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空白方框处应填(     )

    A、斯巴达克起义 B、波斯帝国扩张 C、伯里克利改革 D、日耳曼人入侵
  • 2、归纳主题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根据“雅利安人、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这些信息提炼出一个最合适的学习主题是(     )
    A、古代孟斐斯 B、古代爱琴文明 C、古代底比斯 D、古代印度文明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民主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英国的议会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由于法国特有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础和浪漫的文化特征,也由于法国的历史和现实传统,法国没有选择渐进的现代化方式,而是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极端手段,用激进的方法实施政治现代化,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民主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民主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如何协调“多元利益”?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宪法的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

    ——《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欧洲文明十五讲》

    (1)、材料一中他“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使“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行者”发现美洲及后续的殖民扩张给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
    (4)、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推动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诞生。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示意图

    材料三   动力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一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一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无产阶级斗争历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经济体制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示意图中“革命理论”是什么?“工业革命”与“革命理论”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民主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国素……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英国的议会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未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   由于法国特有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础和浪漫的文化特征,也由于法国的历史和现实传统,法国没有选择渐进的现代化方式,而是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极端手段,用激进的方法实施政治现代化,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民主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民主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如何协调“多元利益”?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宪法的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方法及采取该方法的“思想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早期欧美国家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材料三   《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判断此法典石柱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这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概括《十二铜表法》在法制文明发展中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
    (4)、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推动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
  • 8、宗教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下列关于基督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的背景是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渴望得到“拯救” B、它宣扬“众生平等”是为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C、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D、它的主要传播地区是东亚、西亚和北非
  • 9、阿里提德是古代雅典的公民,世代经商,家中有妻子芭斯提亚,夫妇俩还有一个6岁的儿子克瑞斯,另有一个买来的奴隶赛里昂。某一天,召开公民大会,这一家有资格参会的人是(     )
    A、芭斯提亚 B、赛里昂 C、克瑞斯 D、阿里提德
  • 10、认真研读历史教材是获取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列说法与教材观点相违背的是(     )
    A、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B、印度种姓制度中刹帝利掌管祭祀 C、西欧庄园中的耕地分为“自营地”和“份地” D、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 11、他们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他们”是(       )
    A、古埃及人 B、古巴比伦人 C、古印度人 D、古希腊人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   皇上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皇上都能够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旧的东西不能抛弃呢?过去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人民被称为子民,或者被称为蚁民。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就说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实际上这个主权后来很快被少数军阀控制,以后又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是人们已经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是孙中山对哪一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有何意义?
    (2)、小历认为,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已经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的观点。你是否同意其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2)、如何理解《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政治改制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暴力反洋运动”有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转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马关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高达23000万两白银(其中包括赎辽费3000万两),割让中国台湾及附近岛屿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入了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此后,欧美列强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镇压人民的反抗。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   沧海桑田》

    (1)、据材料一,归纳“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分布变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列强对中国侵略形式的变化及其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 15、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中共二大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       )
    A、共产国际对此作出明确的指示 B、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
  • 16、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公司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发行了股票。股票发行的年份应是公元
    A、1934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37年
  • 17、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指谁?“扫六合”在哪一年完成?
    (2)、材料二中的御史大夫掌管哪方面?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表明秦朝建立的是什么样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以谁为中心?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材料二:

    (1)、材料二中的墨子和韩非子分别属于哪个学派?
    (2)、在历史活动课上,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名《人与自然》栏目主持人。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谁最适合?为什么?
    (3)、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是什么?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的是谁?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原文大意:在这个时候,是商鞅辅佐他。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材料二: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中“商君佐之”其中的“之”指的是谁?

    (2)结合材料二,如果你是农民,你最支持商鞅的哪项措施,请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变法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哪一项?

    (4)结合材料三,说说秦国毫不费力取得黄河以西大片土地的原因。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一个由废纸壳、废报纸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司母戊鼎”。这个方鼎是手工艺作坊的十几个孩子们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的。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融入中华传统元素的环保制作,让孩子们更深地体会到环保的意义。

              

    图中方鼎为旧报纸、纸盒做的-司母戊鼎

    (1)、司母戊鼎是我国什么时期的青铜器代表?请再举一例同时期著名青铜器。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朝?司母戊鼎上面铸刻的文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
    (3)、司母戊鼎主要用途是什么?在世界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