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2015年广西柳州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2015年广西桂林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017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二)
- 2017届湖南省祁阳县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2017届湖南省江华县水口中学江华县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1、秦朝统一使用的小篆,摒弃了金文象形性强、部分文字笔画随意增减等弊端,实现了文字的线条化,规定了偏旁部首的形态和位置,使文字更规范、易识。由此可知,小篆的推行( )A、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B、清除了国家分裂因素 C、使各地区语言一致化 D、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2、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这体现了( )A、学派之间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B、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C、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D、诸子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
3、下表统计的是秦国从实行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秦军战绩情况。这说明商鞅变法( )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A、促进了教育变革 B、强化了旧贵族特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
4、为弄清先秦的历史分期,小明制作了下列时间轴,其中序号④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
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写道:“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这段材料意在说明分封制( )A、在历史上只起到消极作用 B、隐含分裂割据的不利元素 C、意在树立人们的家国观念 D、政治与血缘的结合是核心
-
6、2024年5月22日,江西德安县举办了《禾下乘凉梦》融媒体直播活动,以杂交水稻研究为线索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科研故事。袁老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稻济天下,精神永传承。而在史前时期,我国掌握稻作技术的居民是(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陶寺古城居民 D、仰韶居民
-
7、小明同学以“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为主题,制作了如下图的知识结构图以便于复习。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945—1991年)
知识结构图
(1)、请将下表中符合知识结构图中①、②两处的历史事件放入合适位置(请在横线上填写事件名称)。(2)、请根据知识结构图中第二版块冷战兴起的大致经过,绘制一副冷战兴起进程的时间轴。 (包含时间和事件)(3)、结合结构图第三版块的内容,协助小明同学概括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三条主要线索。 -
8、文明发展和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材料二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原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类型,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多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摘自林秀玉《世界古代文明史探》
材料三 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四 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摘自习近平《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
(1)、请你参照下列示例,选择材料一组图中除示例外的一个文物或遗址 , 写一张“文物导览卡片”。(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文明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的世界古代史知识,用史实说明“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始文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并概括其影响。(4)、根据材料四概括习近平主席对文明发展的主张。 -
9、毛泽东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苏联,两亿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一共九亿人口。”材料反映两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 B、经过 C、影响 D、性质
-
10、1921年列宁提出:停止对私人资本的排挤,鼓励商品生产和流通,实行自由贸易,增加农民贷款。这一方针有利于( )A、应对国内战争 B、打退国外敌人 C、恢复国民经济 D、退出世界大战
-
11、将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结合,能促进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以下两则史料能印证美国( )A、发生了经济危机 B、爆发了南北战争 C、参加协约国作战 D、开展了工业革命
-
12、美国内战后,统一的全国资本主义市场向纵深发展,联邦政府进一步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政策,在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反映出美国内战A、是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 B、使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C、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D、使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干预
-
13、如图漫画反映出拿破仑在人们心中的不同形象。下列史实与法国人对拿破仑的看法相关的是他A、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 B、打败了欧洲的反法联盟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结束了混乱的法国大革命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饮食革命
——改编自宫崎正胜《餐桌上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饮食革命”给人类饮食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世界饮食革命”的原因。(2)、从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15、下图是某探究小组归纳的历史事件,它们共同说明了( )A、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
-
16、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林则徐销烟池遗址
图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图3 黄埔军校旧址
材料二
洪秀全故居 广州花都
邓世昌故居 广州番禺
康有为故居 佛山南海
孙中山故居 广东中山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中国各部之中,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处名人故居进行主题研究(除示例),仿造示例,确定研究主题并提出研究建议。示例:研究主题: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建议:考察孙中山故居,搜集孙中山人物生平,查阅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早期革命活动、成立同盟会等资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的原因。(4)、综上所述,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
17、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说明图一: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6月,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材料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这所创建于戊戌维新之际的高等学府,到“五四”发生时已有21年的历史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并说出图片中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京大学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哪些作用?(3)、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青年强则国家强。谈谈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
18、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A、落后风俗均打破 B、节日习俗入民心 C、科学思想渐传播 D、言论自由已践行
-
19、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这说明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 )A、革命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C、依据中国国情进行探索 D、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