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民主立法
材料一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已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9月13日通过,自2024年9月21日起施行。下图为该法修订历程:

(1)从《国防教育法》修订过程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厉行法治
材料二 今年大火的《黑神话·悟空》带有浓烈中国文化特色,国潮风的热势仍在全球风靡。2024年,国潮经济的市场规模已达到惊人的2.05万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但是目前国潮产品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盗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产品设计雷同,同质化严重;IP授权带来了不同公司的无序竞争,也增加了消费者辨别真假的难度;销售渠道过多依赖网站平台,价格竞争激烈,从而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总的来说,国潮经济的规范健康发展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2)结合材料,从厉行法治角度,为国潮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两条建议。
☆依法治理
材料三 “潮汐地摊”是指在同一处街道,分时段允许商贩摆摊,交通繁忙时间作为正常街道使用的管理模式,这不仅避免了城管执法和小商贩之间的“你赶我躲”,还方便了居民买菜,也使得摊主有了固定销售的地点,增加收入。“潮汐地摊”是近年来城市管理和职能部门提供的“潮汐式管理”的一个缩影,获得居民们的一致好评。如果说城市治理是一张考卷,那么“潮汐式管理”方式和理念则是一个精彩的答案,体现了答题者的能力,让“文明味”与“烟火气”同向而行。
(3)材料一和材料三体现了法治的哪些要求?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潮汐式管理”对法治政府建设有何启示?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2024年,国务院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工作任务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2)结合材料一和创新的相关知识,阐释我国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材料二 每年的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说起航天,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航天员只身前往危机四伏的太空,突破一个又一个人类极限,完成一系列神秘而宏伟的任务,不断刷新人类对太空的认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九号,中国载人航天连战连捷、发发成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拼搏奋斗,离不开他们以“空杯之心对待技术、敬畏之心面对产品、匠人之心用于操作”的归零心态。
(3)向航天人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此,某校九(1)班开展了“改革·国之巨变”项目式学习。下面是四个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
任务一 经济发展
2024年是改革开放46周年。46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新考法·设问新词
(1)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取得上述成就的“密码”。任务二 共同富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2)材料中的举措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任务三 共建共享
1978年至2023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长到932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增长到66.16%。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3)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在城乡发展格局优化中应怎样落实共享发展。 -
4、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这是因为( )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教育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考察时强调:“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这充分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
②共同富裕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③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国家努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2025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开始施行。该决定对21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对4部行政法规予以废止。施行这一决定( )
①旨在缩小政府的行政权力
②有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③表明厉行法治需要公正司法
④有利于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AI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法律问题:部分商家未经同意,利用AI技术让名人“开口代言”,侵犯他人的肖像权;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和拟声技术实施诈骗,利用AI技术实施造谣等等。这提醒人们( )
①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胜
②要明辨是非,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③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④要公正司法,加重对不法分子的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我国宪法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立法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公司法的修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及其要求,确保立法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这( )
①说明法治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②体现法律保障公民的一切利益
③说明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9、2025年3月18日,重庆市渝北区法院通过“5G车载便民法庭”直播一起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净水器诈骗案庭审,并向群众开展普法宣传。这一举措主要体现的我国( )A、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尊重和保障人权 C、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0、中学生小峰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提出了《关于完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提案,被带到全国政协会议上讨论。这体现了中学生( )
①参与民主生活②行使政治权利
③直接参与国家管理④培养民主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全国两会前夕,一些网站推出“我向总理说句话”“我给两会捎句话”“两会直通车”等活动。很多网友由“围观”到“参与”。这( )
①说明了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增强
②实现了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愿望
③说明了公民享有监督权,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12、“体育行业饭圈化现象令人担忧,它影响运动员专注训练,使其背负舆论压力,分散精力”,针对网友提出的“整改体育行业饭圈化现象”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回应:坚决遏制体育“饭圈化”愈演愈烈态势,坚决铲除畸形“饭圈文化”在体育领域滋生滋长的土壤和条件。上述回应有利于( )
①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
②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互动
③扩大我国公民的监督权
④激发公民民主参与热情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3、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居民议事会制度,议事会上“全面听”“分组议”,参与内容“全方位”,搭建“有事好商量”渠道,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这表明( )A、居民议事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正在不断扩大 C、国家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D、有事好商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
14、从创新前沿的实验室,从春耕播种的田间地头,从灯火通明的港口码头,从热火朝天的车间工地……2025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一份份议案、提案,直指教育、医疗、住房等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材料表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③在我国,人民是国家主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④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202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6周年,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考察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时指出,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这是因为改革开放( )
①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②深刻改变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
③是强国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④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完善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这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 )A、制度创新 B、技术创新 C、坚持改革开放 D、高质量发展
-
17、某中学开展“梦想・学习・成长” 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志向,激励他一生不懈奋斗,成为一代伟人。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
(1)、结合材料一,谈谈青少年为什么要有梦想?(2)、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梦想?(答出两点)(3)、结合材料二,谈谈学习对于实现梦想有何重要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学会学习?(各答出两点)(4)、实践任务:我的学期成长规划。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为自己制定一份本学期的成长规划。(要求:包含梦想目标、学习计划、行动措施等内容,条理清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民网贺岁短片《新的一年,做更好的自己》,展示了体育健将通过自我剖析与拼搏实现成长的历程。正确认识自己是终身事业,最终要落脚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答出两点)(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正确认识自己?请举例说明。(答出三点途径并各举一例)(3)、我们应该如何向体育健将学习,“做更好的自己”?(答出三点)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告别小学,我们满怀希望地跨进中学校园,与新同学、新老师开启崭新时光。中学生活既带来新机会,也提出新挑战,需要我们做好规划、积极应对。
(1)、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新的机会”?又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各答出两点即可)(2)、面对中学生活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答出三点)(3)、为什么说制定合理的初中生活规划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规划? -
20、人生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与之和解的过程,这要求我们( )
①既接纳优点也接纳缺点 ②只关注外表,忽视内在
③主动改正不足,弥补缺陷 ④放大自身优势,贬低他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