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会长期保存火种 B、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使用打制石器 D、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办洋务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其宗旨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洋务所能办的,只是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因此,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化运动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洋务派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

    ——摘自左玉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顿挫》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梁启超)

    材料三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简述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认为变法维新中最重要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简述这场运动的名称,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北事起,他制订了“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等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进军中注重民心向背和严明部队纪律,在新疆各族人民的配合下仅一年多即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失地,以武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曾经有一处令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要掩面而泣的地方。这个地方高悬着1895年2月被日本俘获的北洋水师靖远舰的铁锚。它同镇远舰的铁锚、主炮弹头等一起陈列于此,并立有海战碑志,向世人炫耀。

    ——摘编自央视网军事新闻

    材料三   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顽强阻击。义和团战士手持大刀,长矛,冒着枪林弹雨迎向侵略军。

    ——部分内容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能够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靖远舰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俘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于哪场战役?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这与其获得的什么新特权相关?
    (3)、根据材料三写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所使用的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4、某校学生就《回望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屈辱与反抗并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困惑与希望交织】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黑暗与光明搏击】

    材料三

    材料A: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B: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材料一中为何说“这场战争”是“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2)、因“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在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尝试学习了西方的什么政治体制?
    (3)、为什么说“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为冲破黑暗,1915年在孙中山的号召下掀起了哪一次革命运动?
    (4)、综合上述历史事件,谈谈如何挽救民族危机。
  • 5、下图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3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A、马神甫事件是导火线 B、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C、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D、战后设置了台湾府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军队数量较少,军事行动范围比较狭小,以车阵的冲击战为主,短时间内即可决出胜负。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加之科技进步和农民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军队数量猛增,军事行动范围扩大。

    ——李金鲜《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有何转变?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

    材料二   他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让积贫积弱的秦国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郑炜《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4)“他”因变法而被处死,能说明变法失败了吗?请阐明理由。
  • 7、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由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哪一制度的出现?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3)、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4)、著名的史书《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根据这则记载及所学,“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8、

    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是根据考古发掘复原的两处原始居民房屋样式想象图

    (1)图一的房屋是什么样式?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2)图二的房屋是什么样式?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3)决定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两处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摘编自《求是网》

    (5)“五千多年进入”阶段,黄河流域各部落互相交融,逐渐形成了什么民族?哪两处遗址能够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6)材料中有“四千年王朝建立”,请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并指出其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
  • 9、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改革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 10、“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战国七雄中位于西方的诸侯国是(     )
    A、 B、 C、 D、
  • 11、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平王东迁 B、“国人暴动” C、尊王攘夷 D、盘庚迁殷
  • 12、根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伯益被推荐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凭借强大的势力, 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这段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禹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世袭制遭到破坏 D、禅让制由此开始
  • 13、大陆与台湾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着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发端于几千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所有中华儿女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华民族主体由炎黄部落融合发展而来 B、全体中国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繁衍的后代 C、“炎黄”生活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D、“炎黄”时期中华大地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 14、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探索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逐渐走向成熟。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群激情荡漾的文人,这是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正是这群人和这所学校,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也由此引发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下图是八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之后做的笔记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摘自《中国历史》课本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请列举两名“激情荡漾的文人”代表。材料中的“学校”在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的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写出能反映该运动性质的口号,并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该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
    (3)、根据图示,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4)、阅读材料四,你认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5)、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字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清晰。

  • 15、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做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第二年,左宗棠命刘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克达坂城等地,挺进南疆。新疆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主动配合清军作战,痛击侵略者。不久,阿古柏兵败身亡。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摘编自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康有为便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之后,他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甲午战争失败,他和梁启超联合赶考书生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他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改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五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首先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摘自北师大版八大教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他的努力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左宗棠采用了什么战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等人推进维新变法的方式。回答康有为领导的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通过以上探究,青春年少的你应如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 16、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了侵华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虎门销烟                                               图二鸦片战争形势图

    材料二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三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

         图三 《时局图》

    材料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作品

           图四 油画《民族英雄邓世昌》     图五 油画《义和团廊坊大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中提到的“强盗”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除了他们,还有谁也参与了这场对中国的侵略?这一次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钓鱼岛问题源于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图四中邓世昌指挥的是哪场海战?图五中民众的抗争口号是什么?从两幅美术作品中,你能感悟到哪些民族精神?
    (5)、请你就上述材料的探究,拟定一个主题。
  • 17、某中学剪纸社团的辅导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复兴之路”创作了多幅剪纸作品,向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如图是这些作品中的其中之一,其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辛亥革命的爆发
  • 18、书籍、报刊是舆论宣传的阵地,下表中对应正确的是(     )

    A.宣传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B.宣扬平均地权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宣传马克思主义

    A、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B、宣扬平均地权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19、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他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李大钊 D、陈独秀
  • 20、城市承载了历史发展的印记。李鸿章曾亲眼目睹北京城的一派惨烈之象“京师尸积遍野,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上一页 190 191 192 193 194 下一页 跳转