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编制“一五计划”时,政府提出要正确规划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使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同国力相适应⋯⋯既要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等思想。这说明我国“一五计划”的编制(   )
    A、关注改善民生 B、注重实事求是 C、适应全球经济 D、奠定工业基础
  • 2、据统计,建国前占全国农户不到7%的地主和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和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建国初我国(   )
    A、贫富差距扩大 B、科技十分落后 C、人口分布不均 D、土地集中严重
  • 3、正确解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必须培养的学科能力,“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于(   )
    A、美军飞机对中国边境城市进行轰炸扫射,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赴朝参战 B、美国派兵支援朝鲜南方军队作战 C、在抗美援朝中,涌现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 D、1950年6月,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
  • 4、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忆在历史镜头中。下图所示历史镜头标志着(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 5、“物”“史”互证,探究文物背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最终凝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 历史逻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4年6月14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出版。该书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精选文物(部分)

    唐:《步辇图》;突厥石人像 

    宋;契丹鸡冠壶;女真骑马武士砖雕

    元:元朝至元宝钞

    清:班禅金印;金瓶掣签的金瓶

    结合材料从上面的精选文物中任选一个,以“何以中华•文物解读”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6、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魅力吸引着诸国使团“慕化而归”,在求学、做官之外,携带书籍、文物回国的遣唐使最为人所熟知。以日本、新罗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并以此来建构自己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秩序。他们对唐文化的汲取体现在律令制度、儒家文化、文字语言等多方面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铁序中发展国际关系。

    ——摘编自牛来颖《大唐商人与外部世界》

    材料二 宋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从陆路转向海洋。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战争对峙,使西北陆路交通阻断。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造船业的技术进步与指南针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两宋政府在多地设置驿站,保护外国商人与商船。元世祖忽必烈鼓励对外交往,对各国来者尤为礼遇,下诏令“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卜宪群、梁仁志《从中国历史看对外开放》

    材料三明清政府严厉打击未有号票文引的海上非法活动,将海外贸易逐步集中到为数不多的指定沿海港口城市。这些立足于王朝统治安全的海防和海贸政策,严重挤压了民 间商业、造船、运输业的发展空间,极大缩短了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焦距,隔绝了早日获取世 界大势信息的渠道,日后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摘编自陈贤波《明清海防意识觉醒及海防政策变迁兼及对明清时代经济社会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日本和新罗汲取的唐文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对外开放重心从陆路转向海洋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政府海防政策的影响。
  • 7、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和印刷术的国家,我们的出版业历史悠久,保存古代灿烂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两宋时期,文化昌盛,科技进步。在新的时代思潮下,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与此同时,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这些都为书籍的刊刻、印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图书事业也就此步入了黄金时代。

    ——摘编自《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开幕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说出你熟悉的一位诗人名字。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图书事业步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 8、甘肃,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其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西节度使负责抵御吐蕃、突厥等外敌的入侵,维护唐朝西北边疆的稳定。此外,在民政方面,节度使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百姓,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在财政方面,节度使有权征收赋税,调配物资,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这种体制,使得河西节度使在当地拥有极高的权威,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摘编自《甘肃与河西节度使:跨越时空的历史钩沉》

    材料二 五代以后,茶叶大量流入游牧地区,普通民众饮茶之风日盛。北宋建政时,契丹人已在北方建立了辽朝。随后,党项人兴起,建立西夏政权。北宋疆域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宋朝与辽、西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宋朝在很多地方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茶马司。同时,加强物价管理,禁止在交易过程中欺夺番商货物。宋朝的茶马互市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制度沿用至清代。

    —-摘编自李俊清、李天顺《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材料三 从洪武初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五十年间,明政府向甘肃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为了经营西域,明政府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嘉峪关以西称“关西”),其中,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三卫归肃州卫管辖。明代末期,由于边防松弛,河西走廊处于混乱状态.建立起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战略防线,并将嘉峪关关城以外的地方弃之不守。

    ——摘编自《河西走廊,2 000多年的风云变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河西节度使的职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宋代茶马互市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经营甘肃的措施。
  • 9、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反映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是(   )
    A、和谐 B、豪华 C、对称 D、完整
  • 10、解读图表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下图所示内容凸显出当时(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C、耕地面积增长迅猛 D、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 11、军机处的办公地点距离皇帝寝宫近,信息传递迅速。军机处内部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减少了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烦琐程序。据此分析军机处的特点是   (   )
    A、保密性强 B、决策高效 C、权力集中 D、缺乏约束
  • 12、下表所示是明朝中后期部分皇帝的为政表现。这说明当时(   )

     

    A、政治黑暗腐败 B、相权势力增强 C、外戚势力专权 D、倭寇入侵严重
  • 13、《大明律》对于朝廷文书在传递过程中泄密、毁损的惩罚加以明确,一旦发生泄密行为,锦衣卫特务追查行动迅速展开,人人戒惧从而知谨慎,这一规定说明 (   )
    A、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B、官员的保密意识亟待加强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文书的保密工作需要立法
  • 14、南宋辛弃疾曾诗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词句体现了(   )
    A、宋代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B、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C、渴望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 D、对三国时代的憧憬
  • 15、政府设有专门负责街道清洁以及公共设施建设与修缮的机构。城市中设有“望火楼”,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传递警报,组织灭火行动。这说明宋代城市(   )
    A、政治功能完全丧失 B、商业性特征较明显 C、社会观念日益开放 D、管理具有现代雏形
  • 16、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在陕西带兵防御西夏,张载投奔他,要投笔从戎,范仲淹却送了他一部《中庸》,让他回去好好钻研学问。据此分析,北宋(   )
    A、文臣才能略高于武将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轻视军队建设和军备 D、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 17、“安史之乱不仅是整个唐王朝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此后唐室李家与藩镇共天下。”这说明安史之乱后(   )
    A、藩镇乱象加剧 B、唐朝统治终结 C、割据遭到遏制 D、社会趋于稳定
  • 18、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政治的日趋腐败 B、盛世局面的出现 C、海外贸易的发达 D、五代十国的动荡
  • 19、下面是隋唐时期的部分政策和成就,这些可以说明隋唐繁盛的原因是 (   )

    A、创新 B、开放 C、安定 D、开明
  • 20、科技成就·科技工作者·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编号

    史实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邓稼先(1924-1986年),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我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我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钱学森(1911-2009年),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阅读材料,制作中国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的历史时间轴。
    (2)、阅读材料,围绕“科技工作者”这个主题,选取两个相互关联的史实,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上一页 197 198 199 200 2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