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5年化学高考真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6-23 类型:高考真卷
一、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我国科研人员在研究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的月壤时,发现月壤钛铁矿()存在亚纳米孔道,吸附并储存了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原子。加热月壤钛铁矿可生成单质铁和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冷却为液态水储存起来以供使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月壤钛铁矿中存在活泼氢 B、将地球上开采的钛铁矿直接加热也一定生成单质铁和水蒸气 C、月壤钛铁矿加热生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将获得的水蒸气冷却为液态水的过程会放出热量2.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乙醇的分子模型:
B、的模型:
C、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D、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糖类、蛋白质和油脂均为天然高分子 B、蔗糖发生水解反应所得产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C、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可得到氨基酸 D、不饱和液态植物油通过催化加氢可提高饱和度4. 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其宏观性质。乙腈()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沸点较高,水溶性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腈的电子式:B、乙腈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 C、乙腈的沸点高于与其分子量相近的丙炔 D、乙腈可发生加成反应
5. 下列反应中,体现还原性的是( )A、加热分解有生成 B、和的混合溶液加热有生成 C、固体在溶液中溶解 D、溶液中滴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6. 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A、用盐酸除去铁锈: B、用溶液除去乙炔中的 C、用乙醇处理废弃的 D、将通入水中制备硝酸:7. 下列实验的相应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制备并检验
B.实验室制取
为防止有害气体逸出,先放置浸溶液的棉团,再加热
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C.分液
D.蒸馏
先打开分液漏斗上方的玻璃塞,再打开下方的活塞
冷却水从冷凝管①口通入,②口流出
A、A B、B C、C D、D8. 时,在浓溶液中通入过量 , 充分反应后,可通过调控温度从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中获得和固体。已知:、、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入后开始发生反应: B、时,随反应进行先析出 C、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滤液降温可析出固体 D、在冷却结晶的过程中,大量会和一起析出9. 依据下列事实进行的推测正确的是( )事实
推测
A
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备气体
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备HI气体
B
难溶于盐酸,可作“钡餐”使用
可代替作“钡餐”
C
盐酸和溶液反应是吸热反应
盐酸和溶液反应是吸热反应
D
的沸点高于
的沸点高于
A、A B、B C、C D、D10. 乙烯、醋酸和氧气在钯()催化下高效合成醋酸乙烯酯()的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反应为 B、②中生成的过程中,有σ键断裂与形成 C、生成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 D、催化剂通过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提高反应速率11. 为理解离子化合物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可设想固体溶于水的过程分两步实现,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溶解是吸热过程 B、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C、根据各微粒的状态,可判断 , D、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与固体和溶液中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有关12. 为研究三价铁配合物性质进行如下实验(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已知:为黄色、为红色、为无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浓盐酸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B、由①到②,生成并消耗 C、②、③对比,说明:②>③ D、由①→④推断,若向①深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也无明显变化13. 一种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P合成路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A中有手性碳原子 B、反应物A与B的化学计量比是 C、反应物D与E生成P的反应类型为加聚反应 D、高分子P可降解的原因是由于键断裂14. 用电解溶液(图1)后的石墨电极1、2探究氢氧燃料电池,重新取溶液并用图2装置按i→iv顺序依次完成实验。实验
电极I
电极Ⅱ
电压/V
关系
i
石墨1
石墨2
a
ii
石墨1
新石墨
b
iii
新石墨
石墨2
c
iv
石墨1
石墨2
d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说明实验i中形成原电池,反应为 B、 , 是因为ii中电极Ⅱ上缺少作为还原剂 C、 , 说明iii中电极I上有发生反应 D、 , 是因为电极I上吸附的量:iv>iii二、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
15. 通过和的相互转化可实现的高效存储和利用。(1)、将的基态原子最外层轨道表示式补充完整:。(2)、分子中键角小于 , 从结构角度解释原因:。(3)、的晶胞是立方体结构,边长为 , 结构示意图如下。
①的配体中,配位原子是。
②已知的摩尔质量为 ,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 该晶体的密度为。()
(4)、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①室温下,和反应生成而不生成。分析原因:。
②从平衡的角度推断利于脱除生成的条件并说明理由:。
16. 铅酸电池是用途广泛并不断发展的化学电源。(1)、十九世纪,铅酸电池工作原理初步形成并延续至今。铅酸电池工作原理:
①充电时,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②放电时,产生a库仑电量,消耗的物质的量为。已知:转移电子所产生的电量为96500库仑。
③作为电解质溶液性质稳定、有较强的导电能力,参与电极反应并有利于保持电压稳定。该体系中不氧化 , 氧化性弱与其结构有关,的空间结构是。
④铅酸电池储存过程中,存在化学能的缓慢消耗:电极在作用下产生的可将电极氧化。氧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随着铅酸电池广泛应用,需要回收废旧电池材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回收过程中主要物质的转化关系示意图如下。①将等物质转化为的过程中,步骤I加入溶液的目的是。
②步骤Ⅱ、Ⅲ中和作用分别是。
(3)、铅酸电池使用过程中,负极因生成导电性差的大颗粒 , 导致电极逐渐失活。通过向负极添加石墨、多孔碳等碳材料,可提高铅酸电池性能。碳材料的作用有(填序号)。a.增强负极导电性
b.增大负极材料比表面积,利于生成小颗粒
c.碳材料作还原剂,使被还原
17. 一种受体拮抗剂中间体P合成路线如下。已知:①
②试剂a是
。
(1)、I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硝基和。(2)、B→D的化学方程式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试剂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3组峰
b.J→K的过程中,利用了的碱性
c.F→G与K→L的反应均为还原反应
(4)、以G和M为原料合成P分为三步反应。已知:
①M含有1个杂化
碳原子。M的结构简式为。
②Y的结构简式为。
(5)、P的合成路线中,有两处氨基的保护,分别是:①A→B引入保护基,D→E脱除保护基;
②。
18. 利用工业废气中的制备焦亚硫酸钠()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下。已知:
物质
、
(1)、制已知:
由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制I.在多级串联反应釜中,悬浊液与持续通入的进行如下反应:
第一步:
第二步:
Ⅱ.当反应釜中溶液达到3.8~4.1时,形成的悬浊液转化为固体。
①Ⅱ中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配碱槽中,母液和过量配制反应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多次循环后,母液中逐渐增多的杂质离子是 , 需除去。
④尾气吸收器中,吸收的气体有。
(3)、理论研究、与的反应。一定温度时,在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中,随的增加,和平衡转化率的变化如图。① , 与优先反应的离子是。
② , 平衡转化率上升而平衡转化率下降,结合方程式解释原因:。
19.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对认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具有指导意义。实验小组研究测定“”平衡常数的方法,对照理论数据判断方法的可行性。(1)、理论分析①易挥发,需控制生成较小。
②根据时分析,控制合适 , 可使生成较小;用浓度较大的溶液与过量反应,反应前后几乎不变; , 仅需测定平衡时溶液和。
③与水反应的程度很小,可忽略对测定干扰;低浓度挥发性很小,可忽略。
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内容及现象
I
, 将溶液()与过量混合,密闭并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变为黄色,容器液面上方有淡黄色气体。
Ⅱ
, 将溶液()与过量混合,密闭并搅拌,反应时间与I相同,溶液变为淡黄色,容器液面上方未观察到黄色气体。
Ⅲ
测定I、Ⅱ反应后溶液的;取一定量反应后溶液,加入过量固体,用标准溶液滴定,测定。
已知:;和溶液颜色均为无色。
①Ⅲ中,滴定时选用淀粉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作用:。
②I中,与反应前的溶液相比,反应后溶液的(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后,按计算所得值小于的K值,是因为挥发导致计算时所用的浓度小于其在溶液中实际浓度。
③Ⅱ中,按计算所得值也小于的K值,可能原因是。
(2)、实验改进分析实验I、Ⅱ中测定结果均偏小的原因,改变实验条件,再次实验。
控制反应温度为 , 其他条件与Ⅱ相同,经实验准确测得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
①判断该实验测得的平衡常数是否准确,应与值比较。
②综合调控和温度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