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明治维新
  • 2、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

    ——摘自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材料二:保卫领土是军人的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和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摘编自《北平驻军豪言》

    材料三:“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根据所学史实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的意思。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何重要影响?列举在该事件中牺牲的两位民族英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目的是什么?该宣言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 4、请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1)、结合材料一,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中“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这一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3)、根据材料三列举长征途中的两个重要战役,并说明其中一个战役的历史意义。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材料二: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材料三: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什么?这场运动的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光绪帝主张变法的原因。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点。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两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内在联系?
  • 7、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平 D、重庆
  • 8、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中央在什么地方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A、古田 B、瓦窑堡 C、遵义 D、洛川
  • 9、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     )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 B、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开展武装斗争 D、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
  • 10、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D、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 1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民报》和北京大学 B、《时务报》和万木草堂 C、《国闻报》和强学会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 12、“万户涕泪,一人冠冕……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为此孙中山进行的斗争是(     )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运动 D、辛亥革命
  • 13、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③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⑤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⑤
  • 14、“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当归功先行者、积四十年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此联中“先行者”提出(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君主立宪制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 15、有人曾作诗“城上神威炮万金,枉资倭寇挫吾军。后来天道终归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纪念的民族英雄在什么战役中牺牲?(       )
    A、平壤战役 B、黄海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丰岛战役
  • 1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禁烟运动
  • 17、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由此可见(     )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的旧文化 C、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18、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以下事件事与材料中的“农民造反者”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人民抗英 D、义和团运动
  • 19、“有两师军队散布在乡间,放火燃烧,皇家花园中的一切宫殿……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该材料描述的事迹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 20、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历史学者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学者

    龚书铎

    金冲及



    描述

    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人们对旧政府的普遍愤怒中,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体为许多人所憧憬。

    (1)材料一有学者描述道“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概括说明;学者金冲及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向往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材料二   以下是研究辛亥革命的四则史料

    (2)上述史料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史料几。以上研究辛亥革命几则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史料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辛亥革命的成果。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有我”的誓言?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