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2015年广西柳州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2015年广西桂林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017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二)
- 2017届湖南省祁阳县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2017届湖南省江华县水口中学江华县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1、“史论”是指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18世纪,法国进步思想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 B、19世纪20年代,铁路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C、19世纪中期,马克思撰写了《资本论》等著作 D、1864年,英法等国的工人代表成立“第一国际”
-
2、如图反映了某时期英国城市入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海外殖民地的扩大
-
3、下图是某位历史老师备课时制作的一幅教学示意图,据此推测,他讲的课题是( )A、普法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第一国际 D、巴黎公社
-
4、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图图片反映了( )A、西欧航海业发达 B、西欧造船技术日益进步 C、人们地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D、开辟新航路的条件已成熟
-
5、11世纪后,欧洲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同时,商业纠纷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经济诉讼案使人们对法律的需求增加。这说明( )A、大学教育不再受基督教会影响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教育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D、大学可自主设置课程
-
6、小明准备暑假和父母一起去参观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原貌,他们应该去下图的哪一地区A、① B、② C、③ D、④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珍妮机
图二《棉花帝国》(叙述以棉花为中心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历史)
材料二 英国棉纺织业发展,成为早期工业化的核心产业,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分不开。棉纺织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受到的封建行会以及政府法规等的约束相对较少,新技术和新发明能够更加容易地在棉纺织业中得到应用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也引发了技术创新,带来了棉纺织业部门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1771年,阿克莱特和他的合伙人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成为生产的标准样式。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三
注:图中
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空间变化
(1)、依据材料一的图序说出史料所属的类别。(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空间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棉纺织业的发展对我国工业建设的启示。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美国建国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通过1787年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新体制:要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困难之一就在于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以下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
——摘编自(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宪法中的哪些规定体现了“政府控制自己”?(2)、据材料二,分析拿破仑编撰《民法典》的原因。(3)、综上所述,简述你对近代两国法治发展过程的认识。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摘编自部编《世界历史》上册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摘编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庄园法庭处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庄园法庭的认识。(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地位,并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中西文明的对比”为主题进行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并解决相关问题。(1)、A区域是古代爱琴文明,那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BCDE分别指的是哪一古文明?(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地理、经济或政治角度归纳世界古代亚非文明与欧洲文明有何不同。(任选一个角度)
-
11、大革命期间,人们由关注贵族服饰转为追求朴素服饰,许多女性服装面料甚至采用革命时期确立的法国国旗上的红蓝白三色。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 )A、引发了社会消费降级 B、提倡保护私有财产 C、提升了人们审美意识 D、冲击传统社会观念
-
12、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称它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这次革命意味着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胜利”。马克思分析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A、历史背景 B、简单过程 C、主要内容 D、国际影响
-
13、下表是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比较。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 )
类别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
经济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A、隋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 B、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 C、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D、日本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
14、小王同学记录了“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非”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表明他学习的主题是( )A、孔雀王朝 B、拜占庭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奥斯曼帝国
-
15、“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绝无违背”。由此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 )A、按等级严格划分 B、具有一定的契约性 C、相对自由与平等 D、是绝对的隶属关系
-
16、某学者指出,数千年来它与婆罗门教一起构建了一个宗教等级社会,至今还依然像磐石一样横亘在印度社会,成为印度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这强调的是古印度( )A、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B、文明中心从未中断 C、种姓制度长期存在 D、不断遭遇外族入侵
-
17、如表是古埃及季节及农民主要活动分布表,从中可知古埃及( )
季节
泛滥季(7—10月)
生长季(11—2月)
干旱季(3—6月)
农民主要活动
服劳役,如建金字塔
经营庄稼,又称播种季
忙于秋收,又称收获季
A、重视农业生产 B、王权十分强大 C、天文历法发达 D、民生比较困难 -
18、
战国时期,七雄逐鹿中原,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秦国的强兵富国之梦逐渐得以实现。
【逐鹿中原统一梦】
材料一:
(1)图示中的字母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名称分别是什么?最终实力最强的是哪一诸侯国?【力主改革富强梦】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废除)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秦以前的旧制度)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入者丧社稷。
(2)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造福千秋发展梦】
材料三:岷山乡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4)对于材料三中的这一水利工程,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更合理的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材料二 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根据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特磬、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有一二百件。
材料三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2)、从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炎黄文化之所以称为“根祖文化”的原因。并回答近年来举办“寻根”活动的意义。 -
20、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措施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统一车轨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未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的什么功绩?(2)、材料二表格中列出了秦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请你结合所学,写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措施。(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