<Δ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