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下列做法中属于践行这一名言的有( )
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努力保障全民共享健康成果
③某景区对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实行不同的门票价格
④学校举行歌咏比赛,要求没有唱歌基础的同学不要报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周某某使用其在某平台开设的账号搬运、转载了一篇关于陈某学术造假和个人感情生活等内容的文章,引发网友高度关注与讨论,这侵害了陈某的名誉权。陈某将周某某诉至人民法院,最终人民法院判决被告周某某通过涉案网络平台账号公开发布道歉信向原告陈某赔礼道歉,并向原告陈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人民币10万元。下列网友对该案件的评论正确的是( )A、我们应该珍视自由,依法行使权利 B、要增强平等意识,抵制不平等行为 C、法律保障自由,网民享有绝对自由 D、自由是宝贵的,违反法律要担刑责
-
3、下列情境与其所反映的诉讼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情境
诉讼类型
A
江某因资金周转向伍某借款30万元,借款到期后,江某再三躲避债务,不接伍某电话,伍某遂将江某诉至人民法院
刑事诉讼
B
周某某因公意外死亡被认定为工伤,而人社局以各种理由不予支付周某某的工伤保险待遇,周某某家人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
C
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监督检查时,对某超市违法出售过保质期食品,依法作出没收过期食品予以销毁并罚款5万元的处罚,超市对此处罚和复议结果不满意,提起了诉讼
行政诉讼
D
项某乱砍树木被当地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罚款4524元、没收违法所得2259元
刑事诉讼
A、A B、B C、C D、D -
4、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制作以“文明有礼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下列能作为宣传手册素材的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以下是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上述事件警示我们( )
A、要积极改进规则,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B、必须遵守规则,违反规则的行为会受到处罚 C、自由是没有限制的,不用受社会规则的约束 D、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 -
6、没有创新就没有互联网,更没有“互联网+”。某校举办“互联网+”中学生创新大赛。据此回答问题。(1)、以下是某参赛小组同学整理的资料,这体现了网络( )
资料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正引领医药工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新技术贯穿医药产品全流程,推动行业应用走深向实,实现全链条智能化升级。
资料二: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大幅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正助力政府走出一条符合城市治理特点和规律的新路子,让社会治理更聪慧。
①是汇聚民智的唯一渠道 ②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③为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 ④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何以中国”“网络中国节”等主题活动,“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好网民”等网络互动引导活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赋能制作传播……一系列品牌活动突出地域特色、网络表达、全媒传播,一批优秀作品有内容、有温度、有力量,将网络空间里不断涌动的大流量,转化为温润心灵、滋养人心的正能量。这有利于( )A、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意民智的重要渠道 B、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C、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D、增强公民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意识 -
7、香山公园创新打造沉浸式劳动体验区,青少年们在拓印诗词中感受文字力量,在农事劳作中体悟“自力更生”精神……一名中学生在菜园劳作后感叹:“这种能触摸历史的活动我非常喜欢,亲手种菜才体会到先辈自力更生的艰辛。”参与劳动体验有利于青少年( )
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承担法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③深入社会实践,促进自我成长 ④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以下是幸福社区两位居民的发言:
李女士:社区新建了儿童乐园,孩子们放学后有了安全玩耍的空间,我们家长也能在陪同孩子玩耍期间相互交流,邻里关系更亲密了。
张先生:在业主的建议下,社区新增了智能快递柜和24小时便民超市,取件购物都不用出小区,生活效率大幅提升。
上述对话让我们感受到( )
①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②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业缘关系
③参与社区治理让生活更加美好 ④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精神滋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某校八年级(3)班围绕“做守法的公民”开展案例式学习。
◎知法·维权
案情简介
姚某在网上预订了某旅游公司的民宿客房。入住后,姚某结合自身消费体验对民宿打出了三星评价,后将评价改为一星。商家用“恶意差评、威胁炒作、实属缺乏心智、为人不厚道”等言辞辱骂姚某。因双方沟通未果,姚某以商家侵犯其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节选)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 消费者应当文明、理性消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发生消费争议时依法维权。
法院判决
人民法院判决,民宿经营者向姚某公开道歉,赔偿姚某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和律师费9000元。
◎明法·导行
维权指引
消费者享有对购买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应当基于事实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对商品或服务的评价,只要不存在恶意诋毁、诽谤等情形,就不会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经营者应当尊重消费者的真实评价,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在经营者恶意攻击、评价消费者时,消费者应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利。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上述材料中人民法院的判决说明了什么。(2)、当我们遇到类似于上述材料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依法求助?(3)、结合维权指引,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劝告该商家。 -
10、某中学八年级(2)班以“践行道德,促进成长”为主题,开展了探究式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探究一:分享容止格言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中学创建人张伯苓校长订立的《镜箴》:
镜箴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镜箴》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容止格言精神,南开体系的各所学校在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大镜子,提醒过往的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对此,有同学疑惑:“学生重在学业,为何强调文明礼仪?”
探究二:品味历史典故
杜甫晚年时住在一所草堂里。草堂附近住着一位老妇人,她无儿无女,生活艰难。每到秋天,她常到草堂前的枣树下打枣,把枣掺在野菜粥里煮着吃。杜甫心想,如果她不是实在贫穷无靠,怎么会跑到别人房前来打枣吃呢!因此,无论老妇人什么时候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搬走,吴家人住进了草堂,他们在草堂周围插上了篱笆以防止妇人来打枣。
探究三:学习模范人物
2019年,王蕾洞察到烟台苹果产业的巨大潜力,毅然接任家族企业总经理一职。在公司新模式构建过程中,她与农户签订规范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按时足额支付农户款项,让农户们吃下“定心丸”;她与基地合作,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可靠,对每一批次的产品都严格把关。在业务拓展方面,生鲜、罐头、果汁、果浆等事业部齐头并进,王蕾对待每一个客户、每一笔订单都全力以赴,确保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王蕾的这种作风,赢得了团队的信任与支持,为企业赢得了良好口碑。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该同学答疑解惑。(2)、杜甫与吴家人对待老妇人的不同做法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你更认同谁的做法?请说明理由。(3)、结合材料,为表达对王蕾的敬意,请你为她写一篇致敬词。(110字左右)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5年开年,DeepSeek 彻底突破技术圈层,直抵社会大众。某智慧工厂应用AI技术的生产线平均每分钟可以下线10台冰箱,AI识别使检测精度提高10倍左右,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左右;某公司将AI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助力企业客户降本增效、创新突破,推动人工智能在零售、金融、工业、医疗、教育、文旅等30多个行业落地;辽宁省接入 DeepSeek 后,12345 热线系统数据整理效率将较人工处理提升20倍;汕尾市通过AI挖掘诉求数据规律提前预警,如交通拥堵、企业欠薪等问题,让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
材料二:马某某为吸粉引流、直播带货,冒充国家级新闻媒体制作、散布某演唱会虚假宣传和谣言信息,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事后演唱会主办方予以公开辟谣。马某某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材料中AI技术发展的价值。(2)、结合营造清朗空间的知识,请你谈谈马某某的案例对我们有何警示。(3)、辨别网络谣言是抵制网络谣言的前提,请你分享几个辨别网络谣言的“金点子”。 -
12、八年级某班在假期围绕“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实践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宣传动员】
下面是老师发布的一份活动动员书:
动员书
各位同学:
愉快的假期即将到来,这不仅是放松身心的好时机,更是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宝贵机会。为丰富大家的假期生活,我们特别策划了“走进社会大课堂”主题实践活动。希望大家踊跃报名,体验充满活力的社会大课堂。
【活动纪实】
在田间地头,同学们面对陌生的农耕环境显得手足无措。但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插秧的要领,纷纷挽起裤腿,赤着双脚,踏入水田,逐渐适应了这种与大地亲密接触的感觉。在走访古村落时,同学们用镜头记录着斑驳的马头墙,用文字整理耄耋老人讲述的民间传说。同学们还主动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让他们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成因。
【总结收获】
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开展了交流分享会并分享了自己今后的行动计划。
我们在社会课堂中成长,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因此我决定以后:
①在与人交往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社会实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同学表示:“假期是学习充电的最佳时期,参加实践活动对我们的帮助不大,纯粹是浪费时间!”请你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2)、请结合【活动纪实】,分析同学们是如何逐步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3)、请你将以上行动计划补充完整。 -
13、下列案例与其对应的诉讼类型匹配的有 )
①某公司申请餐饮经营许可证,因材料不全被拒,该公司补交材料后仍被刁难,于是起诉市场监督管理局——民事诉讼
②画家李某发现某AI平台生成的画作与其作品高度相似,于是起诉平台侵犯其著作权————行政诉讼
③赵某驾车撞伤行人刘某,刘某起诉要求赵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民事诉讼
④陈某多次入室盗窃,公安机关侦查后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刑事诉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4、“兼职员工权益”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下面是评论区部分网友的留言:
@心情平静:我暑假兼职,本以为能轻松挣点零花钱,结果有时一天甚至工作14个小时,身体实在吃不消,并且承诺的提成、奖金都没有。
@专业律师:我的建议是注意搜集和留存通话录音、聊天记录、工资条等证据,这对于日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
日
下列维权步骤可以帮到这位网友的是( )
A、在网络上表达诉求,抱团取暖→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咨询法律专业人士,说明侵权经过→执行仲裁裁决 B、收集证据→在网上曝光公司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执行人民法院判决,确保权益得到落实 C、收集证据→咨询法律专业人士,说明侵权经过→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执行仲裁裁决 D、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执行人民法院判决,确保权益得到落实→收集证据→在朋友圈曝光公司侵权行为 -
15、某网络科技公司在公司所在地悬挂“雷锋社群”文字标识,以“雷锋社群”名义多次举办“创业广交会”“电商供应链大会”等商业活动,并以“雷锋社群会费”等名目向客户收取费用共计30万余元。人民法院认为,该公司将雷锋姓名用于商业广告和营利宣传,构成对雷锋同志人格利益的侵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当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警示我们( )
①英雄名誉不容亵渎,要恪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②要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③必须以法律为行为准则,树立法治观念
④要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赛场上,运动员爆冷出局,观众仍掌声鼓励;阡陌街巷,小摊贩无意中卖出过期软糖,在未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执法者决定免予罚款;网友围绕“热搜”话题,虽有争论却理性平和。这体现了 ( )
①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减小,人与人之间只有宽容
②面对两难选择时,应遵循道德原则和法律要求
③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
④体谅和包容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7、为引导同学们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某班开展了“争做道德践行者”公益宣传活动。以下是活动的三幅核心宣传画,其共同主题是( )A、尊重他人 B、以礼待人 C、诚实守信 D、尊法守法
-
18、外国领导人来访时,我国一般会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1956年国庆前夕,印度尼西亚总统来访抵达北京西郊机场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及有关部门负责人120多人前往机场迎接,机场组织群众一万多人欢迎。这( )
①说明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有利于体现民族尊严、展现国家形象
③展现中华民族崇礼尚义、热情友好的待客之道④有利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深化交流、增进友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对以下“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有( )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
①
小娜在电影院观影不吵闹、不乱扔垃圾
小娜在公共场合展现出文明素养,做到了尊重他人
②
小鹏在校用语文明,不给同学取绰号
小鹏宽容他人、与他人友善相处
③
小壮乘坐公交车时,主动给抱婴儿的人让座
小壮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
④
小亮使用完共享单车后规范停放
小亮具有规则意识,维护了城市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2025年3月,一则“法源寺600年历史的石狮子被游客参观时推倒”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后该游客被移交相关部门处理。针对类似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下列劝告语可取的是( )A、敬畏规则守方圆,文明游览知进退 B、垃圾分类入箱忙,家园洁净共守望 C、轻声缓步勿喧哗,公共场合守礼仪 D、谣言未经查证时,莫随指尖乱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